(整理)五踩平身科斗拱做法详解.11.19
- 格式:doc
- 大小:5.23 MB
- 文档页数:21
宋式斗拱模型拼装方法宋式斗拱是中国建筑中一种独特的斗拱形式,其古朴精美的建筑风格在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依靠斗拱和穹隆相互支撑的力学原理,宋式斗拱不仅宏伟壮观,更是一种充满文化魅力的艺术品。
如今,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许多人已经开始使用模型来体现宋式斗拱的美妙之处。
接下来,我将介绍如何制作一件精美的宋式斗拱模型。
材料与工具:为了完成宋式斗拱模型的制作,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材料:1. 木制材料:如竹子、木棍、竹棒等。
2. 线材:如细线、彩线等。
3. 胶水:工程胶、明胶、白胶、强力胶等。
4. 颜料:如水粉颜料、丙烯颜料等。
5. 其他材料:如棉花、亚克力板等。
工具:1. 切割工具:如切片机、锯子、剪刀等。
2. 夹具:如钳子、夹子等。
3. 油漆刷:可根据需求选择大小。
4. 其他工具:如墨水笔、尺子、白色胶带、计算器等。
制作过程:下面,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宋式斗拱模型的制作:第一步:准备素材和制作工具。
在开始制作之前,我们应该准备所有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确保所有的材料和工具都摆放在制作区域内,以便于随时取用。
另外,还需要额外准备一些清水和海绵,以便于清洗和擦拭工作台。
第二步:绘制斗拱的图纸。
制作宋式斗拱模型的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图纸。
因此,在进行模型制作之前,我们需要根据比例绘制宋式斗拱的图纸。
在绘制图纸时,我们需要考虑斗拱的大小、形状、比例等因素。
第三步:根据图纸切割木材。
在完成斗拱的图纸之后,我们需要将木材切割成相应的形状。
在切割木材时,我们应该先根据图纸对木材进行测量,然后使用切割工具将其切割成对应的形状。
第四步:安装斗拱的骨架。
在完成木材的切割之后,我们需要将其组装成斗拱的骨架。
具体步骤是将木材按照图纸的比例和长度排列在工作台上,使用夹具将其固定在一起。
最后,在骨架上使用钳子逐步调整每个部分的位置,以确保斗拱的形状和大小与图纸一致。
第五步:固定斗拱的骨架。
完成斗拱骨架的组装之后,我们需要使用胶水将其固定在一起。
一、研究目的1.巩固基础理论。
本项目把《中国建筑史》课程中的学习内容学以致用,把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很好地与现代建筑设计相融合,通过项目的训练,夯实基础,开拓视野,巩固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达到建筑史学习的真正目的。
2.提升实践能力。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真操实练,在项目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和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专业不足及性格短板,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意识加以完善和提升。
3.继承与发扬。
本项目是对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建造工艺的另类传承,并将其建造技术的再次发扬。
二、项目实施过程1.确定制作对象。
在分析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实例,经过小组讨论,确定以标准的清栱式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为制作对象。
栱搜集斗的制作方法及细部构件尺寸,为避免构件尺寸过大,规定尺度为最低等级的十一“斗口”,图样以梁思成先生的《清工部<清式营造则例>图解》一书为样本栱参照。
观看了斗模型制作的视频,将从网络、书籍中查阅到的优缺点总结,把优点运用到模型制作之中,分析实际案例后,确定了初次尝试制作的方案、所需材料及备选方案与备选材料。
2.确定材料。
确定了制作对象后,经过再次讨论决定先不尝试造价高昂、受时间和工具所影响的木材作为实验材料,尝试使用硬质泡沫板为初次制作的材料,并购买了材料后进行试验切割。
硬质泡沫板常见,造价较为经济,好切割。
但随着模型制作的推进发现硬质泡沫板很容易变形,导致在模型各个构件拼接穿插时产生了较大的误差。
并且泡沫板在后续外表面刷漆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将仿木质油漆刷在硬质泡沫板上时,外表面会被油漆腐蚀,影响模型的整体性与美观性。
经实验后,硬质泡沫板不适合制作斗拱模型,决定尝试寻找新的模型制作材料。
图1-1硬质泡沫板图1-2硬质水彩纸第一次实验失败后,经过再次讨论,将硬质卡纸确定为第二次材料。
在尝试制作了几个构件后,确定了硬质卡纸为材料的可行性,再进行细部的调整与改善。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角科)5上一回我们装好了第四层的山面、檐面件,这回开始我们拿进这层的斜面件——斜二昂。
和前边拿进的三层斜头昂相比,斜二昂的前后十八斗不是单独安装的,是和斜二昂做成一体的。
把它翻转过来,看看下面什么样,给个视角。
斜二昂下面三个X形的下开槽,扣住同层檐面和山面的昂带把臂厢拱、搭交闹昂带单才瓜拱、昂带正心枋。
斜头昂装好后,我们拿进斗栓,把昂带正心枋、昂带把臂厢拱、搭交闹昂带单才万拱昂头部分十八斗共六件,昂带把臂厢拱、撘交闹昂带单材万拱另一端的三才升共四件,一起装好。
昂和拱的三才升、十八斗有点区别,再给个视角。
三才升安放到位,重昂角科斗拱的第四层就算装好了。
接着要把相邻的平身科、柱头科斗拱的第四层安装到位。
到这我再给两个视图,因为到这开始,角科相邻的斗拱开始有干涉,按规矩做的标准斗拱件在装配时有些需要根据相邻位置做点形状上的改变。
下图是四层最后安装斜二昂相邻平身科斗拱四层后面的单才瓜拱和三才升的做法,干涉的部位切掉。
为了看得清楚点,我再把斜二昂抬起来点,给个斜下视点,见下图。
给个四层装好后的俯视图。
再来个仰视图结束四层的装配。
这回就到这,下回从第五层开说。
来点题外话,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在这两期的博文截图中,色彩细节和以前的有些不统一,就是在同一张图里,相同的斗拱件色彩也有不同。
原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了两次软件升级,尤其是2013版,软件在色彩和材质方面变化比较大,有些用早期版本做的模型在特性的继承上还有一些问题,要想改成统一的色彩,模型改动的工作量太大了;另外本人刚适应了2012版本,做了一期博文马上就换上2013版,还在更新适应中,旧模型、新软件和人还得磨合,往后的博文可能还是出得慢点,请朋友们见谅。
⽃栱宋代(铺作)和清代(⽃拱)的区别:1 .有些部件的名称不同。
(清代称:⼀攒⽃科、宋代称⼀朵铺作)2 .唐宋:⽃拱巨硕,与柱⾼⽐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常使出檐达三四⽶,铺间⼀般1、2朵。
3 .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的假昂,⽃拱变⼩,与柱⾼⽐1:8(?)以上,出檐变短,⼤约⼀⽶,⽃拱变密,平⾝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4 .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真昂,⾄清代,带下昂的平⾝科⼜转化为溜⾦⽃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丧失殆尽⽃拱按照其位置分为3类:柱头铺作(柱头科)、转⾓铺作(⾓科)、补间铺作(平⾝科)——这三种形式的⽃拱不⼀定同时出现在⼀种建筑形式中,主要是因为:⾸先要说明的是:这⾥值得建筑是官式建筑,因为⽃拱只允许出现在官式建筑⾥。
对于⼀般民居⽽⾔是不允许⽤⽃拱的。
⼀,补间铺作不⼀定出现,因为:1 ⾸先,梁通过柱头铺作将上⾯屋⾯的重量传给柱⼦、补间铺作相当于对于很长的桁所加的⽀撑点,所以补间铺作对于建筑整体结构的承重作⽤不明显,所以包括宋代以前早期建筑中⼀般都很少⽤补间铺作。
2 唐代很典型的“⼈”字拱实际上所起的作⽤和补间铺作相同,但是形式⾮常简单、并⾮⽃拱形式,只是对于其上较长承托的结构组件加⼀个⽀点⽽已。
3 到了明清时代、补间铺作(平⾝科)的⽮量多了起来,如太和殿、紫禁城⾥的建筑补间铺作⼀个接⼀个它的装饰作⽤已经胜过了结构承重作⽤。
⼆,转⾓铺作不⼀定出现,因为:只有四个坡的时候才会出现转⾓铺作,也就是只有庑殿和歇⼭的屋顶建筑类型才会出现转⾓铺作。
(铺作)⽃拱的分类:(宋代)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铺作(位于转⾓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清代)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科、⾓科、平⾝科⽃拱的构成形式:(宋)⼀朵;(清)⼀攒⽃拱⼀般由3部分组成:⽃(升)、拱、昂(翘)宋代、清代⽃的叫法区别清代宋代解释坐⽃栌⽃⼀组⽃拱最下⾯的部分⽃交互⽃⽀撑两个⽅向的构件(位于挑出的翘[清代]、华拱或卷头[宋代]上)升散⽃⽀撑⼀个⽅向的构件(位于⾥外挑横拱两端)——三才升(坐⽃上⽅横拱⼆端)——槽升⼦宋清两代拱的叫法区别:华拱和翘:1做⽤相同;2清代称作翘、宋代称作华拱。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一、斗拱在中国建筑中的历史渊源和作用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斗拱,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周初年,从西周到战国时代若干铜器的装饰图案中已有栌斗。
到汉朝,斗拱不仅见于两汉时期,还见于东汉的石阕、崖墓和明器上的建筑中。
及至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极盛。
这时的斗拱既用以承托屋檐或平坐,将屋面或楼面的大面积荷载传递到柱上,也是建筑形象组成部分。
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上斗拱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中国木构建筑稳健和雄丽的风格。
此外,斗拱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
到明代和清代,斗拱建筑结构已从注重力学角度阶段逐渐演变成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并进一步形成装饰化的规范发展阶段,这时已是一个与近现代建筑结构艺术有机衔接的成熟阶段。
二、斗拱的称谓和组合根据不同的历史时代,一组斗拱和斗拱分件的演变,均有明确的称谓和划分。
斗拱谓之“铺作”,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称谓;“科”是清式《工程做法》的称谓;宋代称一组斗拱为一“朵”,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清代称一组斗拱为一“攒”,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拽架”或二“踩”。
因在房屋构造中的位置不同,斗拱也有不同的称谓。
位于外檐的叫外檐斗拱,位于内檐的叫内檐斗拱。
在不同的柱头之上,斗拱的叫法亦不同,如在中柱之上的叫柱头铺作或柱头科,在角柱之上的叫转角铺作或角科,在两柱之间的叫补间铺作或平身科。
其中最为复杂的是转角铺作或角科的斗拱了。
根据斗拱前后、内外或左右的挑出方式,斗拱结构又分为“偷心造”与“计心造”两种做法。
所谓偷心斗拱,就是以最下层的栌斗为中心,向前后或内外两个方向上施斗、拱和昂,不施横拱;计心斗拱就是由栌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叠垛挑出,属于复合斗拱,更具有复杂性。
梁架计数:每向外增一檩为一步%架&;斗拱计数:每向外挑一层为一跳%拽架&。
斗拱出跳,最后也要用令拱和耍头或衬枋头作为构架的收头,由栌头%坐斗& 算起,出一跳的斗拱宋代称为四铺作,清代称为三踩;出两跳,宋代称为五铺作,清代称为五踩;..出五跳,宋代称为八铺作,清代称为十一踩等等。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平身科)1本篇斗拱名为七踩重昂平身科。
既然是详解,就从名称的意义缘由说起。
七踩,踩-这是清式斗拱的叫法。
在宋式斗拱里叫-跳。
斗拱以大斗中心算,挑出三个斗口的距离叫-拽架;斗拱向内外各出一个拽架叫三踩,向内外各出两个拽架叫五踩,各出三个拽架叫七踩。
重昂,每向内外各出一个拽架就要向上加一层,就要加一个斗拱的纵向件翘或昂。
我们这攒斗拱有头昂二昂两个昂,称为重昂。
平身科,宋《营造法式》称‘补间’,是指这攒斗拱在檐下的相对位置,安放在角上的叫角科,安放在柱子上面的叫柱头科,在角科与柱头科之间的斗拱叫平身科。
上图,在大额枋、平板枋之上,左边是柱头科,右边是角科,中间的五攒斗拱是平身科,也正是我们要图解的七踩重昂平身科。
(这里说到一攒斗拱,什么是攒?攒是清代的叫法,宋式叫朵。
攒和朵的叫法,光说斗拱时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一套装配好的斗拱,在整个带斗拱的大式宫殿建筑中,它是宫殿面宽与进深的基数,两柱之间放几攒代表间量的大小。
这在以后详解大式宫殿时还要提及。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一层,大斗。
大斗,这是清式斗拱的名称,也叫坐斗,它衍生于宋《营造法式》中的栌枓,十字开口,是整个平身科斗拱支撑系统的受力底座。
由耳、平、腰、包耳、拱挡板槽、斗拴孔组成。
宋《营造法式》说:‘造斗之制有四:一曰栌斗。
二曰交互斗。
三曰齐心斗。
四曰散斗。
’宋时栌斗。
其长与广皆为三十六分。
高二十分。
上八分为耳,中四分为平,下八分为欹。
开口广十分,深八分。
主要用于柱头。
大斗的形状与尺寸比例来自栌斗,腰、平、耳演化于欹、平、耳,如果大斗的全高为10,那么腰和耳各占四份,平占两份。
与宋式栌斗高二十分。
上八分为耳,中四分为平,下八分为欹。
开口广十分,深八分。
的比例一致。
宋式栌斗外形尺寸的长与广,由于主要是用于柱头,要大于清式大斗。
如同样比例,宋栌斗为三十六分见方,清式大斗则三十分见方,清式大斗实为三斗口。
清式斗拱的腰是直面,宋式斗拱的欹是曲面。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平身科)3接上回,我们来说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
在这一层,斗件、拱件比第二层翻了一倍。
有四个拱件,八个斗件。
在斗拱的檐面,横向安装着三个拱件,正中位置是正心万拱,正心万拱两侧是单才瓜拱。
在斗拱的山面,纵向安放着一个拱件---头昂,它扣着檐面的三个拱件。
在正心万拱两侧安放两个槽升子。
单才瓜拱两侧安放三才升。
昂的前后安放十八斗。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单独介绍。
正心万拱,源自宋式慢拱,确切的说,宋式斗拱在这一层的这个位置应为壁内慢拱。
宋《营造法式》说:‘五曰慢拱。
或谓之“肾拱”。
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
其长九十二分’。
清式正心万拱的比例继承了宋式的慢拱,为九点二斗口。
单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称为瓜子拱。
宋《营造法式》说:‘三曰瓜子拱。
施于跳头。
、、、其长七十二分’。
明清斗拱中的单才瓜拱按比例比较相对短一些,为六点二斗口长。
安放位置与作用和瓜子拱相当。
头昂,这是清式重昂斗拱中的叫法,单昂斗拱中就称为昂。
在宋式斗拱中叫下昂,宋式斗拱中的昂在形状、安装方式与功能上和清昂有较大的差异,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对比说明,在此暂且不提。
我们在北京常看到的主要是清式昂和明式昂,明式昂可能偏多。
把两个摆在一起,就能看出它们的昂嘴在外形上是有区别的。
上图左为明式昂,右为清式昂。
在这一层正心万拱上的两个槽升子和第二层中的相同,就不再介绍了。
三才升,源自宋式斗拱中的散斗。
宋《营造法式》说:‘四曰散斗。
亦谓之“小斗”,或谓之“顺桁斗”,又谓之“骑互斗”。
施之于拱两头。
横开口,两耳,以广为面。
、、、其长十六分,广十四分。
’在这里我理解,施与拱两头的应是“小斗”,“顺桁斗”。
清式三才升的长宽相等,为一点四斗口。
十八斗,宋式斗拱中叫做“骑互斗”。
十八斗宽一点四斗口,长一点八斗口,在垂直于开口一侧开有和昂的接触槽。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说到此为止,下回说第四层。
古建名词解释[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多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斗拱(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斗拱斗拱一、斗拱的作用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
【营造学堂】古建筑最全栱构件详解斗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度,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或仿木构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斗栱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多用在较高级的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中。
斗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及斜放的昂等构件组成的。
本期小编带大家好好了解斗栱各类构件。
斗口清代带斗栱的建筑,部位与构件尺寸是以“斗口”为基本模数的,其实也是以“斗栱”作为建筑尺度衡量标准。
斗口就是斗栱的坐斗(最下层的斗)上用来按瓜栱和头层翘(“翘”,也就是宋代时的华栱)的十字形的卯口。
斗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栱栱是矩形断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有瓜栱、万栱、厢栱等之别。
升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实际是一种小斗。
昂昂位于斗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
翘“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
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
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叫“抄栱”。
坐斗在一朵或一攒斗栱的最下层,直接承托正心瓜栱和头翘或头昂的斗,叫做“坐斗”,也叫“大斗”。
栌斗坐斗在宋代时称为“栌斗”。
十八斗在翘或昂的两端的上部,用来承托着上一层翘、昂或栱的斗,叫做“十八斗”。
十八斗的形状与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
因为它的长度的一点八斗口,相当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做“十八斗”。
交互斗交互斗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也就是清代斗栱中十八斗。
平盘斗平盘斗是斗的一种,多用在角科斗栱中,一般没有斗耳,用来承托两个方向的栱或宝瓶。
斗耳斗耳是斗上面突出的部分,它的形象类似倒置的短腿小桌子的桌腿,下面平的一层类似桌面的为斗底。
斗耳的高度是斗高的五分之二。
曹操古建教你如何制作安装斗拱一、斗拱制作要点:1、斗拱纵横构建十字搭交节点部分都要刻十字卯口,按山面压檐面原则扣搭相交。
角科斗拱三交构件的节点卯口,也可按单体建筑的面宽进深方位,采用斜构件压纵横构件,纵横构件按进深面宽的原则扣搭相交。
斗拱纵横构件十字相交。
卯口处都应有包掩(俗称“袖”)包掩尺寸为0.1斗口。
2、斗拱各层构件水平迭落时,须凭暗销固定。
每两层构件迭合,至少有两个固定的暗销。
3、坐斗,十八斗、三才升等件与其他构件迭落时,也要凭暗销固定。
每个斗(或升)栽销子一个。
二、斗拱制作:1、首先要放实样、套样板。
放实样是按设计尺寸在三合板上画出1:1足尺寸大样,然后分别将坐斗、翘、昂、耍头,撑头木及桁碗、瓜、万、厢拱、十八斗、三才升等,逐个套出样板,作为斗拱单件画线制作的依据。
2、按样板在加工好的规格料上画线并进行制作。
样板要忠实反映每个构件构件的每个部位,榫卯的尺寸、形状、大小、深浅,以保证成批制作出来的构件能顺利地、严实地按构造要求组装在一起。
3、斗拱按样板画好线以后,即可进行制作,制作必须严格按线,锯解剔凿都不能走线。
卯口内避要求平整方正,以保顺利地进行安装。
大冶市是全国有名的古建之乡,而曹操古建是大冶有名的斗拱制作商。
三、斗拱的安装1、为保证斗拱组装顺利,在正式安装之前要进行“草验”即:试装。
如果榫卯结合不严,要进行修理,使之符合榫卯结合的质量要求。
2、试装好的斗拱要一攒一攒地打上记号,用绳临时捆起来,防止其他斗拱混杂。
3、正式安装时,将组装好的斗拱成攒地抵运安装现场,摆在对应位置。
各间的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拱都运齐之后,即可进行安装。
4、斗拱安装,要以幢号为单位,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拱一起逐层进行。
先安装第一层大斗,以及与大斗有关的垫拱板,然后再按照山面压檐面的构件组合规律逐层安装。
安装时注意,草验过的斗拱拆开后要按原来的组合顺序重新组装,不要调换构件的位置。
5、安装斗拱每层都要挂线,保证各攒、各层构件平、齐,有毛病的要及时进行修理。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平身科)5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五层有四个拱件,七个斗件和三个附属件。
在这一层的檐面,正中是附属件正心枋。
往外一跳是外拽枋,往里一跳是里拽枋。
里、外拽枋相列安放着单才万拱。
檐面最前面安放的是外拽相拱。
在山面安放蚂蚱头扣住六个檐面件。
装上六个三才升,蚂蚱头后边装十八斗,这一层组装完成。
在这一层的组件里,多数是重复使用的斗拱件,如正心枋、单才万拱、三才升。
新出现的斗拱件有四件,里、外拽枋,外拽相拱和蚂蚱头,下面就来一一简介。
先从檐面说,正心枋前面是外拽枋,后是里拽枋。
清式《营造算例》说“[拽枋]长按面阔,其梢间长,外面每层递加一拽架,里面每层递除一拽架,即长;高按一踩七扣;厚按一个口数。
其层数按拽架,里外各几拽架,每一拽架,计枋子一层,里除井口枋外除机枋,其余即拽枋”。
这里“高按一踩七扣;厚按一个口数”可能有误,首先是单位不一,但如把踩改为斗口也有问题,我这里安多数书中介绍做成高两斗口,厚一个斗口。
拽枋的长要在搭建宫殿的过程中解释,这里先放下。
外拽相拱是我们这攒枓拱能从外面看到的最高最外的一个拱件,在宋式斗拱中叫令拱。
宋《营造法式》说“四曰令拱。
或谓之单拱。
施之于里外跳头之上,外在挑檐枋之下,内在算程枋之下。
与耍头相交,、、、其长七十二分”。
清式外拽相拱长七点二斗口,比例与宋式令拱相当。
蚂蚱头,源于宋式斗拱的爵头。
宋《营造法式》说:“爵头,其名有四:一曰爵头,二曰耍头,三曰猢狲头,四曰蜉从头1”一般称做耍头。
在这里,我们只是介绍一下它的渊源,清式蚂蚱头和宋式耍头在外露部分看起来相似,但实际看不见部分的形状、隼卯安装差别很大,这篇是单解清式斗拱的七踩重昂平身科,在这就不多说了,以后有空没准会做宋式与清式的对比图形,那样就可看出端详了。
这层就说到这,下回见。
1蜉从头:在《营造法式》中蜉从头的从字带虫字旁,我敲键盘没这字,想从网上字典找个粘上也没找着,特此说明。
古建营造系列——平身科斗拱
补间铺作又称为平身科斗拱,是斗拱的三种类型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柱头科(又称柱头铺作)与角科(又称转角铺作)。
“补间铺作”一词出现于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 [1] 当中,它其实就是宋代对“柱间斗拱”的称呼,清代开始也称“平身科”。
补间铺作是在两柱之间的斗拱,下面接着的是平板枋和额枋,而不是柱子的顶端,因为屋顶的大面积荷载只依靠柱头斗拱来传递是不够的,需要用柱间斗拱将一部分荷载先传递到枋上,然后传递到柱子上。
斗拱按具体部位主要分为三种,除柱间斗拱以外,另外两种建议一同做个了解: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其实就是接着柱子顶端的斗拱)、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下面也是接着柱子顶端,但因为转角部分还需要考虑挑檐等,所以做法不一样)。
斗拱种类从平面形态划分为一字科、丁子科、十字科、转角。
一字科有一斗三升和一斗六升多用于厅堂廊桁之下,中间隔以镂空雕刻垫拱板。
丁字科用于一般厅堂和殿庭前后廊枋子上。
十字科用于大型厅堂和殿庭前后廊枋子上。
丁字科和十字科出一跳就叫一出参,出两跳就叫二出参,以此类推。
在设计小式建筑的时候要尊重其规制,不能用官式规制来套用,这样才可以在设计中体现出建筑的地域特色!
隔架科斗拱:在清代佛寺建筑中,经常见有在上下两层长度相等且平行的构材之间,用荷叶橔、栱子和雀替合成一种联络或垫托的部分,称为隔架科斗拱!。
清式仿古建筑外檐丁字形出踩斗栱安装施工技术摘要: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标准化的构件,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担起中国古代建筑中出檐悬挑、承托梁栿、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其榫卯之精巧又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艺的最高典范。
本文以公司承建的云岩区文化艺术阁(原方舟戏台)项目为背景,在斗栱安装过程中运用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一套清式仿古建筑外檐丁字形出踩斗栱安装施工技术,以便在其他类似的项目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仿古建筑;外檐;丁字形;出踩;斗栱1 引言斗栱又叫斗拱,宋称铺作,清称斗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明清时期,斗拱的结构作用已逐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如图1所示。
图1 斗栱为了区别于宋朝的铺作,本文所述的名称及内容均属于清式斗栱。
斗栱包括各类不出踩斗栱、出踩斗栱,柱头科、角科、平身科等斗栱。
2 项目概况2.1 基本情况云岩区文化艺术阁(原方舟戏台)项目位于贵阳市云岩区渔安安井温泉旅游城世界贸易中心一期,为仿古建筑,建设性质为改建,建筑面积1487.91㎡,共两层,项目总投资7997.77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未完成土建部分及已完成部分拆改及加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室外附属工程、相关设施设备购置及安装等,项目现状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现状2.2 斗栱特点2.2.1 斗栱类型及数量本项目属于外檐丁字形出踩斗栱,共计227攒,具体包括平身科斗栱176攒、柱头科斗栱23攒以及角科斗栱28攒(其中阳角20攒,阴角8攒),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斗栱平面布置示意图2.2.2 斗栱各部件名称以外檐丁字形出踩斗栱(平身科)为例,说明斗栱各部件名称,如图4所示。
五踩平身科斗拱斗拱:斗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是在柱子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的组合构建。
斗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
斗栱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斗拱的作用: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4)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
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
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一、五彩平身科斗拱解释1,平身科:宋《营造法式》称‘补间’,是指这攒斗拱在檐下的相对位置,安放在角上的叫角科,安放在柱子上面的叫柱头科,在角科与柱头科之间的斗拱叫平身科。
上图,在大额枋、平板枋之上,左边是柱头科,右边是角科,中间的五攒斗拱是平身科,也正是我们要图解的七踩重昂平身科。
2,五踩:斗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出一步,称为一踩。
每出一踩,即有一列栱枋相承。
因此清式斗栱出踩之数,可直接从斗栱侧面有几列栱枋(含正心部分)得知。
如下图中,檐柱中心为分界,向内外两侧挑出2步,加上中间的枋共计5踩。
1 2 3 4 53,拱挡板槽:链接拱眼壁板的槽。
为垫栱板又称“风栱板”、“斗槽板”,宋称“栱眼壁板”,它是填补每攒斗栱之间空隙的遮挡板,它可以形成整个斗栱的整体性,起着将若干斗栱连接成整,增添美观,防止雀鸟进入的作用。
红框内为拱挡板。
二、开始制作1,设置单位打开3D软件,设置“单位设置”为“毫米”。
导入“坐斗”平面CAD,并设置单位为“毫米”。
2,第一层1)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是整个平身科斗拱支撑系统的受力底座。
直接承托正心瓜拱、头翘或头昂的斗,也叫“大斗”。
由耳、平、腰、包耳、拱挡板槽、斗拴孔组成。
①以导入的图纸为背景,将“坐斗”凸起位置画矩形框,如图:做底纹描出凸起位置矩形框②将其中一个矩形框右键转为“多边形”,并“附加”其他矩形,形成一体。
按照CAD高度,分别挤出。
③根据导入图形画外边缘矩形框,并挤出40mm,点右键转为“多边形”,选中底面“倒角”命令,挤出80mm,倒角20mm。
并与已建好的“耳”对齐。
注明:也可以用长方体转多边形,或者矩形框直接转多边形再编辑。
④将两者“附加”,改名为“坐斗”。
删除参考图形。
注明:“拱挡板槽”与“斗栓孔”先忽略不做,带全部完成,并缩放比例确定后再做。
3,第二层平行于面宽方向安装正心瓜拱一件,垂直于面宽方向扣头翘一件,两件在坐斗刻口内成十字形相交。
纵横构件相交有一个原则“山面压檐面”,所有平行于面宽方向的构件,都做等口卯(在构件上面刻口),垂直于面宽方向的构件,做盖口卯(在构件底面刻口),安装时先安面宽方向构件,再安装进深方向的构件。
注明:在中国传统大木建筑中,有一个规矩,所有木结构件,它的搭接规律是山面压檐面。
什么是山面和檐面?简单的理解,面对一个房子,横对着我们的是房檐,纵着对着我们的是山墙。
对单一斗拱来说,横着的是檐面,纵着的是山面。
简单来讲:有拱眼壁槽的为檐面。
1)正心瓜拱:正心瓜拱横向安放在大斗的正中,是第一个和大斗的结合件。
上托槽升子。
①隐藏坐斗,将“正心瓜拱”CAD导入到3D中。
将线条选中换为蓝色,进入线条级别,将主体选中,并复制“分离”,命名为“1”,退出并进入1子级别下“点”,全部选中“焊接”。
选中主体线条复制“分离”将顶点选中并全部“焊接”②挤出125mm③同样方法挤出弓眼内部分④将主体转为多边形“附加”弓眼,使二者合为一体,命名为“正心瓜拱”,旋转90度,并隐藏。
注明:挤出造型方法多样,方法二看单边瓜拱的制作。
2)槽升子:有同大斗一样的耳、平、腰,在一侧正中开有拱眼壁槽,另一侧开槽与正心瓜拱、正心万拱相配,底有斗拴孔。
①导入槽升子主体耳、平,用线条描出,将顶点转为角点,并挤出140mm。
②将物体转为“多边形”,并选中底部“倒角”挤出40mm,倒角20mm,如图。
③完成,将物体命名为“槽升子”。
旋转90度。
3)将槽升子关联复制3个,并取消正心瓜拱的隐藏,将槽升子按照CAD图纸安放在正心瓜拱的两侧。
并成组“正心瓜拱组合”。
如图:4)头翘:头翘是第二层第二件。
头翘两端各置十八斗一件,以承其上的横拱和昂。
“翘”是清式名词,也是斗拱的构件之一。
翘是纵向、向前后延伸的矩形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
宋代称之为“华拱”、“抄拱”。
5)十八斗:在翘或昂的两端上部,用来承托着上一层翘、昂或拱的斗,叫做十八斗,底有斗拴孔。
十八斗的形状与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
因它的长度一点八口,相当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十八斗”。
6)同样方法挤出其他部件,并对其组合。
7)为了能分清楚檐面与山面,将檐面改为黄色,山面改为蓝色。
注明:与屋檐面平齐的为“檐面”,与山墙平齐的为“山面。
”3,第三层面宽方向在正心瓜拱上,置正心万栱一件,头翘两端十八斗之上,各置单才瓜拱一件,单才瓜拱两端各置三才升一件。
正心万拱两端带做出槽升子,不在另装槽升。
进深方向,扣昂后带菊花头一件,昂头上置十八斗一件,以承其上层拱子和耍头(蚂蚱头)。
简单来讲:正心瓜拱上压正心万拱,头翘两端的十八斗上各托一个单才瓜拱,因此檐面有三个拱并排。
山面用昂将三个拱压住,然后在昂外檐面上装十八斗。
1)正心万栱:位于正心瓜拱上方。
接槽升子。
源自宋式慢拱,确切的说,宋式斗拱在这一层的这个位置应为壁内慢拱。
宋《营造法式》说:‘五曰慢拱。
或谓之“肾拱”。
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
其长九十二分’。
清式正心万拱的比例继承了宋式的慢拱,为九点二斗口。
单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称为瓜子拱。
上托三才升。
宋《营造法式》说:‘三曰瓜子拱。
施于跳头。
其长七十二分’。
明清斗拱中的单才瓜拱按比例比较相对短一些,为六点二斗口长。
安放位置与作用和瓜子拱相当。
简单的说:中心线上的拱只有“正心”和枋,置于中心线两侧的拱,短的为“单才瓜拱”,长的为“单才万拱”。
将单才瓜拱的图案取出,并用“BO”命令将碎线重组,并将重组的线段单独提出,原图形删掉并导出CAD。
导入3D,直接挤出100mm,右键转为多边形,选中两侧拱眼,用移动右键工具输入10mm,得出如下图。
旋转90度,将隐藏的三才升显示出来,并将两者结合成组,取名为“单才瓜拱组合”。
第三层拱组合后2)昂:位于斗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
上托十八斗。
3)三才升:置于单才拱端头,承托上一层拱或枋的斗形构件。
三才升是清式斗栱的名词:在一攒斗栱中,除了槽升子,其他的升都是三才升。
(不够明确,实际上还有十八升构件)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二十八:(斗科各项尺寸做法:三才升每斗口宽一寸,长一寸三分,宽一寸四分八里,高一寸。
升底宽一寸一分,长九分,口高四分,腰高二分,底高四分。
)注明:一攒是指一组斗拱。
宋代属于散斗。
简单来讲:在檐面中心线上的拱,托起的为槽升子。
在山面的一二两层即:头翘和昂托起的为十八升。
其他均为三才升。
第三层组件组合后4,第四层面宽方向,在正心万拱上安装正心枋,在单才瓜拱之上,安装单才万拱。
单才万拱两端头各置三才升一件,以承其上之拽枋,在昂头十八斗之上安装厢拱一件,厢拱两端各置三才升一件。
进深方向,扣蚂蚱头后代六分头一件。
1)蚂蚱头:源于宋式斗拱的爵头。
宋《营造法式》说:“爵头,其名有四:一曰爵头,二曰耍头,三曰猢狲头,四曰蜉从头1”一般称做耍头。
2)正心枋:正心枋是清制称呼,宋称“柱头枋”,它是处在斗栱中心位置,檐桁(檩)下面的枋木。
因为斗栱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悬挑檐口的屋顶荷重,该荷重由檐桁(檩)传递到枋木,再由枋木落实到斗栱上,正心枋就是将荷重传递到中心栱件上的枋木。
3)厢拱:斗拱中最外一踩承托挑檐枋,或是最里一踩承托天花枋的拱,叫做“厢拱”。
厢拱置于最上层的昂或翘上面。
第四层组件组合后5,第五层面宽方向,在正心枋之上,迭置正心枋一层,在里外拽万拱之上各置里外拽枋一件,在外拽厢拱之上置挑檐枋一件,在耍头后尾六分头之上,置里拽厢拱一件,厢拱两端头各置三才升一件。
进深方向,扣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在各拽枋、挑檐枋上分别置斜斗板、盖斗板。
斜斗板、盖斗板有遮挡拽枋以上部分及分隔室内外空间、防寒保温、防止鸟雀进入斗拱空隙内等作用。
1)里、外拽枋:“拽枋”是指在清制斗栱上,处在正心枋前后,其上没有桁(檩)的枋木,宋称为“罗汉枋”,外拽枋是指处在斗栱中心外挑部分的枋木;里拽枋是指处在斗栱中心内挑部分的枋木。
2)3)麻叶头:翘或昂后端的一种雕饰。
6,第六层面宽方向,在正心枋之上,续迭正心枋至正心桁底皮,枋高又举架定。
在内拽厢拱之上,安置井口枋。
井口枋高3斗口,厚1斗口,高于内外拽枋,为安装室内井口天花只用。
进深方向安桁椀。
2)3)4)桁椀:在梁头上面的左右两边,剜出各为1/4梁厚的半圆形椀口。
用以支承桁条,并使其坐稳于桁椀内, 避免前后滚动及左右移动。
另外,斗栱撑头上,承托桁的凹形木亦称桁椀。
6)7)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挑檐的桁。
清式建筑名称,宋式建筑称橑风槫。
其两端置于桃尖梁头上,其余部分则由平身科的外拽厢栱及机枋均匀承托。
挑檐桁径较其他桁小,为3斗口。
小式建筑称挑檐檩。
9)10)正心桁: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桁檩。
.................7, 总结从以上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及其他出踩斗拱的构造可以看出,进深方向构件的头饰,由下至上分别为翘、昂和蚂蚱头。
斗拱层增加时,可适当增加昂的数量(如单翘重昂七踩)或同时增加昂翘的数量(如重翘重昂九踩),蚂蚱头的数量不增加,进深方向杆件的后尾,由下至上依次为:翘、菊花头、六分头、麻叶头。
其中,麻叶头、六分头、菊花头各一件,如斗拱层数增加时,只增加翘的数量。
面宽方向横拱的排列也有其规律性。
由正心开始,每向外(或向内)出一踩均挑出瓜拱一件、万拱一件,最外侧或最内侧各为厢拱一件。
正心枋是一层层跌落起来,直达正心桁下皮。
其余里、外拽枋每出一踩用一根,做为各攒斗拱间的联络构件。
挑檐枋、井口枋亦各用一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