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望诊内容方法,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儿科望诊可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诊注意事项

1.望诊时应按顺序进行,先整体望诊后分部望诊。有些望诊会引起小儿不适与反抗,如察口、察舌,应放在四诊其他项目完成后再进行。

2.望诊必须在自然光线下进行,以免影响望诊效果。

3.看指纹是一种辅助诊法,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当指纹观察结果与症状、舌象不符合时,可“舍纹从症”。

望神色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面部望诊方法有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临床上主要根据五色主病来判断小儿疾病。

1. 五色主病:所谓五色指红、青、黄、白、黑,又称五色诊。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吐泻。

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呈黄色,多为虚证或有湿,可见于疳证、积滞、虫证。

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

2. 五部配五脏五部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五部与五脏的关系。

望形态

望形态包括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以推断疾病的性质。

1. 望形体主要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等,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神态活泼,肌丰肤润,毛发黑泽,筋骨强健,发育正常者,为胎禀充足,营养良好,健康的表现。

2. 望动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动静姿态变化。正常小儿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或不适的表现。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态。

望苗窍

1. 舌象临床上望舌,主要观察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的变化。

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停;舌体肿大,色泽青紫,可见于气血瘀滞;舌体胖,并有裂纹,多为气血两虚;舌体强硬,多为热盛伤津;急性热病中出现舌体短缩,舌干绛者,则为热甚伤津,经脉失养而挛缩。(还有木舌、重舌、连舌、弄舌、吐舌)

2. 目察目首先要观察眼神的变化。健康小儿黑睛圆大,神采

奕奕,为肝肾气血充沛的表现。察目时,还应观察眼睑、内外眦、白睛、瞳仁的变化。

3. 口察口时应仔细观察口唇的颜色、润燥和外形的变化。

4. 鼻察鼻主要观察鼻内分泌物和鼻形的变化。

5. 耳察耳的外形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一个标志。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沛,健康的表现。

6. 二阴男孩阴囊不紧不松是肾气充沛的表现。

辨斑疹按斑疹的形态,有细疹、疱疹、斑疹、风团、白等不同名称。

细疹细小状如麻粒。

疱疹形态大小不一,高出皮面,中有液体。色白如晶为水痘;若疱疹内有脓液,多为脓疱疮。

斑疹色红较艳,摸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多为热毒炽盛,病在营血;若斑疹欲出不出,隐隐不显,或斑色紫暗,面色苍白,肢冷脉细,为气不摄血,血溢脉外。

风团皮肤出现局限性水肿,如云团样,抓痕明显,此起彼伏,反复发生,见于荨麻疹,因风邪客肌,血分有热所致。

白又称“白痱”、“汗疹”。为细小而表面隆起的含浆液白色疱疹,色泽光亮。白以晶亮饱满为顺;枯白无液为逆,也称“枯”,属气液耗伤之证。白多见于湿温证或其他热性病长期发热出汗后。

察二便

除新生儿及较小乳儿大便可呈糊状,1日3次左右,正常小儿

的大便应该色黄而干湿适中。正常小儿的小便为淡黄色。

看指纹

指纹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看指纹是对3岁以内的小儿用以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

正常小儿的指纹多数应该是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若发生疾病,指纹的浮沉、色泽、部位等,都随之发生变化。《幼幼集成》一书中对小儿患病后指纹的变化,用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作为概括。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相关内容:

中医诊断学(绪论、望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诊断学(绪论、望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10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2型题(总题数:29,分数:58.00) 1.虚里“其动欲绝而无死候的,多见于( )(2000年第21题) A.宗气内虚 B.宗气外泄 C.孕妇产后 D.劳瘵 E.痰饮√ 此题考查望诊中望虚里动态,属于识记型考题。左乳下虚里动而应衣。是宗气外泄;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属危重证侯;虚里其动欲绝而无死候多为痰饮。故选E。 2.小儿出现高热,面部青紫,尤以鼻柱、两眉问及口唇四周为甚,往往属于( )(1998年第16题) A.血热瘀滞 B.肾阴耗竭 C.气滞血瘀 D.动风先兆√ E.湿热熏蒸 此题考查小儿面部色诊,属于识记型考题。鼻柱、眉问青紫,为惊风先兆。 3.对病人面色的观察,首先应注鉴别( )(1998年第17题) A.主色与客色 B.常色与病色 C.主色与病色 D.客色与病色 E.善色与恶色√ 此题考查面色望诊,属于识记型考题。对于病人的面色来说。都是病色,病色分为善色和恶色,故首先应该鉴别。 4.大便先干后溏,多属( )(1998年第25题) A.脾气虚弱√ B.肝郁乘脾 C.命门火衰 D.湿盛伤脾 E.食滞肠胃 此题考查望诊中望二便的内容,属于识记型考题。大便先干后溏属于脾气虚弱;时干时稀属于肝郁乘脾;命门火衰和湿盛伤脾,可见泻痢不止。食滞胃肠可见肠鸣矢气,泻下酸腐。故选A。 5.身热不扬的发热,是由于( )(1998年第26题) A.脾气虚损 B.阴经郁热 C.风寒湿痹 D.湿遏热伏√ E.阳明腑实 此题考查发热的病因,属于识记型考题。所谓身热不扬是指病人自感热甚,但初按肌肤则不甚热,按之稍久方觉有灼手感觉。这是因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故选D。 6.病色交错,肾病见白色为( )(1997年第16题) A.吉中之顺√ B.吉中之小逆 C.正病正色 D.凶中之顺

颜面望诊图 -

颜面望诊图- 颜面望诊歌 ­火星斑痔心压抑,两眼之间胸和乳。 ­眉宇中分外为肝,内侧心脑肺相连。 ­鼻梁中肝两侧胆,准头两翼脾和胃。 ­大肠本在颧骨外,内侧便是小肠区。 ­巧嘴一张生殖器,人中便是膀胱系。 ­水星地阁是肾区,尿毒症者耳发黑。 ­五脏六腑在脸上,综合观察细分析。 . . ­. ­ ­https://www.doczj.com/doc/699467530.html,/215743977/blog/12449692 06 ­点击进入颜面望诊 ­ ­. ­ ­.

­ ­   浅谈养生(一)­ 首先声明,我是喜好中医养生,只知皮毛,仅就我所理解方面与大家分享。不到之处请多指教。常言“闻过则喜”,您的点拨对我来说就是十全大补丸。­ 一、养生书目­ 答:我认为目前热销的曲黎敏教授的《养生的智慧》,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告诉我们十二时辰的养生法(充分讲解了五行与五脏的关系)。结合实际举例,简单明了的阐述了中医“良医治未病”的基本原理。“疾病 ”二字是人体的两种状态。“疾”是亚健康,是器官受损的开始表象,这时候西医指标往往正常,及早调理就很容易恢复健康。“病”是器官由损到毁的过程。这个阶段西医指标显示异常,治疗也很复杂甚至是艰难,一旦病入膏肓,任何治疗都无法逆转器官的功能。这也许是洪韶光教授为什常提倡预防为主的缘故吧。­ ??????养生最重要的书目是《黄帝内经》。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后人多重治疗而轻养生,以至于后来的医者都钻研《行医杂记》、《本草纲目》,到现代药店多于米店的城市比比皆是。我想老祖宗看到后人舍本逐末,一定顿足捶胸。

中医诊断学绪论及望诊试题

中医诊断学测试题--绪论、望诊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9分) 1?胸闷、口渴属于() A症状B体征C病D证型2?中医称“肝郁脾虚证”属于() A证B证名C证候D病 3.视其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4?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快、不及的异常变化,从正常中发现异常,对比中找出差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5?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A神B色C形D态6?危重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7?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属于()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A春季稍青B夏季稍赤C秋季稍黄D冬季稍黑9?两颧潮红常见于() A阳热亢盛证B阴虚阳亢证C虚阳浮越证D肺热瘀毒证10.淡白无华可能提示() A阳气暴脱B阳虚水泛C肝郁脾虚D血虚/失血11.小儿惊风可能出现的病色为() A赤B白C黄D青 12.黑色常见于() A肝虚B脾虚C肾虚D血虚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主皮毛B肝主筋腱C脾主肌肉D肾主骨骼14.五色中与肝对应的颜色是() A赤B白C黄D青 15.苦笑貌常见于() A小儿惊风B破伤风C狂犬病D瘿瘅16.目赤肿痛常提示() 8?四季平色中错误的说法是( 精品文档 科室: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6.11.4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A实热证B虚热证C阳虚证D阴虚证仃?耳背红络常提不( ) A热毒上攻B麻疹先兆C阴寒内盛D气血亏虚18?鼻柱溃陷可能提示() A哮喘病B酒鼻査鼻C麻风病D梅毒病19?耳廓萎缩常见于() A肾气不足B邪气充盛C肾精耗竭D血瘀日久20?鼻流浊涕常见于() A外感风寒B外感风热C阳毒热深D肺胃蕴热21.口振常见于() A伤寒B破伤风C中风D动风 22?唇色深红常见 ( ) 于 A煤气中毒B热盛/热极C血瘀证D寒盛/痛极 23?患者睑面先 发肿迅速常见于() 肿, A心肾阳衰B脾肾阳虚C风水犯肺D风邪中络 一、多选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 A整体审查B诊法合参C病证分离D病证结合3.望诊包括() A全身望诊B局部望诊C望排泄物D望小儿指纹

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一致性探讨

收稿日期:2009-11-12修回日期:2010-05-28 * 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项目(2008Y128):基于隐结构法的中医问诊诊断模型研究,负责人:刘国萍;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syz08003):基于隐结构法的中医问诊(脾胃系)诊断模型研究,负责人:刘国萍;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30901897):基于特征选择的中医问诊信息提取及其辨证推演方法研究,负责人:刘国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S30302):中医诊断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王忆勤。 ** 联系人:刘国萍,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四诊客观化及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中医诊断学教学工作,Tel :021-********,E-mail : tianshanghuo3838@https://www.doczj.com/doc/699467530.html, 。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方法: 邀请医院资深临床内科专家,对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判读,并给出辨证诊断结果;运用本课题组制作的心系问诊量表采集的心系 病例资料,随机抽取25份病例,邀请两位中医学专家分别对其进行辨证诊断;随机抽取病例15份,邀 请3位中医学临床医生进行证素辨证诊断,采用K appa 值统计检验,对其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不同医生,同一患者的现场诊断一致性评价结果:判断舌质淡红的专家有9位,一致性56%;脉象信息判读的一致性中脉沉9位,一致性56.2%;诊断虚证的一致性为89%;同一份病例量表,同一医生先后两次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 一致性系数为0.69,心阳虚证为0.80,痰浊证为0.78;不同医生诊断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 一致性系数为0.63,心阳虚证为0.72,心阴虚证为0.48。结论:中医临床医 生对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均存在差异性, 说明中医临床医生间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较差。关键词:中医学四诊信息判读诊断一致性 doi:10.3969/j.issn.1674-3849.2010.03.009 在临床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医务工作者对临床四诊信息的判读、诊断结果等都可能发生判断的不一致。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经验不同的中医临床医 生临床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水平。 一、研究方法 病例信息由本课题组制作的心系问诊量表数据库提供,该量表已经通过统计学的信度及效度考核, ; 王忆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四诊客观化及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中医诊断学教学、医疗工作,Tel :021-********,E-mail:wangyiqin2380@https://www.doczj.com/doc/699467530.html,

中医望诊图集

中医望诊图诊图集集 祖国医学国医学((中医)讲求“望、闻、问、切”。其中的望其中的望,,即为通过观过观察人察人的外在表的外在表现现(如面部如面部、、手足手足、、以及其他体表以及其他体表))来实施诊断的一的一种种方法方法。。 一、“望面色望面色” ” 面部面部脏脏腑分腑分属属图 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图 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传统

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 古代面部分属——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 面部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 庭(额)为首面;阙上(眉心上)为咽喉;阙中(印堂、眉心)为肺;阙下(下极、山根、鼻根)为心;下极之下(直下、年寿、鼻柱)为肝肝部左右(鼻柱旁)为胆;肝下(面王、准头、鼻尖)为脾;方上(鼻翼、脾两旁)为

胃;中央(颧骨下)为大肠;挟大肠(颊)为肾;明堂以上(鼻翼旁)为小肠;明堂以下(人中)为膀胱、子处。 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 4、肺:(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一、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1.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智错乱 2.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忘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 常色包括主色、客色。(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病色即是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加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衰,多预后不佳。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3.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姿态。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态包括:形体和姿态。 (1)望形体: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体质的差别。 (2)望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状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姿态时主要观察病人的行、坐、卧、立时的动作与体态,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辩证。 4.望头项五官:通过重点观察受检者头面、颈项及五官等局部变化,以测知内应脏腑病理变化的方法。 (1)望头面:指通过对受检者头面形态、头发及囟门的观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头面时应注意头形、头发、囟门及面部形态的变化。 (2)望五官:是通过观察头面器官目、舌、口、鼻、耳等的异常变化,以察知疾病的方法。 (3)望颈项:通过观察颈项的外形,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5.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以测知体内病变的方法,简称舌诊。 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 (1)望舌质:是通过观察舌体的神、色、形、态改变,以测知脏腑病变的方法,望舌时应注意观察舌体有神无神、舌色变化。舌形得改变及舌体的动静姿态。 (2)望舌苔:是通过对舌苔颜色、质地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变化情况的方法。①望苔色:是通过观察舌苔不同颜色变化,以诊查疾病的方法。一般有白

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切诊

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小儿四诊概要——切诊 脉诊小儿脉诊较成人简单,这和小儿疾病单纯,以及少七情六欲的影响有关。 正常小儿脉象正常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细软而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不同年龄小儿的脉搏次数参阅第三节生长发育。 切脉方法因为小儿寸口部位短小,故常采用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小儿的脉搏,常因哭闹、活动或哺乳等原因而增加,所以,应在入睡或安静时进行脉诊。三岁以下小儿可以不诊脉,而用观察指纹代替。 小儿病理脉象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脉象,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浮脉多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沉脉多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迟脉多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迟而无力为虚寒。数脉多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此外,滑脉主食积内停或痰热壅盛;弦脉主惊风或腹痛;濡脉主气血不足或湿重;结代脉主心阳不足或心气受损;芤脉主失血证,临床也较常见。 按诊包括按压、触摸头囟、颈项、胸腹、四肢、皮肤等。 头囟 18个月以内小儿前囟未闭,按之柔软,属正常。逾期不闭为肾气不足,发育欠佳,体质虚弱;若伴颅缝开解,则为解颅。囟门凹陷,名为“囟陷”,新病多见于吐泻伤津;久病见于脑髓不充。囟门高凸,为“囟填”,多属邪热亢盛。 颈项正常小儿颈项、枕骨下及腋窝等处可扪及黄豆大小、质软、无粘连的结节。若单个结节肿大,伴有压痛和发热,则为热毒壅结。若颈项两侧结节大小不等、质硬、推之不动、连珠成串,则为瘰疬。 胸腹胸骨高突为“鸡胸”,脊柱后突为“龟背”,均属肾气不足。胸胁触及串珠,肋缘外翻,多为佝偻病。左胁肋下按之有痞块,为脾肿大;右胁助下按之有痞块,为肝肿大。 小儿腹痛喜按、喜温、按之痛减,为虚痛、寒痛;腹痛胀满拒按,为里实腹痛;腹部胀满,叩之中空如鼓,多为气滞所致。 【

中医(专长)-中医儿科学-四诊概要练习题

第三单元四诊概要 一、A1 1、正常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 A、浮而稍数 B、弦而稍数 C、浮而稍缓 D、软而稍数 E、浮而稍弦 2、诊断小儿疾病,特别重要的诊查方法是 A、按诊 B、脉诊 C、问诊 D、闻诊 E、望诊 3、面呈红色,多为 A、热证 B、寒证 C、瘀证 D、实证 E、虚证 4、肺气闭郁的鼻诊特点是 A、鼻塞流涕 B、鼻孔出血 C、鼻孔干燥 D、鼻涕浊臭 E、鼻翼煽动 二、A2 1、患儿,5岁。舌苔花剥,经久不愈,状如“地图”。病机多为 A、脾之气阳虚弱 B、肺脾气阴亏虚 C、乳食积滞内停 D、胃之气阴不足 E、寒湿生冷内停 2、患儿,2岁。发热3~4天出疹,疹形细小,状如麻粒,口腔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者,为 A、口疮 B、鹅口疮 C、麻疹 D、痄腮 E、发颐 3、患儿,10个月。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吵,腹胀。其诊断是

A、痢疾 B、肠炎 C、积滞 D、虫积 E、肠套叠 4、患儿,10个月。指纹纹色青紫,多为 A、气血不足 B、疼痛惊风 C、体虚有寒 D、寒湿阻滞 E、瘀热内结 三、B 1、A.心神失养 B.肝风内动 C.脾虚气弱 D.胃气不和 E.肺气虚弱 <1> 、睡中露睛多属 A B C D E <2> 、两目直视,瞪目不活多属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小儿脉诊:健康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小儿病理脉象主要有浮、沉、迟、数、无力、有力六种基本脉象,分别表示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浮主表证,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该题针对“四诊概要”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与临床其他各科一样,均运用望、闻、问、切四种不同的诊查手段进行诊断和辨证。因乳婴儿不会说话,较大儿童虽已会说话,也不能正确叙述自己的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故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重视望诊。 【该题针对“四诊概要”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面色红赤,因血液充溢脉络皮肤所致,多为热证。 【该题针对“四诊概要”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E

中医诊断学之四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0、甲骨文卜辞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周礼》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与《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24脉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就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李士材《诊家正眼》28脉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达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 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四诊、辩证、辩病、病例书写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神乱:包括癫,狂,痫 癫病(文疯子):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或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者。 狂病(武疯子):多表现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饥,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神明所致。 痫病: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或属痰火扰心,引动肝风。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就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与津液盛衰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2) 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痛证、肝病、瘀血与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实寒证,痛症或久肝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鼻柱、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颧红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主虚证、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中医四诊

第二章中医四诊 第一节望诊 定义: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望诊思路: 具体展开结合“望诊知识框架”。 “望诊”知识框架: 一、全身望诊 神、色、形体、姿态等。 二、局部望诊 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排出物等。 三、望小儿指纹 四、望舌 舌质、舌苔、舌下络脉。 一、全身望诊 (一)方法与要求 1.方法 (1)病人面向自然光线,坐位或仰卧位。 (2)病人体态自然,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遇到一些望诊内容在就诊刻下无法获取者,可通过询问病人、家属获取,或事后有条件时再观望获取。 一句话总结: 自然光线,体位正确;体态自然,充分暴露;结合问诊。 2.操作(1)望神(2)望色(3)望形体(4)望姿态 (1)望神 问题举例:如何进行望神? 学习方法:先明确框架,再补充细节! 先明确框架: 先望“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主神志。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最后望“面部表情”。心其华在面,心主神志。 再补充细节:

①首先应观察眼睛的明亮度,即目光是明亮有泽还是晦暗无光。 ②其次,应观察眼球的运动度,即眼球运动灵活还是运动不灵。 具体操作:医者可将食指竖立在患者眼前,并嘱患者眼睛随医者的食指做上下左右移动。若患者眼球移动灵活是有神的表现,反之,则为失神的表现。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观察患者思维意识是否正常,有无神志不清或模糊、昏迷或昏厥等;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有无精神不振、萎靡、烦躁、错乱等。 最后望“面部表情”。 应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是丰富自然还是淡漠无情,有无痛苦、呆钝等表现。 通过以上观察得出病人得神、少神、失神或假神等结论。 (2)望色观察患者面部气色有无异常。 整体+五色主病 望整体: 是否荣润含蓄、有无少华、无华、晦暗、枯槁、暴露等。 五色主病: 面部呈现何种颜色(青赤黄白黑),有无局部的色泽异常。 (3)望形体 观察患者体型、体质、营养、发育状况。 望整体+望局部 望整体:有无体胖、体瘦、虚弱等。重点观察体型,矮胖、瘦长还是适中,有无畸形。 望局部:头型偏圆、偏长还是居中。颈项粗短、细长还是适中。肩部宽大、窄小还是适中。胸廓宽厚、薄平还是适中。 (4)望姿态 坐、卧、立、行、异常动作 坐:要观察是坐而仰首还是坐而俯首,是端坐还是屈曲抱腹或抱头。 卧:要观察卧时面部朝里还是朝外,仰卧还是俯卧,平卧、斜卧还是侧卧等。 立:要观察端正直立还是弯腰屈背,有无站立不稳或不耐久站或扶物支撑的情况。 行:要观察行走时是否以手护腰,行走之际有无突然停步以手护心或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的情况。 异常动作:要注意有无睑、唇、面、指(趾)的颤动,有无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的情况,有无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的情况,有无恶寒战栗、肢体软弱的情况,有无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儿童:还应注意有无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的情况。 3.望诊注意事项(共4条,了解) (1)充分暴露,细致观察 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完整、细致地进行观察。 (2)静心凝神,排除杂念 望诊时医生应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这样才能发现异常体征,捕捉到疾病的相关信息。如望神的方法是“以神会神”,即是以医生之神去观察、体会患者之神。 (3)辨别真假,排除假象 望诊时医者应注意辨识假象。 ①假神与疾病好转的区别:二者虽然都是以病情危重为前提,但假神出现多为久病、重病治疗无效的前提下,突然出现个别现象的一时性好转,且与整体病情危重情况不相一致。 ②人为因素造成假象:化妆。如:抹嘴唇、戴假发、染头发、打发蜡等。

【推荐】中医护理:四诊

【推荐】中医护理:四诊 望诊 望诊内容方法,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儿科望诊可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诊注意事项 1.望诊时应按顺序进行,先整体望诊后分部望诊。有些望诊会引起小儿不适与反抗,如察口、察舌,应放在四诊其他项目完成后再进行。 2.望诊必须在自然光线下进行,以免影响望诊效果。 3.看指纹是一种辅助诊法,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当指纹观察结果与症状、舌象不符合时,可舍纹从症。 望神色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面部望诊方法有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临床上主要根据五色主病来判断小儿疾病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1.五色主病:所谓五色指红、青、黄、白、黑,又称五色诊。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吐泻。 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呈黄色,多为虚证或有湿,可见于疳证、积滞、虫证。 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 2.五部配五脏五部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五部与五脏的关系。 望形态 望形态包括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以推断疾病的性质。 1.望形体主要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等,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神态活泼,肌丰肤润,毛发黑泽,筋骨强健,发育正常者,为胎禀充足,营养良好,健康的表现。 2.望动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动静姿态变化。正常小儿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或不适的表现。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态。 望苗窍 1.舌象临床上望舌,主要观察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的变化。 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停;舌体肿大,色泽青紫,可见于气血瘀滞;舌体胖,并有裂纹,多为气血两虚;舌体强硬,多为热盛伤津;急性热病中出现舌体短缩,舌干绛者,则为热甚伤津,经脉失养而挛缩。(还有木舌、重舌、连舌、弄舌、吐舌) 2.目察目首先要观察眼神的变化。健康小儿黑睛圆大,神采奕奕,为肝肾气血充沛的表现。察目时,还应观察眼睑、内外眦、白睛、瞳仁的变化。 3.口察口时应仔细观察口唇的颜色、润燥和外形的变化。 4.鼻察鼻主要观察鼻物和鼻形的变化。 5.耳察耳的外形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一个标志。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沛,健康的表现。 6.二阴男孩阴囊不紧不松是肾气充沛的表现。

中医四诊查体模板

中医望闻问切:患者 神志萎靡(神斑),充沛(神旺),悒郁(肝瘸),倦怠(稗病),烦躁(热扰),昏冒(神伤),痴呆(神病),狂妄(心病)。 色泽黄赤(风热),青白黑(寒痈).浅白(失血),羹黄(诸虚),颧赤(虚损),深沉(病在内),浅浮(病在外),浊滞(久病),光泽(新病),如云彻散(病将愈),如雾搏聚(病渐进) 耳肉厚润泽(肾阴足),肉薄干枯(肾阴亏),耳肿起(邪实),耳瘦削(正虚),耳肿痛(多火),耳薄黑(肾胜).耳轮焦千(下稍),耳轮甲错(血瘀) 目清明(神足),晦暗(神短).白睛赤(肺火),白睛黄(湿热),目眦赤(心火),目眦白(血亏),闭目(病在阴),开目(病在阳),朦胧(热盛),时螟(衄血).混浊(湿府).干涩(爆瘸),目胞鲜明(痰恢).目胞晦暗(肾虚),全目赤肿(肝经风热).目窠微肿(水气).眼睑红肿(湿热),目窠内陷(藏气衰).睡时露睛(脾气损).睛突而喘(肺胀).颈肿眼突(枣胂),横目斜视(肝风内动).目睛微定(痰火内闭),目眶忽陷(气脱),睛定不转(神亡),戴眼反折(阳气将绝),两睛皆穆(阴气巳脱),目瞪直视、两目圈睁(重危)。 口唇探红(实热),淡红(虚寒).红赤焦干(热甚伤津),淡红而黑(寒甚).淡自(血虚),青润(寒极),青紫(癌血),撮口(痉病),口歪(风邪),口开(虚脱),口开气出不返(肺绝),开如鱼口不合(脾绝) 齿牙齿润泽(津液内充),牙齿枯槁(精气内竭),齿垢(胃热),龈白(血虚).齿缝出血(肾火冲),竭),齿垢(胃热),龈白(血虚).齿缝出血(肾火冲),牙关紧闭、咬牙帖齿(风疾热极).梦中咬牙(积滞)。 鼻鼻赤(睥热),鼻黄(有湿),鼻白(气虚粜血),鼻头青(腹中痈),鼻头黑(有水气),鼻孔干燥,黑如烟煤(阳毒热探),鼻鼻孔滑黑(朋毒玲极),鼻孔渗血(血虚),鼻息鼾声(风热),鼻塞清涕(风寒).鼻塞浊涕(风热).浊涕腥臭(鼻渊)·鼻孔煽张(初风热),鼻煽喘汗(为肿绝)。 舌质坚敛苍老(实),浮胖娇嫩(虚),干(津亏),澜(正常).白嫩(贫血),热),紫暗(癌血)鲜红赤绛、肿胀焦干、芒刺黄燥红(素虚),黄亮(湿(皆主热),白润黑滑(皆主寒),舌硬、舌卷、舌强、舌短缩(皆主危).舌出数寸,沿边锯齿.镜面舌(皆难治)。 舌苔白苔主表。白薄而精(外有风寒),白精牯腻(内有瘴湿),白苔绛底(湿照热优),白而边红(风湿入肺),白中带黄(邪操传里),白厚而燥(是为实热),自如积粉(瘴疫秽浊),白苔如硷(胃中宿滞)}黄苔主里。徽黄不燥(邪初传里),深黄滑腻(湿热交阻),舌苔千黄(火已内织),舌苔黄聚(阳明实热),黄燥生蒯(热结已深),舌中罅纹(阴津被劫),灰苔。灰黑无苔(直中阴经),灰黑干苔(传经热证),灰黑滑润(水来侮土),面黑舌灰、瞑目瞻语(蓄血谵狂),淡灰中间、数点黑汁(宿童耒化)。黑苔。白苔渐黑(邪热传里),红色渐黑(湿热坏证).黑而滑润(水来克火),黑而燥裂(火极似水),根黑而燥(热结下焦),尖黑而燥(心火自梵)。 形体肥厚(多疲),瘦削(多火),坚实(实) 脆弱(虚)。 动态头倾视深(神病),背曲肩随(腑病).转播不能(肾病),屈伸不利(筋病),不能久立(骨病),行迟(表强),坐伏(短气),坐下一脚(腰痛),里实护腹(心痛),身轻自能转侧,手足缓和(阳证),体重不能转侧、足冷身踌(胡证),烦躁谵狂、起而欲走(实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危恶),眼面口唇,指趾不时振动(血虚发瘫),四肢全体振动(诸种风扁),卧不得坐,坐则眩晕(气血饵虚),坐不能卧?卧则气喘(水邪上犯) 四肢手足瘿瘰(轻度挛缩).角弓反张(急性抽省),肢肿压痕(水肿扁),膝头独大(鹤膝风),下肢痿软(盛症),肢体疼痛(痹证),荧节剧疼(呀节风),半身不遂(中风症)。皮肤皮薄光泽,压之有痕(水肿)皮厚色苍,压之易起(气胀),眼面皮肤色黄(黄疸)皮肤淡黄浮肿(黄胖病),皮肤出血点(肌衄).皮肤瘀血斑(紫癍),皮肤搔痒,扁平成片(痞癌风),

《中医学概要》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绪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1.四大经典著作: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2).与《内经》相媲美的著作---------《难经》 (3).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4).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2.外科鼻祖------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外科麻醉先河(五禽戏) 董奉“杏林春暖” 《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 3.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 (2)张子和--------攻下派------“邪去则正安” (3)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4)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五官-----五体 如:肝系------肝,胆,目,筋。 A.认识疾病:“肝火犯胃”------胃脘疼痛,泛酸,呕血。 B.诊断疾病:舌诊,脉诊,观面色耳廓。“察外知内” C.治疗疾病:舌红疼痛——心火旺——泻心火

颜面望诊(带脸谱)

颜面望诊 颜面望诊是几千年来中医理论精华的一部分,是中医“望闻问切”之一,脱胎于中医望诊中的“分部望诊法”,因为有些病证表现于体表某部,而局部的病证与整体是息息相关的,掌握了某部神色形态的变化,自可测知整体的病变。 但是,我们毕竟不是医生,所以在实践中,要不断积累和总结。同时在运用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原则:1、找准位置;2、准确判断;3、引导陈述。 一、观察脸部辨病 健康的人脸上应该是干干净净色泽略有红润有光泽。刚出生的婴儿脸上通常都是干干净净的;随着岁月的增长以及空气、水、食物添加剂、环境污染、基因变化,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的健康受到侵害,面部就会渐渐地产生各种症状。 怎么看呢?凡是有痣或斑、疙瘩、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色素沉着等所在位置的器官功能较差。 如果是痣,则表示这个位置器官功能先天就弱,并不是代表现在就有病;很久以前就有的痣、痦子、疙瘩表示功能衰退,特别是痣,痦子代表遗传问题。 如果有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所在位置器官功能正在有疾病发生。红疙瘩、红斑表示刚发生、正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炎症性病变,属火属热。肉色的疙瘩表示机体组织增生或良性肿瘤。 如果是斑或色素沉着,则表示所在位置器官功能有病已久,褐色、黑褐色的边缘清皙的斑表示三年以前炎症性病变和较重的功能衰退,属陈旧性问题。近期出现的褐色或黑色痣、痦子表示很可能是恶性肿瘤。中医理论认为“外有斑内有瘀”。 面部观察主要分为八大部分,即“心、肺、肝、肾、脾、小肠、大肠、生殖系统”。对照图示,记住三句话的口诀就行了:“心、肝、脾、肺、肾(酸痛);小肠、胆、胃、大肠、膀胱;胸乳、脑、心压力、生殖系统。” 首先是额头靠近发际的三分之一处,如果有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现在或已有一段时间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是斑或色素沉着,则表示心血管机能长期不良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两眉间以及两眉二分之一处,靠中间画圈部分,代表呼吸系统肺、咽、喉。两眉二分之一处靠外圈部分包括太阳穴,代表肝脏。两眼下方,颧骨上方代表胆。两眼之间的鼻根处,代表心脑血管。两眼与鼻梁中段,胆的位置在鼻梁中段两侧,所谓肝胆相联、肝胆相照。鼻头代表脾、鼻翼代表胃。颧骨下方至鼻头下端在U字平行处,偏外则代表大肠。偏内侧小U 子代表小肠。颧骨至耳之间包括耳朵、脸颊区域,代表肾功能。人中代表膀胱。嘴四周代表生殖系统。下巴代表肾或身主有酸痛;全脸青春痘,代表精神压力大或体内功能失衡。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四诊概要——望诊望诊内容方法,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儿科望诊可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诊注意事项 1.望诊时应按顺序进行,先整体望诊后分部望诊。有些望诊会引起小儿不适与反抗,如察口、察舌,应放在四诊其他项目完成后再进行。 2.望诊必须在自然光线下进行,以免影响望诊效果。 3.看指纹是一种辅助诊法,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当指纹观察结果与症状、舌象不符合时,可“舍纹从症”。 望神色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面部望诊方法有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临床上主要根据五色主病来判断小儿疾病。 1. 五色主病:所谓五色指红、青、黄、白、黑,又称五色诊。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吐泻。 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呈黄色,多为虚证或有湿,可见于疳证、积滞、虫证。

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 2. 五部配五脏五部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五部与五脏的关系。 望形态 望形态包括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以推断疾病的性质。 1. 望形体主要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等,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神态活泼,肌丰肤润,毛发黑泽,筋骨强健,发育正常者,为胎禀充足,营养良好,健康的表现。 2. 望动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动静姿态变化。正常小儿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或不适的表现。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态。 望苗窍 1. 舌象临床上望舌,主要观察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的变化。 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停;舌体肿大,色泽青紫,可见于气血瘀滞;舌体胖,并有裂纹,多为气血两虚;舌体强硬,多为热盛伤津;急性热病中出现舌体短缩,舌干绛者,则为热甚伤津,经脉失养而挛缩。(还有木舌、重舌、连舌、弄舌、吐舌) 2. 目察目首先要观察眼神的变化。健康小儿黑睛圆大,神采

四诊 2

中医四诊概要 主讲:郑登树 “四诊”又称为诊法,是收集病情资料、诊察疾病的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 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不同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诊察疾病的各种现象,进行综合的分析: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去粗取精,去伪纯真的进行辩证,为辩证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四诊(也即望、闻、问、切四种不同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望诊 通过望诊以测知内脏,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即是通过观察病人外部的异常变化就可以测知内在的病变。正如《内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的内容: ┏望全身→神、色、形、态 望诊┣望局部→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皮肤 ┣望舌→舌质、舌苔 ┗望小儿指纹 (一)望全身 (1)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内经》中曰:“得神者存,失神者亡。”说明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衰盛、疾病的轻重及预后有其重要意义。(2)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法。 ┏┌青→为肝色 ┃├赤→为心色 ┃脏腑色├黄→为脾色 五色┃├白→为肺色 ┃└黑→为肾色 ┣┌青黑色→主痛、瘀、惊风 ┃病色├黄赤色→主热、湿、虚 ┗└白色→主寒、虚、失血 一般而言:色泽鲜明,荣润的→说明其病变尚轻,尚浅,气血未衰,属易治,预后良好。 色泽晦暗,枯槁的→说明其病变深而较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 (3)望形体:指病人体型的强、弱、胖、瘦及发育状况而言。 一般而言: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乏力气短者→是形盛气虚,多因阳气不足,痰湿内盛所致。 形体清瘦,面色萎黄,胸廓狭窄,皮肤干焦者→属形瘦阴虚,常因阴血不足,内有虚火所致。故古人云,“肥人湿多,瘦人火多。” (4)望姿态:望姿态→是通过对病人的动静姿态及形体的异常动作表现的观察,以测知内在病变的诊察方法。 如病人坐卧身轻,自能转侧,而常朝外者,多属阳症、热症、实症→是邪热内盛,正气未衰表现。 如卧时身重,难于转侧,面常朝外,多属阴症、寒症、虚症→是正气亏虚,阴寒内盛所致。 总而言之,“阳主动,阴主静” (二)望局部 根据病情及诊断需要,对病体某些局部异常变化进行重点、细致的观察,以测知相应脏腑的病变情况。 (1)┏头→为诸阳之会 头面 ┗发→为肾之华,血之容 (2)五官 ①目→为肝之窍,目的异常变化不仅关系肝,而且也能反映其它脏腑的病变。 目眦→属血轮→候心 目胞→属肉轮→候脾 目睛→属气轮→候肺 黑睛→属风轮→候肝 瞳仁→为水轮→候肾 ②鼻→为肺之窍,胃经之所过,望鼻可以了解肺、脾、胃的病变。 主要观察: ┏鼻头色红生粉刺→是酒渣鼻 ┣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病者 外形┣鼻柱崩塌,眉毛脱落→为麻风恶候 ┗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所致肺炎 ┏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 分泌物┣鼻流浊涕→则为风热 ┗流浊涕而且有腥臭味者→鼻渊

中医解说 五轮学说概要

中医解说五轮学说概要 中医眼科将眼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借五轮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即五轮学说(彩图2—3)。五轮学说源于《内经》中有关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一、肉轮 肉轮指胞睑,胞睑分上、下两部分,有保护眼珠的作用。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因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肉轮疾病常责之于脾胃。 二、血轮 血轮指两眦,上、下睑弦鼻侧联合处交角钝圆,称大眦,又名内眦;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血轮疾病常责之于心和小肠。 三、气轮 气轮指白睛,为眼珠的外壁。其表层无色,薄而透明,称白睛外膜,里层白色,质地致密而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气轮疾病常责之于肺和大肠。此外,白睛环绕黑睛周围,紧密相连,如有病变,易相互影响。 四、风轮 风轮指黑睛,位于眼珠前部的中央,质地透明,为光线进入眼内的必经之路,并有保护瞳神及眼内组织的作用。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因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风轮疾病常责之于肝和胆。此外,黑睛后方与黄仁相邻,二者之间有一间隙,其间充满神水。黄仁中央的圆孔即瞳神,故黑睛疾病病邪深入时,易影响黄仁、神水,波及瞳神。 五、水轮 水轮指瞳神,狭义专指解剖学之瞳孔,广义的瞳神不仅指瞳孔,还包括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等。“水轮"一般指广义的瞳神。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疾病责之于肾和膀胱。但由于瞳神结构复杂,经古今不少医家的实践证明,其生理、病理不仅与肾和膀胱有关,与其他脏腑也有着同样密切的关系。

中医颜面望诊和背诊学的专业技巧

中医颜面望诊和背诊学的 专业技巧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医颜面望诊”和“背诊学”的专业技巧 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五行是:水木金火土 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的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 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脾属土,脾胃不和。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 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成为喷雾器; 肾是先天之本: 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 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 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 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 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 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 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 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 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 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 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 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 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 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这是五色。 再就是五志:【人的情绪】 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 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 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 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睡不得,吃不得,恶性循 环‘ 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 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