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杂种优势利用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327
杂种优势利⽤杂种优势利⽤第⼀节杂种优势利⽤的现状与度量(⼀)杂种优势利⽤简史:中国早在1400 多年前后,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马和驴杂交产⽣骡的事实,为⼈类历史上开辟了观察和利⽤杂种优势的先例。
1637 年出版的《天⼯开物》中也记载了蚕的杂交事例。
1761~1766年Ko1reuter,烟草杂交发现杂种优势,并提出利⽤杂交种。
1865年Mendel,豌⾖杂交,提出杂种活⼒概念。
1866~1876年Darwin,提出异花授粉有利、⾃花授粉有害。
1908年Shull,⽟⽶⾃交系间杂交,杂种优势⼀词,⽅法体系建⽴。
杂种优势利⽤现状:1934年美国⽟⽶杂交种只占⽟⽶种植⾯积的0.4%,到1944年⽟⽶杂交种⾯积已占56%,⽽在美国⽟⽶带各州杂交种⾯积已占90%,到1956年,全美国已普及了⽟⽶杂交种。
中国对⽟⽶杂种优势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直到50年代才推⼴品种间杂交种,60年代推⼴双交种,70年代推⼴单交种。
中国杂交⾼粱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后期,育成并推⼴了⼀批⾼粱杂交种。
杂种优势的概念:是指两个遗传性状不同的品种、品系或⾃交系进⾏杂交,所产⽣的杂交种,在⽣活⼒、⽣长势、抗逆性、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等⽅⾯优于其亲本的现象。
杂种优势理论:显性学说(显性基因互补学说):处于杂合状态的⽣物个体,由于显性基因的存在,不同程度地消除了隐性基因的有害或不利的效应,从⽽提⾼了杂种个体的⽣活⼒以及数量性状的效应值等,因此表现出杂种优势。
根据这⼀理论,杂种优势可以固定,因为在⼦代群体中,显性纯合体和杂合体等效。
杂种F1集中了控制双亲有利性状的显性基因,每个基因都能产⽣完全显性或部分显性效应,由于双亲显性基因的互补作⽤,从⽽产⽣杂种优势。
如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亲本⾃交系杂交AABBccdd X aabbCCDDF1 AaBbCcDd因为每个基因都能产⽣完全显性或部分显性效应AA、BB、CC、DD>aa、bb、cc、ddAa、Bb、Cc、Dd >aa、bb、cc、ddAaBbCcDd >AABBccdd(aabbCCDD)超显性学说:杂合等位基因的互作胜过纯合等位基因的作⽤,杂种优势是由双亲杂交的F1的异质性引起的,即由杂合性的等位基因间互作引起的。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第一节 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原理早在2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用母马和公驴交配而获得体力强大、耐力好的杂种——役骡,为人类历史上开辟了观察和利用杂种优势的先例。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 1),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超过其双亲的现象。
目前世界上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大田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高梁、烟草、小麦、大麦、油菜、大豆、甜菜等,利用杂种优势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作物品质,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
二、衡量杂种优势大小的方法杂种优势有强有弱,还有正向优势和负向优势(有时称为劣势)。
杂种优势的大小因组合不同而表现有异,对于具体的某个组合来说,杂种优势通常只是表现在某个或某些方面,而不是每个方面都表现优势,有的组合甚至没有优势。
为了便于研究和利用杂种优势,经常采用下列方法度量杂种优势的强弱。
1.平均优势 指杂交种(F 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P 1或P 2)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平均优势(%)=100F1⨯-双亲平均值双亲平均值2.超亲优势 指杂交种(F 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高值亲本(HP )同性状的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超亲优势(%)=1001⨯-较好亲本较好亲本F有些性状在F 1可能表现超低值亲本(LP )的现象,如这些性状也是杂种优势育种的目标性状时,称为负向的超亲优势。
3.对照优势 指杂交种(F 1)的产量或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同当地推广品种(CK )同一性状的平均值差数的比率,生产上常应用超标优势衡量杂种优势大小,计算公式为:对照优势(%)=1001⨯-对照品种对照品种F三、杂种优势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生化等方面。
有的组合主要在营养器官,有的在繁殖器官,有的则在适应力上表现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