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石头
- 格式:ppt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5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希腊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学价值。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2)对古希腊文化的理解和对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记录生字词及不懂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2)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基础知识。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希腊文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深度等。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书写认真程度、心得体会等方面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古希腊文化背景。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作品背景及古希腊文明。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希腊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性与命运的主题,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抉择。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背景及古希腊文明的基本了解。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的深入解读。
(2)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希腊文明及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文本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石头象征命运、时间等。
(2)分析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4. 讨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
2. 请谈谈你对古希腊文明的了解,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作品主题“命运与抉择”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希腊的石头》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理解课文内容,更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宗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等。
我在备课前,查寻了很多有关这篇课文的教案和资料,参考了几位同仁的教学建议,通过课堂验证发现我的教学思路很好,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1.作者常识,在这里就不说那么多了,我就只谈教学思路2.自主探究,细加揣摩2.1自读课文导读,掌握有效信息,整体了解文章内容。
(1)作者在问题中用借代的手法表明了写作对象:古希腊的文化。
(2)作者通过写这些记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石头--雕像、石碑、石柱等,歌颂了古希腊人的聪明智慧和他们所创造的古希腊文化。
2.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古希腊的石头是什么样的石头?他们为什么把历史文化刻在石头上?明确:古希腊的石头,记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导读)或在文章第三段”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
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护得最久。
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2)文中写到哪些地方的石头?明确: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石头,阿雷奥斯·帕果斯小山上的石碑,迈锡尼遗址,苏纽海神庙。
(3)古希腊的石头有哪些特点?明确:体现了古物的历史美、时间美、文化美。
(4)文中提到如何对待古希腊的石头?明确:①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
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
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
③他们绝对不让我们的视野受到任何现代事物的干扰,为此,历史的空间受到了绝对与纯正的保护!(5)作者写古希腊的石头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学习古希腊人尊重历史、珍惜历史的做法。
含蓄地流露出对中国保护古代文明遗产的忧思,表现了一名文化工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6)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致力于文物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明确: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
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
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
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
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
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
石头并非坚不可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
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
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
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
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
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
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
岁月感就是时间感。
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
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
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
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
管子茶馆6:古希腊的石头(海风中的石柱)老徐易经实修学术是枯叶,思想如尘土,哲学是风,诗是雨,酿成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天地人间的味道。
《管子》就是一座中国古老的茶馆,里面坐着一位老者,是从2700年前穿越而来,现在他正在邀请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思想者来喝茶聊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一、古希腊的石头管子与思想家们的会见先从古希腊开始。
黑格尔曾权威地认定:“哲学是从希腊开始的”。
那么,管子对人类思想史的游历就从希腊开始。
海风中的石柱来到古希腊,管子第一个要看的是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修建于公元前5世纪,集古希腊建筑与雕刻艺术之大成。
雅典卫城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阿克罗波利斯建造的神庙,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
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
这些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
希波战争后,胜利的雅典进入了古典主义时期。
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光辉的高峰。
希腊建筑也在这时结出了最完美的果实。
雅典在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建造了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馆、商场、作坊、船埠、体育场等公共建筑物。
而建设的重点是卫城。
这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斯、芝诺等生活的家园。
著名的悲剧作家爱斯奇里斯、索福克利斯、幼里披底斯,都有诞生在这里,每天晚上,城里的剧院就上演他们的悲剧,女诗人萨福就拉着七弦琴,呤唱田园诗和抒情诗。
雅典曾被薛克修斯所占领,卫城上的神殿被毁于火。
公元前430年,白里克里斯重建了这些神殿,雕刻家斐狄阿斯应聘塑造了巨大的男女神像。
,雅典成为希腊最美丽繁华的城市。
卫城是用于防范外敌入侵的要塞,山顶四周筑有围墙,古城遗址则在卫城山丘南侧。
如今,这里的繁华早已退去,那一根根屹立千年的石柱,摸上去粗糙坚硬,叩之锵然有声。
微风抚过山顶的残垣断壁,悬崖下浩瀚的爱琴海一片澄蓝,波光粼粼,卫城笼罩着神秘安详,默默的诉说着人类的过往和未来。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及其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希腊石头的认识。
(2)运用比较法,分析古希腊石头的独特之处。
(3)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希腊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的深入理解。
(2)课文中某些难懂的句子和段落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古希腊石头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古希腊石头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
(2)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古希腊石头的独特之处。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古希腊石头的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古希腊的石头》。
2. 图片:古希腊石头的图片。
3. 参考资料:有关古希腊石头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的资料。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职语文古希腊的石头课后作业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⑴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
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
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⑵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
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
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
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⑶然而,石头并非坚不可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
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⑷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
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
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
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
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
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
当事物在无形的岁月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⑸于是一种美出现了。
⑹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⑺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希腊简直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
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
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
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
但历史总是喜新厌旧的。
被时光的筛子筛下来的只有这些破碎的房宇、残垣败壁、断碑,兀自竖立的石柱,东一个西一个的柱头或柱础。
⑻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
高一语文必修《古希腊的石头》教案实用1份高一语文必修《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教学重点】1.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有云:“历史是写在石头上的。
”古代希腊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希腊民族文学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对后世,尤其是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__经典作家曾经对古希腊文化给与高度评价,称赞古希腊文化艺术的杰作至今“还继续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仔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本和不可企及的规范”。
但是,历史毕竟太久远了。
再灿烂的文明也经受不住时光的侵蚀,古老的文明在破损、在消失。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古代的文明呢?面对“古希腊的石头”,作家冯骥才遐想万千。
今天,让我们沿着作家的足迹,走进希腊,走进希腊的石头堆,走进希腊的文明。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本1.走近作者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__、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古希腊的石头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记游类文化散文的一般特点,并能基本读懂记游类文化散文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的精神,并初步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二、【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记游类文化散文的一般特点,并能基本读懂记游类文化散文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探究的精神,并初步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正字音炯炯(ji ng)有神暧(i)昧(m i)亢(k ng)奋坚不可摧(cu)葱茏(l ng)头颅(l)五采缤(b n)纷神谕(y)呵(h)护坍(t n)塌废墟(x)磨砺(l)甬(y ng)道泯(m n)灭2、多音字(b)剥夺剥落剥蚀剥削(b o)剥花生剥皮(gu)龟趺龟甲龟鉴(j n)龟裂(qi)龟兹(c ng)藏躲藏龙卧虎藏匿藏头露尾(z ng)宝藏西藏藏青藏族3、解词义炯炯有神:目光明亮。
暧昧:①(态度、用意)含糊,不明白;②(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气宇轩昂:气度、气概不平凡。
4、辩词义因而从而进而因而:因果连词。
从而:连词;强调根据上文的条件或者原因推出结果。
进而:表递进,表示在原有基础上前进、深入或者扩大。
竟然果然竟然:出乎意料之外。
果然:在意料中。
发现发明发现:事物或规律本身早已存有。
发明:事物或方法是新创造的。
启示启事启示:动词,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启事:名词,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贯穿贯串贯穿:多指详细事物。
贯串:多指抽象事物。
二、导入新课(导语)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到这是一篇文化散文文化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散文样式,诞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常以游记的形式出现,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反思和长远的人文关怀这类文章中比较知名的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张中兴先生的《负暄琐话》等咱们同学里面有阅读过这类散文的么?(预设:有——请读过的同学谈谈感受;没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文化散文,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一下文化散文以及如何读懂文化散文(板书题目、作者)三、作者介绍中国文坛之子——冯骥才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