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颈椎病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31.75 KB
- 文档页数:3
颈椎病的根在脾胃虚一个中成药,教你斩草除根。
最近很多朋友给我留言说,最近总是感觉颈椎僵硬、麻木疼痛,有时候转动脖子都觉得很疼,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觉得天旋地转的,于是开了一些治颈椎的药,但是吃完没多久就复发了。
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是忽略了脾胃的问题。
在中医里,颈椎病被称为痹症,《黄帝内经》讲““湿气胜者为痹也”,意思就是因为湿邪比较厚重、黏腻,所以才导致了痹症的出现。
那湿邪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中医讲脾主运化,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就会水谷停聚在体内,形成湿邪。
所以痹症应该先补脾胃,脾胃健运了体内的湿邪才会消失,痹症才能根除。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中成药,它就是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和桂枝这五味药组成,具有健脾胃祛湿的功效。
首先茯苓和白术都能够健脾养胃、清除水湿,脾胃的功能强大了湿邪就无从化生。
方中加入了猪苓这味药,它除湿的同时又能够通利小便,让湿邪随着小便更快的排出体外。
痰湿属于湿邪,容易损伤我们的阳气,阳气不足湿邪不能被蒸腾气化,就像是烧水一样,只有火更旺盛,水才会沸腾汽化,而桂枝就像是助阳的“柴火”,帮助阳气祛除湿邪。
运用脾功能理论治愈颈椎病举隅
林一梅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04(007)020
【摘要】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此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各异。
作者几年来运用脾胃功能理论治疗颈椎病,依据临床表现配伍养血祛风通络、舒筋消骨止痛药物,取得显著疗效。
略举数则如下。
【总页数】1页(P1525-1525)
【作者】林一梅
【作者单位】364000 福建省龙岩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4.9
【相关文献】
1.基于"四象脾土六气调神论"运用调中益气汤验案举隅 [J], 谢洁如;李建锋;陈广文;李娟
2.廖世煌教授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举隅 [J], 蓝燕红
3.刘国强运用实脾饮经验举隅 [J], 叶峥嵘;杨毅
4.常克教授运用"清热运脾"治疗小儿脾系疾病举隅 [J], 韩姗姗;常克
5.清脾饮临床运用举隅 [J], 谭广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椎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它是指由于一系列原因,颈椎部位的神经和血管受到挤压、压迫和损伤,导致疼痛、麻木、肌肉僵硬等症状的出现。
颈椎病通常可以通过中医进行治疗和护理,而中医的护理体会也随之而来。
诊断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颈椎病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颈部疼痛、疼痛向肩部和手臂放射、头部和颈部活动难度、肌肉酸痛、手臂无力、麻木和针刺感、背部和肩部压迫感等。
中医对于颈椎病的诊断也比较准确,可以通过针灸、拔罐、推拿、贴敷治疗等等方式来有效治疗颈椎病。
治疗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式以温补为主,如采用因人而异的一定针灸、拔罐、推拿和贴敷治疗,我们可以在常见的情况下继续对颈部进行按摩、颈部操和颈部肌肉塑形运动,不仅可以增强颈部肌肉的支撑力和血液的循环,还可以加强颈部的柔软度和舒适度。
当我们感觉到颈部疼痛、麻木或其他症状时,可以会有一些误区,比如只用热敷来缓解疼痛,但这样会导致症状的加剧。
正确使用方法,则可以加强颈部的抗病性,减轻疼痛和其他症状而不会引起其他的反应。
预防对于颈椎病的预防,中医提倡多注重颈部的锻炼。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饮食,尽量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和油腻的食品,这些食品会刺激颈椎部位的神经和血管,导致颈椎病的出现或加剧。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休息,尽量让颈椎部位放松,避免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而引起颈椎病的发生。
总结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中医的护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患者不仅可以通过中医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中医进行预防,从而减轻颈椎病的疼痛和其他症状,并提高颈椎部位的抗病性和免疫力。
因此,我认为颈椎病患者应该更加注重中医的护理体会,在生活中注意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从而预防或缓解颈椎病的发生。
任勃龙:脾胃与颈肩腰腿病的关系(附:颈肩腰腿病的导引法)《内经》云:“肾主先天,脾主后天' 。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资始于肾,资生于胃,五脏六腑得以受气。
1.脾胃是脏腑经络之本2.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3.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4.脾胃是归邪之海5.脾胃是万病之源6.脾胃是疾病发生与治疗的契机7.脾胃是人身之太极上述脾胃对人体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先讲讲:脾胃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和治疗方法。
《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这里的正气就是机体的防御或免疫功能。
如果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就是正气不足,那么内外之邪就会趁虚而入,疾病就会发生。
如饮食不节或不洁,屡伤脾胃;过食辛辣,伤胃阴而化热;过食寒凉,伤胃阳而化寒;过食肥甘厚味,蕴湿伤脾生痰;过食温热,伤胃津化燥;六淫外袭,内入阳明,内伤脾胃;内伤七情,元气耗伤,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脏腑经脉运行不畅,四肢百骸脏腑筋骨皮毛失养,故外则皮毛焦脆,风热瘀毒滞留,臃肿疮痒癣疥遂生;内而脏腑失养,风火痰湿淤血内生,上为咽喉口齿之疾,下为癃闭白浊之患,症瘕积聚虚劳偏枯痿弱拘挛抽搐壅蔽痞塞疯癫之证作。
所以说:脾胃是万病之源。
故东垣说:饮食劳疫,七情六欲,其所伤者,皆脾胃之气。
脾胃有病九窍为之不利;脾胃有病,百病丛生。
《内经》又云:“得谷则昌;绝谷则罔。
”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
能食水谷则气血有源,纵有危疾不死。
所以治病必顾护胃气,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消或和,或润或燥,胃气受到保护,没有治不好的疾病。
再来讲讲,脾胃与颈肩腰腿病的关系。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常三餐不定,饮食不节,再加上工作方式、性质、压力的影响,脾胃功能时常受损,而颈肩腰腿病的发生又和脾胃功能的损伤关系密切,何以见得?因脾虚气亦虚,卫外之气也将虚,风寒湿邪更加易感,加之脾虚易生内湿,脾虚气血不足,筋骨经脉肌肉不受濡养,更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加之工作性质的单调,工作姿势的单一,造成单一的肌肉关节负荷加大,从而导致筋骨劳损。
中医治颈椎病经历我曾经患有颈椎病,而这个病让我苦不堪言。
我在前两年一直忙于工作,忙碌的职场让我每天都是在电脑前度过。
时常出现头晕、头痛、颈部疼痛的症状,我一直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我认为这只是正常的工作状态。
直到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症状,我觉得似乎颈部的肌肉像是越来越僵硬了。
我尝试按摩,但是没有效果。
而且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
这个病成了困扰我生活的要害。
我去看了医生,诊断结果是:颈椎病。
医生给了我药物,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我每天的工作无法停下,但身体的不适逐渐加重。
最终,我决定去看中医。
中医师钟老师细心听了我的症状,说我的颈椎病主要是气血不畅所导致的。
钟老师告诉我中医治疗主要是解决慢性病,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本身,还包括通过调节身体的机能、生活习惯和心理、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平衡,达到身心的健康。
钟老师让我来48次的访问中,开始进行中医治疗。
刚开始我对中医的治疗有点不放心,我担心会让我的身体更糟糕。
但是钟老师非常耐心地告诉我,只要按照他的建议进行,我的颈椎病不仅可以缓解,还可以大大改善我的身体状况。
我先是做了一些中药温热敷的治疗。
中药温热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中医方法,被广泛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渗透到身体里面,扩张毛细血管和毛孔,促进肌肉及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帮助消除疼痛。
中药温热敷加上拔罐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帮助我舒缓颈部的痉挛。
当然,中药温热敷和拔罐是可以一起应用的,效果更好。
诊所还采用了針灸治療,針灸被認為是透過針對身體的穴位,从而影响人體氣的畅通和血液流通。
针灸帮助我协调身体的机能,同时调节骨骼、神经和肌肉系统的协调和平衡。
经过多次的针灸治疗,我的颈椎病得到了显著改善。
中医整体调理包括食疗、推拿、气功等许多方面。
本人也通过早上的晨运,调整饮食,使身体真正的得到了愈合。
现在我对中医的看法已经完全改变了。
我深刻认识到,中医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身体治疗疾病,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以治颈椎为主治愈它病的临床体会颈椎病往往因为长期劳损而发生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椎间盘萎缩或突出,压迫颈脊髓或神经根和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综合征。
颈椎病分神经根型、脊髓型和椎动脉型。
神经根型表现为颈肩病反复发作,疼痛可放射至上臂、前臂和手指,颈部活动受限,手指麻木无力,活动不灵。
脊髓型常表现早期单侧或双侧下肢发紧,自远端开始,渐发展为双下肢无力,严重者卧床不起,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椎动脉型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聋、视物不清等。
现报导笔者以治疗颈椎为主而治愈它病的临床体会。
1 胆囊炎患者罗某,女,47岁,家庭妇女。
初诊时间:2003年11月。
主诉:反复右上腹疼痛,口干口苦伴颈部酸软不适8月。
患者2003年3月5日上午因低头洗衣时间过长而致颈部酸痛,活动不灵并伴上肢疼痛,右肩胛疼痛,到当地医院诊治,x线、B超检查示:颈椎第3~7节肥大增生,胆囊炎。
经治疗三个月,疗效不佳而来我处就诊。
诊见:痛苦面容,神疲形瘦,面色苍黄,右上腹疼痛伴颈部酸痛明显,无发热呕吐,无黄疸,大便结,小便黄浊,舌红暗,苔黄腻,脉弦涩。
体查;右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墨菲氏征阳性。
诊断:慢性胆囊炎,颈椎病。
治疗:针刺期门双、阳陵泉双、膝四双足三里双,用泻法,配合四花穴放血。
二诊诉右上腹疼痛更甚,颈部酸痛,考虑先治颈椎病,取颈华佗夹脊、风池、大椎,用泻法。
三诊诉颈部酸痛及右上腹疼痛明显好转,继续原治疗方案,配用梅花针点叩颈项部,大椎放血,颈部牵引、按摩,治疗三次后症状消失,B超提示胆囊未见异常,随访1年无复发。
2 哮喘患者陈某,女,41岁,工人。
2004年6月初诊,主诉:咳嗽气喘,呼吸困难2天。
患者因夜间吹风扇睡觉,晨起后咳嗽伴颈部肌肉酸痛,活动受限,1小时后咳嗽加剧,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即到某院就诊,诊为“支气管哮喘”予对症治疗及中药治疗,病情未能控制,颈部仍疼痛,故来我科就诊,症如前述,查颈椎X片提示:第七颈椎棘突右歪。
从脾施针论治颈椎病的探讨
杨丽霞;彭志华;李靖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22(34)2
【摘要】颈椎病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具有年轻化、复发率高的特点。
作者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与“脾”关系密切,通过整理分析颈椎病与脾相关的理论依据,挖掘颈椎病从脾施针论治的临床价值,选取与脾胃相关的腧穴或部位加以施治,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能预防疾病的复发。
【总页数】3页(P242-244)
【作者】杨丽霞;彭志华;李靖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从五脏辨证施针论治颈椎病
2.从肺脾论治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41例
3.季卫锋从脾论治交感型颈椎病经验拾菁
4.从肝、脾、肾论治颈椎病——施杞教授治疗颈椎病学术思想之一
5.从颈椎病的论治探讨浮针的作用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颈椎病心得一、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整体认知咱都知道,颈椎病可太折磨人了。
脖子酸、疼,有时候还感觉脑袋昏昏沉沉的。
这颈椎病啊,在咱中医眼里,它可不是个简单的骨头问题。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脖子出问题了,可能和身体其他地方也有关系呢。
1、中医对颈椎病病因的看法从中医角度来说,颈椎病的病因可复杂啦。
比如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这就会让颈部的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就像河流里的水,一旦不顺畅了,就会在这儿瘀滞。
还有啊,年纪大了,肝肾不足,筋骨就不像年轻时候那么强壮了,这也容易引发颈椎病。
就好比一棵大树,根不牢固了,枝干就容易出问题。
2、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思路中医治疗颈椎病主要就是想办法让颈部的气血通畅起来,然后补补肝肾,强筋健骨。
怎么让气血通畅呢?那就得靠一些方法啦。
二、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见方法1、针灸治疗针灸可神奇了呢。
通过把细细的针插入特定的穴位,就像给身体里的气血开了条小通道。
比如说大椎穴,这个穴位在治疗颈椎病的时候可关键了。
针灸师把针扎进去,然后轻轻捻动针柄,这个时候啊,患者可能会感觉到一种酸麻胀的感觉,这就是气血在被调动呢。
而且针灸还能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让身体自己去修复那些出问题的地方。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一把好手。
按摩师傅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
他们在患者的颈部、肩部来回揉捏、推拿。
先放松肌肉,因为很多时候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肌肉都特别紧张,就像绷紧的橡皮筋一样。
按摩师傅会从肩部开始,慢慢往上,用不同的手法,比如揉法、滚法、按法。
揉法就像揉面团一样,轻轻的、软软的,让肌肉放松下来;滚法呢,就像小轮子在身上滚动,力度适中,能把肌肉深处的紧张都给赶跑;按法就是找到一些关键的穴位或者痛点,用力按下去,这一按啊,能把堵塞的地方给打通。
3、中药内服中药内服也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来开药。
比如说,如果是气血瘀滞型的颈椎病,可能就会开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像桃仁、红花这些。
颈椎病:余已治疗数百例,治寒、饮、虚取效捷中医书友会第307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本文概论总结了徐书老师在临床上治疗数百例颈椎病的经验,认为主要病理因素是寒、饮、虚三方面,从经方入手,以太阳、少阴夹饮证及太阴来辨治。
(编辑/马昕婷)颈椎病:余已治疗数百例,治寒、饮、虚取效捷作者/徐书中医认为,颈椎病属于“证”的范畴,可以看作是颈部的证,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低头,或过度使用空调,还有坐姿不正确所致。
余临证以来,治疗数百例颈椎病患者,均取得佳效。
主要病理因素是寒、饮、虚三方面,从经方入手,以太阳、少阴夹饮证及太阴来辨治。
一、辨证分型1.太阳寒凝阻临床表现:颈部胀痛不适,活动不利,得温则舒、遇寒则甚,口淡,舌淡苔白,脉右寸弦紧。
方药:葛根汤加味。
葛根30~60g,麻黄5g,桂枝6g,白芍20g,鹿角霜10g,透骨草10g,伸筋草10g,威灵仙10g,甘草6g。
葛根的剂量可根据体质的胖瘦、寒凝的程度来决定,一般可用15~100g,解肌的效果决定于此药的剂量。
2.少阴夹饮临床表现:颈部僵硬不适,心慌,头晕,乏力,舌淡胖有齿印,舌苔水滑,脉沉弦。
方药:四逆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
半夏15g,茯苓30g,白术20g,桂枝10g,泽泻20g,磁石30g,龙骨30g,牡蛎30g,制附片10g,干姜5g,生姜10g,大枣4枚。
3.太阴虚寒临床表现:颈部不适,头晕,乏力,劳累以后加重,舌淡苔白,脉右寸弱。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加味。
人参10g,黄芪24g,当归10g,白术10g,陈皮5g,升麻5g,柴胡5g,附子10g,灵磁石30g,甘草10g,葛根15g,鹿角霜10g。
二、验案集粹案1:马金凤,女,50岁。
2016年1月18日初诊。
现病史:颈部僵硬半年,在医院查 CT 示颈椎椎间盘突出,医院建议手术治疗。
患者手指麻木,小便失禁,走路明显,口干口苦,脉左关弦滑。
辨证:太阳少阳合病。
治法:发表祛痰。
方药:小柴胡汤加味。
陈斌:颈椎病眩晕,根在脾胃作者/陈斌编辑/王超⊙ 校对/钱增显I导读:陈斌老师是中医书友会的老朋友了,写过很多高大上的文章。
今发来一篇临床文章,小编看了很有收获。
在活血化瘀大行其道的今天,某些中医不要一看到颈椎病眩晕就说是血管受压,头部血液循环不好。
临床中,症状与影像学检查不一致的情况太多了,在摸不着头脑时,别忘了中医思维。
颈椎病眩晕的机理和治疗探讨颈椎病是现代人的多发病、常见病,尤其是现在低头一族的快速发展,壮大了颈椎病的队伍,使本病有年轻化、低龄化的倾向。
颈椎病可有不同的表现。
如眩晕、疼痛、麻木、心悸、恶心、呕吐、乏力、行走无力,甚至有脚踩棉花感等。
其中以眩晕和疼痛较为多见,而眩晕是病人最无法忍受的,也是最直接、快速的一个就诊原因。
很多颈椎病眩晕在中医来说属本虚标实之症。
其根在脾胃,本属肺脾气虚,标属痰饮、水湿。
其机理是脾胃气虚,脾不升清,脾失健运,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失所养,致肺气虚,而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表现在上为肺失肃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水、湿、痰阻滞空窍而发为眩晕。
同时,脾失健运,也不能运化水湿,致痰饮、水湿运化失常为患。
其生理过程如《内经》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所以治疗此种眩晕,关键是要健脾益气,利水化湿。
方药可以用参芪五苓散(编者按: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颈性眩晕也用五苓散,请点击李士懋:五苓散治愈颈椎病头晕医案一则查看),或参芪泽泻汤,或小柴胡汤+仙鹤草、泽泻等,或单用西洋参嚼服。
从X片来看,多数病人可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甚至反弓。
C2-3狭窄同时多伴有两侧头痛。
可选小柴胡汤+泽泻汤+仙鹤草等。
有的可见多发性椎间盘狭窄,颈椎失稳,椎体增生。
MRI示:多发性椎间盘膨出。
颈椎失稳是韧带无力、松弛;韧带属筋,而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脾胃气虚,阳明气弱,气血不能很好地上荣于颈,筋脉失养,故不能维系关节稳定。
从脾胃论治颈椎病体会從脾胃論治頸椎病體會林昕頤【摘要】目的:頸椎病是臨床多發病,輕者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重者致殘。
主要從「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等觀點在頸椎病的病因病機中加以論述,並配合臨床案例加以論證從脾胃論治頸椎病的重要性。
【關鍵詞】頸椎病肝脾腎脾胃論治 1 前言頸椎病主要是於慢性勞損、頸椎退行性變、椎間盤變性等引起頸椎失穩,刺激或壓迫頸部的血管、神經、脊髓而致病。
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昏頭痛、上肢麻木或放射痛、手足乏力、行走不穩等症狀,輕者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重者致殘。
本病屬於「頸肩痛」、「經筋急」、「項強」、「痹症」等疾病範疇。
主要是於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所致。
2 病因病機頸椎與肝關係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輸佈、脾胃之氣的升降等作用。
人的全身氣機的通暢條達,有賴於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佈代謝,有賴於氣機的調暢。
肝主藏血在體合筋。
筋的功能依賴於肝精肝血的濡養。
肝精肝血充足,筋得其養,才能運動靈活而有力,並能較快地解除疲勞;如果肝精肝血虧虛,筋脈得不到很好的濡養,則筋的運動能力就會減退。
頸椎與脾的關係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運化對於氣血的生成和維持正常活動所必需的營養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稱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的功能。
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水穀精微營養,薛己指出「治病求本,務滋化源」並認為「血虛者,多因脾氣衰弱,不能生血,皆當調補脾胃之氣」。
頸椎與腎的關係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及腎氣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具體體現。
骨的生長發育,有賴於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
只有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養,才能堅固有力。
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
中医辨证论治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辨证论治方法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患者症状表现多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论治颈椎病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总结中医辨证论治颈椎病的经验,以期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提供参考。
一、概述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颈部疼痛、麻木、肩背部疼痛、头晕等。
中医认为颈椎病病因主要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痰湿内蕴等,因此在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二、辨证论治1. 根据病因辨证(1)肝肾亏虚型:此类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腰酸腿软、脆弱无力、头晕耳鸣等。
治疗重点应补肝肾、益气活血,常用药物有熟地、黄芪等。
(2)风寒湿邪型:这类患者症状较为明显,表现为颈项疼痛、活动受限、寒热错觉等。
治疗应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可选用羌活、独活等中药。
(3)痰湿内蕴型:患者常伴有头晕、记忆力减退、口苦口干等症状,治疗需健脾化痰,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等。
三、临床经验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颈椎病中有独特效果,可以舒筋活血、理气止痛。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督脉、肩井等,可以有效缓解颈部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医生在进行推拿按摩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施加适当力度,不可过重或过轻。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辩证施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制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芷等,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1. 合理作息颈椎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合理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
2. 定期运动适当运动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增强颈椎肌肉力量,有助于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护理体会身为一名中医护理师,我对于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护理体会有着深刻的认知。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这种疾病导致了许多人喜好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作为一名中医护理师,我有义务传达我所知道的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护理体会。
本文将在以下方面进行探讨:颈椎病病因及症状、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如何在护理过程中协助患者度过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影响上颈椎的疾病,而上颈椎是支撑头部最重的部位,因此最容易受到压力和损伤。
慢性颈椎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较高。
颈椎病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是睡姿不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办公室坐姿不正确等。
患者常会出现颈椎僵硬、头痛、胸闷、视力下降等痛苦症状。
中医对待颈椎病的方法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理和治疗。
中医发现,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气血不足、气滞血瘀。
治疗颈椎病的理念就是打通经络、调节气血、消除气滞血瘀。
治疗颈椎病的中医常用手法和药物。
常见的手法有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等。
这种方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使得局部的气血畅通。
药物中会使用到一些补气、活血、行气、止痛的中药,具体使用情况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而定。
中医还会让患者采取一些特殊的保健指导、按摩仪式来进行身体的养护。
在护理过程中,中医护理师需要做很多工作来帮助患者度过颈椎病的痛苦。
首先,我们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仔细的观察,会同医生一起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在治疗中,我们要注意患者的情绪状态,常常耐心地与患者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
我们还要给患者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的康复建议,如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睡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
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向患者传授一些自我保健的知识,教他们如何按摩自己的颈部,如何正确的运动来放松颈肌。
总之,中医治疗颈椎病是一种长效的方法,需要耐心和信仰。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患者的身心进行全面的照顾和关注。
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持专业的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就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从颈椎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徐文兵讲解中医治疗颈椎病要从调理脾胃,舒畅肝气入手大家好,这里是黄帝内经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有关于颈椎病的话题,抬头放风筝有助于缓解颈椎肌肉和肌腱的疲劳、矫正人的颈椎的变形、防治颈椎病。
那么颈椎病是如何产生的那?它和我们的枕头有关系吗?得了颈椎病以后,我们该怎么自我保护,找到了徐文兵老师讲解的关于颈椎病的治疗的视频和资料,一起分享给大家!颈椎病是由于长期习惯于埋头,伏案工作引起,造成了颈椎生理弯曲的消失第一:颈椎病是由于长期习惯于埋头,伏案工作引起!首先,我们来看看“颈”,他的意思是指脖子的前面,而脖子的后面叫“项”。
颈椎病很多人的表现其实是脖子后面的问题,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项椎病”。
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一个生理弯曲,就是颈椎是弯曲的,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由于长期习惯于埋头工作,老是伏案或者低头,造成了颈椎生理弯曲的消失。
由于骨骼的变形,导致了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肌腱(就是我们说的筋)还有神经、血管,他们的位置和形状都随之发生了改变,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常见的颈椎病的发生。
第二:中医治疗颈椎病要从调理脾胃,肝气入手!这种病的发病往往出现在男女过了生理高峰以后,一般男人过了32岁,女人过了28岁以后。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埋头伏案工作,大家都注意到脖子的问题,没有注意到心口窝的问题,你老伏案工作的时候,一个是脖子气血运行不畅,另外一个就是心口窝这儿堵着。
所以很多颈椎病的人除了表现为刚才说的那些症状以外,他同时伴有严重的胃病,你摸他的脖子是硬的,心口窝也同样很硬。
所以,我在临床上治疗很多颈椎病的病人,我先治疗他的胃病,当把他心口窝这里的僵硬、痞塞、硬满的症状疏通好以后,脖子也会变得柔软起来。
所以,大家一定要意识到他们之间的这种关联性。
【350集徐文兵视频全集006】徐文兵老师讲解颈椎病更多请见【350集徐文兵视频完整版】第三:枕头的选择是产生颈椎病的很大因素!颈椎病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除了影响胃以外,还会影响心脏和心情,所以很多颈椎病的病人有胸闷、气短、自觉心跳、早搏的症状,还有就是严重的失眠。
从脾胃论治颈椎病
从脾胃论治颈椎病
秦宇航
【摘要】摘要: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危害严重。
中医既往多从肝肾论治颈椎病,而此病实与脾胃功能有密切联系。
脾胃具有运化水湿、升清降浊、生化气血、主肌肉与思虑的功能,是维持颈椎正常活动的基础,如脾胃功能异常可引起颈周组织病变而产生相应的颈椎病症状,颈胃综合征的存在亦提示颈椎病与脾胃之间的联系。
故颈椎病以颈椎病变为标,以脾胃虚弱为本。
运用脾胃相关理论可以有效阐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指导临床治疗,同时为颈椎病的预防保健提供新的策略。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9(025)005
【总页数】2
【关键词】颈椎病;脾胃;枢纽;筋肉;颈胃综合征
【理论探讨】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
该病发病率高达17.9%以上,且日渐呈低龄化趋势,危害严重。
颈椎病的治疗以保守疗法为主,运用传统的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
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颈椎病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从脾胃论治颈椎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现阐述如下。
1 脾胃理论与颈椎病的联系
1.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同居中焦,具有承上启下、擀旋转枢之能,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重。
《脾胃论》精彩内容分享:
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阳经之不行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译】
如果肩背疼痛,不能转头回顾,这是因为手太阳经郁滞,应该用风药祛风通络。
如果脊背疼痛,脖子硬痛,腰和脖子疼痛,就像被折断牵拉一样,这是因为足太阳经不通的原因,应该用羌活胜湿汤治疗。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羌独芎,
甘蔓蒿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中,
发汗升阳有奇功。
【方义】
方用羌活、独活、藁本、防风、蔓荆子等风类药物祛风通络止痛,川芎活血化瘀,甘草甘缓而调和诸药。
颈椎病眩晕,根在脾胃作者:豆豆2012年1月份我曾发过一篇博客,名字叫《病魔祭》,其中提到1999年我得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眩晕病,当时非常危险,感觉脖子像断了的线一样,挂不住头,头像拨浪鼓一样随风摇晃,呕吐不止,人痛苦万分。
医生诊断不出病因,治疗就是输了三个星期的消炎和扩展血管的点滴,出院时病历本上写着“神经炎”的定论。
虽然每次体检,最后的体检报告上都会说我的第四、五颈椎增生,平常也确实有感觉颈椎发紧、不舒服,但是也不觉得严重到这种程度,而且医院检查也排除了颈椎问题造成的原因。
好在离发病已经有十五年了,也没有再犯过,但是心里一直有个结,因为没有查出真正的原因,很怕不知什么时候又犯这个毛病。
前几日读到一篇文章,是陈斌老师关于颈椎病眩晕与脾胃的关系的文章,眼前一亮,觉得找到我的病因了。
他在文中说:“颈椎病可有不同的表现。
如眩晕、疼痛、麻木、心悸、恶心、呕吐、乏力、行走无力,甚至有脚踩棉花感等。
其中以眩晕和疼痛较为多见,而眩晕是病人最无法忍受的,也是最直接、快速的一个就诊原因。
”接着他说; “很多颈椎病眩晕在中医来说属本虚标实之证。
其根在脾胃,本属肺脾气虚,标属痰饮、水湿、其机理是脾胃气虚,脾不升清,脾失健运,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失所养,至肺气虚,而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表现在上为肺失肃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水、湿、痰阻滞空窍而发为眩晕。
同时,脾失健运,也不能运化水湿,致痰饮、水湿运化失常为患。
其生理过程如《内经》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所以,治疗这种眩晕,关键是要健脾益气,利水化湿。
方药可以用参芪五苓散,或者参芪泽泻汤,或小柴胡加仙鹤草、泽泻等,或单用西洋参嚼服。
“这篇文章对因颈椎性眩晕从病症到病因再到病理都有了详细的分析,最后用《内经》作理论依据。
对照这篇文章,我认为很符合我的那次眩晕病的发病原因。
從脾胃論治頸椎病體會
林昕頤
(1.香港註冊中醫學會註冊中醫師 2.康健中醫診所)
【摘要】目的:頸椎病是臨床多發病,輕者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重者致殘。
本文主要從「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等觀點在頸椎病的病因病機中加以論述,並配合臨床案例加以論證從脾胃論治頸椎病的重要性。
【關鍵詞】頸椎病肝脾腎脾胃論治
1 前言
頸椎病主要是由於慢性勞損、頸椎退行性變、椎間盤變性等引起頸椎失穩,刺激或壓迫頸部的血管、神經、脊髓而致病。
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昏頭痛、上肢麻木或放射痛、手足乏力、行走不穩等症狀,輕者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重者致殘。
本病屬於「頸肩痛」、「經筋急」、「項強」、「痹症」等疾病範疇。
主要是由於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所致。
2 病因病機
2.1 頸椎與肝關係
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輸佈、脾胃之氣的升降等作用。
人的全身氣機的通暢條達,有賴於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佈代謝,有賴於氣機的調暢。
肝主藏血在體合筋。
筋的功能依賴於肝精肝血的濡養。
肝精肝血充足,筋得其養,才能運動靈活而有力,並能較快地解除疲勞;如果肝精肝血虧虛,筋脈得不到很好的濡養,則筋的運動能力就會減退。
2.2 頸椎與脾的關係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運化對於氣血的生成和維持正常活動所必需的營養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稱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的功能。
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水穀精微營養,薛己指出「治病求本,務滋化源」並認為「血虛者,多因脾氣衰弱,不能生血,皆當調補脾胃之氣」。
2.3 頸椎與腎的關係
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及腎氣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具體體現。
骨的生長發育,有賴於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
只有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養,才能堅固有力。
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
腎氣及腎陰腎陽對水液代謝過程中各臟腑之氣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氣的運化和輸佈水液的功能,具有促進和調節作用。
3 從脾胃論治頸椎病的優勢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景嶽全書》曰:「脾胃土臟,灌溉四傍,是以五臟皆有脾氣。
」人體的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是由所脾胃化生,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需要脾胃運化水穀所生的氣血的濡養,才能發揮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脾胃在人體五臟六腑中居於中心地位,寓寒熱燥濕、升降浮沉於一體,兼具其它臟腑之德。
《素問‧太陰陽明論》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曰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靈樞‧決氣》篇曰:「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靈樞‧癰疽》「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
」說明了脾胃的功能正常可以使皮肉筋骨均能得到溫養灌注。
脾胃是正氣之源,張仲景明確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的盛衰關係到人體抗病力的強弱。
脾胃健旺,則正氣充盛,機體抗病力強,虛邪賊風不能獨傷於人。
而驅除人體病邪於身外,一要依賴於人體元氣的充足,使祛邪有力;二要依賴於臟腑氣機的調暢,使邪有出路。
脾是人體正氣之源,也是氣機升降之樞紐,因而在進行辨證論治時不忘健運脾胃,在人體正氣不虛時應祛邪不傷正,人體正氣虛弱時應先扶正。
4 病例簡介
初診: 2011年10月30日
李某,女,47歲。
主訴及現病史:頸肩痛伴雙手麻痹反復發作6年,加重2天。
患者6年來反復出現頸肩酸痛,雙手乏力,近2年來時伴頭暈頭痛,雙手麻痹,常因疲勞、天氣變化、飲食生冷後加重;2010年曾行X線攝片頸椎正側位檢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C4/5,C5/6椎體後緣增生。
曾行針灸、按摩、外敷中藥等治療,症狀改善不明顯。
2天前因飲用冷飲後上述症狀加重,並伴有胃脘脹悶隱痛、納差、惡心、四肢疲乏。
檢查:形體瘦弱,面色萎黃晦暗,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膩,脈弦細。
辨證:脾腎不足,寒濕犯胃
治法:健脾和胃,燥濕化寒
方藥:濃縮中藥香砂六君子湯3g合桂枝湯3g加厚朴0.5g、葛根1g、蒼朮1g、羌活0.5g、防風0.5g、巴戟天1g,一日服2次,連服3天。
針灸:中脘、關元、內關、足三里留針半小時,足三里施以瀉法,關元補法,餘平補平瀉予之。
二診:2011年11月5日
上針藥並用後頸肩痛減,仍感雙手麻痹,疲乏及胃脘脹悶隱痛明顯好轉,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弦細,上方易香砂六君子湯為六君子湯3g加雞血藤1g,針灸亦守上方。
三診:2011年11月15日
上針藥後頸肩痛及雙手麻痹減輕,精神及胃納轉佳,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弦細。
方藥:六君子湯3.5g、加葛根1g、羌活0.5g、防風0.5g、巴戟天、菟絲子、杜仲各1g、雞
血藤1g,一日服2次,連服3天。
針灸:中脘、關元、內關、足三里留針半小時,關元補法,餘平補平瀉。
按:患者頸痛多年,骨質增生,由脾腎不足而起,脾居中州,其性主升,升靠陽氣,津液賴以上輸。
脾喜燥而惡濕,濕為陰邪,濕邪太過,脾陽受困而不能升,則脾失健運。
本案一診方在應用香砂六君子湯及桂枝湯的基礎上加羌活、葛根、防風,使不足的中氣得以升發,脾陽運、濕濁化、津液輸。
《醫宗必讀》提出治瀉九法中的升提即重視風藥的運用。
婦科專家劉奉五在治療脾腎不足、沖任不固的崩漏時常以槁本、芥穗、防風升陽除濕亦是此意;三診方中,六君子湯健固脾胃,香附舒理氣機,雞血藤有養血、行血、活血,巴戟天、杜仲、菟絲子以固脾腎,共行健脾、行氣活血、益腎之功。
針灸取穴中脘,胃之募穴,溫中州,理氣機;關元為足三陰、任脈之會,為人生之關要、真元之所存;內關通陰維而系於胃,和胃、寬胸、降逆、止嘔;足三里,調理脾胃、降逆利氣、扶正培元,是治胃腑病症之要穴,針此能消散陰寒,通降胃氣,針藥合用以達至固本之期。
(編委:陳得生審校201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