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有感之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研读桂枝汤心得□ 王业龙《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
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
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
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
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
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
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
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
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
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
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
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
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
”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
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
柴胡桂枝湯的臨床應用體會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薑良鐸引言柴胡桂枝湯出處柴胡桂枝湯■出自《傷寒論》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金匱要略》附方:引《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發汗多,亡陽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方藥組成■桂枝(去皮)一兩半芍藥一兩半■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人參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甘草一兩(炙)■上九味,以水七升,煑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
今用人參作半劑。
方義體會■柴胡桂枝湯是半量的小柴胡湯加半量的桂枝湯,屬和劑。
■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作用主要是橫開足少陽膽經腑系統的表裡樞,同時也在營衛循行的路徑上有通三焦的作用。
■桂枝湯調和營衛,作用主要是開手少陽三焦經腑系統的上下樞,同時在營衛循行的路徑上通表裡。
■少陽經腑系統內,一橫一縱,縱橫四通,使管道暢通,氣機流暢,對應三焦不暢的基本病機。
可以用作治療三焦不暢的基本方。
《溫病條辨》桂枝柴胡各半湯■《補秋燥勝氣論》4.燥金司令,頭痛,身寒熱,胸脅痛,甚者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主之。
■此金勝克木也,木病與金病並見,表裏齊病,故以柴胡達少陽之氣,即所以達肝木之氣。
■合桂枝而外出太陽。
加芳香定痛,苦溫通降也。
濕燥寒同為陰邪,故仍從足經例。
柴胡桂枝湯治療內傷雜病以及三焦不暢病機的對應性討論1.柴胡桂枝湯是「縱橫四通」的方■營衛流行的道路是由三焦而上行外散由裡出表再下行內收,內營臟腑,外護皮毛。
■湯藥入胃藥氣也隨營衛出表入裡,又各因四氣五味藥性的不同而有特定的作用部位和藥效。
■凡藥入口,總要走三焦營衛這條通路,調三焦均有意義。
2. 柴胡桂枝湯的病機特點■歷來說法認為本條是邪入少陽而太陽表證未罷,表三裡七證的治法。
读伤寒论柴胡类方心得体会《伤寒论》中的柴胡类方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其主要成分为柴胡,因此被称为柴胡类方。
柴胡类方具有清热解表、解郁理气的作用,适用于伤寒病的外邪未解,表热症状较重,同时伴有胸胁疼痛等胸膈症状的患者。
我在临床工作中多次使用柴胡类方,特别是柴胡疏肝散和柴胡清热解毒汤,以下是我对柴胡类方的心得体会。
首先,柴胡类方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
在治疗伤寒病的过程中,患者常常出现高热、恶寒发热等症状,这是表热的表现。
柴胡具有解表的作用,可以舒展表气,使之循经而行,通过散发表邪,达到解表的效果。
在使用柴胡类方时,常常可以迅速降温,使患者感到舒适。
而且,柴胡类方还具有调整体温的作用,使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对于伤寒病这种以高热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柴胡类方具有解郁理气的作用。
伤寒病常常伴有胸膈疼痛、胁肋胀痛等胸腹部不适症状,这是气机郁滞的表现。
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以调节气机,舒缓气机运行不畅所引起的疼痛不适感。
在临床应用柴胡类方时,常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胸腹部不适症状,使其疼痛减轻,舒适感增加。
此外,柴胡类方还具有调整脾胃功能的作用。
伤寒病患者常常伴有食欲不振、纳呆、腹胀便溏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脾胃气机失调的表现。
柴胡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调节脾胃气机,增加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症状。
在使用柴胡类方时,患者常常可以感到食欲增加、消化功能改善,体重逐渐增加。
另外,柴胡类方还有平抑情绪、安抚精神的作用。
伤寒病患者常常伴有情绪烦躁、易怒、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肝郁气滞所致。
柴胡具有平抑肝气、安抚神志的作用,可以调节情绪、安宁心神。
在治疗伤寒病中应用柴胡类方时,患者常常可以体验到情绪稳定、精神舒畅的感觉,有助于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柴胡类方具有治疗伤寒病的独特疗效,它通过清热解表、解郁理气的作用,调整体温、疏通气机、调理脾胃、安抚神志,从而达到治疗伤寒病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柴胡类方时,我常常能够亲眼目睹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体力恢复正常,精神焕发。
我对《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摘要】《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关键词】伤寒论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364-02《伤寒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其理论严谨,其方精当灵验,其用药鬼斧神工,精妙之处,深为历代医学家所传颂。
后世潜心于《伤寒论》之学者,其成为中医界大家者,无不以善用经方而称道,他们精研方证,穷其理致,用药精准,匠心独运,逐步扩大了经方的主治范围,令伤寒之学代有发挥,而成为指导临证治疗之门径。
在学习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之运用,更感仲师用药方法之精心巧妙,使我有了运笔之感,浅谈几点对经方的体会,以探求“医圣”的用药法度。
一桂枝汤《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白芍和营敛阴,桂枝和营解肌。
二药伍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内有调卫之力。
白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而不伤阴。
二药相合,一收一散,一寒一温,相互制约,而收调营卫、和气血、启发心阳、益阴止汗之功。
桂枝色赤,入于血分,可通血脉;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
桂枝又能振奋脾阳,白芍又善养胃阴。
二者相合,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缓急止痛、振奋中阳、调整脾胃功能。
【主治】1、外感风寒表虚之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2、自汗、盗汗,症属营卫不和、恶风怕冷、脊背发凉,或有躁汗,平素易于感冒者,或心血不足,脾肺虚弱使然者;3、胸痹、胸痛,症属心阳不振、经气不和、气血不调者;4、腹痛,症属气血不调、虚寒性腹痛;5、四肢酸楚、疼痛、麻木,症属气血不调者;6、脉管炎;7、妊娠恶阻,表现为畏寒、纳少、乏力、恶心呕吐、尺脉小弱者。
颈椎病、肩背痛医案(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叫做“柴胡桂枝汤”)刘渡舟:说一个例子,是后背疼、脖子疼的。
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
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
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
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
”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
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
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
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
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
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用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
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
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
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医案:项背拘急刘??,男,41岁。
患病已三月。
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
问其大便则称稀溏、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
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
刘老辨为脉浮、汗出恶风为桂枝证;项背拘急而强几几为太阳经输气血不利所致;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
大论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仲景示人,有汗的用桂枝,无汗的用麻黄,故本证当用桂枝汤。
项背强急,应加葛根;又大便不利,为“太阳阳明合病”,而葛根能走上彻下,疏解“二阳”,切为病之所宜。
桂枝15g、白芍15g、葛根16g、生姜12g、炙甘草10g、大枣12枚[按语]本证在项背强急的同时,并见下利、下坠与脱肛,实补原方之所略也。
后世有用本方治疗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证,每获效验。
浅谈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中医系9902班梅刚[关键词] 柴胡桂枝汤运用心法[摘要] 柴胡桂枝汤出《伤寒论》146条,经文简朴,但蕴义丰富,临床运用当灵活变通,不可拘泥文字表面,否则大大限制了其运用范畴,本文从“突出主症,参以病机”、“谨守病机,不拘证候”、“根据部位,参以病机”、“循其经络,参以病机”等方面讨论扩大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范围的具体途径,旨在探求仲景心法,彰显仲景原意。
柴胡桂枝汤出《伤寒论》146条,文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按仲景原意,此方为少阳兼太阳表证之主方,其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是太阳轻证;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柴胡轻证;因病及少阳,不宜峻汗,故欲解太阳之邪,必舍麻黄而取桂枝,因二证皆轻,故以柴胡、桂枝二方原剂量减半相合,名曰柴胡桂枝汤;反之,若二证皆重,则可视病情加量相合,其大法无异,临床上选方用药当灵活,不可拘泥于文字。
小柴胡汤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故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只要病机符合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者,用之多能获效。
桂枝汤辛甘合用,一开一敛,外调营卫、内补脾胃,外证得之,重在解肌祛邪、调和营卫;又因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内证得之,还有调和气血、变理阴阳之功。
柴胡桂枝汤以二方相合,故其功效,当是二者之总括。
至于临床运用,有因外感病而用者,自然不越146条宗旨。
有因杂病而用者,包括内妇诸科,则必然会其意,引伸用之,如此才可得仲景心法,扩大《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范围。
而其西医病名近30种,如神经、血管性头痛、急、慢性胃炎、胃溃疡,颈椎、腰椎骨质增生、冠心病,急、慢性胆囊炎等。
兹以笔者实习期间所见病证,经过分析综合,将所获心得条述如下:一、突出主证、参以病机主证者,其义有二,一为某方所治之证候就其典型而言,临床所见甚少,而不典型者恒多,故只求主证相同,病机大体相合,无寒热虚实之径庭,便可据证用方,此说似乎不妥,然则仲景已开先河,如五苓散证,须见烦渴、小便不利之类,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
运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感冒的临床体会柴胡桂枝汤出自于《伤寒论》,原文谓:“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
温服一升。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计量各半而成,为调和营卫气血,和解表里之常用方,为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
笔者常用于治疗感冒属于风寒型、气虚型均有较好的疗效。
临床表现为: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者,或素体气虚,复感外邪,邪不易解,而兼上述诸证者。
笔者临床常加葛根15-24克,效果更佳。
患者刘某,男,29岁,我科同事,主诉:畏寒、头痛、咽痛1天。
病人于昨日因受凉后感恶寒,自觉不发热,测体温37.8℃,伴头昏痛,咽痛,乏力,纳差,二便正常,腹无所苦,查体:咽部充血,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人因不想输液治疗,要求喝中药,遂处上方柴胡24 黄芩15克半夏15 党参15 生姜15 大枣10 桂枝15 白芍15 葛根15 炙甘草6 防风10。
水煎温服,每日3次。
患者服药2副,症状明显改善,唯有咽痛,嘱多饮水,遂停药而愈。
感冒一病临床较为常见,教科书上目前风寒型常选用荆防败毒散、气虚型用参苏饮治疗。
而柴胡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相须为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柴胡、黄芩疏邪透表、和解少阳;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党参、生姜、大枣、炙甘草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扶正以祛邪,更加葛根以解肌泄热。
故用于风寒型、气虚型效果较好。
陈瑞春教授认为:本方用于上呼吸道咳嗽,鼻塞流涕和轻微寒热等证,且病程较长,体气偏虚的患者;并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胃脘痞满等症状,皆有较好疗效。
治疗虚人外感、可与补中益气汤媲美。
本方还可以通治老年经常感冒,身痛不已,若再以本方合玉屏风散,有病可治,无病可防,实属保健良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方子。
尽管如此,在很多年里,它都没有引起我的重视。
后来,看刘渡舟的《临证指要》,据刘老描述,陈慎吾生前曾论及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但当被问及什么是“阴证机转”时,陈老“顾左右而言它”,每读及此,总会忍俊不禁。
这是怎样的一个方子啊,竟可将一代大师逼得“顾左右而言它”,实在让人好奇。
看了刘老对这个方子的阐述,知道这是一个和大柴胡汤遥相呼应的方子,少阳病机横逆脾胃时,分寒热两途,一实热,一虚寒,入里传变分寒热两端,治实热者为大柴胡汤,治虚寒者为柴胡桂枝干姜汤。
曾读该文数遍,总不得要领。
然心中以为,这是一个药味有七的方子(个人有点迷信,认为药味有七的经方威力无比),和小柴胡汤一样。
其组成中有干姜、桂枝之热,又有黄芩、牡蛎、天花粉之寒,寒热并用,又和小柴胡汤一样。
此方当同样具有逢妖斩妖,遇魔降魔之功,终不敢小觑。
有一天,内科要求我中医科会诊一个诊断为“干燥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病人。
该患者为女性,37岁,刻诊:口干欲饮,眼干,大便溏薄,素体畏寒,心烦,舌质偏红,舌苔光。
四诊后,脑子里出现了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子,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加石斛,四剂。
五天后,患者家属来病房,兴奋地说服用后,诸症若失,要求继续中药调理。
开始对这个方子有了一点认识。
看黄煌教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乳腺小叶增生,深受启发。
在“经方论坛”上看到“一三生”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座疮,其论理十分精要,令人信服。
在临证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经方的理解,日复一日,直至有一天这书本上的方子真正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降魔除妖,所向披靡。
这是我的梦想,也我作为一名中医师的幸福所在。
How about you? "少阳病机横逆脾胃时,分寒热两途,一实热,一虚寒,治实热者为大柴胡汤,治虚寒者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的效方, 一直想学到, 但终不得要领. 谢谢楼主的宝贵经验.郝万山概括为“口干、肝气不疏、便溏” 刘老简单概括为四个字“胆热脾寒”,对临床非常适用。
桂枝汤、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悟在学习《伤寒论》的初始,王大经老师曾叮嘱过我,对于《伤寒论》要认真研读,“桂枝汤、小柴胡汤(以下简称桂、柴二方)”不但用于治疗外感病,而且可以用于治“百病”。
我牢记此言。
通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深有感悟受益匪浅。
概述如下:一、桂、柴二方原义解读1.桂枝汤为《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所谓太阳病,《伤寒论》明确指出,人体感受外邪之后,邪正交争于太阳经及其相对应的脏腑。
太阳经相关的生理功能是统摄营卫,特别是对卫气的生成与布散,起到主宰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故为机体之藩篱。
从临床症状而言,“有一分恶寒(风),就有一分表证。
”太阳病证的治疗原则是:宣散祛邪为基本原则,以“汗法”为代表,对于外感风寒则以辛温发汗为首选法则。
对于风寒外感表虚证,首选方剂为桂枝汤。
多因机体营卫不和复感风寒所致。
见有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或鼻塞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概称为桂枝汤证。
(1)配伍原则:本方主要药是桂枝、白芍,配合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由于外感风邪。
邪正交争于肌表,故见头痛,发热,脉浮;营卫不和,卫阳不固则恶风,营阴不能内守故自汗出,脉缓;邪气束肺、胃气不和故见鼻塞干呕。
临床所见本证发热多为低热,或自感发热而测体温可在正常范围。
本方是以桂枝为君药,功能散风寒以解肌,辅以白芍敛阴和营(血),使桂枝辛散而不伤阴。
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之表邪可解,胃气得和;佐以生姜助桂枝散表之力;大枣,补中气助白芍和营卫,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
本方药少力专,配伍精当,突显经方之特点。
原方服法强调药后要“啜”热稀粥,以助胃气,临床常被忽略。
(2)现代临床应用:本方虽为经典方药,但从现代临床应用原方原量者较少,多在此基础加味使用。
某经方研究者曾用本方治外感风寒证,为此申报新药遇到不少困难,苦于是典型的桂枝汤证为数很少。
我曾建议他们用于现代的“空调病”尚有一定的效果。
谈《伤寒论》与经络--〈脖子疼、腿疼、三叉神经痛、咳嗽〉李笑宇同学搞的刊物和“沙龙”是很好的,一个青年学子能够在学术上瞪起眼睛,能够努力,能够奋斗,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青年是什么?是热血。
有这样一股热血,他就能奋斗,他就能前进,他就能破除困难,赢得胜利,所以我很器重他,也很器重诸位同学。
我看到了中医的曙光,中医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怎么现在才看到曙光呢?这是由于现在的中医有一点问题,这也是在前进中的一些问题。
所以中医的东山再起、兴旺发达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依赖中医界的青年们、朋友们的共同努力,否则,中医就要萎缩了,不仅得不到发展,甚至还有被淘汰的危险。
我研究了同学们的一些意见,关于《伤寒论》的经络大家有些问题。
到底经络是有还是没有啊?现在学术界有争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也有的公然写文章叫《六经非经论》,认为六经是有的,但不是经络。
同学们想让我给说一说,所以我今天主要讲经络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经络的问题,不是《伤寒论》单有的问题,那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内科的要学经络,学外科的要学经络,学妇科的要学经络,学儿科的也要学经络。
我十几岁作学徒,跟著老师学医,老师开头就给我们讲经络,他说这就是基础。
所以说经络并不是《伤寒论》所独有的,凡是学中医的,为了给以后的学术打下很好的基础,首先得先学好经络。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中行……”就得背这个,念这个。
如果有人提出来经络学说在中医上没有实用意义,可以叫它退出了,那就不只《伤寒论》的经络方面给废除了,所有的中医学基础都给废除了,这个关系是很大的。
《内经》中有脏腑经络,讲脏腑就得讲经络,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都得用经络学说加以说明。
如果把经络给废了,《六经非经》了,那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整体观,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的辨证法,六经为体、八纲为用,体用的关系,不就都废了吗?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经络的文章,在中医学院发表了,无形之中就出现了对立面,有一些议论,说我凭老资格。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桂枝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红枣五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营卫不和引起的各种病症。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桂枝汤的独特疗效和注意事项,现将个人心得分享如下。
在临床上,我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因风寒感冒或营卫不和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症状。
对于这些患者,我通常会考虑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桂枝汤的五味中药具有协同作用,能够调和营卫、解表散寒,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在应用过程中,我发现桂枝汤对于风寒感冒、产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曾有一位患者,因产后感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我给予桂枝汤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病情迅速好转。
此外,还有一位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因遇冷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我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这些成功的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桂枝汤的疗效和优势。
桂枝汤的应用效果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桂枝汤能够调和营卫、解表散寒,针对风寒感冒、营卫不和等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其次,桂枝汤的五味中药具有协同作用,能够产生整体调节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
此外,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温和,不良反应较少,使用安全可靠。
在应用桂枝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辨明患者的症状是否适合桂枝汤治疗,如有热象、舌红、苔黄等阴虚内热症状的患者不宜使用。
其次,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服用桂枝汤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最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展望未来,我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桂枝汤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和优势。
应该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让更多患者了解和认可中医药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
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原文系指伤寒多日,表证未尽,邪入少阳而见表里同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
现在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颈椎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疏风,只要病机贴切,灵活加减运用,效如亦佳。
1、柴胡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颈椎病病变部位恰好是太阳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颈椎病与太阳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密切相关,少阳太阳经脉循行都经过颈项肩背部,而颈椎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恰好在颈项肩背部。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疗太阳中风,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合病,所以柴胡桂枝汤能治疗颈椎病有经络依据。
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也多用此方疗肩背疼痛,刘老认为:太阳经脉走循人体之颈项后背部位,太阳经脉不舒时,多出现颈项以及背部的僵直不舒感,甚至出现疼痛。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采用解肌祛风、生津疏络的治疗方法,依据有汗无汗而出两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
如颈项背部与两肩部同时出现疼痛,则上述两方的疗效就不甚理想。
因为两侧不属于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而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宜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脉,用桂枝汤疏利太阳经脉,太少两经之经气运行正常,则肩背疼痛自止。
风寒痹阻型颈椎病给予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药柴胡桂枝汤加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116例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根痛平颗粒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柴胡桂枝汤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风寒痹阻型颈椎病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67.2%(P<0.05);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仅有3例,少于对照组的10例(P<0.05);颈椎病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用药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颈部疼痛程度VAS评分的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药柴胡桂枝汤加减进行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减轻疼痛,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有效率。
【关键词】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柴胡桂枝汤随着生活节奏和压力的不断加大,近年来在我国罹患颈椎病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大多数患者发病的原因都是由于颈部过度劳累[1、2]。
本文研究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药柴胡桂枝汤加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做如下内容的汇报。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16例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58例。
对照组患者颈椎病史1-18年,平均5.7±1.6年;男性37例,女性21例;本次发病时间1-9天,平均3.2±0.6天;患者年龄31-67岁,平均52.3±5.0岁;治疗组患者颈椎病史1-16年,平均5.3±1.0年;男性39例,女性19例;本次发病时间1-8天,平均3.5±0.8天;患者年龄30-64岁,平均52.2±5.7岁。
上述几项两组研究对象的自然指标比较,组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所得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口服根痛平颗粒,每次12g,每天两次,连续用药治疗两个星期;治疗组:口服中药柴胡桂枝汤,主要方剂组成为柴胡20g,姜黄、白芍各15g,桂枝12g,川芎、黄芩、半夏、生姜、炙甘草、党参各10g,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服用一剂,分早晚各一次服用,连续用药治疗两个星期。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柴胡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及临证心得••••••213柴胡桂枝汤源于《伤寒论》第146条。
曰:“伤寒六七日,发烫,微畏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全文是指伤寒多日,表证未尽,邪人少阳而见表里同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
如今临床医学上常见以治疗颈椎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桂枝汤调合营卫,解肌疏风,要是病机切合,灵便加减应用,效如桴鼓。
柴胡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1.2 脊椎病变病位置正好是太阳光少阳经络循行之位置《灵枢·经络》“小肠手太阳光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膀……;膀光足太阳光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髀内,挟脊,抵腰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腕表腕,出臂外两骨中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拿出足少阳以后……;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以前,至肩膀却拿出手少阳以后……”。
少阳太阳光经络循行都历经颈项肩后背,而脊椎病的关键变病位置正好在颈项肩后背。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疗太阳光脑中风,柴胡桂枝汤医治过少合病,因此柴胡桂枝汤能治疗颈椎病有经脉根据。
当今伤寒大伙儿刘渡舟专家教授也要用此方疗肩背痛疼,刘老觉得:“太阳光经络走循身体之颈项背部位置,太阳光经络不舒时,多出現颈项及其后背的僵直不舒感,以至于出現痛疼。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关键选用解肌袪风、生津疏络的医治方式,根据有汗无汗而出双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
如颈项后背与两肩膀一起出現痛疼,则所述双方的功效就不甚理想化。
由于两边不归属于太阳光经络循行的位置,只是少阳经络所过独到之处,宜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络,用桂枝汤疏利太阳光经络,过少两经之经气运作一切正常,则肩背痛疼自止。
此即柴胡桂枝汤医治肩背痛疼的原理所属。
”1.3 病机相合脊椎病中医学当属“痹证”之层面,乃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湿邪趁隙侵入,阻滞经脉,以至血气阻闭堵塞,病理学特性为本虚标实,病机为“经脉阻滞,血气阻闭”。
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
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原文系指伤寒多日,表证未尽,邪入少阳而见表里同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
现在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颈椎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疏风,只要病机贴切,灵活加减运用,效如亦佳。
1、柴胡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颈椎病病变部位恰好是太阳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颈椎病与太阳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密切相关,少阳太阳经脉循行都经过颈项肩背部,而颈椎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恰好在颈项肩背部。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疗太阳中风,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合病,所以柴胡桂枝汤能治疗颈椎病有经络依据。
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也多用此方疗肩背疼痛,刘老认为:太阳经脉走循人体之颈项后背部位,太阳经脉不舒时,多出现颈项以及背部的僵直不舒感,甚至出现疼痛。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采用解肌祛风、生津疏络的治疗方法,依据有汗无汗而出两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
如颈项背部与两肩部同时出现疼痛,则上述两方的疗效就不甚理想。
因为两侧
不属于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而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宜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脉,用桂枝汤疏利太阳经脉,太少两经之经气运行正常,则肩背疼痛自止。
此即柴胡桂枝汤治疗肩背疼痛的机理所在。
2、病机相合:颈椎病中医当属“痹证”之范畴,乃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湿邪趁隙入侵,阻滞经络,以致气血阻闭不通,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阻闭”。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桂枝汤调和营卫,宣畅气血,枢机转则闭自展,营卫调则血气安,所以柴胡桂枝汤宣通郁闭,调和气血,能治疗颈椎病。
2、临证心得
1.抓主症:笔者在临床治疗颈椎病时主要抓一主症“颈项肩背部疼痛”。
有其症而用其方。
这是张仲景《伤寒论》对一些疾病治疗的经验,也可以成为今天我们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的依据。
虽然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和分型与祖国医学不同,这并不影响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基础方随症加减: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先明确诊断为颈椎病,颈椎病的诊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颈椎病的一些临床表现(头晕、头痛、颈项肩背部及上肢酸痛、麻木等);影像学显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影像学征象必须与临床表现相一致。
在诊断明确的条件下,选用柴胡桂枝汤为基础方化裁应用,对于头晕明显的病人加大柴胡的用量,可用到60g;上肢麻木明显的病人加天麻20g;项背僵直明显的病人加葛根30g;疼痛明显的病人加姜黄20g;酸痛明显的病人加秦艽、羌各活10g;恶风寒明显的病人加防风10g。
临证数年,每用必获良效。
3、案例
1.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陈某,女,30岁,某单位机要文秘,2007年4月 16日初诊。
患者平时多伏案工作,因近日连续 1周加班,自觉颈部肌肉酸困、疼痛。
3天前夜晚休息忘关卧室窗户,次日晨起见颈部僵硬、左肩沉重、左上臂麻木、汗出、恶风怕冷、
舌淡苔白脉缓。
X线片提示:颈5、6椎体骨质增生。
辨病为颈椎病。
辨证为风邪侵及太阳经脉,经气不舒。
治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2g,白芍12g,生姜6g,大枣5枚,葛根24g,炙甘草6g。
投药5剂,患者颈部僵硬、疼痛感消失,汗止,余症状解除。
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 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主要症状:颈部僵硬、疼痛,汗出,恶风,脉缓。
临床中常用于颈椎病的治疗,证属太阳中风表虚兼经气不利之证。
项背乃太阳经脉所过之处,病因多为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所致。
2.神经根型颈椎病:李某,男性,35 岁,干部,2010年2月12日就诊。
主诉:颈肩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 3 个月。
患者于3个月前受凉之后出现颈肩部疼痛,转侧不利,伴右上肢麻木,无名指和小指尤甚。
常与头部活动、姿势有关。
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给予针灸、推拿、静滴红花注射液及外敷膏药等治疗,疗效不甚满意。
查体:C6、C7棘突右侧1cm 处压痛,右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霍夫曼征(-)。
颈椎 MRI显示颈4~5,颈 5~6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症见颈肩部疼痛,转侧不利,伴右上肢麻木,无名指和小指尤甚,头部转动时上述症状加重;并见纳差,舌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太少合病。
拟以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方予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 10g,黄芩 10g,半夏 15g,党参 15g,桂枝 15g,白芍 30g,全蝎6g,葛根 10g,生姜 10g,大枣 10g,甘草 10g。
每日 1 剂,水煎早晚分服。
6 剂后症状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上方 30 剂,诸症消失,治疗期间配合颈椎保健操行功能锻炼。
按:本案患者颈项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颈肩部疼痛及小指麻木与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基本吻合,而无名指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所过之处,故辨证为太少合病,运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合营卫;加全蝎搜风通络、止痛,葛根升津液,舒经脉,为颈项部疼痛的专药,切中病机,病自可愈
4、体会:
临床治疗颈椎病笔者把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主症”、柴胡桂枝汤基础方加减三大原则,以宣展枢机、疏通经络、解肌祛风、调和气血为法,灵活加减运用柴胡桂枝汤。
经方应用应宗经典条文之旨,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事实证明,其效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