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发酵菌 微生物学检验
- 格式:doc
- 大小:268.00 KB
- 文档页数:8
非发酵菌的鉴定定义:非发酵菌(nonfermenters)指一群需氧或兼性厌氧、不发酵糖类,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革兰阴性杆菌。
主要存在外界环境中,种类繁多,多为条件致病菌或医院内感染菌。
关于临床标本中NFB的意义,在混合培养物中见到时,必须考虑到患者的情况和标本来源。
一般来说,以纯培养方式分离自正常无菌部位的NFB,一定要鉴定到种并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目前CLSI中,K-B法除了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有抗生素敏感性实验的判断标准外,其他非发酵菌没有K-B法的标准。
一、鉴定原则:1.血、无菌部位(脑脊液、胸水等),特殊病人,少见菌可用API-20NE或VIKET TWO-GN 卡鉴定。
2.其它部位如呼吸道标本、临床常见的非发酵,根据菌落形态、生化反应、抗生素耐药谱等综合分析手工法鉴定即可。
二、非发酵性菌基本分类: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20多个临床上重要菌种中,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等最常见。
)不动杆菌属Acinetoacter spp.(最常分离的种鲍曼不动杆菌、鲁氏不动杆菌、溶血不动杆菌等)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p.(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非洲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p.(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等)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p.(少动鞘氨醇杆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p.(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p. (腐败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产硷菌属Alcaligenes spp.黄杆菌属Flavoacterium spp.莫拉菌属Moraxella spp.罗尔斯通菌属 Ralstonia spp.食酸菌属Acidovorax spp.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 spp.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 spp.等还有一些未定名的菌群三、辨认非发酵菌的基本要点1. 分离培养基上的菌落有以下情况初步考虑非发酵菌的存在a.培养基上生长较差或中国蓝上不生长的阴性菌。
每日一菌之非发酵菌及检验一、概述非发酵菌主要是指一群①不发酵或不分解糖类的②革兰阴性③无芽胞④需氧杆菌。
目前,非发酵菌包括13个属。
主要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莫拉菌属、黄杆菌属等。
这些细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
对于非发酵菌的鉴定,必须首先进行种属间的鉴别,然后进行种间的鉴定。
一般实验室只需用几项试验,如氧化酶、O-F试验、动力及鞭毛、菌落色素、硝酸盐还原试验以及在麦康凯琼脂上的生长情况等即可对90%~95%分离的菌株作出初步鉴定。
1.培养温度:多数非发酵菌适宜生存于自然界,培养温度以30℃为宜。
有的更适宜生长于室温(18℃~22℃)。
故常规标本应先培养于35℃~37℃,再培养于30℃或室温。
2.动力与鞭毛:在非发酵菌的鉴定中,细菌是否具有鞭毛及鞭毛的特点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由于非发酵菌大部分为专性需氧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观察动力不明显,因细菌在琼脂表面生长,底层穿刺生长不良或不生长,故观察非发酵菌的动力以30℃或室温12~24h培养物悬滴法为准。
有时需借助鞭毛染色予以鉴定。
3.氧化酶试验:该试验是鉴定非发酵菌的重要试验,非发酵菌中除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个别假单胞菌外,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
4.氧化-发酵(O-F)试验:本试验是确定非发酵菌与发酵菌以及测定非发酵菌是否利用糖的基本试验。
非发酵菌对葡萄糖的代谢特点是氧化型产生微量酸。
在氧化-发酵(O-F)试验中,应为开管产酸,闭管不变。
5.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情况:如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生长,而莫拉菌属和艾肯菌属等不生长。
非发酵菌几种主要菌属的基本特征见表5-25-1。
表5-25-1 非发醇菌主要菌属的基本特征二、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一大组革兰阴性杆菌,大量存在于水、土壤和空气中。
在人类感染的非发酵菌中,假单胞菌属约占70%~80%,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约55%~65%)。
其次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等。
非发酵菌是一大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条件致病菌。
【氧化酶试验】铜绿、粪产碱为阳性,醋酸钙不动杆菌为阴性【非发酵菌生化编码管鉴定】原理:该系列鉴定共有9种生化培养基,共10项试验,参照下述方法,将试验结果换算成4位数字, 加以数值化后查表。
例:某一分离菌株,具有下列鉴定结果,数值化后为1734,查表得知:可能为施氏假单胞菌和洋葱单胞菌,再按表中要求做硝酸盐产气补充实验区分。
无芽胞的革兰阴性杆菌;多为- 4组0-F厌顿2分需氧1分结果:需氧得分匸12组氧化輕分枸携酸2分麦芽犍1分+ + +73纠精氨就4分甘露醇2分木糖1分-+ +4组硝还4分DNA酶2分乙酰胺4分观察结果时按表中说明进行。
—、O-F试验接种2支编码管,1支加无菌石蜡油,另1支不加。
原理:细菌在分解葡萄糖的过程中,必须有分子氧参加的,称为氧化型;能进行无氧降解的为发酵型;不分解葡萄糖的细菌为产碱型。
发酵型细菌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分解葡萄糖,而氧化型细菌在无氧环境中则不能分解葡萄糖。
本试验又称氧化发酵(0/F或Hugh —Leifson , HL)试验,可用于区别细菌的代谢类型。
培养基均不产酸(颜色不变)为阴性;培养基表面和底部都产酸(变黄)为发酵型;培养基表面变为深蓝色为产碱型;培养基表面变黄、底部不色变为氧化型。
二、硝酸盐还原试验原理:某些细菌能还原培养基中的硝酸盐,生成亚硝酸盐和氮气等。
硝还试验是测定还原过程中生成的亚硝酸盐。
如培养基中有亚硝酸盐存在,则亚硝酸盐与醋酸生成亚硝酸,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生成重氮苯磺酸,后者与a -萘胺结合成N- a -萘胺偶氮苯磺酸。
假单胞菌等能使硝酸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此为脱硝化或脱氮化作用。
结果解释:/变红一®性沿试验管加AB液各少许变一加锌粉-不变r阳性,产气\变红阴性注意事项:若加入硝酸盐试剂不出现红色,需检查硝酸盐是否已被还原,可于原试管内再加入少许锌粉,如出现红色,表示硝酸盐仍然存在;若不出现红色,表示硝酸盐已衩还原为氨和氮。
非发酵菌的鉴定流程英文回答:Identification of Non-Fermenting Gram-Negative Bacilli (NFGNB)。
Non-fermenting Gram-negative bacilli (NFGNB) are a group of bacteria that do not ferment glucose as their primary energy source. They are typically oxidase-positive and catalase-positive, and they often have a distinctive growth pattern on MacConkey agar. NFGNB are commonly found in the environment, but they can also cause infections in humans, particularly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The identification of NFGNB can be challenging, as they are a diverse group of bacteria with a wide range of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re are a number of tests that can be used to help identify NFGNB, including:Oxidase test: The oxidase test is a simple and rapidtest that can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oxidase-positive and oxidase-negative bacteria. Oxidase-positive bacteria, such as NFGNB, will produce a purple color when exposed to oxidase reagent.Catalase test: The catalase test is a simple and rapid test that can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catalase-positive and catalase-negative bacteria. Catalase-positive bacteria, such as NFGNB, will produce bubbles of oxygen when exposed to hydrogen peroxide.Growth on MacConkey agar: NFGNB typically have a distinctive growth pattern on MacConkey agar. They will often form pale, non-lactose-fermenting colonies that are surrounded by a zone of hemolysis.API 20NE: The API 20NE is a commerci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that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a wide range of NFGNB. The system uses a series of biochemical tests to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f the bacteria.中文回答: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鉴定流程。
非发酵G-杆菌(nonfermentative G- Bacilli)1. 非发酵菌是一群需氧、无芽孢、不利用糖或仅能氧化分解糖类是做为能量来源的G-杆菌。
(1)通常所讲的非发酵菌指在KIA中24小时内表面能够生长,在底部不生长的需氧G-杆菌。
(2)非发酵菌与其它苛养或非糖发酵的G-杆菌之间的界限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并不是根据明确的遗传或表型特点来划分。
(3)多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日益增多,尤其是医院感染。
2. 分类与命名:主要的非发酵G-杆菌属被分成6个科:(1)假单胞菌科:根据rRNA-DNA同源性分为5个rRNA群①rRNAⅠ群/假单胞菌属;②rRNAⅡ群/伯克霍尔德菌属;③rRNAⅢ群/丛毛单胞菌属、食酸菌属;④rRNAⅣ群/短波毛单胞菌属;⑤rRNAⅤ群/窄食单胞菌属;⑥其它:鞘氨醇单胞菌属、希瓦菌属等(2)产碱杆菌科:产碱杆菌属;(3)黄杆菌科:华丽杆菌属(4)莫拉菌科:不动杆菌属、莫拉菌属;(5)甲基球菌科;(6)根瘤菌科3. 非发酵菌的基本鉴定要求(1)缺少糖发酵的证据,通常是在KIA或TSI培养基中无酸产生,斜面和底部均呈红色。
(2)氧化酶+(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唐菖蒲伯克菌、浅黄华丽单胞菌、栖稻黄素单胞菌-),但并非所有氧化酶+的G-杆菌都是非发酵菌。
(3)麦康凯上生长很差或不生长。
(4)动力:多为+,但多为专性需氧,故半固体培养基中不明显,宜用直接动力观察或染色法。
4. 重要的鉴定试验(1)葡萄糖利用(O/F试验):O/F培养基:蛋白胨和糖类的比例为1:5而不同于发酵菌的1:2。
(2)氧化酶试验:(3)动力:半固体培养基:应只穿刺培养基顶部4mm,在培养4-6小时后首次观察结果,24和48小时后再次观察结果。
更准确的方法是湿片法和鞭毛染色。
(4)色素形成:非发酵菌可形成多种色素,有助于菌种的鉴定。
(5)硝酸盐还原/产气: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进而释放氮的生化过程。
(6)吲哚试验:需用含色氨酸丰富的培养基,产吲哚黄杆菌、脑膜败血黄杆菌、食酸丛毛单胞菌等+。
(7)硫化氢:腐败希瓦菌是非发酵菌中唯一在KIA和TSI上产硫化氢的菌种。
5. 常见不发酵G-杆菌的初步分群鉴定6.O-F试验:O/F培养基(蛋白胨和糖类的比例为1:5),溴甲酚紫指示剂,其中一管用石蜡密封,另一管暴露于空气中。
(一)、. rRNAⅠ群/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1)直或微弯无芽孢G-杆菌,OXI+,动力+(一个或多个极鞭毛),严格需氧,氧化利用葡萄糖、触酶+、McC生长,水溶性色素。
(2)本属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斯氏假单胞菌、门多萨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和类产碱假单胞菌。
2. 铜绿假单胞菌(1)分布广泛,是非发酵菌中最具临床意义的细菌,也是医院内感染最多见的细菌,主要引起条件感染。
(2)感染多发生于烧伤、急性白血病、器官移植病人及静脉药瘾者,感染多位于潮湿部位,如气管造口、留置的导管、创面、外耳道、角膜和渗出性皮肤伤口处(3)囊性纤维化病人呼吸道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生物膜(其产生的大量藻酸盐包围了菌体所致),导致本病的治疗困难和高死亡率。
(4)其淡蓝色脓性渗出物及绿脓素的生姜样气味具有特征性。
3.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1)本菌对氨苄西林、安美汀、四环素、优力新、一、二代头孢菌素、头霉素、大环内酯类、磺胺等天然耐药(2)各种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都可能产生耐药,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株上升较快。
(3)耐药机制:生物膜及外膜障碍、胞外灭活或钝化酶、主动外排系统将抗生素泵出胞外、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4. 生物膜(1)生物膜由依靠胞外产物而吸附于固体表面的微生物集落构成,并能结合有机和无机成分,形成包含复杂的理化过程和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
(2)如正常菌群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黏附,并分泌胞外多糖聚合物,使细菌以非常精细的方式相互粘连,形成膜状物,能发挥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作用,使外来病菌不能定植而通过侵入门户侵袭机体。
5.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控制:(1)易感危重病人不应安排在已有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病房;各种抗菌药物、溶液、软膏、器械等应避免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采取适当的分型方法对感染菌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控;噬菌体治疗:6.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1)标本采集:按疾病和检查目的,分别采取不同的标本:患者的血液、脑脊液、胸(腹)水、脓液、分泌液、痰、尿液、十二指肠引流液、粪便等;(2)医院病区或手术室的空气、水、地面、把手、医疗诊断器械及生活用品。
(3)标本镜检为G-,有动力的杆菌(4)分离培养:普通培养基经18-24h形成圆形、扁平隆起、光滑湿润菌落。
大多数产生绿脓素或荧光素。
少数可产生其他颜色色素,如红脓素(红色),黑脓素(棕色到黑色),青脓素(黄色)。
McC经18-24h形成微小无光泽半透明菌落,48h菌落中心呈棕绿色。
(5)生化鉴定:氧化酶+,氧化分解葡萄糖、木糖产酸不产气,液化明胶,还原硝酸盐产生氮气,吲哚-,利用枸橼酸盐,精氨酸双水解酶+。
(1)形态学特性:细长G-杆菌,极单鞭毛,(2)培养特性:A. 严格需氧,氧化利用葡萄糖、McC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5℃,4℃不生长,42℃可生长;B.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产生特征性的蓝绿色水溶性绿脓素和黄绿色青脓素(荧光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也可产生);C. 血平板上形成大而扁平,湿润,边缘不齐,有金属光泽,有生姜气味的灰绿色菌落,并形成透明溶血环;D. 有时可产生水滴样菌落,无色素不溶血(囊性纤维化病人);(3)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型:药敏分型、血清学分型:菌体O及H抗原、噬菌体分型、质粒指纹图谱分析、重复序列PCR、脉冲场凝胶电泳;(4)检验结果分析与报告:结合临床感染症状进行分析;患者血、尿液及无菌体液中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特别是反复检出即可确定是感染病原菌;如无感染的临床表现,应作为正常菌群。
7. 荧光假单胞菌(1)见于水和土壤中,都可作为咽部的正常菌群存在,是人类少见的条件致病菌(2)荧光假单胞菌和污染的血液制品关系密切,可见于近期接受过血液制品而致菌血症的患者。
(3)丛极鞭毛,产青脓素,但不能产绿脓素,4℃生长, 42℃不生长, 最适温度25-30℃。
(二)、rRNAⅡ群/ 伯克霍尔德菌属1.(1)所有rRNAⅡ群的细菌都被归入一个新属,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2)本属菌包括13个种,其中伪马勒伯克霍尔德菌B. pseudomallei、洋葱伯克菌B. cepacia、唐菖蒲伯克氏菌B. gladioli和皮氏伯克菌B. pickettii与人类疾病相关(3)本属其他菌种与植物或动物有关而与人类疾病无关。
2. 伪马勒伯克霍尔德菌(1)生长有特定的生态区域,存在于赤道南北纬20度之间的土壤和不流动的水中,主要在泰国和越南。
本菌在美国主要是从越战士兵和去东南亚的旅游者中发现,可致人或动物类鼻疽。
(2)大多数感染无症状,只能通过血清学诊断。
(3)本菌的一个特点是可潜伏感染,首次接触多年后复发。
传播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或破损的皮肤的直接接触,对类鼻疽的明确诊断依(4)本菌在大多数实验室常规培养基中易生长,并产生皱缩形菌落,呈红棕色,在形态上同斯氏假单胞菌有些相似,另外本菌还可产生刺激性泥土气味3.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是一种植物病原菌,从80年代早期开始本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出现,在慢性肉芽肿和囊性纤维化的病人中常引起高死亡率和肺功能的全面下降。
(2)本菌是非发酵菌中仅有的两种赖氨酸脱羧酶+的细菌之一(另一种是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
(3)可从各种水源和潮湿表面分离到,能在某些消毒剂(如铵盐、聚维酮碘、洗必泰等)中生长,也可生长于有氮源的蒸馏水中(4)本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对TMP/SMZ敏感,因此常用此药治疗洋葱伯克菌感染。
3. 伯克霍尔德菌属微生物学检查法(1)标本:脓液、血液、鼻液等;(2)直接涂片镜检:荧光染色法;(3)分离培养与鉴定:BAP、MAC;(4)抗原检测:LPS、蛋白共同Ag;(三)、rRNAⅢ群(1)包括两个菌属: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和食酸菌属Acidovorax;(2)食酸丛毛单胞菌是本属菌中最常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可通过OF果糖和甘露醇产酸、乙酰胺+而与其他菌相区别,还是产生桔黄色吲哚反应的唯一细菌;(四)、rRNAⅣ群/ 短波毛单胞菌属(1)短波毛单胞菌属B. revundimonas包括两个菌种:缺陷短波毛单胞菌B. diminuta和泡囊短波毛单胞菌B.vesicularis(2)具有一条短波(0.6-1μm)紧密螺旋的单极鞭毛。
对大多数碳水化合物无反应或反应很弱,属于产碱的假单胞菌。
(3)泡囊短波毛单胞菌生长缓慢,通常需培养48小时才可见菌落,并产生深黄到桔黄的色素,通过七叶苷水解+而易与其他假单胞菌区别。
(五)、rRNAⅤ群/窄食单胞菌属(1)窄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是一个新命名的菌属,有2个菌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 maltophilia和S. Africana。
(2)在1961年根据其鞭毛特征命名为嗜麦芽假单胞菌,1983年根据核酸同源性和细胞脂肪酸组成等归入黄单胞菌属,命名为嗜麦芽黄单胞菌,但由于其无黄单胞菌素,无植物病原性,能在37℃生长,且为极丛鞭毛,与其他黄单胞菌不同。
(3)1993年此菌命名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分布广泛,可引起条件感染,是临床第三位最常见的非发酵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获得性病原体,本菌可分离于几乎所有部位,最常见的是呼吸道。
(2)可致多种疾病,包括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胆管炎、脑膜炎、尿道感染和严重的伤口感染等。
(3)危险因素: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化疗、插管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下列特征可用来推测性鉴定:①在血平板或麦康凯平板上生长良好;②氧化酶-;③O/麦芽糖产酸,但O/葡萄糖可-;④赖氨酸脱羧酶+;⑤一些菌株产黄色色素;⑥抗生素敏感方式: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包括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但对TMP/SMZ敏感。
(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有动力杆菌,具有丛极鞭毛,血平板上菌落粗糙呈淡黄色或浅绿色,有氨气味。
(6)根据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和DNA酶+、氧化酶-可很容易与其他假单胞菌区别,本菌葡萄糖氧化缓慢,可快速氧化分解麦芽糖。
(7)本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但TMP/SMZ天然敏感。
不动杆菌属1. 开始被归于奈瑟菌科,但最近又被归入莫拉菌科。
根据DNA-DNA杂交和营养特征将不动杆菌属分为25个基因种,但只有10个基因种有菌名:乙酸钙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土壤、鲍曼不动杆菌、溶血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约翰逊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2. 鲍曼不动杆菌(1)广泛分布于自然和医院环境中,能在潮湿和干燥的表面生存,也可存在于健康人的皮肤,通常不致病,但对体弱者可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