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发育的异同
- 格式:docx
- 大小:24.04 KB
- 文档页数:5
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1.引言1.1 概述概述:动植物细胞融合作为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融合过程中的异同点。
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细胞体。
通过对动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还对于细胞发育、遗传传递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将介绍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特点和组成结构。
然后,将对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细胞融合的方式进行对比,包括细胞融合的条件和融合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接下来,将对两者在融合效果方面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最后,将总结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并展望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进一步深化对细胞生物学的认识,并为未来的细胞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
首先,我们将介绍动物细胞融合的相关知识,包括融合方式和融合效果。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植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包括融合方式和融合效果。
最后,我们将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够了解到动植物细胞融合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章结构如下:2. 正文2.1 动物细胞融合2.1.1 融合方式2.1.2 融合效果2.2 植物细胞融合2.2.1 融合方式2.2.2 融合效果3. 结论3.1 异同点总结3.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我们将逐步介绍动植物细胞融合的相关内容,从而全面地探讨其异同点,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加深对动植物细胞融合的理解有所帮助。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关于撰写这篇长文的目的和意义的介绍。
在这里,可以说明该文旨在比较和分析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点,并探讨其融合方式和效果。
动植物细胞分裂异同点
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同点:
都有间期和分裂期。
间期是DNA合成和细胞生长的主要阶段,而分裂期则是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阶段。
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不同:动物细胞的纺锤体是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而植物细胞的纺锤体则是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而植物细胞则是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动植物体化合物组成的异同点动植物体化合物是指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虽然动植物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体内化合物组成也存在一些异同点。
本文将从分子结构、功能和来源等方面探讨动植物体化合物的异同点。
一、分子结构的异同动植物体内的化合物在分子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动物体内主要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核酸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而植物体内主要包含植物色素、多糖、生物碱和挥发性油等。
从分子结构上看,动物体内的化合物通常较为复杂,含有更多的原子和功能基团,而植物体内的化合物则相对较简单。
二、功能的异同动植物体内化合物的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异同。
动物体内的化合物主要起到结构支持、储能、调节和保护等功能。
例如,蛋白质是动物体内最为重要的功能性分子,可以构成细胞器、参与酶的催化反应等。
脂肪则主要用于能量的储存和绝缘保护。
而植物体内的化合物主要起到光合作用、保护和防御等功能。
植物色素能够吸收太阳能并参与光合作用,多糖则用于储存能量和构建细胞壁。
三、来源的异同动植物体内化合物的来源也存在一定的异同。
动物体内的化合物主要通过食物摄入获得。
动物通过消化道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解吸收,并合成自己所需的化合物。
而植物体内的化合物则主要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合成。
植物通过吸收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利用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
所以,植物体内的化合物可以说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合成的。
四、作用的异同动植物体内化合物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异同。
动物体内的化合物主要参与维持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新陈代谢、免疫和运动等。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为动物提供能量和构建细胞结构。
核酸则包含了遗传信息,参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而植物体内的化合物则主要起到保护和防御的作用。
植物色素能够吸收有害的紫外线,多糖则能够构建细胞壁,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
此外,植物体内的生物碱和挥发性油也具有防御天敌的作用。
动植物体化合物组成存在一定的异同。
从细胞看植物与动物发育程序的比较丁桔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10316049摘要:本文以细胞为视角,在分析植物与动物细胞结构异同点的基础上,来比较植物与动物发育程序中的细胞全能性和细胞程序性死亡,从而探讨miRNA、RNA结合蛋白和Ca2+对植物与动物发育程序中细胞命运的控制,以期抛砖引玉地从细胞看植物与动物发育程序的比较。
关键词:细胞全能性;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命运的控制;miRNA;RNA结合蛋白;Ca2+植物与动物的发育程序存在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当然,两者也有本质性的区别。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与动物发育的有限模式不同,植物发育具有连续性的特征,使其能够整合内源和环境信息调控自身的形态。
这可能是植物与动物发育程序中最深远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植物比动物具有更大的形态可塑性。
而本文将从微观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植物与动物发育程序中细胞结构、细胞全能性、细胞程序性死亡和细胞命运控制的异同点,对植物与动物的发育程序进行深入的比较。
1 细胞结构1.1植物与动物发育程序中细胞结构的相同之处在植物与动物的发育程序中,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拥有许多共有的结构。
例如,细胞膜,细胞核(核仁、核膜、染色质),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内质网,溶酶体等。
并且,通过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其中大部分的细胞器所具有的形状和功能也基本相同。
1.2植物与动物发育程序中细胞结构的不同之处尽管植物与动物发育程序中的细胞结构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植物细胞由细胞壁包被,因此死后仍保持一定的形态,死细胞和活细胞共同组成植物体。
所以,植物与动物的高尔基体功能也不同(植物的参与细胞壁的合成,动物的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其次,动物细胞可以移动;而植物细胞间彼此联结很紧密,不能移动。
对于动物发育程序而言,细胞迁移是一个普遍特征,与胚胎发育、组织发育等都有密切的关系[1]。
再次,植物细胞有自养代谢的叶绿体,动物则进行异养代谢。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动物植物人教学章节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动物植物人第 1 课时教材分析这一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开来,把植物、动物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里面暗含着让学生找出生命的共同特征,本科教学内容有两个层次:一是找出植物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进行比较,引出动植物生长的共同需求:阳光、空气、水、食物、空间等。
了解动植物之间虽然在外形、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等有许多不同,但有时生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甚至相互依存。
二是找出植物、动物、人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一环节实际是本单元的总结。
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让学生知道人类也是生物,也具有作为生物的生命特征和需求;最后用集合图的形式表达出有生命的物体、动物、植物、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尊重其他物种,与之和谐相处。
2.意识到人也是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做有益于生存空间的事情。
科学探究:1.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交流观察的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2.知道生命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难点: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萝卜和兔子生长情况的图片、有关黑猩猩和其它类人猿的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师: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今天,我们来研究动物与植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2.揭题。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自主学习:1.找出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1)师讲说一个关于兔子与萝卜的故事。
(2)请小朋友帮助小兔子找找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3)再看看P22的图,说说萝卜和兔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4)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讨论的情况。
(5)全班交流: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要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A.不同之处:a .植物一般固定在一个地方,而动物一般能到处活动。
动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动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
相同点:
生物结构:动植物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是所有生物的基本构造。
生命活动:动植物都需要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同时也都需要摄入食物、水分和阳光来维持生命。
繁殖方式:动植物都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繁殖,以保证种群的延续。
感应环境:动植物都能对外界环境作出一定的反应,例如动物能够逃避天敌,植物能够向光生长等。
不同点:
形态结构:动物通常具有运动能力,有四肢或翅膀等运动器官,而植物则固定在土壤中,没有运动能力。
此外,植物通常具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则没有。
营养方式:植物是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的食物,而动物则是异养生物,需要摄入其他生物或植物来获取营养。
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植物通常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
而动物则通常是消费者或分解者,依赖植物或其他生物为食,或者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能量。
总之,尽管动植物在生命活动、生物结构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态系统角色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决定生活周期完成的遗传程序中有关基因的表达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环境信号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从营养性叶向花器官(萼片)的转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30、器官形成:是指侧生器官从其原基器官特征被决定后到其特定的形态与功能的建成过程。
31、有关花型的研究辐射对称型(拟南芥花)和两侧对称型(金鱼草花).☞金鱼草花腹背对称性:CYC基因和DICH基因参与腹背对称性的建立。
在花分生组织形成早期,CYC基因仅在靠近花序轴的腹面区域表达,而在远轴的背面区域不表达,且这种腹背特异性的表达能够持续到花瓣和雄蕊原基发育的后期。
CYC和DICH导致的腹背对称性不仅表现在花的整体对称性上,且表现在单个花器官的对称性上.32、花瓣的衰老和脱落是内源乙烯所诱导的花瓣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的结果。
这种内源乙烯的释放被认为是由受精所引起,最早出现于子房,然后扩散到花瓣.33、雄蕊的形态建成及调控问题34、心皮的形态建成及果实的发育①心皮的形态建成☞心皮是茎端分生组织所形成的最后一类侧生器官.12、无融合生殖的研究与利用①定义:无融合生殖(apomixis):是指植物无须经过受精即可得到种子的自然现象。
②无融合生殖类型:(根据发生时期、部位和方式)A、无配子生殖(diplospory):分为有丝分裂的无配子生殖和减数分裂的无配子生殖;B、无孢子生殖(apospory);(1)EMS诱变.。
....。
.。
.。
.。
EMS诱变法建突变体库(拟南芥) 原理:EMS是一种烷化剂,通过将烷基加到DNA的核苷酸鸟嘌呤上,使DNA 在复制时错误的将G-C碱基对转换为A—T碱基对,因而引起点突变。
诱变步骤:1)取50000——100000粒(1-2克)左右拟南芥种子水中浸泡过夜;2)用0.2%—-0.4%EMS摇动浸泡10-20h;3)倒掉EMS,1NNaOH处理残留EMS;4)用ddH2O洗种20遍,即获M1;5)播种M1种子;6)单株或混合收获M2代种子用于突变体筛选。
高等动物的发育可以一般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胚胎发育:
从受精卵起到胚胎出离卵膜的一段过程(以人为例)。
人的受精作用是在输卵管的上段完成。
当受精卵在输卵管中段时,胚胎发育就开始了。
受精卵一边进行有丝分裂,一边沿输卵管向子宫方向下行,胚胎发育进入卵裂期,接着进入桑葚胚、囊胚、原肠胚。
囊胚不断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的分化而长大,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胚胎本身将来发育成胎儿;另一部分演变为胚外膜,最重要的是羊膜、胎盘和脐带,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在前两个月中,胚胎继续细胞分裂、分化,产生各种细胞,组建各种组织、器官。
到第三个月末,各器官系统基本建成,已称为胎儿。
以后主要是增大和少数结构的改变。
由于胎儿迅速生长,母亲的负担日益加重;一般到280天左右,也就是九个月多一点(常说“十月怀胎”实际上以农历来衡量的)将发生自然娩。
接着进行胚后发育。
胚后发育:
在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从卵孵化后,或从母体生出后,经过幼虫或幼体至成虫、或成体达到性成熟时的发育过程。
许多动物的幼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与成体差别较小,因此,幼体不经过明显的变化就逐渐长成为成体,如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对于这些动物来说,胚后发育主要是指身体的长大和生殖器官的逐渐成熟。
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如蛙。
这类动物在胚后发育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要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
这种类型的胚后发育过程叫做变态发育。
由于动物的种类不同,胚后发育的情况也有区别。
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蚯蚓、蚂蟥和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胚后发育,其幼体与成体极为相似,不经变态,逐渐长大成为成体(直接发育);另一些无脊椎动物有极为特殊的幼体期,幼体与成体极不相同,要经过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后,才能发育成为成体(变态发育),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中的许多种,其中以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最为特殊,它们从卵孵化后,要
经过若虫(蝗虫)或稚虫(蜻蜓)而至成虫。
在此过程中,若虫或稚虫随着蜕皮,发生了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还有许多种昆虫(蚊、蝇、蝶、蛾、甲虫)的幼虫,尚需经过蛹期才能羽化成为成虫。
又如脊椎动物两栖类的蛙,从卵孵化后,要经过蝌蚪期而至成体。
蝌蚪的变态发育,反映了无尾两栖类可能是从有尾两栖类进化而来的。
植物的个体发育:
指植物生命所经历的全过程。
从受精卵的最初分裂开始﹐经过种子萌发﹑营养体形成﹑生殖体形成﹑开花﹑传粉和受精﹑结实等阶段﹐直至衰老和死亡。
但一般以种子萌发为开始阶段。
构成植物个体的细胞和器官也有其自身发端﹑形成和衰老的发育过程。
发育包括生长和分化。
生长指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在数量上的不可逆的增加。
分化是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细胞的特化﹐即从同一性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结构上与功能上不相同的细胞类型﹐如薄壁细胞分化成厚壁细胞﹑木质部﹑韧皮部等。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建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从营养体到生殖体的转变即花芽分化﹐是植物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分化过程。
具体可分为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胚的发育
不同植物的胚,发育的过程大体相同,下面以荠菜为例来说明。
荠菜的受精卵经过短暂的休眠以后,就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在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靠近珠孔的一个叫做基细胞,另一个叫做顶细胞。
顶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形成球状胚体。
基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形成一列细胞,构成胚柄。
胚柄可以从周围组织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供球状胚体发育。
研究表明,胚柄还能产生一些激素类的物质,促进胚体的发育。
在胚体发育完成后,胚柄就退化消失了。
由于球状胚体顶端两侧的细胞分裂速度比较快,就形成了两个突起,这两个突起逐渐发育成两片子叶。
两片子叶之间的一些细胞发育成胚芽,胚体基部的一些细胞发育成胚根,而胚芽与胚根之间的细胞则形成胚轴。
这样,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就构成了荠菜的胚。
胚乳的发育
受精的极核不经过休眠,就开始进行有丝分裂,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大量的胚乳细胞。
这些胚乳细胞构成了胚乳。
多数双子叶植物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逐渐被胚吸收,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这样就形成了无胚乳种子,如大豆、花生和黄瓜等。
多数单子叶植物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不被胚吸收,这样就形成了有胚乳的种子,如小麦和玉米等。
在胚和胚乳发育的同时,珠被发育成种皮。
这样,整个胚珠就发育成种子。
与此同时,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
果实和种子成熟以后,便从母体上脱落下来。
如果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种子就会萌发并长成幼苗(有些植物的种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才能萌发。
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幼苗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成为一株具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的植株。
植株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形成花芽,接下来便是开花、结果。
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对于一年生植物和二年生植物来说,在植株长出生殖器官以后,营养生长就逐渐减慢甚至停止。
对于多年生植物来说,当它们达到开花年龄以后,每年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仍然生长发育。
其中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包括:
根和茎顶端分生组织的活动,使茎不断长高,根不断伸长。
与此同时,由于茎和根的形成层的活动,使茎和根不断长粗。
这样,多年生植物就逐年长大。
植物能够不断进行形态建设。
形态建设是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模式的识别、轴向、重复性、对称性。
植物的形态建设与环境因素、信号转导。
而花的拟态是最极端的进化发育。
植物发育的模式,如种子的发育潜模式。
植物发育的特殊性是具有重复单元,如画得发育与顶端分生组织。
茎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中存在“原套”学说和“功能域”学说。
植物形态发生
植物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起源、发育和建成的过程。
高等植物是一类高度进化的生物有机体。
由于植物体的分化而显出各种特化的机能和结构,如在外部分化出各种器官,在内部则形成能执行不同功能的各类细胞、组织和组织系统。
植物体中的各个部分,虽然可以有不同的生长速率和分化出不同的结构特征。
但是它们的分化和生长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
植物体不会永远停留在一种固定的形态上,而总是经常地在迅速变化。
另外,植物体在正常发育过程中,当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干扰时,往往具有一种回复到原来正常状态的能力,即通过形态发生又长成类似原来形状的能力,使植物体能够保持“原状稳定”。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化。
高等植物体具有一个连续生长的体轴,常常可以无限地生长,而这种生长一般由根和茎顶端的分生组织所控制。
这些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可以不断地分裂和分化,逐渐形成了后面较老的部分。
至于叶、花和果实等器官,就不像体轴那样,而是有限的生长器官。
其分生组织只能在一个时期分化生长,并且也往往不集中在某一部位,而分散在器官中,因此初期时常显出全面生长,及到成熟,所有组织都停止了生长。
植物在形成过程中,同时逐渐表现出各种分化。
植物愈高等,分化愈复杂,由此分化形成各种器官,组织之间也逐渐产生出差异,细胞之内也有原生质体内各种细胞器的分化,可以说,植物体内没有不分化的部分。
形态发生的各种表现。
植物发育时,十分有秩序地形成了各种形态。
高等植物都具有“体轴”,但是体轴的两端,在结构与生理活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植物体的根端与茎端,其中尚有各种侧生器官。
植物中这种具轴的两极向特征,特称为极性现象。
极性是生命活动在空间上的特殊序列现象。
植物形态发生中除了极性现象以外,尚有相关现象和对称现象等。
相关现象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可用以解释芽、叶和茎生长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成花控制、果实生长、脱落现象,以及维管形成层的活动等等,甚至创伤愈合和人工嫁接与大部分的再生作用也关系到相关现象。
平常植物生理学上所说的顶端优势,也是相关现象的一个好例证。
植物体的“体轴”不是一种真正的物质结构,而只是一种几何学上的轴或面,由此将植物体或器官分成两面,形成对称。
这些沿着轴或纵向面的对称,大致可分为辐射对称,左右对称和腹背对称3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