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1.67 KB
- 文档页数:8
《月光启蒙》评课稿母亲节前,青年教师杨树丰在区学科带头人王忠华老师的指导下于我校开了一节教学研讨课,课题是苏教版五年级的《月光启蒙》,虽然杨老师的课堂教学还略显稚嫩,对于课堂中一些生成的问题处理的经验还嫌缺乏,课堂节奏的把握尚需锻炼,课堂上也还有一些需要商榷的细节,但教者对整个文本独到的理解,对于教学流程精巧的设计却带给了学生们独特的体验,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学生们沐浴了一次母爱的洗礼。
两课时的教学,精彩叠出,一次次将师生的心紧紧地揪住,放开,放开,再揪住,以至于课结束了,人却不愿离开,余韵袅袅,久久绕梁。
心醉了,醉在婉转悠扬的歌声里。
语文,是要在具体的语言文字里咀嚼的,咀嚼出的味儿格外香甜,但有时借助外力,将文字与音乐结合起来,却更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刺激,对字词句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成效。
作者在描写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和“月儿弯弯像小船”时,用了“动听”一词来形容歌曲的优美,用“甜甜”、“深情”来描绘母亲的演绎,用“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来描绘这芳香的音韵,可是,倘假设没有亲耳听到这歌声,我们的学生也还是只能凭着感觉去揣测这些优美的词句。
可出人意料的,杨老师神奇地播放了这两首歌谣,霎时,教室里流淌的音律将所有人的神经紧紧地扣住了,那婉转的曲调,那动听的旋律,那甜甜的嗓音,醉了当年的小作者,醉了教室里的孩子,也醉了后面听课的老师,以至于教者请学生谈感受时,身旁的一位听课老师竟然脱口而出:如痴如醉!是啊,此情此景,醉的又何止月光下的小孙友田呢?瞧,身旁的那条狗不也竖起了耳朵吗?心融了,融化在优美的月色里,溶解在母亲斑驳的皱纹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这一长句子与另外两个句段是杨老师手中的线,贯穿了两节课的始终,将文章进行了新颖的整合,检查预习效果时指导读,精读课文时重点读,指导看图时揣摩着读,如水的月色里,母亲恍如一尊玉石雕像立在作者的眼中,也树在了学生们的心里,那尊雕像是那么的柔和、美丽,于是孩子们将它读得轻声,再轻声,嘘————再柔和一些,声音高了,会惊破这美好的画面的。
月光启蒙说课稿 2尊敬的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XX市XX小学的XX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我精心准备的“月光启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启蒙》教材第二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月亮的认识和与生活相关的应用。
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1. 能够理解月亮是太阳的反射光,人们认为它是圆的;2. 能够理解“弯弓”和“月缺”现象;3. 能够运用月亮的知识,写出一篇以“月光”为主题的短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月亮的形状和由太阳光反射形成的原理,能够区分“弯弓”和“月缺”现象,理解月亮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和思考,编写一篇以“月光”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月亮知识,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达月亮的形状和反射原理。
2. 学生能够观察不同形状的月亮,并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夜晚的月亮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索月亮的奥秘。
2. 导入新课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月亮是太阳的光线反射而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来向学生展示。
首先,我会将黑色板书书写出字母“月”,然后,我通过高亮投影仪让光线照射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到字母“月”是如何形成的。
引入“弯弓”和“月缺”现象,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月亮图片,让他们揣摩月亮变化的原因,并引发他们提出疑问。
3. 学习新课通过请一位学生上台,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不同形状,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弯弓”和“月缺”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关月亮知识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月亮的现象和形状变化。
配合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增加学生参与度。
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思考。
月光启蒙教学品评《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学期新编入的一篇课文。
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化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
课文语言朴素,但充满情真意切。
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不可少。
另外编者还将原文中最能感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启蒙”不仅是不能少,而且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月光”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
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母亲”当然是教学的中心。
是谁给我细心的呵护,是母亲,是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是母亲。
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
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让课堂充满浓情。
新课程要求课堂从僵化走向开放,从书本回归生活世界,语文老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
如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有这几点值得思考。
一、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充满生机。
《月光启蒙》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月光启蒙》。
(板书)。
本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 作者孙友田饱含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 在夏日月光的沐浴下, 母亲唱童谣、民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 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其中, 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为使学生更好的感悟文本, 突破难点, 我在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法、指导阅读法, 媒体演示法, 让学生读读、议议、讲讲, 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 我以解释“启蒙”引入, 后补充课题“月光启蒙”, 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导入简洁明了, 直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引起阅读兴趣。
接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出示字词, 从字词的读音到易错字书写的指导, 逐项完成。
特别是要读好两个多音字, 重点解释“莲花落”。
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教学, 为下文的阅读理解铺平了道路, 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适时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词语掌握之后, 马上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巩固用串联段意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生的概括能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 教师应时时强调, 反复巩固。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进入精读感悟环节。
让学生找出写歌谣的部分圈画批注, 写出感受, 进行交流。
感悟点有三处, 一是图文结合体会夏日月夜美妙的感觉, 二是品读第三自然段, 体会用“芳香的音韵”来形容母亲歌声的妙处, 三是理解歌谣对我的启蒙教育, 体会两个“长”字的意思。
其中理解用“芳香的音韵”来形容母亲的歌声是重点, 通过诗意朗读、看插图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的品读, 引燃学生的情感点, 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找出母亲还用神话和谜语给作者以启蒙。
想象母亲在月光下会讲哪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 来激发作者的想象力。
通过想象来感受母亲对作者的启蒙教育, 抓住“玉石雕像”这一比喻感受母亲在月光下的神圣和美丽, 顺势引导学生读好童谣, 感受童趣。
《月光启蒙》评课稿范文《月光启蒙》评课稿范文(精选6篇)《月光启蒙》评课稿范文篇1蒋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让我感受颇深,有如又上了一堂启蒙课。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
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兴趣,读来让人耐人寻味。
教学中教者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出来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这点让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下面重点从品味歌谣这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理解。
营造诗境,品读歌谣。
歌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蒋老师在教学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资源。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蒋老师用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带入了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之中。
天籁般的歌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情境,优雅,恬静,再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进入文本,入情入境,这样显得自然,不孤立,同时语言表达一举两得。
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使得很多学生在聆听同学的感受后会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为理解芳香一词作铺垫。
另外,一段读多遍,层层铺入,掀起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
这一部分的教学,通过音频的播放,情境的创设,抓住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总之,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优美,感动的,教师倡导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对文本分析透彻,设计的问题简洁而又巧妙,抓住文章主要脉络进行教学,将零散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追求诗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着美,也让在座的我充分享受到了月夜之美、母亲之美、歌谣之美、民间文学之美,乃至这种优美之中所蕴涵的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一、感知歌谣、童谣的魅力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歌谣、童谣。
感受歌谣魅力。
(优美、抒情、流畅、含蓄。
)2、感情朗读歌谣。
再分别说说读了歌谣的感受,说说喜欢歌谣的原因。
3、结合第一首歌谣,让学生感受月夜下母亲洗衣服的优美意境,感受母亲的勤劳。
【评析:这是母亲形象的第一次出现,只需轻轻勾勒,无需浓墨重彩,可为后文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形象埋下伏笔。
】4、结合第二首歌谣,(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让学生感受人们丰富的想象,初步感受人们美好的心愿,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5、小结:歌谣优美流畅,抒情含蓄,小时候,我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就是听着这样的歌谣长大的。
6。
学生边打拍子边感情朗读三首童谣,让他们感受童谣明快的节奏。
8。
刚才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些歌谣、童谣,它们仅仅是形式优美,内容有趣吗?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评析:教师充分结合歌谣、童谣,琅琅上口、节奏明快、内容有趣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现歌谣、童谣形式上的魅力。
此处的情感显得活泼、热烈,非常契合学生的心理。
而且,在歌谣、童谣形式优美的表象下,教师还暗藏了感悟母亲形象的另一条教学线索,这一点别具匠心。
】二、感受母亲对我童年的影响1、配以歌谣的录音,使学生较为真切地感受母亲声音的动听、甜美。
激发学生展开思路,谈谈听过录音后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4、小结:这动听、甜美的声音,伴着月光,伴着母爱,把歌谣、童谣、故事、谜语都唱进了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年幼混沌的心灵。
5、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通过两个“长”字以及句意的理解,体会生活在黄河故道的人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
【点评:两个“长”字是教学难点,它既涉及歌谣等民间文化的根源问题,又涉及歌谣、童谣等等的精神内涵。
在此,先让学生通过理解“长”的含义,流传,感悟民间文化的根源是黄河,是黄河哺育的土地。
《月光启蒙》说课稿(总7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月光启蒙》说课稿《月光启蒙》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这一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这篇课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是上节课的延伸,更是本单元主题展示。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第二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
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体会把握民歌、民谣的内蕴美。
借助民歌民谣,插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课文内涵。
迁移延伸,搜集民歌民谣,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三)说重点、难点这课时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
这课时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突破: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3、以读促悟,加强朗读训练,在满怀深情的朗读中受到感染,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月光启蒙一等奖说课稿《月光启蒙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月光启蒙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学情分析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要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文本解读1、文本解读《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
作者孙友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课文插图也很优美,与课文相得益彰,这些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月光启蒙》与《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组成了一单元,并构成了“亲情无限”这一个共同的主题。
这一单元的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将润泽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C、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教学重难点:A、通过阅读,感知课文语言,感知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B、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课文内在的意蕴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如何完成对话过程呢?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解答,分别是“质疑”“研读”“积累”和“迁移”。
1、质疑有道是“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一切探索都要从疑问开始。
《月光启蒙》优秀一等奖说课稿1、《月光启蒙》优秀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简析《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
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根据202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00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月光启蒙》说课稿11 说教材《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1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作者的启蒙教育,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1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感受母亲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2 说教法情景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
121 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深入探究文中的重点问题。
13 说教学过程1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温馨的月光音乐,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美好时光,从而引出课题《月光启蒙》。
13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33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母亲吟唱的民谣、童谣,分析母亲的形象和启蒙教育的意义。
134 情感升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感受,进一步深化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135 总结全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36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短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14 说板书设计以“月光启蒙”为主题,将母亲的启蒙教育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作为主要板块,简洁明了地展示课文的重点。
总之,通过以上的说课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母爱的伟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月光启蒙优质说课稿(通用5篇)月光启蒙优质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启蒙优质说课稿(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光启蒙优质说课稿1说教材《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者孙友田回忆儿时母亲在夏夜的月光的沐浴下给自己唱歌谣,猜谜语,讲故事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也充分激发了自己感恩母亲的情怀。
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激、感恩的情感。
本文的童谣优美动听,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我国民间文学的丰富博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对自己的乡土乡情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课文内容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说教学目标:1、学会九个生字,绿线内的七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篇课文。
3、能有感情地朗读令你感动的语句。
4、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教法、学法:质疑法: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我让学生依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家长、老师、书籍会给我们启蒙,月光怎么会给我们启蒙呢?让“月光”给学生设下“悬念”。
创设情境:本课的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画展现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对话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然后展开课堂对话。
自读自悟:“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学程序一、导入课文、质疑课题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歌颂母亲的课文2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音乐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为全文的学习定下基调。
质疑课题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引发阅读期待。
《月光启蒙》评课记录《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
作者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为自己唱歌谣、猜谜语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总结XX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一、紧扣课题题眼展开教学。
作者的原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说明编者对“启蒙”二字看得相当的重。
XX 老师正是紧扣“启蒙”题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解读课题的,课堂显示,学生解读的非常到位。
二、抓住语言特色训练朗读。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体会出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的读出“味”来,读出“情”来。
XX老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品读文中出现的5首歌谣,把课堂教给学生,谈体会,说发现,小组合作以后,学生在班级集体汇报出歌谣额一下几个特点:贴近生活、有节奏感、有音乐感、幽默风趣,并通过打节奏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阅读,效果好。
三、充分利用《预习导学案》在课堂中,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展示学生的预习导学案,在小组合作中,汇报课文中需要注意的课文生字的读音,容易写错的生字,注意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充分体现出班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重在引导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整过课堂教学中,贯穿着XX老师引导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那就是学习的“六部曲”:读、写、解、理、记、疑。
每个步骤不是说在嘴上,而是落到实处,逐一落实。
这节课不但显示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也提一点本人的小建议:XX老师在引导学生交流歌谣时,最好采用小组互动带动全班,这样的话学生会更加体会到母亲对作者那浓浓的爱,效果会更加好。
4。
《月光启蒙》说课稿说教材:(一)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要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文本解读《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
作者孙友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课文插图也很优美,与课文相得益彰,这些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月光启蒙》与《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组成了一单元,并构成了“亲情无限”这一个共同的主题。
这一单元的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将润泽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说教学目标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C、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A、通过阅读,感知课文语言,感知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B、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课文内在的意蕴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如何完成对话过程呢?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解答,分别是“质疑”“研读”“积累”和“迁移”。
1、质疑有道是“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一切探索都要从疑问开始。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就为学生扬起了思维的风帆,探索之旅由此启航,创造就在前方。
2、研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读。
除了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潜心会文,自主研读,让他们徜徉于字里行间,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在潜心研读中,感知语言的优美,感知母亲对“我”疼爱;同时,在潜心研读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实现个性化阅读。
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案例评析导语:《月光启蒙》原名《月光母亲》,是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章选进教材时有改动。
一、精读课文1. 品悟“美妙”(1)师:现在就让我们来到孙友田儿时的篱笆小院,感受他眼里最美的时辰。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2)师:大家一起来读。
(课件在插图上逐行出示文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唱起动听的歌谣:)(3)师:在孙友田眼里,他童年的夏夜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美妙)(4)师:美在哪儿?● 生答:“暑热散去了……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相关内容。
师引读:对呀,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板书:夏夜)——(课件变颜色提示引读内容)(生读)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还有哪儿是美的?(指母亲插图引导学生)● 生答:“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唱起动听的歌谣”相关内容。
师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课件变颜色提示引读内容)(生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唱起动听的歌谣:2.品读歌谣、童谣(1)(原插图画面飞入两首歌谣,生接着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给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2)师:你喜欢哪首歌谣,说说你的感受。
(教师相机点拨:第一首感受母亲的勤劳朴实;第二首寄托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师:听,母亲唱起来了!(播放课件,聆听歌谣)(4)师:母亲的歌声怎么样?(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等相关内容体会)(板书:歌声)(5)师: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母亲歌声的美?(引出“芳香”)(6)师:平时我们多用芳香形容什么?文中用来形容什么?(7)师:母亲甜美的嗓音就像那花儿的芳香令人沉醉,你们能把这芳香的音韵读出来吗?(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一句,读出美感)二、情境创设,体验“芳香”体会“芳香的音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种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借助真实的感官体验。
诗意语文文化吟唱——听苏敏老师《月光启蒙》有感双辽市第一小学马玉兰我校苏敏老师的语文课堂总是激情飞扬,充满诗情画意。
在今天这节《月光启蒙》中,我又一次领略了苏老师的诗意追求!正是苏老师对这一篇散文的诗意解读,才把月夜、童谣、母爱、黄河文化、民间艺术这些抽象具象的概念融为一体,伴随着苏老师的诗意抒怀,孩子们一次次走进月夜,走进童谣,走进母爱,也走进了厚重浓郁的黄河民间文化中??一、唱读童谣,吟诵文化。
歌谣童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苏老师在教学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资源。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童谣,苏老师先后采用了如下的方式:1、引入歌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歌谣的节奏与韵律;2、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进入歌谣童谣所吟唱的情境之中;3、用黄河故道的民间曲调吟唱了课文中的“月亮出来亮堂堂??”的歌谣,声情并茂,燃起学生吟唱歌谣的兴味与激情;4、教师引导学生拍手有节奏地去吟唱歌谣,体悟自己心中的歌谣韵味。
通过以上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真的走进那溶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亲耳聆听到母亲那“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谣。
我想,在这个不断回旋着孩子们清朗的诵读吟唱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受到了深深的感染的,这也就意味着,苏老师着意要引领的诗化的目标是成功的,她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充溢着浓浓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诗境之中了。
二、营造诗境,品赏月夜。
在品读歌谣感悟歌谣的特点后,苏老师通过课件配乐创设情境,用多种方式展开讲析和品读。
她采用回环往旋式的一唱三叹,把对课文主题的把握和情感基调的诠释一层层推向高潮。
苏老师首先用深情动人的引导语引出主题句“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把文字叠印在背景为夜空湛蓝,明月如轮的课件里,渲染了这月色朦胧的特定环境;接着让学生直面文字本身,圈圈画画,细细品赏月夜之美,诵诵读读,理解感受这美妙的意境;然后苏老师用诗一般的叙述语言引领学生从童谣歌谣中感受文字之美,牵引学生的情感之脉与文本、与教师一起振动,此时的文本,已经成了苏老师着意要营造的文境、诗境了!三、夯实语言,品味文字。
苏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三个感觉是夯实。
在诗意的行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学生学习语言。
我们来看苏老师在本课中运用多种形式来感悟“芳香的音韵”,这一步走得相当细致。
在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苏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词的挖掘和探究,可谓细腻至极,“长”歌谣的“长”所蕴涵的生命意象在苏老师的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这一个上课班级的每一个孩子们心中。
也在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心里扎下了揣摩语言,扣词扣文的语文教学理念!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母亲用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孙友田飞向了诗歌的王国-----“感谢您,母亲,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教室里想起了根据最后一段文字改编成的诗歌,使学生感悟到了母子情深。
接着苏老师又别出心裁,对课文进行了拓展,出示了母亲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来补充的一段文字。
音乐渐起,在苏老师那深沉地宛如叹息一般的朗读声里,孩子们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时的母亲已失去了记忆,斑驳的皱纹纪录了岁月的沧桑,教室里寂然无声。
此时,万般感触涌上学生的心头,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动听的歌谣、童谣,如水月色里母亲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从学生口中飞花溅玉般冲出。
这一情感的激发,等于是引领着学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
心动了,触摸到心灵深处的是诗。
“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学生即刻拿起手中的笔,任自己的情感尽情流淌。
此处读写结合,既是对文章内容的延伸,又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篇二:月光启蒙说课稿《月光启蒙》说课稿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文是《月光启蒙》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
本课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凭借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色情境,写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他唱歌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使他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歌谣童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读来感人至深。
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点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增强体验,体悟情感,我本次说课将围绕第二课时展开。
二、学情与教学目标五年级的学生乐于探究、有思想,敢表达,勇于创新,品读和朗诵能力较强,语言表达的愿望很强烈,对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学生对民谣民歌的感知与理解毕竟有限,所以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夏夜的柔美,能体会歌谣童谣的韵律美以及浓郁如诗般的母爱。
3.情感目标:体会把握歌谣、童谣的内蕴美,学会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课时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我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重点,其次,这课时难点是情感目标,我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读中感受歌谣、童谣的内蕴美,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突破重点。
三、教法和学法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多种朗读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在学法上我遵循“积极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四、教学过程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设计:(一)创设情境,走进小院上课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看完课文插图,听我描绘插图。
提问:“如果图上的小朋友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完之后,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接着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夏夜的美妙。
此时,我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找出文章中心句。
这样辅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音乐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情境,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一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愿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这个环节我分四步进行:找、读、说、议(1)找: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歌谣童谣。
(2)读:设计了指名读、品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由学生读出所找的歌谣童谣,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3)说:让学生说说你由这些歌谣童谣所想象到的美景,学生说到哪句,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这一设计可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4)议:让学生互相议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之情。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让学生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并相机板书智慧。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那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学生品读,激励再读,体会“芳香的音韵”的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民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纯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并相机板书混沌和开朗。
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最后回读“她让月光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让同学们谈谈体会,并板书启迪,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形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课文后一部分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悟、品三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读:读文中句子(2)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读10—13小节。
(3)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
我觉得这几步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2)议一议: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五、板书设计从形式上看,作者和母亲都包括在这颗心中,说明他们的心紧紧相连,便于理解;从内容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母亲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了我,使我的混沌的心变得豁然开朗,带我飞进诗歌的王国,这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他对母亲的爱,增强学生的情感体悟。
以上是我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不足之处,请加以批评指正。
篇三:《月光启蒙》说课稿《月光启蒙》说课稿一、说教材《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