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605.22 KB
- 文档页数:3
2021年高考生物重点实验突破专练(十)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1.下图为显微镜下二倍体百合(2n=24)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基因重组可发生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下列关于“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时需用高倍镜B.在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能观察到赤道板结构C.视野中能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视野中能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3.某中学兴趣小组对果蝇(2n=8)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染色体数日将细胞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下表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细胞正进行减数分裂B.乙组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C.丙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三组细胞中均含有X和Y染色体4.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C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染色体复制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C.CD与DH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CD段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5.某科研小组对蝗虫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测定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细胞c和细胞g都可能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B.细胞d、e、f中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细胞g和细胞b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D.细胞a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6.某研究者对非洲爪蟾的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了以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四个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甲和丙B.细胞甲中含有2个四分体C.图中四个细胞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有甲和丁D.丁细胞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一定不相同7.如图为某同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后绘制的同一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示意图。
专题03 细胞的生命历程【2020年】1.(2020·山东卷)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
在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
大麦黄矮病毒( BYDV )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
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B. 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C. 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D. 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2.(2020·山东卷)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
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
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A. 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B. 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C. 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D.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3.(2020·天津卷)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精细胞,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见下图。
导致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A. 基因突变B.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C. 染色体变异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2020·浙江卷)下列与细胞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增加,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B. 高等动物衰老细胞的线粒体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呼吸变慢C. 高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是通过编程性细胞死亡实现的D. 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相同5.(2020·浙江卷)高等动物胚胎干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A. 核糖体的增生和环沟的形成B. 染色体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C. 染色单体的形成和着丝粒的分裂D. 中心体的复制和染色体组数的加倍6.(2020·浙江卷)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DdEe,其1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其中1个细胞如图所示,图中细胞有2条染色体DNA含有32P。
实验02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实验步骤1、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好。
2、调好显微镜在高倍镜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件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左眼观察,右眼绘图)。
(1)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如植物的花药、动物的精巢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的原因:①雄性个体产生精子的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的数量。
②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其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分裂Ⅱ。
(2)精巢内精原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又可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为n、2n、4n的不同细胞分裂图像。
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关键提醒(1)临时装片制作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①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染色体形态,在解离前,一般要对动物组织进行低渗处理,其目的是凭借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
②低渗处理后再进行解离固定,将细胞杀死并去除细胞之间的黏连物,使细胞彼此分开,经压片,细胞会彼此分散开,解离后进行漂洗,去除解离液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染色体容易被醋酸洋红(染)液或龙胆紫溶液染色,染色完成后进行制片并压片。
实验十四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知识总结材料用具蒜或洋葱(均为二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16),培养皿,滤纸,纱布,烧杯,镊子,剪刀,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冰箱,卡诺氏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甲紫(旧称龙胆紫)溶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方法步骤(1)将蒜(或洋葱)在冰箱冷藏室内(4℃)放置一周。
取出后,将蒜放在装满清水的容器上方,让蒜的底部接触水面,于室温(约25℃)进行培养。
待蒜长出约1cm长的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冷藏室内,诱导培养48~72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4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相同。
(4)先用低倍镜寻找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图象。
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注意事项(1)细胞已经被盐酸杀死,观察到的均为死细胞。
(2)选取分生区细胞。
(3)卡诺氏液用于固定细胞形态,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
习题训练1.在某些真核细胞中,微管以中心体为核心组装延伸形成细胞骨架和纺锤体等结构,细胞内许多膜性细胞器和囊泡通过与微管结合从而分布在特定的空间或沿特定方向运动。
微管由微管蛋白构成,秋水仙素可以抑制微管的组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构成,是合成微管蛋白的细胞器B.中心体在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参与形成纺锤体C.若用秋水仙素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可能会诱导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若用秋水仙素处理动物细胞,细胞的分泌、运动、分化会出现紊乱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使用酒精的是()A.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B.用花生子叶切片进行脂肪鉴定时,洗去浮色C.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冲洗卡诺氏液D.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洗去解离液3.下列关于酒精的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95%的酒精洗去卡诺氏液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盐酸混合液进行解离C.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无水碳酸钠提取叶绿体中光合色素D.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进行检测4.下图表示以某种作物中的℃和℃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三个新品种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和℃培育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I和℃分别称为杂交和测交B.用℃培育出℃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C.℃培育出℃常用的是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D.图中培育出℃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5.紫色洋葱鳞片叶富含还原糖,鳞片叶外表皮呈紫色,内表皮无色透明,而管状叶呈绿色。
实验一减数分裂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
2、了解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征。
3、了解动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原理
1、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2n)在形成配子时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
式,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而染色体只进行一次复制。
结果产生的4
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含有原来的一半(n),所以称作减数分裂。
2、当雌雄配子产生合子时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为2n,这样保证了物种世代间
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3、两次分裂均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前期Ⅰ染色体变化十分
复杂,又细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等5个时期。
三、实验材料、器具及试剂
1、大葱花穗
2、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大培养皿、立式染缸、酒精
灯、量筒、显微镜。
无水乙醇、冰醋酸、洋红、甘油、松香石蜡。
四、实验步骤
1、固定:12-24h。
经95%、80%乙醇中各停留约30min后,于70%的乙醇中保
存备用;
2、取材:取已固定好的花序,剥开花蕾,取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
3、制片:在花药上滴一滴1%醋酸洋红,染色2min-3min;
4、压片:以45度斜角盖上盖玻片,上面放吸水纸,用拇指适当用力垂直压
下,把周围染色液吸干;
5、烤片:细胞质颜色减退,使染色体得到充分鲜明的着色;
6、显微镜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五、作业
1、记录观察到的时期,绘制简图。
2、简单描述该时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丰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高一生物学(A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部分共35小题,1~20 题每小题1分, 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授粉,应A.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 B.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C.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 D.人工传粉后套上纸袋2.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该生物测交后代中,与其两个亲代基因型都不同的个体所占的百分比是A.25% B.50% C.75% D.100%3.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后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有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三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aB、ab B.AB、ab、abC.ab、AB、AB D.AB、AB、AB4.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是A.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 B.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C.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D.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5.如图为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图像,关于此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24条染色体B.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C.没有同源染色体D.姐妹染色单体正在分离6. 鸡羽毛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 染色体上,且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存在时B或b控制的性状才可表现,tt为白色羽。
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白色羽雌鸡交配,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TtZ B Z b×ttZ b WB.TTZ B Z b×ttZ b WC.TtZ B Z B×ttZ B WD.TTZ B Z b×ttZ B W7.鳟鱼的眼色和体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减数分裂的观察121140083 朱琪璋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植物花粉母细胞的制片和观察,了解高等植物小孢子的形成过程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2进一步掌握细胞染色体制片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2减数分裂的特点是:连续进行两次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4个子核,每个子核只含单倍体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叫做减少分裂。
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形态和行为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与分离等。
3植物花粉形成过程:在植物花粉形成过程中,花药内的一些细胞分化成小孢子母细胞(2n),每个小孢子母细胞进行2次连续的细胞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
每一个小孢子母细胞产生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就是1个小孢子。
小孢子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如下图)三实验器材与材料材料:蚕豆小花序将新鲜采取的材料投入3:1乙醇冰醋酸固定液中固定3~24小时,再投入75%酒精中保存,若保存时间较久,可放在70%酒精一份,甘油一份的溶液中。
器材:镊子,解剖针,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醋酸洋红染液,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①自保存液中取出蚕豆幼小花序,水洗几次,用解剖针分开花蕾,按花蕾大小排在载玻片上。
②先取中等大小的花蕾,用解剖针取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
③加一滴醋酸洋红放在花药上。
初步镜检,看取材是否合适,若不合,调换合适的花蕾。
④用解剖针轻轻剥开花药,可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
染色20~30分钟。
⑤加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垫上后用拇指适力压一下,使材料分开。
⑥在显微镜下观察,镜检,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
五实验结果①照片展示减数分裂过程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分孢子期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2个时期①减速第二次分裂后期②四分孢子时期(如图清晰可见4个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六问题讨论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答:选取的材料不能太老,不能减数分裂早已完成,观察不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实验02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实验步骤1、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好。
2、调好显微镜在高倍镜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件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左眼观察,右眼绘图)。
(1)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如植物的花药、动物的精巢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的原因:①雄性个体产生精子的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的数量。
②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其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分裂Ⅱ。
(2)精巢内精原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又可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数为n、2n、4n的不同细胞分裂图像。
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关键提醒(1)临时装片制作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①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染色体形态,在解离前,一般要对动物组织进行低渗处理,其目的是凭借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
②低渗处理后再进行解离固定,将细胞杀死并去除细胞之间的黏连物,使细胞彼此分开,经压片,细胞会彼此分散开,解离后进行漂洗,去除解离液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染色体容易被醋酸洋红(染)液或龙胆紫溶液染色,染色完成后进行制片并压片。
实验二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PB12210261 徐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本实验选取玉米雄花作为实验材料,首先将已固定好雄花的花药剥离出来,然后通过对花粉母细胞进行解离、染色、压片来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关键词】减数分裂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 we chose Zea mays as the material. We got a lot of cells in meiosis. Then we disposed the cell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whole processes of the meiosis.【Key words】Meiosis leptonema zygonema pachynema diplonema diakineses【实验部分】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2、熟悉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3、掌握植物花粉母细胞的压片技术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性母细胞(2n)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n)。
经过受精,雌雄配子(n)融合为合子,又恢复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
确保了亲代与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相对的遗传稳定性。
在适当的时候采集植物的花蕾制备染色体标本就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
整个减数分裂可分为下列各个时期:第一次分裂前期Ⅰ减数分裂的特点之一就是前期Ⅰ特别长,而且又较复杂。
通常根据细胞核内结构变化特征又将这一期分成五个时期,即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细线期(leptotene):这是减数分裂的开始时期,染色质开始浓缩为细而长的丝状,首尾不分,且细线局部可见到念珠状颗粒,即染色粒。
减数分裂观察实验的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作者:胡雪娇骆婷徐作英袁磊宇来源:《中学生物学》2018年第01期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及分析,综述了蝗虫精母细胞和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实验的研究现状,并对实验操作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
结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存在时间短、实验室条件限制等问题,对材料固定、染色、压片等部分操作步骤、试剂选择进行了优化并提出了实践教学建议,以期为中学生物减数分裂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减数分裂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综述教学建议中图分类号 Q-33 文献标志码 B减数分裂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进化》中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整本教材内容的基础,唯有充分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及意义,才能有效学习和认识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在显微镜下,学生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分裂相,可清晰地观察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深刻认识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
而在教材中,减数分裂的观察实验仅仅是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虽能满足教学要求,但缺乏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欠缺实验方法及详细的操作步骤。
关于减数分裂实验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减数分裂图像的识别和解说有众多的文献研究和报道,这其中包括动物精母细胞(主要是蝗虫精母细胞)和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及解说。
这些实验操作步骤、方法及分裂相的解说皆是中学减数分裂观察实验课堂教学的参考基础。
下面通过文献查阅,综述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方法的改进和优缺点,为中学减数分裂观察实验的教学实践提供建议。
1实验材料中学生物教材中选取蝗虫作实验材料,其原因在于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染色体较大,且雄性蝗虫在繁殖期处于分裂相的细胞多,易于学生观察。
且当前减数分裂实验的动物取材也主要是蝗虫,其研究观察和优化改进多是针对不同品种的蝗虫,如徐根娣等便指出10月~11月捕捉的稻蝗可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在大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蝗虫品种则多为东亚飞蝗,东亚飞蝗的捕捉时间也主要集中在8月中旬繁殖旺盛时期。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及染色体变化研究高居荣;宋雪皎;王树芸;韩秀兰;谷淑波;樊广华;张吉旺【摘要】为了帮助细胞分子生物学初学者在显微镜下尽快识别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及染色体变化特征,以玉米花粉母细胞为材料,制作了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浓缩)期、前Ⅰ、中Ⅰ、后Ⅰ、末Ⅰ、前Ⅱ、中Ⅱ、后Ⅱ、末Ⅱ玻片并在显微镜下拍照,依据照片描述各时期细胞及染色体变化特征,以期为细胞分子生物学初学者系统学习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玻片制片,识别各时期(尤其是终变期和I中花粉母细胞)细胞及染色体动态变化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实验室科学》【年(卷),期】2017(020)006【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制片;特征【作者】高居荣;宋雪皎;王树芸;韩秀兰;谷淑波;樊广华;张吉旺【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泰安分中心,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4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研究是基因定位、构建物理图谱的重要前提。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产生异附加系、异易位系、异代换系等新材料。
芹菜染色体核型分析陈瑞娇【摘要】以芹菜根尖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并对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芹菜染色体数目为2n=22,核型公式为K(2n)=2x=2m+18st+2t,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1.87%,核型类型为3A型.【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芹菜;染色体;核型【作者】陈瑞娇【作者单位】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36.3芹菜(Apium graveolens L.)为伞型花科(Umbellifera)芹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为旱芹、药芹[1].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芹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而且茎叶中还含有芹菜甙、佛手甙内酯、挥发油等药用成分,具有降压利尿、增进食欲、健胃、防癌等多种药理功效[2].目前,国内外对于芹菜染色体及核型的研究报道较少,何兴金[3]等研究了四川野生旱芹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赵冬[4]等报道了中国芹品种铁杆芹的染色体核型,为更好地了解芹菜不同品种的核型,本研究拟对黄心芹品种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以期为后续的芹菜新品种选育及杂交育种中的亲本选配提供细胞遗传学资料.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供试材料“黄心芹”购于韶关市第一市场种子销售店.1.2 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方法种子在25℃培养箱中浸泡24 h后,均匀摆放在铺有2层湿滤纸的培养皿中,置于20℃培养箱培养,培养其间每天喷一次水.当根长达到0.5~1.0 cm时,于上午9:30左右剪下根尖,置于0.002 mol/L 8-羟基喹啉和0.1%秋水仙素的等量混合水溶液中17℃下预处理3 h;蒸馏水清洗2~3次后置新配置的卡诺氏固定液中,4℃条件下固定12~24 h;蒸馏水清洗2~3次后放入1 mol/L HCl中,60℃下恒温解离6~10 min;清洗2~3次后于蒸馏水中低渗10 min;用刀片切取约2 mm长的根尖滴加改良石碳酸品红染色10~15 min,常规压片镜检并统计染色体数.选择染色体形态清晰、分散较好的分裂相进行显微照相,核型分析按李懋学等[5]的标准,用Adobe 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进行染色体长度的测量、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排列.按照Levan等[6]的方法进行染色体类型分类,核型不对称系数用Arano[7]的方法计算,核型类型按Stebbins[8]的方法划分.2 结果与分析2.1 染色体数目在本试验中,统计了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细胞,其中28个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2条,占计数细胞总数的93.3%,因此确定黄心芹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2(见图1).各细胞的22条染色体均可配成11对同源染色体,表明均为二倍体,具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基数为n=11.图1 芹菜细胞中期分裂相图2 芹菜染色体核型图谱2.2 芹菜的核型分析芹菜的染色体参数见表1,核型图及核型模式图分别见图2,图3.芹菜核型公式为 K(2n)=2x=2m+18st+2t.第 1、2、3、4、5、6、8、10、11 对为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 7 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6.58~10.90,臂比值变化范围在1.14~20.9之间.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1.87%,不对称程度较高.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1.66,小于2:1的比值,且臂比值大于2的染色体为10对,占总数的91%,根据stebbins的核型分类标准,芹菜的核型类型为3A型.未发现次缢痕和B染色体. 表1 芹菜的染色体参数?图3 芹菜核型模式图3 讨论本研究表明,芹菜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2,核型公式为K(2n)=2x=2m+18st+2t,核型类型为3A型.何兴金[3]等对四川野生旱芹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得出旱芹染色体数目为22,核型公式为2n=2x=22sm,染色体类型为4C型;赵冬[4]等对中国芹品种铁杆芹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亦为 22,核型公式为K(2n)=2x=22=6m+2sm+8st+6t,染色体类型为3B型.可见芹菜3个不同品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22,说明芹菜染色体数较为稳定.但是研究所得的核型公式和核型类型差异较大,通过分析原文数据,何兴金等所描述的旱芹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1.54,其臂比值大于2的染色体在整个染色体组中所占的比例为100%,按照Stebbins的核型分类标准,确定旱芹核型类型应属于4A型,从而证实何兴金等所得旱芹核型类型为4C型的结论不正确.不同的研究者所得的芹菜核型公式和核型类型存在差异,是否是所研究的的芹菜品种不同所致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蔬菜品种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758.[2]王武台,吴锋,高国训,等.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2(1):177-180.[3]何兴金,汤泽生.四川6 种伞形科植物的细胞学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16(5):488-491.[4]赵冬,张蜀宁,郑金双,等.中国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的核型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4(1):25-28.[5]李懋学,陈瑞阳.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4):297-302.[6]Levan A,Fredga K,Sandberg A A.Nomenclature for centromeric position on chromosomes[J].Hereditas,1964,52(2):201-220.[7]Arano H.Cytological Studies in Subfamily Carduoideae(compositae)of Japan[J].Bot Mag,1963(76):32-39.[8]Stebbins G L.Chromosome evolution in higher plants[M].London:Edward Arnold,1971:87-123.。
北京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细胞学说揭示了( )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B.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细胞为什么能产生新的细胞D.认识细胞的曲折过程2.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表示通道蛋白B. 2表示膜的基本支架C. 3表示糖蛋白D. 乙侧为细胞的外侧3.真核细胞贮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 核糖体B. 内质网C. 细胞核D. 线粒体4.海参离开海水会发生“自溶”,即构成体壁和肠的蛋白质、糖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且降解程度受到温度、pH的影响。
催化海参“自溶”的物质最可能是( )A.水B.NaClC.糖类D.蛋白质5.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A.采用快速短跑进行有氧运动B.定期地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C.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D.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6.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下列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是( )A.降低室内CO2浓度B.保持合理的昼夜温差C.增加光照强度D.适当延长光照时间7.纸层析法可分离光合色素,以下分离装置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8.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B.细胞周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C.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D.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9.正常情况下,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B.细胞分化使基因的碱基序列产生差异C.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过程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自然的生理过程10.下图为“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看到的某个视野,图中箭头所指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A.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B.核膜与核仁出现C.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D.细胞缢裂成两部分11.某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 )A.42、8、84B.84、42、84C.84、42、42D.42、42、8412.某DNA片段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为5'-GAATTC-3',则其互补链的碱基序列是( ) A.5'-CUUAAG-3' B.3'-CTTAAG-5'C.5'-CTTGAA-3'D.3'-CAATTG-5'13.下列物质的层次关系由大到小的是( )A.脱氧核苷酸→DNA→基因→染色体B.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C.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D.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14.决定自然界中真核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 )A.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B.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C.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D.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15.大豆的豆荚颜色有黑色和棕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纯合黑色大豆与纯合棕色大豆杂交,F1表现为黑色。
专题06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2020年】1.(2020·课标Ⅱ)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 的碱基序列不同2.(2020·山东卷)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B.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C.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D.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3.(2020·山东卷)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氨基酸依赖型菌株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上补充相应氨基酸才能生长。
将甲硫氨酸依赖型菌株M 和苏氨酸依赖型菌株N 单独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时,均不会产生菌落。
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将M 、N 菌株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充分稀释后再涂布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出现许多由单个细菌形成的菌落,将这些菌落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后均有菌落出现。
该同学对这些菌落出现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 操作过程中出现杂菌污染B. M 、N 菌株互为对方提供所缺失的氨基酸C. 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获得了对方的遗传物质D. 混合培养过程中,菌株中已突变的基因再次发生突变4.(2020·浙江卷)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 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5.(2020·江苏卷)下列叙述中与染色体变异无关..的是( )A. 通过孕妇产前筛查,可降低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B. 通过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C. 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白菜-甘蓝D. 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2019年】1.(2019天津卷·6)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2024年1月“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贵州卷)高三生物(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自然》杂志上一篇论文称新冠病毒的表面有许多S蛋白,在实验室里,S蛋白可在60秒内变成不同的构象。
新冠病毒能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是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本质蛋白质)相互结合。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S蛋白结构相似的药物可阻止新冠病毒对人体的感染B.充分高温杀灭新冠病毒时会导致该病毒所有S蛋白的肽键断裂C.S蛋白的构象改变表示S蛋白的变性失活是可逆的D.ACE2受体与S蛋白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空间结构不同【答案】A【分析】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蛋白质变性不可逆,肽键未发生断裂,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详解】A、与S蛋白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干扰S蛋白与ACE2受体的相互作用,抑制新冠病毒S蛋白的形成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细胞,从而起到治疗甚至预防性保护人体的作用,A正确;B、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会使肽键断裂,B错误;C、蛋白质变性失活是不可逆的,S蛋白出现不同构象是在有活性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改变,C错误;D、S蛋白与ACE2受体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控制它们合成的遗传物质不同,D错误。
故选A。
2.当细胞膜内侧的Ca2+与其在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时,该载体蛋白可以催化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到载体蛋白上,使载体蛋白磷酸化,磷酸化后的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将Ca2+释放到膜外。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该Ca2+载体蛋白可视为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B.该Ca2+载体蛋白磷酸化时,A TP转换为ADP释放能量C.该Ca2+载体蛋白磷酸化后空间结构改变,但其活性未变D.在水稻无土栽培过程中,向培养液通气有利于Ca2+的释放【答案】C【分析】由题意可知,Ca2+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