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及其制片一、实验目的
- 格式:ppt
- 大小:832.0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一:植物专题实验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制片与观察摘要:本实验选取大蒜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大蒜根尖的培养取得生长旺盛的植物分生组织,然后对根尖细胞进行前处理、固定、解离、染色、压片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
关键词: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abstract: in this experiment, we chose allium sativum as the material. we got a lot of activity floristic cells through cultivating the roots of allium sativum. then we disposed the cell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whole processes of the mitosis.key words: mitosis interphase prophase metaphase anaphase telopha 实验原理有丝分裂是植物体细胞进行的一种主要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的目的是增加细胞的数量而使植物有机体不断生长。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物质能准确的进行复制,然后有规律的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植物有丝分裂主要在根尖、节间、茎的生长点、芽及其他分生组织里进行。
将生长旺盛的植物分生组织经取材,固定、解离、染色、压片,可以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
实验用品大蒜(allium sativum 2n=16),carnoy固定液(由95%的乙醇和冰乙酸以3:1的比例配置),1mol/l的hcl,石炭酸品红,水浴锅,显微镜,剪刀,矿泉水瓶,蒸馏水实验步骤1 生根、取材与固定采用水培法于暗处使大蒜生根,每天换水两次。
4天后,根长至2.0cm左右。
上午10:00用剪刀将根尖剪下,并直接放入固定液中固定,以保持细胞真实的生活状态,避免操作过程中对细胞生活状态的破坏。
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高等植物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观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学习并掌握植物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
百合雄蕊(Lilium )2n=24
三、实验原理
在植物的花粉形成过程中,花药内的一些细胞分化为小孢子母细胞(2n),每个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4个小孢子(n)。
在适当的时期采集植物的花药,经固定、染色、压片等操作程序后,就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1.器具: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显微镜等。
2.药品:无水乙醇、冰醋酸、卡宝品红、醋酸洋红等。
五、实验步骤
取材→固定→保存→花药剥离→染色→压片→镜检
关键步骤:
1.花药剥离时大、中、小花药都要有,量要充足。
2.固定:取出花药,用卡诺固定1-4小时,然后保存在70%酒精中,放在冰箱
内保存备用。
新鲜材料可直接观察。
3.镜检时要注意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不同时期。
六、预习内容
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识别要点。
实验一花粉生命力测定目的在经过一段时间储藏的花粉或使用远地花粉时,则必须测定,便于杂交成果的分析与研究。
通过实验, 要求学生掌握花粉生命力测定的方法。
药品及用具测微尺、显微镜、毛笔、载玻片、盖玻片、恒温箱、玻璃铅笔、蔗糖、蒸馏水、硼酸液、联苯胺、苯酚、酒精、碳酸钠、过氧化氢、琼脂。
方法步骤1、方法可分三类: 间接法、直接法、染色法。
2、直接法(1)原理(2)将花粉直接在清洁的同种植物的柱头上, 并且作好隔离工作, 然后观察其雌花之发育, 如果胚珠能够正常发育成种子, 则说明花粉具有生命力,否则, 就没有生命力。
(3)步骤第一步: 将花粉直接授在清洁的同种另一植株花的柱头上, 并作好隔离。
隔1--3天采集已授过粉的柱头, 固定于开水或F.A.A液中。
第二步:染色剂的配置:配置1%苯胺兰溶液、配置0.5%苯胺兰乳酸酚。
A.染色镜检3、花柱固定在开水中, 并于水中煮烂, 而后放在1%苯胺兰水溶液或0.5%苯胺兰乳酚中染色24小时,把花柱撕开,盖上盖玻片,用大姆指轻压。
镜检,若花粉具有生命力,即可观察到花粉管伸入柱头组织,若花粉不具生命力,即无花粉管伸入柱头组织.4、间接法(1)原理(2)借人为创造的特定条件使花粉萌发, 鉴定花粉生命力。
(3)硼酸液培养法配置10、50PPM的硼酸溶液。
用毛笔取少量花粉播入已盛硼酸的清洁小瓶并加盖, 放入恒温箱内培养。
5、取出小瓶充分摇动均匀, 用吸管吸一滴于载玻片凹槽内, 迅速盖上盖玻片固定花粉粒, 然后至于显微镜下观察。
6、观察2-----4个载玻片, 每凹面随机观察5个视野计算发芽率。
7、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测定法(1)原理(2)这是借助于测定花粉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强弱来确定花粉生命力的方法, 在活的花粉内过氧化氢酶存在, 它可以促进过氧化物放氧分解, 这些刚被放出来的活性氧容易使还原剂氧化, 在本实验中所用的无色的联苯胺和苯酚都是还原剂, 但它们被氧化后确表现红色或玫瑰红色, 如果花粉是活的, 那么这个反应很快, 则花粉都被染成红色或玫瑰红色, 如果花粉是死的, 则这一反应迟迟不能进行, 花粉也就保持原色。
减数分裂的观察121140083 朱琪璋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植物花粉母细胞的制片和观察,了解高等植物小孢子的形成过程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2进一步掌握细胞染色体制片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2减数分裂的特点是:连续进行两次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4个子核,每个子核只含单倍体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叫做减少分裂。
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形态和行为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与分离等。
3植物花粉形成过程:在植物花粉形成过程中,花药内的一些细胞分化成小孢子母细胞(2n),每个小孢子母细胞进行2次连续的细胞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
每一个小孢子母细胞产生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就是1个小孢子。
小孢子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如下图)三实验器材与材料材料:蚕豆小花序将新鲜采取的材料投入3:1乙醇冰醋酸固定液中固定3~24小时,再投入75%酒精中保存,若保存时间较久,可放在70%酒精一份,甘油一份的溶液中。
器材:镊子,解剖针,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醋酸洋红染液,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①自保存液中取出蚕豆幼小花序,水洗几次,用解剖针分开花蕾,按花蕾大小排在载玻片上。
②先取中等大小的花蕾,用解剖针取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
③加一滴醋酸洋红放在花药上。
初步镜检,看取材是否合适,若不合,调换合适的花蕾。
④用解剖针轻轻剥开花药,可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
染色20~30分钟。
⑤加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垫上后用拇指适力压一下,使材料分开。
⑥在显微镜下观察,镜检,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
五实验结果①照片展示减数分裂过程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分孢子期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2个时期①减速第二次分裂后期②四分孢子时期(如图清晰可见4个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六问题讨论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答:选取的材料不能太老,不能减数分裂早已完成,观察不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减数分裂实验一、实验目的观察植物在发生减数分裂时,处于各个时期的细胞所表现出的状态。
学习在解剖镜下找出花中的花药并将其弄碎。
学习对细胞的染色以及制片和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学习压片法。
二、实验原理1、蚕豆花的花药是是植物蚕豆有性生殖产生雄性细胞的地方。
如果所找的花药并为形成成熟的精子即花粉,那么就可以在华药中的细胞中找到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细胞的染色体形态的不同。
2、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的染色体情况:(一)、减数分裂I(1)前期I:1)细线期: 染色体呈细线状,具有念珠状的染色粒。
持续时间最长,占减数分裂周期的40%。
细线期虽然染色体已经复制,但光镜下分辨不出两条染色单体。
2)偶线期:持续时间较长,占有丝分裂周期的20%。
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这种配对称为联会。
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间形成联会复合体。
在光镜下可以看到两条结合在一起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经过复制,含四个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
3)粗线期:持续时间长达数天,此时染色体变短,结合紧密,在光镜下只在局部可以区分同源染色体,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的时期。
4)双线期:染色体进一步变短变粗,联会复合体解体,同源染色体分开,交换部位形成交叉,且向两极移动,称为交叉端化。
可看到4条染色单体。
5)浓缩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更高,是观察染色体的良好时期。
核仁此时开始消失,核被膜解体,但有的植物,如玉米,在终变期核仁仍然很显著。
(2)中期I:核仁消失,核膜解体,中期I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每条同源染色体由一侧的纺锤丝牵引。
(3)后期I: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移至两极。
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
但每个子细胞的DNA含量仍为2C。
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使母本和父本染色体重所组合,产生基因组的变异。
(4)末期I: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旋为细丝状、核膜重建、核仁形成,同时进行胞质分裂。
实验二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PB12210261 徐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本实验选取玉米雄花作为实验材料,首先将已固定好雄花的花药剥离出来,然后通过对花粉母细胞进行解离、染色、压片来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关键词】减数分裂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 we chose Zea mays as the material. We got a lot of cells in meiosis. Then we disposed the cell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whole processes of the meiosis.【Key words】Meiosis leptonema zygonema pachynema diplonema diakineses【实验部分】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2、熟悉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3、掌握植物花粉母细胞的压片技术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性母细胞(2n)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n)。
经过受精,雌雄配子(n)融合为合子,又恢复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
确保了亲代与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相对的遗传稳定性。
在适当的时候采集植物的花蕾制备染色体标本就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
整个减数分裂可分为下列各个时期:第一次分裂前期Ⅰ减数分裂的特点之一就是前期Ⅰ特别长,而且又较复杂。
通常根据细胞核内结构变化特征又将这一期分成五个时期,即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细线期(leptotene):这是减数分裂的开始时期,染色质开始浓缩为细而长的丝状,首尾不分,且细线局部可见到念珠状颗粒,即染色粒。
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整本教材内容的基础,唯有充分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及意义,才能有效学习和认识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在显微镜下,学生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各分裂相,可清晰地观察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深刻认识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
而在教材中,只有减数分裂的模拟实验,虽能满足教学要求,但缺乏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欠缺实验方法及详细的操作步骤。
那么,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减数分裂?试题解析试题1:下列有关几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看到有四分体的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两条相同颜色的染色体代表同源染色体C.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先要进行设计再选择多种类型的核苷酸为材料D.根据调查的数据,就能确定各种遗传病的类型和发病的根本原因解析: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以及遗传病的调查等方面的知识。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A正确;同源染色体是形态、大小相同,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应该用两条颜色不同的染色体代表同源染色体,B错误;DNA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因此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要设计四种类型的核苷酸为材料,C错误;根据调查的数据,只能获得该遗传病的发病率,D错误。
故答案为A。
试题2:下图为“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的相关照片,图中MⅠ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MⅡ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过程中要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操作B.该实验可直接用高倍镜进行观察C.可在显微镜视野下观察到乙图变化的连续过程D.可在图乙的MⅠ①中找到图甲的结构解析:该实验是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所以不需要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操作,A错误;该实验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目标,再换高倍镜观察,B错误;制作装片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乙图变化的连续过程,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现象,故可在图乙的MⅠ①中找到图甲的结构,D正确。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报告姓名:专业班级:所在学院:指导教师:起止时间:2017年3月4日—2017年6月8日北京林业大学实验一树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与染色体行为观察一、实验目的1、学习树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取材和制片方法;2、熟悉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形态学特点,加深对减数分裂遗传学意义的认识;3、根据植物材料的特点,学会识别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异常行为。
二、实验方案与方法1、实验材料材料:毛白杨器材和仪器: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滴瓶、吸水纸、酒精灯。
试剂:卡诺固定液、70%乙醇、醋酸洋红染色液。
2、实验方法与步骤(一)取材固定取材的时间及材料大小必须十分恰当,才能获得更多的花粉母细胞分裂相,以供观察。
蚕豆现蕾后,于上午7~9 时摘取茎顶幼小花序,将周围小叶和苞叶去掉,留长约1mm 左右的花苞,放入内装有卡诺氏固定液(乙醇:乙酸=3:1)的广口瓶中,固定3~24 小时,转入70%酒精中置冰箱内保存。
(二) 制片观察1 剥开已固定好的花蕾取出花药,放于载玻片上;2 在花药上加一滴改良的醋酸洋红染色液,染色10min,边染色边用解剖针剥开花药;3 加上盖玻片,再把片子放在粗滤纸下,用拇指适力压下,使材料分开,并把周围的染色液吸干;4 放在显微镜下油镜观察调节光亮度→低倍镜(10×10)观察(粗调,细调)→高倍镜(40×10)观察→油镜观察:在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图像(确定视野),提升聚光镜,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100×10)镜头浸入到香柏油中,细调至看到清晰图像为止。
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用擦镜纸蘸取乙醇擦去镜头上的油,将镜体复原。
三、实验结果四、分析与讨论1、毛白杨的核仁发生有一定规律,在减数分裂前期只见到一个核仁,在末期I、末期II最多可见到含8个小核仁的子核,并且随着减数分裂进行,多个小核仁发生合并,最终生成一个大核仁。
2、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表现因个体不同而异,体现了毛白杨遗传上的异质性。
实验一、减数分裂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的制片技术和方法。
2.通过观察进一步熟悉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及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和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这一过程的特点是: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
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与分离等。
三、实验材料和药品蚕豆(Vicia faba, 2n=2x=12)的幼嫩花蕾短角斑腿蝗(Catantops brachycerus, 2n=2x=22+XO=23)的精巢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解剖用具,吸水纸,标签纸等。
Carnoy’s固定液,HCI-酒精解离液,苯酚品红染液;70%乙醇。
四、方法与步骤(一)蚕豆花蕾减数分裂观察1.取材:上午8:00~10:00采集长约1 mm~2mm的花蕾或一段花序。
2.固定将采集的幼嫩花序或花蕾立即投入Carnoy’s固定液内固定3~18h后,倒去固定液,换入70%乙醇,于4℃冰箱内保存。
3.涂抹从保存液中取出材料,置于吸水纸上除去保存液;可用蒸馏水进行冲洗后再吸干。
剥开花蕾取出花药,置于载玻片上,用镊子压住向一端涂抹(或切成3~4段,或镊碎)。
4.染色加一滴苯酚品红染液在花药上,染色10min。
5.初检与压片染色后置于低倍显微镜下初步检查,若花粉母细胞正处于分裂期,即可加上盖玻片,上面再覆以吸水纸,用拇指适当加压,把周围的染色液吸干。
6.镜检观察在低倍镜下寻找适当视野,并正确区分处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花粉母细胞、二分体、四分体以及花粉粒、花药壁残留组织与细胞等不同类型。
找到正在分裂的花粉母细胞,转换至高倍镜下仔细观察,鉴别各分裂时期,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特征与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目及行为变化。
(二)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1、取材:剪去翅膀,在翅基部后方的背端,仔细剪开体壁,可见上方两侧(第4~7背板之间)各有一团黄色团状块(精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