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熙耕第三讲感冒
- 格式:ppt
- 大小:452.50 KB
- 文档页数:15
汗吐下八法的内容
嘿,你知道中医治病的汗吐下八法吗?这可真是太神奇啦!就拿汗法来说吧,好比夏天你热得不行,出一身汗就会感觉凉快舒服很多,汗法就是通过让身体出汗来把病邪赶出去。
比如说有人感冒了,用些能发汗的药,发发汗,病可能就好了一大半!
再说吐法,哎呀呀,就好像吃了个坏东西在肚子里,你得想办法把它吐出来才舒服呀。
要是吃了啥有毒的东西,医生可能就会用吐法,让你把不好的东西吐出来。
下法呢,就像家里垃圾多了,得清理出去。
身体里有积滞、热毒这些,就可以用下法,让它从肠道排出去。
比如有人便秘好几天了,用下法就能解决这个难题。
这汗吐下八法各有各的厉害之处,在中医里可是相当重要的法宝呀!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战士,帮助我们对抗疾病这个大坏蛋呢!中医的智慧真是了不起,汗吐下八法真的是太神奇啦,能帮我们保持健康呢!。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感冒分为四种,辩证后在治疗,简单易学!(一)总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在临床上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四种常见类型。
感冒四季均有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多因气候突变,身体本气过虚,遭受外邪侵袭,肺气不宣所致。
(二) 证型分析1.风寒感冒证机概要:本证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
多发于寒冷季节,如深秋、冬季或初春季节多发。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鼻鸣呕吐,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治则:解表疏风散寒。
处方:一窝风,外劳宫,平肝清肺,清天河水。
方义:一窝风配合外劳宫,助内在阳气外散以解表散寒;平肝清肺配合清天河水,意在疏风清热解表。
随症加减:头痛鼻塞加阳池,子病及母、寒邪克肺导致的胃寒呕吐加清胃配合外劳宫缓解;手脚冰凉加三关。
感冒初期建议一天 2次操作。
2.风热感冒证机概要:本证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
多发于春夏、初秋气候温暖季节。
主症: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面赤唇红,咳嗽,痰黏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治则:清热解表。
处方:清肺平肝,清天河水,六腑,清胃。
方义:清肺平肝、清天河水以清热解表,六腑配合清胃清热解毒除烦。
随症加减:咳嗽严重加八卦、横推四横纹;头痛加阳池;胃热、便秘、呕吐加清大肠;惊厥加小天心。
3.气虚感冒证机概要:卫气虚弱,不能固表,外感邪气。
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导致本证,常见于劳累耗气或者慢性不愈疾病及急性疾病恢复期。
主症:恶寒较甚,低热,汗出,头痛身楚,咳嗽,流涕,痰白.咳痰无力,平素面色萎黄、食少纳呆,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迁延难愈,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则:益气解表。
处方:补脾,外劳宫,二马,三关,平肝清肺,清天河水。
方义:补脾配合外劳宫重在培补中气,补益肺卫之气;外劳宫配合二马益火补土,温运中焦;三关助长三焦命门之火提升阳气;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旨在解表驱邪,调和营卫,平衡阴阳。
中医的下法
李增华
【期刊名称】《家庭中医药》
【年(卷),期】2008(015)002
【摘要】中医的治病方法很多,但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大类。
祛邪中的下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病方法。
无论是从历代的医案里,还是从现在的临床中,我们都会发现,它发挥了并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下法属于攻法,主要作用是祛邪。
它能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退肿,排除胃肠道积滞及有害物质。
因此它是一种见效快,而且适应症广的治病方法。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李增华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中医泻下法在糖尿病足的临床应用分析
2.试论中医下法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3.中医“下法”在脓毒症中的应用进展
4.王松龄主任中医师运用吐下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经验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刘铁军教授下法治疗肝病组方规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辨证录:风寒感冒,咳嗽气逆,子母两富汤加味《辨证录咳嗽门八则》人有风寒已散,而痰气未清,仍然咳嗽气逆,牵引腰腹,俯仰不利,人皆谓必须治痰之为亟矣。
然而治痰而痰愈多,嗽愈急、咳愈重者何也?盖治痰之标,而不治痰之本耳。
痰之标在于肺,痰之本在于肾,不治肾而治肺,此痰之所以不能去,而咳嗽之所以不能愈也。
人生饮食原宜化精而不化痰,惟肾气虚,则胃中饮食所化之津液欲入肾而肾不受,则上泛为痰矣。
盖因胃中所化之津液无多,不足以济肺之干枯,而心火转来相夺,则津液不能滋肺,反化为痰涎而外越矣。
然则治法,宜大补其肾水,使肾水汪洋,既能制心火之有余,更能济肺金之不足,心火不敢相夺,胃气又复相安,自然津液下润,肾经独受,化精而不化痰矣。
方用∶熟地(二两)麦冬(二两)甘草(一钱)柴胡(一钱)白芍(五钱)水煎服。
此方即子母两富汤加味者也。
以熟地大滋其肾水,以麦冬大安其肺金,加芍药、柴胡、甘草以舒其肝胆之气,使其不来克脾胃之土,则脾胃之气易于升腾,上使救肺,而下可救肾,且邪亦易散,实有鬼神不测之妙也。
熟地100克,麦冬100克,炙甘草5克,柴胡5克,白芍25克,水煎服。
4剂。
人有久咳而不愈者,口吐白沫,气带血腥。
人以为肺经之湿也,而不知实肺金之燥。
苟肺气不燥,则清肃之令下行,而周身四达,何处非露气之下润乎!不特肾水足以上升而交于心,亦且心火下降而交于肾,不传于肺矣。
心火既不传于肺金,曾何伤燥之虑哉!惟其肺气先已匮乏,高源之水无有留余之势,而欲下泽之常盈,以上供于肺金之用,此必不得之数也,治法自宜专润肺金之燥矣。
然润肺金之燥,而肾火上冲,则肺且救子之不暇,何能自润?此肺肾必宜同治也。
方用子母两富汤∶熟地(二两),麦冬(二两),水煎服。
连服四剂,而肺金之燥除,肾火之干亦解。
譬如滂沱大雨,高低原隰无不沾足,既鲜燥竭之虞,宁有咳嗽之患?倘失此不治,或治而不补益其肺肾,转盼而毛瘁色弊,筋急爪枯,咳引胸背,吊疼两胁,诸气膹郁,诸痿喘呕,嗌塞血泄,种种危候,相因俱见矣。
感冒患者须知三七先生著一、感冒须知:1、感冒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这在国外是被严厉禁止的,在美国对抗生素的管理比枪支还严。
因为西医理论认为,抗生素对病毒感冒不但无效,而且会有副作用。
国内医院滥用抗生素退烧,实际上是破坏了人体免疫力,使免疫系统无法抵御外邪,使病气深入加重了。
表面症状虽然暂时消失,但不久必然出现更严重的内脏功能失常症状。
2、受寒感冒发烧,无论用任何凉药“退热”都是错误的,这是“释邪攻正”的“投敌卖国”行为。
发热是身体抵御寒邪,努力使寒邪外散的正常抗病反应,汗出则热退,这过去在民间属于常识,老太太都会用姜汤(生姜红糖水)(辛甘化阳)治感冒。
但是现在都只知道退热,殊不知这种退热的性质等于投降,就像当年的满洲国一样,虽然没有枪声,实际上国土已经沦陷,东北人民已经变成亡国奴了。
3、感冒应分六经治疗,《伤寒论》是治疗一切感冒的经典。
感冒初起都是从主一身之表的太阳经入,太阳病的主方有两个:一个是桂枝汤,一个是麻黄汤。
一个治的是伤风,一个治的是伤寒。
伤风正气外散,有汗;伤寒邪气内敛,无汗。
伤风身软,伤寒身重。
两者共同的特点是“头项强痛而恶寒”。
4、所谓的“风热感冒”大多数时候只是主观想象,只要天是寒的,就不会有所谓的风热。
说发烧能够导致肺炎脑炎等同样也是一种主观想象,是以讹传讹道听途说的结果,真热的阳明证是不会在太阳受邪的阶段出现的。
而夏季的中暑与通常感冒性质不同,中暑为受热汗出过多,伤津虚脱所致。
中暑得凉则解,感冒得凉则重。
感冒的性质通常是寒性的,不可雪上加霜,这在大众之中应该成为常识。
二、治疗方药:【以下都是“克”为单位】1、桂枝加附子汤:感冒发烧,头痛,出汗,怕冷,腰酸重,鼻鸣干呕。
桂枝8克,白芍8,炙甘草5,黑附子6,生姜3片(切),大枣2枚(掰开)开水泡服,早七时,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四剂。
小儿量:桂枝3克,白芍3,炙甘草2,黑附子1,生姜3片(切),大枣2枚(掰开)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遗尿漏尿、尿频尿急、便秘,用这些经方可以调理|健康之路
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这些生活中的小病症可以用哪些经方调理?来看国家级名老中医,为您解读小经方里的大智慧。
甘草干姜汤
一位30来岁的年轻小伙却出现了遗尿漏尿的情况,最后专家诊断为肺阳虚,经方可以药到病除吗?
一起来看看吧↓↓↓
肺有通调水道、输布津液的功能。
肺阳虚会使肺的管控能力下降,人往往出现流口水和遗尿的症状,张仲景将之称为肺痿。
甘草干姜汤中,干姜可以温脾温肺,炙甘草能补脾益气,通过补脾的方式来养肺。
同时,干姜味辛,甘草味甘,两者搭配可辛甘化阳,适用于肺阳虚的治疗。
甘草干姜汤的适应症包括遗尿漏尿、气短乏力和恶寒怕冷。
取干姜9克、炙甘草24克煎水服用,可服用1-2周,如果出现上火症状需停药。
干姜和炙甘草的克数可根据患者情况有所调整。
当归贝母苦参丸
一位女患者小便不利,每次上厕所都会有灼热感和刺痛感,经方如何帮助她呢?。
名医治疗虚人感冒案例(田淑霄/赵洪钧/余国俊/)崩漏等等各种病症,皆能得心应手。
牛某,女,38岁。
2009年5月20日初诊,患者产后已有1年半左右,曾于产后洗澡受风,即出现怕风,畏寒,汗出,而且天气越冷,汗出越厉害,一直持续至今。
眼睛干涩疼痛,足跟痛,食欲差,时有胃胀,二便尚可,舌淡,苔黄,脉细尺弱。
方拟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味: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当归身15克,甘草6克,党参15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茯苓10克,山萸肉20克,鸡血藤30克,浮小麦40克,防风10克,枸杞子20克,麻黄根10克,炮附子(先煎)8克。
7服,水煎服。
药后汗出稍减,遂以原方服用1月余,已经基本不再出汗。
体会:患者自汗出乃为产后气血大亏,触冒风寒,汗孔大开,津液漏泄所致。
产后气血亏耗,脾胃生化不及,气血无以濡养皮毛腠理,复因阳气不能卫外,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腠理开泄,津液外渗为汗。
而且天气愈冷,汗出愈甚,更是卫阳虚损之象。
脾胃气血久虚,后天不养先天,渐致肝肾皆虚,所以出现眼睛干涩疼痛,足跟痛,脉细尺弱。
田淑霄谨守病机,投以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助卫,固表止汗。
同时加入麻黄根,重用浮小麦加强益气敛汗之力;炮附子温振全身阳气,助阳固表;山萸肉、茯苓、枸杞子、菊花、桑叶等品直接滋补肝肾,清肝明目;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止痛,和补肝肾之药疗足跟痛。
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温补肝肾之功。
张某,男,78岁。
2008年11月5日就诊,尿频,尿急,尿失禁3年,逐渐加重。
面色淡白,四肢浮肿,腰、髋、腿疼,并且无力,行走不便。
纳可,眠差。
舌淡,苔薄,脉缓无力。
投以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党参10克,当归身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葛根10克,山萸肉20克,益智仁15克,狗脊20克,桑螵蛸10克,川断18克,砂仁8克,7服,水煎服。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郭生白先生的《孩子发烧怎么办》的读书笔记。
只有前半部分,囊括了书中主要的方剂,蓝色字体是我自己的一点理解。
序言重新认识发烧白虎汤发烧40度,急速喘息,腹式逆呼吸,像小蛤蟆,鼓肚子向胸部鼓气,舌苔白厚。
一碗药,夜里两点汗出退烧,第二天大便两次。
通肠向下排异的趋势。
是治疗小儿肺炎的方剂之一。
计划免疫百白破后,六岁孩子,高烧40度,剧烈咳喘发作,予栝楼汤,不效。
予三黄泻心汤,吐出大量粘液,第二天大便二三次。
三黄汤,打成米粒大小,不煮,调蜂蜜喂食即可。
解决药太苦的问题讲座实录病毒性感冒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肺炎肺感染急性胃炎肠炎痢疾麻黄汤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银翘牛子汤麻杏石甘汤栝楼汤发烧与排异本能系统人为什么要发烧?麻疹治疗不以退烧为首先选择,而是透疹!疹子透出来就好了,发烧37/38度,慢慢喝点水就好了。
透不出,发烧40多度,肺炎。
另外注意饮食,吃坏胃,胃出血也是坏病。
排异性本能系统发烧—汗腺分泌—麻黄汤不能退烧!急性咽炎,扁桃体、咽喉充血,疼,退烧,导致慢性病。
寒凝问题发烧,高烧,手脚冰冷,不吃不大便。
“心下痞”病,宿食导致的。
胃口鼓,叩诊鼓音,按是软的,舌苔白,比较厚。
用三黄泻心汤,大便通则病愈。
反复发烧、反复感冒与亚健康本能论发烧被阻正常的排异反应被阻碍反复感冒几次后,病邪排除干净就不会反复感冒了。
(存疑,小儿成长体质增强,仅为说理)推荐方药--生化汤“排异”和“代谢”不同,中西方医学的核心思想不同中医顺势利导西医对抗发烧的各种症状感冒发烧和宿食发烧的区别感冒发烧,发冷颤抖,同时提问升高。
就是有恶寒。
宿食发烧,不发冷,只是体温升高,但是“心下”有“气痞”。
按压是软的。
在胃或结肠里。
“发热恶寒”“有汗无汗”麻黄汤桂枝汤小儿的哭小儿腹痛曲腰哭小儿头痛皱眉哭小儿饿了哭无后劲吃的太饱的哭声尿了的哭声不一样各种发烧的治法病毒性感冒—麻黄汤麻黄汤证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腰疼,关节疼,喘。
张熙耕道家医药、道家养生、道家功夫张熙耕道长分享《道家医药、道家养生、道家功夫》演讲。
张道长从道医组成、道医特点及分类、诊脉三部与诊病方法、道医五行、道家养生、道家功夫、太极拳练法等方面,为大家讲解了道家在养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道家医药、道家养生、道家功夫道家自古有三件法宝,第一是医药,叫作医道;第二是养生,第三是功夫。
道家无论有多少门派、多少传承,都离不开这三件法宝。
与此相对应,医药主要是济世救人,养生是延年益寿,功夫是防身制敌。
道医组成道家医药的主要传承有两大部分:道家医药和道教医药。
道教是中华民族本土教,有数千年的发展史。
道医是道门医学与药学的总论,是中华民族医学的中流砥柱。
道家医学是以黄老为代表的道家医学,这里“黄”有两种解释:第一种“黄”是指黄安(老子的师兄);第二种是指“黄帝”(道家十二大金仙广成子的徒弟)。
道教医学是指以张道陵为代表的道教医学。
道医是道家医学的传承人。
中国有几万名注册道士,道医不过三五人,请大家要鉴别。
道家医学有道家的语言和道家的记载,道医有特殊的语言和文字,和现代文字有所不同,也有用道家文字组成的语言形容一种药,比如说哪种药被认为有特效就记载下来,就是用另外一个代表词把这个医药藏起来。
大家都知道药的特性和普通性,但真正懂得医药特性的人微乎其微。
制药的秘密很复杂,一般中医学院和药学院的人研究的只是皮毛,我们中医文化是以道家医药为中流砥柱,以汉医传承为代表,其他少数民族医药为辅助,这就是中华医学。
道医特点及分类道家医药主要有三大特点: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效。
道家制药主要以食物为代表。
比如一个人胃痛,可能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可能是胃穿孔,那用什么药比较好?一般的药学大家都是食疗,拿小米或者糯米用中火或小火炒熟再做成粥喝,这样长期下去就会把胃的许多炎症治疗好,这都是非常简单的实用方法。
有很多人只知道治病,却不知道养病。
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假如胃在酒、醋、酸中浸泡的时间太长,胃黏膜蠕动不好,残留物时间长了就将胃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