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
- 格式:pdf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8
经济地理作业查资料1.克鲁格曼: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53 年-)美国经济学家。
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 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
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
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
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
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
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他们三人同处一个办公套间)。
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
在过去十余年间,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发表文章几百篇。
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
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
主要代表作有:《期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迹之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流行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大破解》、《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等。
克鲁格曼为中间偏左立场,认为要对富人课税并封杀诸多避税漏洞,这种立场在2008金融海啸和民主党上台后得到社会较多回响,克鲁格曼认为对跨国企业“竞争力”有帮助的事情对全人类其实没什么帮助,甚至是负面。
他也抨击雷根时代吹起的新自由主义资本经济风潮,认为没有管制的资本阶级是25年后的今天造成灾难的主因,而雷根和共和党要为了打造这种世界负起最大责任,在1983年到2008年间的25年中,全美国经济成长果实落入金融业和跨国企业高层1%的人口手中,而广大中产阶级所得并没有增加,还被通膨逐渐变相减薪。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内容摘要: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核心理论基础。
本文在对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区位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和评析,对区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从而展示出区位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特点,并探讨了区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区位理论古典区域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区位的基本涵义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为“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事物存在的场所或位置;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活动场所的行为。
区位既有场所的涵义,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张文忠,2000)。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健,1999)。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刘树成,1994)。
比利时的经济地理学家蒂斯(J.F.Thisse,1987)认为,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
区位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并于20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区位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论述单一运输因素确定农业生产及经济空间的配置定向,并提出了销售价格决定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输费用决定生产成本,主张依据运输、距离确定最佳配置点的环形农业区位理论。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规模报酬递增与经济地理作者:克鲁格曼选自: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年)摘要:本文构建一个简单模型来说明一个国家如何内生地形成以工业为核心和农业为边缘的结构。
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最小化,制造企业通常位于产品需求较大的地方,但是需求自身的分布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
核心-边缘结构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制造业消费份额。
作者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制造业集聚在少数地区,并且是否会造成其他边缘地区落后?一:区域差异的基础作者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我们所说的外部性不是特定产业的外部性而是一种对于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外部性。
2、我们假设导致核心-边缘结构的外部性是与需求和成本相联系的金融外部性而不是技术外部性。
3、为了理解金融外部性的本质,我们假定一个国家只有两种生产方式,农业是规模收益不变和使用固定的土地。
制造业是规模收益递增和土地适度使用。
4、由于规模经济,每种产品的生产只能出现在有限区位上。
5、对制造产品的需求不仅来自农业需求,也有制造业自身需求。
作者主要想证明的结论:1、集中过程将取决于经济中的基本参数。
2、经济参数的细微变化将会带来经济行为质的变化。
3、人口向何处集中的地理现象将取决于初始条件。
二:两区域模型(一)假设条件:1、这个模型中有两种生产活动:农业规模报酬不变,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
2、经济中每个人效用函数一样如下:其中,C A表示农产品的消费量,C M表示制造产品的总消费量。
3、制造产品的总消费为CES函数:N表示制造产品种类,σ是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
4、农业人口在区域之间是完全不流动,且两个区域农民数量相等,各为2/)。
工人可以在区域之间流动,我们用L1和L2分别表示地区1 1(u与地区2的工人数量,则:5、制造业产品i的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不变的边际成本,且存在规模经济:L Mi表示生产i产品的劳动使用量,x i表示i产品产量。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3年全国《发展经济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目录简介一、选择题:共133题二、简答题:共8题一、单选题1.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于()而言的。
A:发达国家B:第三世界国家C:欠发达国家D:低收入国家正确答案:A2.在托达罗模型中,影响迁移者在城市就业概率的因素,不包括()。
A: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B:农业失业人口C:城市失业人口D:迁移者待在城市的时间正确答案:B3.下面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发展中国家全面城乡就业的战略措施。
()A:采取严格的抑制人口增长的措施B: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均收入C:鼓励劳工到海外寻求就业机会D:加快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正确答案:C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不包括()。
A:利率市场化B:汇率市场化C:指令性信贷D:融资多元化正确答案:C5.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主要推动力量是()。
A:资本B:劳动C:土地D:技术正确答案:A6.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布:要确保到()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A:2020B:2025C:2030D:2050正确答案:A7.两缺口模型中,当I—S<M—X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哪一项实现宏观经济平衡?()A:增加进口B:减少出口C:引入外资D:减少投资正确答案:C8.自然资源丰裕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而言有重要影响。
如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产生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B:产生负面影响、没有正面影响C:不会发生任何影响D: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会发生,负面影响可能会超过正面影响正确答案:D9.在()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造业从手工业作坊制度逐步演进到机器大工业制度的变迁过程所做的系统而又缜密的分析,正是他研究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的典型实例。
A:《资本论》第一卷B:《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C:《法兰西内战》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正确答案:A10.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地理学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地理学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地理环境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深远而复杂,既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地理环境首先影响着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等。
例如,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地区,往往能够在石油开采和加工领域取得显著的经济成就。
中东的一些国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凭借着丰富的石油储量,它们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反,一些地区自然资源匮乏,在发展初期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发展困境。
气候条件也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宜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能够为人们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农产品。
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农业发展较为繁荣,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支撑。
而在气候恶劣的地区,如严寒的北极地区或干旱的沙漠地区,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限制,经济发展往往需要依赖其他产业。
地形地貌同样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影响。
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
例如,我国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工业基地。
而山地和丘陵地区,交通建设难度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山地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也实现了经济的增长。
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沿海地区拥有便捷的海上交通,便于开展国际贸易。
许多沿海城市成为了重要的港口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比如我国的上海、深圳等城市,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而内陆地区相对来说在交通和贸易方面可能处于劣势,但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能够逐渐缩小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
地理环境还影响着人口分布和劳动力资源。
资源丰富、环境适宜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聚居,从而形成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收稿日期:2005-11-15作者简介:保罗#克鲁格曼(1953)),男,美国纽约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教授。
2006年3月第39卷第1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 ty (Social Science)Mar.2006Vol.39 No.1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¹[美]保罗#克鲁格曼1 著,吴启霞2,安虎森2 译(1.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2.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摘要]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交通成本,制造业企业经常选择需求较大的区域作为生产区位,但是需求区位本身又依赖于制造业的分布。
/核心)外围0模式的形成取决于运输成本、经济规模和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等因素。
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揭示一个国家如何内生地分化为工业的/核心0区和农业的/边缘0区的过程。
[关键词]收益递增;经济地理;区域分异;两区域模型;均衡[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06)01-0050-08经济地理,就是指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在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很少研究经济地理,尤其是国际贸易理论,它习惯地把国家看作是没有空间维度的一个点(同时经常假设两国之间没有运输成本)。
应该承认,从冯#杜能(1826年)那里继承下来的模型在城市研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霍特林型的区位竞争模型使得产业组织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但总体上说,经济地理研究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最多是一个边缘角色。
显然,这种忽视是令人惊讶的。
经济地理现象,显然是现实经济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至少外行是这么考虑的。
比如,对总体上人口比较稀少而大部分土地都很肥沃的美国而言,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少数几个大都市集聚区,1/4的居民都集中在没什么特殊吸引力的东海岸地带。
人们经常注意到,欧洲的夜间卫星图像并没有显示出明确的政治边界,但清楚地显示以比利时或其周围的某一地区为中心的核心)外围模式。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摘要: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结合,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基本模型、研究现状等方面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总结,希望能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做出描述。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研究现状1.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空间无法被模型化,除了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外,主流经济学对空间置之不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忽视空间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则很多经济现象难以解释,新经济地理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而生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进入一个相互交叉与互动的新时期,各学科在理论互动中队区域与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经济学本身的局限性,经济学与相关科学理论方法发突破性进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需要,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克鲁格曼等人为代表的主流派经继续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以全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早在19世纪就有经济学家发现经济过程与地理位置相关。
1826年,Von Thunen在研究德国农庄的基础上,出版论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论述了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土地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
一百年后,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在继承和发展Von Thunen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德国区域理论,对工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6年,Isard W在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将Von Thunen、A Weber、Walter Christaller、August Losch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框架,建立了“一般区位论”。
收稿日期:2005-11-15作者简介:保罗・克鲁格曼(1953—),男,美国纽约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教授。
2006年3月第39卷第1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anbi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 Mar.2006V ol.39 N o.1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①[美]保罗・克鲁格曼1 著,吴启霞2,安虎森2 译(1.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2.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摘要]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交通成本,制造业企业经常选择需求较大的区域作为生产区位,但是需求区位本身又依赖于制造业的分布。
“核心—外围”模式的形成取决于运输成本、经济规模和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等因素。
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揭示一个国家如何内生地分化为工业的“核心”区和农业的“边缘”区的过程。
[关键词]收益递增;经济地理;区域分异;两区域模型;均衡[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311(2006)0120050208 经济地理,就是指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在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很少研究经济地理,尤其是国际贸易理论,它习惯地把国家看作是没有空间维度的一个点(同时经常假设两国之间没有运输成本)。
应该承认,从冯・杜能(1826年)那里继承下来的模型在城市研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霍特林型的区位竞争模型使得产业组织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但总体上说,经济地理研究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最多是一个边缘角色。
显然,这种忽视是令人惊讶的。
经济地理现象,显然是现实经济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至少外行是这么考虑的。
比如,对总体上人口比较稀少而大部分土地都很肥沃的美国而言,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少数几个大都市集聚区,1/4的居民都集中在没什么特殊吸引力的东海岸地带。
人们经常注意到,欧洲的夜间卫星图像并没有显示出明确的政治边界,但清楚地显示以比利时或其周围的某一地区为中心的核心—外围模式。
一个外行可能想到,这些现象在建立经济模型时可能起关键性作用。
但经济地理研究在上一代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了,至少在经济学专业内部是这样的有少数例外,如Arthur (1989、1990年)和David (出版物)的研究。
本文的目的是要表明,应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模型和方法可以加强经济地理的研究,同时要强调现在应该把经济地理领域中的长期的但非正规的传统观点整合到正规的模型中去。
为了做到这一点,本文将建立一个简单且很直观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我们将讨论区位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为何以及何时制造业集中在少数一些地区,这种制造业的聚集是否迫使其它地区相对落后?应该看到,根据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非常简单的制造业地理集中模型。
由于类似于我们的模型给出的结论,已经在最近的文献中出现过(Murphy 、Shleifer 和Vishny (1989a 、1989b )的结论与我们的结论是很相近的),因此我们的结论并不会使人感到很惊讶。
然而有趣的是,制造业并非总是集中建设在某一区位,它的建设常通过一些独特的方式,与一些关键参数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建立平台并以非正规的方式讨论聚集问题;第二部分,给出分析模型;第三部分,分析短期均衡和动态变化;第四部分,分析聚集现象发生或不发生的条件。
1 区域分异的基础人们已经广泛地、长时间地讨论了导致特定产业定域化的外部性问题。
的确,马歇尔对外部经济概念的解释是以产业的定域化为例子来说明。
在该研究领域的大部分文献中,都遵从马歇尔的观点,把产业的定域化归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几个厂商在某一区位的集中,为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这既降低了失业率,又保证劳动力不至于短缺;第二,选定某一区位的产业,为非贸易的专门化的投入品生产提供了条件;第三,信息的溢出,使得群聚企业相对于分散企业具有更优的生产函数,这在胡佛(1948年)解释的聚集经济概念是相当明确的。
有关产业定域化的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正确的。
不过在本文,笔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将回答一些与此不同的问题。
本文不讨论某一特定产业为什么在某一特定地区聚集的问题,诸如地毯产业为什么在佐治亚州的多尔顿集中的问题,而要讨论为什么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最终都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区,而其它地区则扮演为那些“核心”区提供农产品的“边缘”区角色的问题。
这种解释,显然强调普遍存在的外部经济而不是特定产业的外部经济。
笔者还假设,导致中心—外围模式的外部性,是与需求或者供给相联系的可以以货币度量的外部性,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外溢问题。
在一般竞争均衡中,这种货币外部性当然没有福利意义,也不会导致我们将要导出的很有意义的动态过程。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人们已经熟悉那种在存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货币外部性起重要作用的观点。
例如,如果一个厂商的行为影响另一个厂商对该产品的需求,而后者的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那么,这就如同某一厂商的研发成果外溢到总知识库里一样,是“真正”意义上的外部性。
同时,强调货币外部性,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比起那些以不可观测方式表现的外部性研究更加具体和直观(当讨论“技术外溢的影响范围多大”等区位问题时更明显)。
为理解在前面假定的货币外部性的实质,我们假设一个国家只有两种生产方式,即制造业和农业。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规模收益不变和无法流动的土地资源的密集利用。
这种生产的地理分布主要取决于适用土地的外生分布。
另一方面,制造业的特点是规模收益递增和土地资源的适度利用。
制造业活动会出现在何处?由于规模经济,每种产品的生产只能出现在有限区位上。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厂商一定会选择那些对该产品的需求相对较大的区位,因为在接近主要市场的区位进行生产,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其它地区,则从这些中心区位得到产品供给。
那么何处的需求规模较大呢?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部分来自于农业部门,但如果这是故事的全部,那么制造业的分布就是由农用土地分布来决定的点状分布,就像由克里斯泰勒(1933年)和廖什(1940年)所给出的经典图解一样。
但这不是故事的全部,对制造业产品的另一部分需求不是来自于农业部门,而是来自于制造业部门本身。
这样,就有可能形成被缪尔达尔(1957年)称之为“循环因果”关系的累积过程或阿瑟(1990年)称之为“正反馈”的累积过程,制造业部门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集中,该地区的市场规模也随着制造业的聚集而扩大。
赫希曼(1958年)循环模型中的“后向联系”,可能因“前向联系”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在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居住和生产,因为该地区所提供的产品更便宜一些。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原创性故事,长期以来,经济地理学家是很熟悉这类描述的,他们曾强调了这种循环过程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工业带兴起时所起的作用(请参见普雷德(1966年)和梅耶(1983年)的文章)。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这种故事可以纳入到一个简单而严谨的模型中去。
但是讨论该模型之前,有必要追问该直观的故事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地理集中过程会进行到何种程度?在何处制造业生产将被终止?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这种集中过程将取决于经济中的基本参数。
如果制造业只雇佣了少量人口从而导致少量需求,则诱导制造业聚集的累积循环效应是很微弱的。
如果规模经济程度较低和运输成本较高,则为农业部门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厂商将选择接近其市场的区位。
上述特征,正如19世纪初美国的情况一样,与铁路出现以前和工业化以前的社会特征是相吻合的。
在这种社会里,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少量的制造业和商业比起潜在的经济规模很微不足道;因高昂的运输成本,无法满足农村生产活动的大量需求,而这些需求只能由为本地市场服务的小城镇来满足。
然而,现在把收入中的大部分都消费在非农产品和服务上;建立了现代化的工厂制度,出现了大批量生产方式,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运河、铁路和汽车大幅度地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的分布不再依赖于土地的分布状况。
对工业生产而言,那些拥有较多非农人口的地区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为该地区有很大的区内市场,而且在这些地区可以有效地组织制造业生产并有效地提供各种服务。
尽管在这种过程中那些初始生产规模较小的地区会失去人口,但整个地区将吸引更多的人口,而且这种过程将持续进行直到所有非农人口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为止。
上述这些故事并非全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但它告深入了解和规范这个被忽略的领域的。
我希望本文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复兴。
注释①摘自《Journal of P olitical Econ omy,1991,V ol.99,N o. 31》。
②选择这个单位是要保证在长期均衡中工人的工资率和农民的工资率相等。
③这种假设的原因是农产品的同质性,每个地区只能出口或进口某种农产品,而不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某种农产品。
但是如果农产品运费很高,那么两地区拥有相同数量的工人而都不进口食品时,将出现“不连续”。
这显然是一个人为假定的两地区的情形,如果农民均匀地分布在均质的草原上,就不会有间断点。
④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则对这种动态过程的描述过于简单了。
首先,它实际上假定是的单调函数,或至少认为它们只相交一次。
但从理论上将,情况并不一定都是这样,可能有几种稳定的均衡状态,而在这种均衡状态中两个区域的制造业利润不可能都等于零。
尽管对以下的数值范例而言,这些被证明为是不成立的,但我还没能用解析方法来排除它。
在下一部分的讨论中,我回避了这个问题。
第二,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考虑预期问题。
有可能工人会迁移到原来工人较少的地区,因为他们会预期别的工人也会这么做。
这种自我实现的预期只有在调整很快并且贴现率不是很高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
具体分析,请参见格鲁格曼(1991年)的论文。
[参考文献][1] Arthur,W.Brian.“C om peting T echn ologies,Increasing Re2turns,and Lock-in by H istorical Events.”Econ.J.99(M arch1989):116-31.[2] Arthur,W.Brian.“P ositive Feedbacks in the Econ omy.”Sci2entific American262(February1990):92-99.[3] Christaller,Walter.Central Places in S outhern G ermany.Je2na:Fischer,1933.English translation by Carlisle W.Baskin.Lond on:Prentice-Hall,1966.[4] David,Paul.”T he M arshallian Dynamics of Industrialization:Chicag o,1850-1890.”J.Urban Econ.(in press).[5] Dixit,Avinash K.,and S tiglitz,Joseph E.”M on opolisticC om 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A.E.R.67(June1977):297-308.[6] H irschman,Albert O.T he S trategy of Econ 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C onn.:Y ale Univ.Press,1958.[7] H oover,Edgar M.T he Location of Econ omic Activity.NewY ork:M cG raw-H ill,1948.[8] K rugman,Paul.”S cale E con om 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the Pattern of T rade.”A.E.R.70(December1980):950-59.[9] K rugman,Paul.”Intraindustry S pecialization and the G ain fromT rade.”J.P.E.89(Octeber1981):959-73.[10] K rugman,Paul.”H istory versus E x petations.”Q.J.E.106(M ay1991).[11] Losch,August.T he E con om ics of Location.Jena:F ischer,1940.English translation.New H aven,C onn.:Y ale Univ.Press,1954.[12] M urphy,K evin M.;Shleifer,Andrei;and Vishny,R obert W.”Income Distribution,M arket S ize,and Industrialization.”Q.J.E.104(August1989):537-64.(a)[13] M urphy,K evin M.;Shleifer,Andrei;and Vishny,R obert W.”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Big Push.”J.P.E.97(October1989): 1003-26.(b)[14] M eyer,David R,”E 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M anu facturingBelt:An Interpretation.”J.H ist.G eography9,N o.2(1983):145-74.[15] M yrdal,G unnar.E con om ic T 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2gions.Lond on:Duck-w orth,1957.[16] Pred,Allan R.T he S patial Dynam ics of U.S.Urban-Indus2trial G row th,1800-1914:Interpretive and T heoretical Essays.C ambridge,M ass.:M ittPress,1966.[17] V on T hunen,Johann H einrich.T he Is olated S tate.H amburg:Perthes,1826,English translation.Ox ford:Pergam on,1966.I ncreasing R eturn and G eography o f E conomicsAuth ored by P.K rugm an1,T ranslated by W U Qi2xia2,A N Husen2(1.MIT,U.S.;2.Institute o f E conomics,Nankai Univer sity,Tianjin300071,China)Abstract:T o achieve scale econ om y and reduce transportation cost,m anu facturers often locate their factories in places w ith m aximum dem and,which in turn is determ in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m anu facturing industry.T he realization of the”C ore-Pe2 riphery”m odel is determ in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cost,scale of econ om y,and the ratio of m anu facturing busi2 ness in the national incom e.A sim ple m athem atical m odel can display the pr ocess of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w ith industrial”core”on the one end and the agricultural”periphery”on the other end.K ey w ords:increasing return;geography of econ om ics;location differentiation;tw o-z one m odel;equilibr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