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德县林业发展现状与生态林业开发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28.34 KB
- 文档页数:2
1广德县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
东邻浙江省长兴、安吉两县;南接宁国市;西与宣州区、郎溪县交界;北连江苏省溧阳、宜兴两市,宣杭铁路、318国道宣杭高速横贯东西,230、215省道纵贯南北。
在东经119°3′23″~119°38′48″,北纬30°35′46″~31°11′0″,总面积2115.9527km 2。
1.2地形地势广德县是一个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县。
地处皖南山区东北部,黄山余脉蜿延于县之西南,天目山余脉逶迤于县之东南。
地势南高北低,中间是一宽广封闭的盆地。
最高峰马鞍山位于正南四合乡境内,海拔863.3m ;最低处狮子口偏向西北赵村乡境内,海拔14.5m 。
1.3水文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河流有2条,一条为无量溪河,发源于广德县东部和北部的下寺、邱村、新杭、东亭、卢村,长65.4km ;一条为桐汭河,发源于县西南的四合、杨滩、誓节,长73.5km 。
2条河均为郎川河上游,分别从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贯穿全境,在郎溪县境内合溪口汇合后成为郎川河,流入南漪湖。
1.4气象广德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4℃,月平均最高气温36.5°C ,月平均最低气温2.6°C ,年平均降水量1347mm ,最大年降水量为1954年的1977mm ,最小年降水量为1978年的776mm 。
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h ,无霜期218d 。
1.5土壤广德县在海拔864m 以下地区,成土母质广泛分布着由花岗岩类、硅质岩类、泥质岩类、砂岩类发育的山地黄红壤以及中更新世(Q2)沉积的第四纪红土上发育形成的地带性土壤———红壤,占总土地面积的90.5%。
此外,还分布着黄棕壤,占总土地面积的2.6%。
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岩类发育的紫色土、石灰岩类发育的石灰土以及近代河流冲积物发育形成的潮土等,占总面积的6.9%。
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生态林业建设是指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森林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从而实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生态林业建设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1.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森林面积减少、植被退化、土壤退化、水源减少等问题成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国内外大面积的森林砍伐、采石采矿等活动,使得原本密集的树木稀疏化,地表的土地被剥离,导致水土流失,山洪暴发等问题频发。
2. 资源日趋枯竭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还表现在资源日趋枯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耕地撂荒现象严重,农田利用不合理,生产力下降。
由于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足,我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森林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3. 生态修复工作有待提升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损害,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
但是目前相关部门的生态修复工作还存在不足,技术手段单一,生态修复效果不理想,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1. 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为了遏制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滥用,需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滥砍滥伐现象的打击力度,同时要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植被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林木管理,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了解决资源日趋枯竭的问题,需要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森林资源的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生态修复工作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生态修复工作的投入,加强科技技术应用,推动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提高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
安徽省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林业资源省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林地资源过度开发、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促进安徽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问题:林地资源过度开发安徽省林地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和人口增长,林地资源过度开发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存在砍伐违规、滥伐等现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对策: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林地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林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加大对违规砍伐的打击力度,并完善补偿机制,鼓励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问题:森林生态系统破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例如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等。
这严重影响了安徽省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
对策: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完善森林火灾预防和监测机制,提高森林防火能力。
加大对乱砍滥伐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安徽省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一些濒危物种受到了威胁。
这对安徽省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对策: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
4.问题:林业生产效率低下安徽省林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林产品加工和利用水平不高,林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不高。
安徽省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解决。
通过加强监管管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林业生产效率等措施,促进安徽省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
还需要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安徽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做出努力。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林业的重要性变得日益突出。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是当前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
一、增强生态林业的建设生态林业建设是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生态林业建设应该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来确保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应当完善监测数据采集、信息分析与发布系统,对林区植被、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内容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便于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林区资源现状,为森林经营和利用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此外,应注重积极引入与适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二、发挥多功能森林的作用多功能森林是指将林区不仅仅看作某一单一功能的场所,而是将其视为多种功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系统。
发挥生态林业的多种功能,例如防护、保育、经济利用、社会福利等作用,对于森林资源保护和丰富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要采用可持续的管理方式,使多功能森林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中达到最佳平衡。
同时,注重做好导游、科普等工作,提高森林的社会认知度和可适应性,使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由于环境污染、过度人类活动和野生动物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林区资源的保护工作变得非常紧迫。
因此,应采用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保护工作,包括加大森林灾害防控力度、制定严格的林业法规、加强对非法砍伐及采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行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等。
能够保障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
四、促进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从实施生态林业伐区选择上改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林区、运营与效益变革等方面展开。
还应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完成森林生态建设、促进林木质量优化等。
一个健康的林业生态系统能够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安徽省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省地处我国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徽省的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森林资源减少:安徽省的森林资源总占地面积为2.1亿亩,但由于过度开发和滥伐,森林资源减少严重,造成了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
2.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城市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侵蚀日益严重。
3.生物多样性丧失:大量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了大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消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一些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二、对策建议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安徽省应该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滥伐行为的打击,建立健全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各类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2.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安徽省应该加大对生态修复工程的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修复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比如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恢复土地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安徽省应该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4.加强监管力度:安徽省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严格惩治各类违法行为,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执行。
5.加强跨部门协作:安徽省应该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协同合作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推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合力,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安徽省的林业生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安徽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相信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省的林业生态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
安徽广德县林业发展现状与生态林业开发对策
雷厚汉
(安徽省广德县林业局杨滩林业工作站,安徽广德242200)
摘要:分析广德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独特优势及存在问题;为全面贯彻实施“竹业富民”战略,提出建立生态林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现代化体系的开发对策。
关键词:林业产业;生态林业;发展对策;广德县
1广德县地理及自然概况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皖、浙、苏3省8县结合部,紧依长江三角洲,邻近沪、宁、杭等大中城市,距周边中心大城市在200km范围内,是苏浙沪经济圈挺进皖东南第1站,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的最前沿。
地跨东经119°02′~119°40′,北纬30°37′~31°12′,地域东西宽48km,南北长65km,幅员2165km2,其中山场占70.2%、可耕地占13.9%、水面占10%,素有“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谓。
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4℃,平均降雨量1400mm,日照2162h,无霜期229d,平均积温4951℃,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洪、涝、倒春寒和连阴雨。
南北气候差异及地形地势、坡度、坡向、土壤、降水等影响导致南北植物资源块状差异分布及内部不均衡。
2广德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2.1林业产业资源丰富
广德县环境优越,资源物产丰饶,盛产木材、毛竹、元竹、板栗等,土特产有“大红袍”板栗、高山云雾茶、“菁菁”猕猴桃、山野冬笋等,初步形成高档家具、竹木与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群,享有“中国竹子之乡”、“板栗之乡”、“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等美誉。
2.2林业产业特点
广德县竹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丰产林基地和“竹业富民”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毛竹丰产林基地建设技术”独具特色;苗木花卉产业市场起步较早,如火如荼的特色园林花卉苗木、大树规模生产基地,已成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的亮点;新兴起的民营经营主体规模大、档次高、竞争优势强;先后成立县林学、花木、竹业、板栗、紫竹等产业协会,以及南天竹、笋干、元竹等林业产业合作社,形成多渠道经营、网络销售和专业经纪人队伍。
2.3林业产业成效显著
全县林业产业实现逆势上扬,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林业企业出口形势逐步好转,重点行业企业发展提速,笋加工企业产能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一大批龙头企业成为牵动全县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动力;广德县被授予全省“林业产业十强县”称号;森林旅游业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生态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2.4林业产业多元化进程加快
全县已实现林业年总产值24.8亿元,其中竹业产值18亿元,加工业产值15亿元;全县千万元以上林业企业发展到25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林业龙头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10家;林业产业多元化进程加快,全县花卉苗木业整体提升;建成林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木材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加工工艺和产能进一步提升。
2.5林业产业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新引进的江苏宏大建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兴建生态旅游国际度假村项目,亚普竹产业园竹地板加工、慈溪海能精密轴承建设、润华生态竹笋等项目已投入生产,林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项目试营业,横山国家森林公园正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3广德县林业产业发展优势
广德县林业产业具有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对长三角大市场的比较优势,在大力发展竹产业、花卉苗木业、特色林业、综合加工利用上卓见成效。
(1)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生境多样,孕育了十分丰富的天然动植物资源,又适宜南北物种引种驯化,具有自然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这是全国大多数地区不可比拟的,尤其是竹产业上的天然资源分布优势位居全国前列。
(2)对长三角大市场的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大市场交通距离短,广德县具有适合生物生态产品短时间运输的便捷条件与较好的地缘优势、生境优势,生态区位优势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3)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农业劳动力资源富余,相对成本较低,在产业、行业竞争中独具优势。
(4)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有低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丰富的山场资源、水资源,与苏浙沪相比要低好几倍,加上自然土壤、水质良好的物理性质,因此在培育基础与成本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4广德县林业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全县林业产业还存在企业拓展内需能力不强、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业不突出等制约全县推进“竹业富民”进程的障碍因素,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全县林业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2)林业生态环境不尽和谐。
为塑造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实绩工程等,有的盲目投入、效益低下,生态功能
作者简介:雷厚汉(1978-),男,林业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项
目设计、研究、开发、管理、技术指导与推广服务工作。
(下转76页)
不协调,忽视人文综合需求,生态设施管理跟不上,造成生态环境恶劣等不良后果。
(3)林业产业化程度低。
林业产业化的数量、品种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与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离特色化、高效能、精品化还有相当差距,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扶持政策不够,技术服务跟不上,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在栽培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和盲从性,未能形成规模与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严重制约全县林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5广德县生态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5.1积极应对市场竞争
围绕“做大产业基地,做强龙头企业,做优特色林业,做活专业市场”的总体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生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竹业富民”战略,形成规模气势和特色市场。
5.2推动生态林业产业大发展
要抓住林业产业商机和各个领域需求,及时进行科学准确的市场经营定位和宏观综合调控,运用统一规划、科研、实施、培训、营销的模式,大力推广“公司+基地+示范户+农户”的规模发展模式,发展龙头基地、行业联合体及科研一体化示范工程,形成规模与技术上的竞争优势,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加大政策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服务与指导、市场开拓等力度,走产业化、特色化、高效能、精品化、标准化之路,形成区域特色、生态经济和有独特文化历史人本内涵的生态林业产业,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5.3构建生态林业产业化体系
要形成专业户加基地建设、公司加农户建设的良好格
局,制定科技支撑政策,实现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构建大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并向质量效益型、技术标准型转变,加强与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创建和培育生态林业产业品牌。
5.4加大多元化综合投入
完善林业产业栽培、营销、信息、评价、研究、服务体系,探讨生态林业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研究发展问题,形成与完善生态林业发展保障体系,构建“和谐、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5.5全面贯彻实施“竹业富民”战略
重点建设毛竹笋用、笋竹两用及红壳竹、黄古竹、紫竹5大丰产林基地,实施“十村百户”工程,在林业产业利用途径、结构、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上取得突破,实现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同时加快竹木市场建设,形成林业产业发展长廊,大力引进和培育林业产业加工高新技术企业,推进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竹乡生态特色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安徽森林编委会.安徽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2]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林业基础与实用技术[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8.
[3]陈兴福.毛竹培育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4]陈兴福.紫竹栽培与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1.
识在活动中的体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绿化改造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城市建设日益发展的一个举措,更是加强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渠道。
3.1要做好规划、宣传和解释工作
绿化改造工作具有改造位置分散、工程量相对较小、作业质量要求较高等特点,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做好系统规划,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现阶段绿化改造多由相应的养护单位负责,在改造前,具体方案、作业时间及预期目标一定要征得主管单位的同意,并通告张贴告示等向社会和业主做好相应的宣传与解释,争取得到大家的支持。
3.2要做好隔离措施,维护好现场安全卫生
绿化改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环境,但在改造过程中又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
由此,为了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要对施工区域做好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必要时做好隔离,并注意做好施工现场的清洁工作。
3.3加强绿化改造管理,促使目标早日达成
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
即城市园林绿化首先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园林绿化应该给人们以美的视觉享受,使人们感受到城市丰富绚丽的色彩和特有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3]。
绿化改造更是为了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加强管理、规范作业,力争早日达到改造的目的。
4结语
绿化工程改造是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要在充分研究现有园林绿化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加强管理,创造出更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叶效波.大朗:市民等车不文明绿化带踩出了“老鼠路”[Z].大朗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大朗新闻,2010-6-1.
[2]陈宗平.地被植物种植的不良立地表现及其养护对策[J].南方农业,2010,(12):63-64.
[3]杨秉建.城市园林建设改造植物配置原则与方法[J].民营科技,
2009,(1):100.(上接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