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9
Ecological Protection生态保护长白山景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安 琪 金 花*(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摘 要:长白山景区森林康养旅游资源众多,且民众对森林康养旅游的兴趣与日俱增。
文章基于长白山景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归纳出其当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分析。
结果表明,长白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且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吉林省内没有出台具体的森林康养标准,相关旅游产品的特色不鲜明且宣传力度不足。
所以在现有资源和市场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的问题,从建立吉林省的森林康养平台、引进人才、完善服务设施、打造长白山景区森林康养旅游品牌、开发森林康养旅游产品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策略;长白山景区中图分类号:F592.7;F326.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要建立起1 200个国家级的森林康养基地,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到2050年,要使全民享受到更加全面的森林康养服务,把森林康养的概念深入人们心中。
森林康养旅游是以森林对人体的特殊功效为基础,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森林资源为依托,配备相应的休闲养生与医疗康体服务设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1]。
森林康养旅游是把森林旅游形式和康养旅游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二者融会贯通的产业。
一方面对森林旅游改良和升级,另一方面将两种旅游形式有机融合。
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是实现林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长白山景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现状长白山景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处于东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每年的6—9月气候宜人,且湿度较高,是进行康养活动最好的季节,具备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的优势。
《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课程推荐参考文献(一)网站类(一)书籍类冯书成,森林旅游管理学概论,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印,1995哈默特.道格拉斯.R等著,森林游憩,森林景观学研究和发展课题组,1991。
蒋敏元等,森林旅游经济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中国林学会森林旅游和森林公园学会各年度的学术论文集王维正等,国家公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杨正泰,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10王德刚,现代旅游区开发与经营管理,青岛出版社,2000.7(二)期刊类[1]艾运盛. 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游憩效益的评价[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6, 18 (3): 89~97[2]安永刚,安旭,顾斌.反规划在森林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河北林业科技2004[3]白涛,余泽乾,郑昌友.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游乐效益的经济评价,湖北林业科技[4]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曹辉,陈平留.森林公园景观资产评估市场比较法初探,林业经济问题,2002(2):103-107[6]曹云.努力在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寻求平衡支点-中国森林公园期待双赢,中国林业, 2001(12):3-6[7]柴忠金.贵州森林旅游发展战略探讨,贵州林业科技2002(2):57-64[8]陈登,蔡晓玲.贵州省森林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四川林勘设计,2002(4):38-41[9]陈戈,夏正楷,俞晖.森林公园的概念、类型与功能,林业资源管理,2001(3):41-45[10]陈贵松,陈小琴.森林公园营销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2(5):268-270[11]陈贵松,黄秀娟.森林旅游产品的分类、特征及开发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3(3):153-155[12]陈钦,王文烂,陈贵松.我国森林旅游企业发展探讨,中国林业企业2001(6):13-14[13]陈秋华,陈贵松.森林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林业企业2002(1):15-17[14]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生态经济2002(4):58-61[15]陈世清,涂慧萍,唐志蕴.我国森林公园建设策略思考,林业资源管理2004(2):37-41[16]陈天霞.浙江省森林公园发展现状和对策的探讨,浙江林业科技,1997(2):63-66[17]陈孝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浅析,世界林业研究,2002(2):71-75[18]陈鑫峰,王剑波.生态旅游与森林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实践的探讨,世界林业研究,2001(4):74-80[19]陈鑫峰,王雁.森林游憩业发展回顾,世界林业研究1999(6):32-37[20]陈鑫峰. 国内外森林景观的定量评价和经营技术研究现状[J]. 世界林业研究, 2000 (5): 31~38[21]褚泓阳,弓弼,杨祖山.论森林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80-83[22]单胜道,吴次芳.“影子地块”及其在林地评估中的应用——以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2(1):102-108[23]单胜道,吴次芳.森林公园综合效益计量研究——以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3):14-16[24]但新球,吴南飞.森林旅游中非生态旅游行为及行为守则研究,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1):34-36[25]但新球,周光辉,蔡时钧.森林游憩对环境与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6(1):56-60[26]但新球,周光辉.对森林旅游及其特点的认识,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4(2):57-60[27]但新球.森林公园的疗养保健功能及在规划中的应用,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4(1):54-57[28]邓高松,胡涌,姜金璞.试论北京周边森林公园的市场营销策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3):64-69[29]邓金阳,柯显东.论森林旅游的生态影响及对策,湖南林业科技1995(2):33-37[30]邓侃.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公园建设刍议,中国林业,1998(5):32-33[31]丁娟,张光生,焦华富。
辽宁省森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旅游是该省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森林旅游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和改善。
本文将从森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存在的问题1.森林资源开发不合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对森林资源的开发过于盲目,导致森林破坏严重,绿地减少,环境恶化。
2.旅游项目单一目前,辽宁省的森林旅游项目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
游客对传统的山水风景已经产生审美疲劳,需要更多新颖的旅游项目来吸引他们。
3.基础设施滞后一些景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影响旅游体验,也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4.环境保护问题森林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而一些地方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二、对策建议1.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应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丰富旅游项目可以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例如民俗文化体验、生态文化之旅等,丰富游客的选择。
3.加大投入提升基础设施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投入,提升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游客体验,提升竞争力。
4.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可以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合理开发森林资源、丰富旅游项目、提升基础设施和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推动辽宁省森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际“3N”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思考3N”旅游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要讲清它的来龙去脉,不能不从它诞生的根源说起,不能不从我国当前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病说起-—杨乃济一、建国50年来的二元社会怪圈,导致了21世纪中国城市的快速进程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实现了“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实现了恩格斯所说的:“大工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
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要有其它的人,如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
……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了大城市。
”据1997年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的排行榜来看,排在前五名的是:阿根廷89%、美国89%、德国87%、韩国83%、日本78%;排在倒数五位的是:菲律宾56%、马来西亚55%、埃及45%、中国30.89%、印度27%(引自2002年6月18日《中国经济导报》刊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不能脱离》)。
已经经历了近20年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何以如此之低呢,原因就在于建国50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城乡隔离,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结构”之中。
回顾“一五”和“三年”大跃进时期,我国也曾出现了一段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从老区农村和部队走出来的干部走进了全国的大小城市,从1949年到1957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0.6%上升至15.39%”,1958年至1960年,又从16.25%飞升至19.75%。
但紧跟着出现了大量精减城市人口的方针,提出了殊如“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号召城市知识青年支农、支边,从而使城市化率逐渐下降至1965年的17.74%。
文革开后又推行了知青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最终在文革后期使我国的城市化率下降至17.34%较之1960年还下降了2.41%个百分点。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59森林风景区林相改造与旅游业促进策略探析——以栖霞山风景区林相改良为例◎王文军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旅游业也逐渐兴起,且旅游业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的一大增长点,国家极度重视这一行业的发展情况。
旅游业的发展少不了森林公园的资源,林相改造这一工程项目使森林景区内部更加平衡。
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存在,为了保证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总体的变异性,就要进行林相改造。
要想使林木的生存环境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栖霞山红叶的观赏价值,提升景区赏枫产业与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分析栖霞山各景区绿化现状基础上,对其不同片区进行改造提升,以期为将来风景区林相改造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栖霞山风景区;林相改造;旅游业;措施在城市与经济飞速发展的如今,作为服务城市人群重要地位的森林公园风景区,除了有着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也肩负起了满足市民外出游行需求与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责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内心与精神层面也需要更高审美的景色与环境,传统的森林风景区景色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故需要对其进行林相改造以创造更加生动的森林景观。
若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森林公园对于旅游业的作用也需要加强,本文从森林风景区林相改造与旅游业的关系出发,以栖霞山风景区林相改造为例进行阐述。
一、森林风景区林相改造与发展旅游业相关概念以及必要性(一)森林风景区林相改造指在不破坏原有植被以及自然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其原有优势植被和天然林,对公园内森林景观进行改造,打造四季分明、独具特色、种类丰富的森林景观。
根据当地的实际地质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的植被群落,将自然植被群落、生态景观以及生物系统融为一体。
在树种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树体是否端庄,树形是否优美,是否具有观赏性,树种寿命的长短。
为了丰富植被资源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外来树种。
在植被的分布形式上,可以形成乔木灌木相结合,常绿林和落叶林相搭配,主要植被以常绿落叶林为主的形式。
绪论单元测试1.森林旅游正在成为继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采集业、木材加工与木竹制品制造业之后的第三个林业支柱产业。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森林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对优美森林生态环境的审美,具有()和激发艺术灵感等等多种功能。
A:放松B:陶冶情操C:健身D:求知E:求新F:猎奇答案:ABCDEF2.英国最大的野外环境教育机构是FSC。
A:错B:对答案:B3.一平方公顷森林所制造的氧气大约可以供100人呼吸。
A:错B:对答案:A4.森林生态旅游的自然性体现为()。
A: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自然原始性B: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自然性C: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自然原始性D: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自然性答案:A5.属于常见高大乔木的是()。
A:樟树B:玉兰C:松树D:栀子花答案:ABC第二章测试1.庐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黄山风景名胜区等都是典型的遗产型森林景区。
A:错B:对答案:B2.在客源构成上,郊野公园以城市居民最主要的客源市场。
A:对B:错答案:A3.森林美主要由森林生态旅游区的地形美、山石美、水景美、声音美、森林植物的色彩美和形体美等构成。
A:错B:对答案:B4.下列属于与森林生态旅游相关的学科有()等。
A:农学B:生态学C:林学D:地理学答案:ABCD5.按住宿设施划分,野营地可分为()、或野营以及其他营舍式营地。
A:拖车式营地B:登山营地C:湖畔营地D:营帐式野营地答案:AD第三章测试1.影响森林生态旅游者特征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家庭可支配收入、地域、宗教信仰等。
A:对B:错答案:A2.消遣型森林生态旅游者进入森林旅游区主要是为了观光、游览、度假、打猎、野餐以及森林疗养活动等。
A:错B:对答案:B3.森林生态旅游者的花费是指森林生态旅游者在某一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购买森林生态旅游商品而支付的费用。
A:对B:错答案:B4.下列属于老年森林生态旅游者需求的活动有()。
A:漫步B:野营C:登山D:垂钓答案:ABCD5.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森林生态旅游的海外国际游客必将大幅度增长,预计会占年森林生态旅游总人数的()。
摘要生态,十年前对人们来说还是生僻的字眼,而今已遍地开花,红火得很了。
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把大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既花钱享受自然。
而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
人在欣赏自然的美色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环境。
这是一种肩负着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即融入了环境,又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
以下我将从什麽是生态旅游谈起,介绍一下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角度探讨其健康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森林生态旅游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空间外,其实也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堂”。
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五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成语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
森林里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消息,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教材。
而只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的良性循环。
然而,森林生态旅游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他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很大。
相反,如果发展事务,也会带来环境的灾难。
如何在旅游业中实现绿色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文化破坏等。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在旅游业中实现绿色发展呢?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实现旅游业绿色发展的基础。
旅游从业者、游客和当地居民都应充分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尊重文化的意识。
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旅游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
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承载力和生态环境的敏感性,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在开发阶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经营阶段,加强对员工的环保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在管理阶段,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监督和评估。
对于游客来说,要自觉遵守旅游文明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
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优先考虑绿色环保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企业;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倡导低碳出行和绿色消费。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要积极参与旅游发展,增强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家园和传统文化,实现旅游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和谐共生。
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
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因此,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严格控制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其次,要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村落、传统手工艺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和建设性破坏。
中国的旅游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以下是中国旅游发展现状的一些观点:
1. 经济持续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了出国旅游的能力和需求,同时国外游客对中国的旅游兴趣也在不断增加,这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机遇。
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
许多旅游景点和城市也在积极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
3. 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在各地推广了多种类型的旅游,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不断推出各种新的旅游产品和路线。
这些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市场更加具有吸引力。
4. 面临环境和文化保护的挑战: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也面临着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一些旅游景点和地区的环境遭受过度开发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在发展和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总的来说,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积极向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未来,希望中国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产业。
《旅游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旅游学概论作业1一、名词解释1、旅游:旅游是人们在具备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前提下,借助一定的交通工具,前往异地,利用旅游资源与设施,以满足精神与物质需求的活动。
2、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是指不离开居住国在国内其他地方,连续停留24小时以上1年以下,从事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活动,并不获取报酬的人。
3、原生性旅游资源:原生性旅游资源是指在成因、分布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变特征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因素,一般是属于非再生的有限资源,具有地域垄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主要包括山川风光、生物景观、气候资源、文物古迹、传统民族习惯和风情、传统风味特产。
4、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是指根据旅游资源地条件,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资金、技术手段,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步骤,使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二、判断正误1、旅游景点、旅游客体、旅游媒介构成旅游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2、人类的旅游活动在时间层面上呈现季节性的特点,这是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
(√)3、旅游是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的集合体,它也反映人类文化需求。
(√)4、人们可以利用余暇时间从事旅游活动。
因此,余暇时间构成了旅游者是否能实现旅游活动的又一重要可观条件。
(√)5、2005年我国各地区入境旅游接待量多的地区是广东。
(√)6、旅游劳务活动是旅游服务使用旅游设施和手段为旅游者提供便利的一种配套活动,是由旅游业衍生而出的,包括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提供的服务。
(√)7、旅游具有地理集中性的特点,这是指旅游者总是集中在节假日外出旅游。
(×)8、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因地制宜。
从旅游资源的实际出发,按照可观的经济规律办事,目的是促进旅游业发展。
21世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 园林相关 简介: 1992年,旅游业已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有着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但我国旅游业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就是依现有的森林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以人文景物为点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游览观光、避暑度假、疗养休养、会议培训、科学考究和狩猎的良好场所。森林公园又是现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本文将着重讲为什么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发展趋势,以及该如何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关键字:旅游业 发展趋势 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旅游业具有投资少、回报高,资源垄断性,劳动力密集,关联性强,无污染等特点,被公认为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给予优先发展。旅游业目前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日益加强,至1992年,它已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我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我国又有着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依靠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旅游业已经适应了日益旺盛的海内外旅游市场,而成为了迅速崛起的一个新兴产业。1979年1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高瞻远瞩地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20多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及其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旅游业之路,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1999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7279.56万人次,是1978年的40倍:其中外国人843.23万人次,是1978年的37倍;旅游外汇收入141亿美元,是1978年的54倍。国内旅游业更是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异军突起,到1999年,已形成7.19亿人次参与的大市场,取得了2832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去年,我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五位;我国的旅游外汇收入,已居世界第7位;我国国际国内旅游业总收入己达到400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88%。今年前7个月,我国国际国内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1-7月累计,入境旅游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6.18%,其中外国人增长21.96%,旅游外汇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8.61%,国内旅游收入也比去年同期增长15%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所以,旅游业在我国将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而在新世纪的开端,我们如何确定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就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旅游业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暴露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游客严重超载,超出了景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第二,违背自然资源规律,盲目建设。有关专家指出,对于依赖生态环境的旅游业来说,如果走的是“先破坏,后恢复”的路子,那么旅游业将很难真正持久地担当起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更别说由“增长点”变为“支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孜孜以求的,也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比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因为,保护好了生态环境,就保住了我们人类的未来。可见,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发展生态旅游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要巩固和加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这也是整个国际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又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中之重。 那什么是生态旅游呢?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其实,生态旅游就是以自然景观资源为旅游吸引物,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开展观光度假和多种专项旅游活动,使旅游者享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还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也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旅游需求结构不断变化的具体表现。它与传统旅游有所不同,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面积达15890多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五,物种资源丰富,景观多姿多彩。又因为森林具有吸碳吐氧、阻风绝尘、降解噪声、净化水质、调节气温等功能,所以对人体十分有益。可见,我国发展生态旅游最主要的就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而作为生态旅游中的森林生态旅游就是依现有森林资源,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以人文景物为点缀,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游览观光、避暑度假、疗养休养、会议培训、科学考究和狩猎的良好场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而又不消耗资源的绿色产业,是最佳利用和保护资源的结合点和载体,是生态经济型林业。兴办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和深化改革,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众所周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已成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因素。开展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加合理科学地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不断拓宽我国的旅游领域,以达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这也是把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优先选择。为此,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事业,是发展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样,不但将使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通过合理实施生物改造措施,还可以使森林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提高,达到美化、优化、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功效。这与目前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相依托相配套的生态建设措施。从发展林业产业方面来讲,发展森林旅游业可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高于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对保护森林资源,帮助贫困林场的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可以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内外专家预测,21世纪初的世界旅游业中心在中国,旅游业将成为仅次于石油、汽车业的世界第三大产业。在国内,旅游业作为友谊的桥梁,可促成文化传播,经贸往来,一业带百业的积极作用。随着中国法定假日的增多,文化生活的丰富,和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心理,为开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就。全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870处,面积748万多公顷;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600多个,面积6000多万公顷。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生态旅游的需要,福建、海南、黑龙江、吉林、陕西、四川、云南等省均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省的目标。这几个省是我国生态资源大省,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闻名中外,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森林覆盖率达60.52%的福建省,生态旅游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20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其中9个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去年,仅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就接待游客170万人次,为1993年的20倍,新增旅游收入5000万元。“十五”期间,福建还将新建一批森林公园。 陕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南北狭长,造就中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的秦岭山脉横亘省东西,地跨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造就了景色各异的茫茫林海,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为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提供了极其丰富独特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又与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珍贵文物遍布交在一起,交相映辉。截止目前,全省已建立以森林生态为主体的森林公园50处,经营面积18万顷,占全省有林地总面积的2..82%,一个以秦岭为主体,北至毛乌素沙漠,东南至陕、鄂、渝交界到三峡,西南经三国古道入蜀以生态旅游为主,开展多种专项旅游活动的森林公园群落已初具规模。99生态环境游,给森林公园建设,森林旅游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较98年递增77.4%以上,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揭开了生态旅游的帷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建于1988年,与眉县汤峪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经营面积2949公顷,占林声总经营面积的15.4%十年前这个主要依靠采伐森林为生计的林场有职64人,年收入仅百万元,随之出现了“两危”,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拥有固定资产达8000多万元(不包括森林资源资产),年收入达1273万元,不仅摆脱了“两危”,使森林得到休生养息,充分好挥了森林的三大效益,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脱贫致富,昔日穷乡僻壤,现今变为不夜城,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胜地。 黑龙江省伊春市在成功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年,黑龙江省伊春市进一步做大森林生态旅游文章,初步形成了春夏秋季“游山玩水”、冬季“赏冰览雪”的旅游格局,同时也改变了伊春过去单纯依赖木材生产的经济结构。素有“祖国林都”美誉的伊春市拥有近300万公顷的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达81%,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基地。这里地广人稀,景观基本保持原始风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伊春市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之一。伊春在保留原有狩猎、滑雪等传统旅游项目的同时,借助森林、河流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