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9.37 KB
- 文档页数:2
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是中风后患者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其特点是一侧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导致面部表情不协调。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
而针刺治疗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等作用,且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具有显著的疗效。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治疗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三、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取确诊为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患者30例,均符合以下标准:
(1)临床症状符合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特征,如一侧面部表情不协调、嘴巴歪斜等。
(2)病程在1个月以上,且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方法。
(3)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
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针刺治疗。
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每周治疗3次。
3.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面部表情的改善情况,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
同时,观察针刺治疗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探讨了一种全
新的治疗方式,为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同时,为针刺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电针夹廉泉穴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患者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两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刺治疗,30天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定。
结果针刺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针刺治疗可显着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针刺;脑卒中;并发症;假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是由于动脉硬化、多发性脑梗死等引起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症状,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易导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卒中的康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目前,西医对于假性球麻痹的治疗主要采用短期静脉高能营养支持、胃管鼻饲、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经皮胃造瘘术等综合治疗,但费用昂贵、过程复杂,且易出现并发症。
针刺疗法操作简便、起效快、费用低廉、病人痛苦小,无不良反应,深受患者欢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笔者采用电针廉泉穴治疗假性球麻痹34例,30天后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神经内科住院病例,年龄55~80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一年。
治疗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68.2岁;平均患病时间为89。
5,病程最短1天,最长175天,平均患病时间96。
7。
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平均69。
5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155天,平均患病时间为92。
3天,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并经过头颅CT 或MRI检查确诊,临床有发音障碍,饮水呛咳,进食吞咽困难,咽反射存在,下颚反射亢进,掌颌反射阳性等症状和体征者。
1.3排除标准(1)非脑卒中所致的真性球麻痹患者;(2)合并严重肝、肾、血液病变及内分泌系统原发病者;(3)精神失常,或智力及认知功能低下者;(4)急性期生命体征不稳定者;(5)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收集不全者。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在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过程中应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中选出130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每组65例。
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来治疗,作为观察组。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
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7%(59/65),明显高于对比组70.77%(46/65)。
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观察组患者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比组。
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同时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针刺疗法;康复训练假性球麻痹是由于人体双侧上运动神经元产生了损伤所引起的,这些神经元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区,损伤造成延髓运动性神经、三叉神经等丧失对运动神经的控制功能,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瘫痪,临床表现为舌、咽喉、颜面、咀嚼肌等功能丧失,由于这类病症病不是由于延髓本身病变所产生的,因此成为假性球麻痹,它也是脑卒中主要并发症之一[1]。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选出的130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
其中对比组中男性54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从39岁至79歲不等,平均年龄为(50.23±10.02)岁,患者的病程从12至6年不等,平均病程为(2.17±0.13)年。
其中轻度障碍患者共16例、中度16例、重度33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患者的年龄从41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76±10.05)岁,患者的病程从10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为(2.03±0.08)年。
电针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电针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随机将脑卒中急性期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8例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2)。
治疗组患者给予电针和早期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照组仅予内科常规治疗。
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患者吞咽困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对急性期后脑卒中患者进行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中风吞咽困难电针康复训练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Methods 88 cases with dysphagia after acute stage of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reatment group (n=46) and control group (n=42); combined treatment of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given to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and routine treatment was given to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Results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of dysphagia of th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as much superio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0.01).Conclusions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decreas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raise the life quality.KEYWORDS strok apoplexy dysphagia electro-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引起假性球麻痹时常见的并发症。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316-01【摘要】本文目的在于探寻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两组均给予脑血管病的内科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结合神经干刺激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取穴方法。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2.5%,对照组62.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两组治疗方法治疗吞咽障碍均有效,醒脑开窍结合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吞咽障碍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关键词】假性球麻痹神经干刺激疗法吞咽障碍针刺法假性球麻痹是脑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以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和强哭强笑为特征,其中吞咽障碍危害最大。
目前,西医对于假性球麻痹本身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1〕,吞咽障碍、饮水呛咳严重者给予插胃管鼻饲进食及所需的口服药摄入。
笔者在近几年临床工作中,运用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法〔2〕结合神经干刺激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并与传统的常规针刺治疗相比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在64岁-81岁之间,病程在1周--1个月,最长3月余,全部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碍患者均经西医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排除标准: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不稳定;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不能坚持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纳入标准: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神经内科系统正规的基础治疗;治疗的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日本洼田俊夫饮水实验ⅲ级以上者;病程在一周或三个月内,病情稳定,意识清醒者;经脑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1.2 治疗方法1.2.1 观察组针刺治疗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配穴:风池、翳风、完骨、舌中。
副穴:舌下神经刺激点。
《透刺吞咽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后常常伴随的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针对这一症状的治疗方法众多,其中透刺吞咽针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透刺吞咽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了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共计XX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采用透刺吞咽针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透刺吞咽针法是一种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咽部肌肉张力及协调能力。
在具体操作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三、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咽期吞咽障碍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更为显著。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吞咽功能评分: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透刺吞咽针法在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2. 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大部分患者在接受透刺吞咽针法治疗后,咽部肌肉的协调性和张力得到了明显改善。
3. 安全性:透刺吞咽针法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四、讨论透刺吞咽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这可能与透刺吞咽针法能够刺激相关穴位,促进咽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状况,从而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张力有关。
此外,透刺吞咽针法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无创等优点,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感到较为舒适。
因此,透刺吞咽针法可以作为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