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绘画里希特的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424.77 KB
- 文档页数:6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14浅析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片绘画风格牟洪波(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油画艺术大师,德国的格哈德·里希特先生是一位借助照片来实现观念性油画创作并取得显著成就的成功画家。
在格哈德·里希特先生的作品中能够看到许多关于当代性的艺术语言。
而对于许多专业性人士而言,对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层内涵与文化意义都很难读懂。
因此,本文对格哈德·里希特先生绘画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格哈德·里希特;绘画理论;照片绘画一、引言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于德国Dresden 德累斯顿一个知识家庭。
他的艺术绘画整体风格多样化、创作形式多样。
他最早的艺术倾向于写实主义,而在他对自己艺术语言的进一步探索中被美国与欧洲的当代艺术影响,从而他的作品也渐渐走向抽象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绘画以及极简主义、摄影及玻璃材质等。
格哈德·里希特的画作风格风格普遍融合一种或两种,其在创作油画的过程中,会使用墨刀把色彩对应到画布上,再利用镜子和玻璃进行拍摄描述,其中有很多照片也成为其实际绘画作品,这样开放性、进行性的实验绘画创作乐趣,始终贯穿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片绘画史中,这也就成就格哈德·里希特独特的照片绘画思想。
二、照片式绘画思想格哈德·里希特最让大家熟悉的就是通过拍摄照片创作出的优化,这无疑是对摄影界和绘画界提出了质疑性的突破完美的解释了从摄影出现后大众对具象绘画创作价值的提问。
格哈德·里希特运用和模拟照片相似的元素绘画把照片中的现实主义描绘得非常细致,在精妙的结合了照片的客观性和瞬间性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展现了其真实的特色。
(一)1962年创作了“照片绘画”:《table》。
该画作一开始是一张桌子的具象绘画,里希特将它部分覆盖重画后,彻底转移了画作原有的具象描写方位。
【名画记】里希特——绘画是唯一让我积极的东西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被称为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年出生于德国Dresden (德累斯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1-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1961-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深造和工作,1971年起被聘任为教授,在那里执教至1994年退休。
1963年第一次举办他的展。
他曾有3次婚姻,生有3个子女。
1960年代在工作室中的里希特二战后的德国不止产生了像约瑟夫·波伊斯如此激进澎湃的乌托邦主义者,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位冷静沉稳自我反省式的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他没有大张旗鼓的宣言与盛气凌人的魅力,只有一如既往、天天如此的绘画实践。
“我相信绘画”,当大家都一窝蜂地扑上现代艺术时,他选择留在台后双手交叉在胸口前观望,这使大家的目光自然就会往他身上转移,里希特就是这样引人注目的。
1959年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展览现场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成长在德国纳粹背景下,里希特有不少卷入纳粹活动的家庭成员,舅舅是英年早逝的纳粹官员,患有精神病的阿姨却死在纳粹组织的安乐死集中营内。
这些经历都很直接的反应在他的画面上,信仰、战斗机、年轻的德国恐怖主义分子、家庭和风景。
里希特的父母是非常不协调的,他的父亲是位思想保守的教师,拥戴纳粹主义,最后在战争中为国捐躯。
相反的,母亲却是位开放的女性,来自丰富的文化背景家庭,是位钢琴师和书商的女儿,她让里希特接触文学、哲学和音乐并支持他的绘画事业。
15岁离开语文学校后,里希特当过一段时期的摄影助理也曾为东德的共产主义画过宣传横幅和壁画。
1952年,他20岁时被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入取,学习至1957年毕业。
里希特的老师Heinz Lothmar是为前超现实主义画家,在充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色彩的东德美院里,意外的是他所学习的壁画部门却允许自由创作。
从里希特身上我们该看到什么[摘要] 自19世纪中叶欧洲发明摄影到如今摄影的迅速发展,传统绘画的“记录”与“传播”的那部分社会功能已被逐步取代。
可以说摄影的发展对架上绘画是不小的冲击。
但另一方面,随着摄影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用照片画画,当然那是“利用照片”作画,不是简单地“画照片”。
从最早开始使用照片画画的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德加到现今对中国当代绘画影响很大的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等等艺术家一生的绘画生涯可以发现:艺术史的更替更多的是建立在方法论的前提之下,而非图像更替。
方法论才是艺术史的根本。
[关键词] 里希特图片影像架上绘画一从19世纪中叶欧洲发明摄影,画家就利用照片画画,例如德加。
但那是“利用照片”作画,不是简单地“画照片”。
当时法国绘画达于巅峰,而摄影尚在幼儿时期,绘画与摄影绝对主从关系。
到19世纪末,画家们都意识到:摄影将逐步取代传统绘画“记录”与“传播”的那部分社会功能。
接着往后的影响则更甚,随着摄影在争论中成长为一大视觉艺术,绘画分成2大走向。
一路的前驱是后印象派,衍生出立体主义、表现主义、野兽派及抽象画,这几派画家与照片划清界限,其主旨,是玩弄绘画自身的种种可能性,其演变,出于绘画史自身的因果关系,大量美术史论著即着眼于此。
另一路则是纷杂的现代主义,其中最极端者,即达达派颠覆传统,杜尚告别绘画。
他们大胆利用图像,刻意融解绘画与摄影的分野。
杜尚给《莫娜丽莎》画两撇胡子,用的是现成图片,达达艺术的拼贴直接使用照片。
随着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促使了架上绘画的日益边缘化。
图片影视如何走上正式舞台以及它对架上绘画的的慢慢渗透的过程我也不详细道出。
直接把视线拉到近代,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艺术圈里大家对于图像艺术走向成熟后,不缺不使用照片,全部作品坚持写生的画家,例如弗罗依德,阿利雅,洛佩斯等。
但是,美国的沙里·费雪,尤其是德国的李希特,虽然画画,其创作素材与思考对象,全是照片。
图像与绘画作者:徐夏林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11期摘要: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作为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重要的当代艺术大师,其艺术贡献主要集中于为图像绘画和无主题绘画等方面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从绘画本质上讲图像的基本特性对里希特的创作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他用图像所具有的“中性”特征回避了绘画风格的问题。
这一手法为后来的架上绘画开拓了新的视觉空间,许多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个人创作的新体验,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里希特;照相绘画;反审美;观念艺术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于德国西部的德勒斯顿,父亲是一位纳粹党人,曾经在萨克森的一所学校担任老师,由于其参加了二战并被美军俘虏过战后没有办法继续教书,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排挤、孤立与家庭的关系也不和睦。
母亲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对音乐和德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幼小的里希特走向艺术之路有着重要的影响。
13岁时里希特进入一所商业学校学习,在朋友父亲的影响下学习摄影,还拍摄了自己的作品集,17岁时开始尝试水彩画,18岁时里希特考取了德勒斯顿美术学院壁画系,在德勒斯顿美术学院学习期间里希特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
1955年里希特先后两次前往西德,特别是第二次参观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后对里希特有着深刻的启发,两年之后里希特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妻子来到西柏林,他们放弃安逸舒适的东德生活走向了西德的自由艺术之旅。
来到西德的里希特开始与妻子住在岳父母家,靠政府所给的难民津贴维持生计,但很快他就在慕尼黑美术学院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由于里希特早期的艺术教育多以东德的苏式教育为主,所以对当时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知之甚少。
随着思想的转变里希特来到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跟随卡尔奥托格茨教授学习他的非形式主义、姿态抽象绘画以及当时所盛行的各种绘画流派。
里希特绘画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一次偶然的照片绘画经历,这幅作品就是《聚会》,创作于1962年,画面以写实的手法和色彩表现出一场聚会中的青年形象,然后他将画布割破后再缝合,并在作品中画上鲜红的颜色,仿佛预示着聚会后有不祥的事发生。
浅议格哈德.里希特作品的审美价值作者:谭容杰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8期摘要里希特作为当今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其油画作品风格多变,在时代的影响下实现了从摄影绘画、单色调绘画到抽象绘画的转换,而在转换中描绘出的作品体现了特有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由物及象的突破,由写实性到寓意性的升华。
关键词里希特由物及象写实性寓意性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艺术的纯粹性与崇高性在逐步发生变化,艺术正逐步走向生活化。
用尼采的话说: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德国的里希特运用自己的艺术天赋来独树一帜,试图应对复制文化和拯救绘画,他的作品显现出一种真实的人性力量,这也是作品超越本身价值的表现。
里希特崇尚古典,作品没有固定的风格,在摄影绘画、单色调绘画到抽象绘画的转换中保留着古典的意蕴。
除此之外,与传统油画不同的是,里希特作品还在“没有风格”的风格中实现了由物及象的突破,做到了由写实性到寓意性的升华。
他将抽象画引向另一种特性,即用抽象艺术的审美观发现了适合于理解心理的新的特性和关系。
他的作品将画的内涵引入到中国式的所谓“意境”,看山已不仅仅是山,包含深刻的历史寓意和文化内涵。
一、由物及象的突破:对复制技术的延伸及灰色画意境的塑造里希特从60年代初开始照片绘画,但他的创作理念并非单纯对照片模仿,他在创作时模糊画面,通过技术使传统艺术现代化,是照相写实主义的一种延伸。
利用照片进行绘画这种创作意想源于里希特对于摄影的热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拍了很多照片,并和摄影家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他向我展示了摄影的魔术。
”同样是复制图像,但在他看来。
摄影是不需要理解被摄对象的。
而绘画则不然。
他试图用绘画来使摄影变得更为高贵。
用不含感情导向的作品去掉摄影中所存在的感伤。
《桌子》的创作体现了特有的情怀。
里希特创作的基础是一本设计杂志上的一张现代主义者的桌子,通过在底图上直接用松节油和苯绘画,擦掉照片上的复制品来进行试验。
/n4136c10.aspx(有画的介绍)/NewsDetails.aspx?id=103538&point=%C0%EF%CF%A3% CC%D8%C2%ED%B5%C2%C0%EF%D5%B9%C0%C0(在照片上进行的绘画)展讯:展览名称: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1963—2007展览时间:2008.05.15 至2008.07.02主办单位: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巴登巴登弗里德·布尔达收藏馆、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柏林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览场地:13、14、15号展厅讲座:2008年5月17日下午1-3点,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下午5-6点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讲座:迪特马.艾格联合举办:歌德学院(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讲座将对里希特的创作进行概述介绍。
迪特马.艾格先生是北京此次“格哈特.里希特艺术展”(中国美术馆)的策划人。
作为策展人和出版人专注于当代艺术领域的工作。
曾经作为里希特的助手深入合作,是为数不多的里希特专家之一。
迪特马.艾格简历1958 生于汉诺威,德国下萨克森州1978 - 1984 汉堡大学学习历史,艺术史,文学1984 - 1985 里希特科隆工作室助理1985 - 1988 多特蒙德东墙美术馆Museum am Ostwall1989 - 2006 汉诺威史普格尔博物馆Sprengel Museum2006-至今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里希特收藏馆负责人格哈德·里希特简介:(转自中国美术馆/xiangguanwenzhang/zhanlanxiangguanwenzhang/t20080508_21 892.htm)格哈德·里希特1986年10月12日,在杜塞尔多夫、伯尔尼、柏林及维也纳展览馆成功举办的回顾展结束后不到一个月,格哈德·里希特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做出了一个使人惊异的否定性评价:“这么多失败,我真感到惊奇,这些画总而言之有时还是有一点好看,但基本上都是缺乏能力及失败的微不足道的证据。
【艺术评论】
摄影与绘画
●●
里希特的意义
叶剑青
摄影理念的形成是建立在绘画美学的基础上的,但摄影却反过来影响了现代绘画的发展。
从最初摄影对绘画的依附,到后来逐渐反客为主,并终于在科技的高度发展中完全取得视觉经验的组织和控制,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格哈特・里希特对当代绘画的贡献,正是基于对这一巨变的认识和反思。
下面我们准备从摄影现代视知觉经验的组织与
32
NO.9of2010
控制,以及摄影对现代艺术的影响等方面来透视里希特艺术追求的意义和价值。
摄影技术对现代视觉经验的影响
在此,我不想追溯摄影发展的历史【1】,但摄影由
暗箱技术——即将在小孔中观察到的影像在暗箱中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摄影与绘画:里希特的意义
作者:叶剑青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刊名:
艺术评论
英文刊名:ARTS CRITICISM
年,卷(期):2010,(9)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spl201009011.aspx
授权使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shgcjs),授权号:b25679e9-213b-4194-ba12-9ebf00f6bb48
下载时间:2011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