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移动IP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889.50 KB
- 文档页数:111
一.术语辨析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母填在对应术语的空格位置。
1.W ARP 2. D 分组总长度3.L 专用地址 4. F 严格源路由5.M CIDR 6. V MPLS7.N 间接交付 8. I 直接广播地址9.X 移动IP 10. C 分组头长度11.Z 扩展报头 12. G 松散源路由13.T ICMP 14. K 特定主机地址15.E TTL字段 16. Q 路由汇聚17.U RSVP 18. P 路由选择协议19.J 受限广播地址 20. S 第三层交换路由器A.IPv4分组头中表示网络层IP版本号的字段。
B.IPv4分组头中表示高层洗衣类型的字段。
C.IPv4分组头中4位的长度字段。
D.IPv4分组头中16位的长度字段。
E.IPv4分组头中用来表示转发分组最多路由器跳数的字段。
F.规定分组经过的路径上每个路由器及顺序的路由。
G.规定分组一定要经过的路由器,但不是一定完整的传输路径的路由。
H.标识一台主机、路由器与网络接口的地址。
I.可以将分组以广播方式发送给特定网络所有主机的地址。
J.路由器不向外转发,而将该分组在网络内部以广播方式发送给全部主机的地址。
K.路由器接到分组不向外转发该分组,而是直接交付给本网络中指定主机的地址。
L.只能够用于内部网络,而不能够在Internet进行路由的地址。
M.将IP地址按可变大小的地址块来分配的方法。
N.目的主机与源主机不在同一网络的分组转发方法。
O.路由器中用来产生路由表的算法。
P.用于实现路由表中路由信息动态更新的方法。
Q.用来减少路由表中路由项数量的方法。
R.有权自主决定内部所采用的路由选择洗衣的单元。
S.按第三层路由技术与第二层硬件交换技术相结合方法设计的网络互联设备。
T.具有差错与查询、重置功能的网络层协议。
U.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在会话之前建立一个连接,预留需要的资源的协议。
V.用标记分配协议实现标记交换的技术。
习题一、名词解释(在每个术语前的下划线上标出正确定义的序号)1.计算机网络2.局域网3.城域网4.广域网5.通信子网6.资源子网A.用于有限地理范围(如一幢大楼),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B.由各种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与其他通信设备组成,负责全网的通信处理任务C.覆盖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可以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横跨几个洲的网络互连起来D.可以满足几十千米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连的需要,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E.由各种主机、终端、连网外部设备、软件与信息资源组成,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并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F.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二、填空题1.计算机网络是技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通信子网和组成的。
3.局域网的英文缩写为,城域网的英文缩写为,广域网的英文缩写为。
4.目前,实际存在与使用的广域网基本都是采用拓扑结构。
5.以为代表,标志着第4代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6.中国Internet的主干网是。
7.目前,人们一直关注“三网融合”问题,“三网”是指、和。
8.按照传输介质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和。
三、单项选择题1.早期的计算机网络由组成系统。
A.计算机—通信线路—计算机B.PC—通信线路—PCC.终端—通信线路—终端D.计算机—通信线路—终端2.计算机网络中实现互连的计算机之间是进行工作的。
A.独立B.并行C.相互制约D.串行3.在计算机网络中处理通信控制功能的计算机是。
A.通信线路B.终端C.主计算机D.通信控制处理机4.在计算机和远程终端相连时必须有一个接口设备,其作用是进行串行和并行传输的转换,以及进行简单的传输差错控制,该设备是。
A.调制解调器B.线路控制器C.多重线路控制器D.通信控制器5.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
《网络实用技术》第六章本章自测一、单选题(共15道,每题4分,总计60分)题目1( B )不属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体现。
A. 移动场景B. 移动通信C. 移动终端D. 移动网络题目2下列( D )不属于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A. 媒体化B. 社交化C. 融合化D. 透明化题目3( A )是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
A. 移动互联网B. 局域网C. 城域网D. 因特网题目4下列( D )不属于移动互联网的基本要素。
A. 公众互联网B. 移动无线通信网络C. 移动终端D. 无线接入点题目5 实现移动互联的技术基础是( C )。
A. IPv4 技术B. IPv6 技术C. 移动IP技术D. 路由器技术题目6 SDN架构不包括( B )。
A. 基础设施层B. 链路层C. 控制层D. 应用层题目7 SDN的三层架构中,路由器属于( A )。
A. 基础设施层B. 网络层C. 控制层D. 应用层题目8 SDN的三层架构中,路由器属于( A )。
A. 基础设施层B. 网络层C. 控制层D. 应用层题目9( C )不属于数据中心网络业务流量的独有特征。
A. 长短流混合B. 通信模式特殊C. 长流流量比重较低D. 大量短突发题目10下列( C )不属于传统数据中心的服务。
A. 提供带宽B. 提供机柜空间C. 提供软件服务D. 防计算机病毒题目11下列( C )不属于数据中心的特点。
A. 高带宽B. 高可用性C. 高费用D. 高可靠性题目12移动云的架构不包括( C )。
A. 移动终端B. 服务器端C. 移动云端D. 后台系统题目13发现、选择网络服务和云服务是( D )的功能。
A. 资源层B. 网络虚拟化层C. 服务提供层D. 云服务层题目14 由网络和云计算的物理基础架构组成的是( A )。
A. 资源层B. 网络虚拟化层C. 服务提供层D. 云服务层题目15根据逻辑网络对底层网络进行抽象是( A )的核心功能。
A. 网络虚拟化B. 云计算C. 软件定义网络D. 物联网二、判断题(共10道,每题4分,总计40分)题目16移动云端属于移动云的架构。
《IP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IP网络体系结构〔3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1〕IP网络技术概述〔2学时〕,〔2〕局域网体系结构与特点〔1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熟练掌握TCP/IP的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各层的功能特点;理解网际互连的原理、异构多网互连的思想,以及“通用网络”的含义;掌握下层网络(物理网络〕对IP通信的支持及构成网络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类型下层网络对TCP/IP的通信带来的主要影响。
掌握主流的物理网络——局域网的体系结构和特点。
3、本章教学重点:TCP/IP层次结构划分及各层功能和主要协议。
4、本章教学难点:不同下层网络对IP通信的主要影响。
第二章局域/城域网MAC技术〔5学时〕 1、教学内容:〔1〕共享信道网络特点,MAC技术概述〔1学时〕,〔2〕典型的竞争性MAC协议CSMA系列协议原理与应用〔3学时〕,〔3〕多种MAC机制共存与应用〔1学时〕。
2、教学要求:理解共享信道网络通信的特点,理解MAC技术的主要类型〔竞争式与非竞争式,分布式仲裁与集中式仲裁等〕及其特点。
掌握竞争性根底MAC协议CSMA的根本原理并理解其局限性。
掌握CSMA/CD协议原理以及在以太网中的应用特点,CSMA/CA协议根本原理以及在802.11中的应用特点。
了解预留、预约以及竞争等多种MAC机制在802.16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CSMA协议原理以及局限性,CSMA/CD、CSMA/CA协议特点及应用。
4、教学难点:CSMA/CD和CSMA/CA的比拟分析;多种MAC机制的混合应用。
第三章局域/城域网组网技术〔6学时〕 1、教学内容:〔1〕网桥工作原理与交换式以太网〔2学时〕,〔2〕虚拟局域网VLAN以及新技术〔2学时〕,〔3〕WLAN与WMAN组网结构及特点〔2学时〕。
2、教学要求:掌握以太网交换机〔网桥〕的工作原理,掌握交换式以太网的通信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理解虚拟局域网〔VLAN〕的概念以及VLAN通信的特点,掌握划分VLAN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