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教案: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6 诗歌综合填空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8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都有哪些?语文是让学生学习和使用母语的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同学们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实践中体验和掌握使用语文的规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
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
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
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
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高考语文诗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 掌握高考语文诗歌复习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3. 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4. 诗歌的鉴赏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包括韵律、格律等基本要素。
2. 解释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包括抒情、写景、抒怀等常见主题。
3.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取高考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经典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诗歌鉴赏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些高考诗歌题目,要求他们独立进行鉴赏和理解。
2. 学生完成后,进行互评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第五步:巩固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些与诗歌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解答等形式。
2. 学生独立完成并批改,强化对诗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需要重视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欣赏诗歌。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发表观点等。
2. 练习题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后完成的练习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诗歌鉴赏评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经典和现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邀请专业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讲座或分享会,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教学设计]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三——古诗文选读教学目的:1.系统性地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基本内容、作者及其思想和文化内涵。
2.训练学生运用语言分析文本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感性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4.旨在培养和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整体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古代诗文,了解其文化与思想内涵。
2.理解古代诗文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技巧。
教学难点:1.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导学法。
2.引导学生自行发现。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古诗文中的一两句话,或是给学生展示一幅古代诗画,通过提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了解古代诗词、文言文(35分钟)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词、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如:用词考究、充满诗意、形式复杂等。
然后让学生一起根据《诗经》、长歌行、《乐府诗集》、《唐诗三百首》等经典选读,了解其中的风格、结构、用词、表达手法等,探讨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内涵。
三、表现技巧探究(35分钟)老师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例如《离骚》、《庐山谣》、《葬花吟》等,与学生一起探究其表现技巧,例如:运用比喻、排比、借景等手法、注重画面感、形象表达情感等。
四、阅读理解深入探究(35分钟)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深度阅读,理解每篇古诗文的内涵和作者意图,并说明其中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古代诗文思想、文化内涵和创作风格。
五、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布置写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选一首古诗文进行深度解读,并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对古代诗词、文言文的风格和特点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其意义和内涵。
在分组讨论和解读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促进了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高。
任务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炼字之妙,赏析诗眼、词眼,赏析炼句之美,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复习目标:1.掌握赏析炼字尤其是诗眼的角度和答题规范。
2.学会欣赏炼字艺术。
题点一 熟悉炼字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清代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考查赏析诗词中作者锤炼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叠音词等。
一、古诗中常炼字的类型动词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抒发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描写茫茫沙漠,用“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用“孤”字状其醒目;“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
数量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两句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用“千里”写了江南地域的广阔。
叠音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句中“时时”“恰恰”为叠音词。
“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戏蝶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拟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
拟声词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教学目标1.掌握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2.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能较好阅读和鉴赏诗歌。
3.深入理解课文,准确分析课文的情感色彩,把握文本的表达意图。
4.通过阅读、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5.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2.诗歌的鉴赏。
3.文本的情感色彩分析和表达。
教学难点1.词语和句子的灵活运用。
2.诗歌的深度阅读和鉴赏。
3.文本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教学内容和方法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例句和常用短语词,让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然后提供一些短文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词语和短语,来合理搭配句子,从而体会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同时教师要着重讲解以下几个方面:1.词语的词性、词义、用法和搭配。
2.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含义。
3.从词语和句子的搭配中,体会语言的表达要素。
诗歌的鉴赏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鉴赏,通过鉴赏的过程,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和特点。
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特点、韵律格律、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2.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哲学等,深入分析文艺作品的内涵和离不开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3.通过团体合作、集体讨论、个人思考和转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文本的情感色彩分析和表达教师可选择一些文本,让学生进行细读并分析其中的情感色彩,然后让学生进行表达。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整体把握文本的意义和内涵,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色彩。
2.从语言和文学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3.让学生进行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活动活动一:搭配词语和句子时间:30分钟内容:利用教材提供的例句和常用短语词,让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然后提供一些短文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词语和短语,来合理搭配句子。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语音部分一、考点分析《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能识记现代汉语一般话的字音。
同时指出: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法。
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实力,精确地推断其正确与否。
实力层次为A级,一般占3分。
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常用字音,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与《一般话异读词审查表》为命题依据。
常用字共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近几年语音试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简单读错的字,采纳的题型是选择题,类型有:①选择字音全部正确的;②选择字音有错误的;③选择字音全部相同的。
试题题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汉语拼音。
语音的复习要留意以下几点:①积累生字、疑难字。
除了驾驭3500个常用字以外,还应积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且编者已注音、释义的生字以与一些疑难字。
做到在阅读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拿不准的难读字,如“盥”àn、“龋”qǔ。
另外不能受地方音的影响而产生误读,如“普遍”的“遍”,不读“àn”,而读“àn”。
②留意多音多义字。
(1)词性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好”,读 hào(动词)“喜好”,读hǎo(形容词)“好孩子”。
(2)词义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恶”,读“ě”,作“恶心”讲,读“è”,作“凶狠”讲。
(3)口语和书面语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薄”,书面语读“bó”,薄弱,口语读“báo”,厚薄。
(4)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不同而读音不同。
如“巷”,一般读“à”,(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了。
③留心形近异音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在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它们的读音却不同。
如“莠”与“秀”字形相近,但读“yǒu”,假如读成了“ù”,则错了。
在语音识记中,肯定要克服“识字认半边”的现象。
语音复习,要弄清错读的缘由,养成正确识记一般话字音的良好习惯,可采纳平常点滴积累,考前强化识记的方法。
考教衔接现代诗歌专题讲义目录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教: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3)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针对现代诗的题目,尤其是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逻辑链条和突出特点。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结合部分例题进行阐述。
一、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诗歌的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鉴赏其艺术特色。
突出特点:1.内容理解:题目设计时会特别关注诗歌中的关键细节,例如象征物、重要事件、人物心理活动等,要求考生能够透过表面文字,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艺术特色:题目还经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一题中,选项C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这与诗歌中“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的内容相吻合,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因此是正确的。
而其他选项要么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要么夸大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被排除。
二、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此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特定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及作者使用特定修辞手法的目的。
通常,正确答案会清晰指出某段落或句子在整体诗歌中的功能,或是某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突出特点:1.表达效果:题目会检验考生能否识别出某个表达方式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例如通过对话形式来深化主题。
2.修辞手法:题目还会考察考生能否准确识别并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反复、拟人等,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中,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选项D正确地指出了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情感更为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而选项C则误解了诗人与芭蕉之间关系变化的明显表达,因此不正确。
三、综合应用与个性化解读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本身,还能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甚至鼓励考生提出个性化的解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熟悉高考语文考试的题型和要求;2. 掌握高考语文各个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3.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4. 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和解题技巧;2. 高考语文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和强化训练;3. 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和范文分析;4.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和短文改错的答题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和解题技巧1. 导入:介绍高考语文试题的类型和分值比例,强调解题技巧的重要性。
2. 概述:讲解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见题型,如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作文等。
3. 解题技巧:针对不同题型,讲解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如阅读理解的略读和精读技巧,短文改错的常见错误类型等。
4. 解题实例:选取一些典型的高考语文试题,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掌握解题技巧。
第二课时: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和强化训练1. 导入:复习高考语文的重点知识点,如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修辞手法等。
2. 知识点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其基本概念和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强化训练:选取一些高考语文真题或模拟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答题,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答案解析:对练习题进行答案解析,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课时: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和范文分析1. 导入:介绍高考语文作文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2. 写作技巧:讲解高考语文作文的写作结构、段落组织和语言表达技巧,如开头引入、论点论据的展开、结尾总结等。
3. 范文分析:选取一些高分范文,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了解优秀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4. 写作训练: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按照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并提供指导和反馈。
第四课时: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和短文改错的答题技巧1. 导入:介绍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和短文改错题的要求和特点,强调答题技巧的重要性。
Ⅱ .学——诗歌鉴赏的解题通法[古代诗歌“三步赏析法”模板示范 ]第一步:看标题,定题材,知大体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能够读出以下内容:1.写作的时间、地址、对象、事件;2.写作缘故或目的,暗含的感情;3.作品的感情基调;4.诗歌的主要内容;5.诗歌的题材;6.示意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看说明,发掘示意信息说明常常示意侧重要信息,必定要认真审读。
说明的内容有:1.供给写作的背景,示意要旨感情;2.介绍作者,示意思想感情、写作风格;3.解说要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4.讲解典故;5.供给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近似的讲解。
第三步:看正文,掌握诗歌因素1.理清诗歌构造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诗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怀(主)(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怀(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首句衬着氛围上片(阕)主句写景写景(次)词尾句过渡下片(阕):抒怀(主)古代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用于扣题;“承”对诗意申诉;“转”用于拓展诗境;“合”收束主题,卒章显志。
2.抓住要点词句,定位诗歌的感情基调(1)结句和其余表示诗眼的字句,常常直接表露了诗歌的要旨。
(2)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常常揭露了其感情,这样的字叫“感情语言”。
假如抓住了这些字,掌握思想感情常常既快又准。
它不仅仅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3.掌握诗歌六因素经过读诗,正确掌握诗歌中的时间、地址、人物以及事件,理解诗中借助怎样的光景描绘,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感情或揭露了什么样的事理,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示例 ][古代诗歌“三步赏析法”模板应用 ](2016·浙江卷 )阅读下边两首诗,达成后边题目。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答案】运用对仗 (对偶 )、拟人的手法,借陵寝、宫殿的荒芜残缺之景,抒亡国之痛,情形交融。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剖析。
【答案】①以对照增强叙事的抒怀成效。
用显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京女”心系故国作对照,表达伤时感事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状况的对照,表现百姓流浪之苦。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1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以集体备课组教研计划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针对上学年教与学的不足,形成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年级部工作计划为参考,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
通过考点突破第一轮的复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扎实打好基础,积极备考。
二、教学目标及工作任务(一)教学目标1.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2.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视野和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热爱汉语,热爱中华文化。
3.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为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的工作任务1.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继续规范学生的学习语文行为,促进学生快乐自觉地学习语文。
2.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争取高效完成本期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3.加强基础练习,改进练习方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三、教学工作(1)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1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重点讲成语第2周:辨析并修改病句第3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第4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第5周:阅读评价中外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第6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及虚词的用法第7、8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第9周:筛选文言文信息第10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11周:半期考试,分析总结第12周:翻译文言句子及文言语段断句第13周:鉴赏诗歌形象第14周:鉴赏诗歌语言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16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第17周: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第18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第19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第20周:阅读鉴赏中外散文第21周:阅读评价中外传记第22、23周:作文专题训练及期终考试以上时间安排并非固定,在教学过程中可作适当调整。
考点6诗歌综合填空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命题特点和风格。
两道诗歌鉴赏题,其中第一道是填空题(注:2016年是简答题),考查的内容多为识记、理解、分析和迁移、拓展,同时也涉及诗歌鉴赏的其他方面。
“诗歌鉴赏”中出现的这种填空题型,在全国各省市的历年高考卷中极为少见,除浙江卷外,只有湖南卷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
因为题型特殊,有自己的命题特色,所以此处单独列为一讲,为考生作一简要分析和备考指导。
☞熟技巧(一)加强识记,丰富积累浙江卷“诗歌鉴赏”的填空题,往往考查一些名句背诵或历史文化常识等内容。
这就要求考生们平时注意积累,将高中阶段和初中、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对课外的以及生活中广泛流行的名言、熟语、格言、警句等都要注意积累。
答题时一方面要准确领悟诗歌本身的句子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联想和准确迁移,由此一点引发联想,以唤起记忆和积累。
知识需要积累,而联想能力则需要平时多多练习。
(二)字斟句酌,准确理解做“诗歌鉴赏”的填空题,其实不仅仅是在考查知识积累,也是在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鉴别欣赏能力。
浙江卷的这类题,往往从诗中的隐含信息或隐性的背景方面来命题。
所以对于诗歌中所叙事件的时令、季节、地点、事件、起因等,一定要细细品读,准确把握。
这些信息往往不是直接从诗句中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景物或事象的特征.间接地暗示出来。
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暗示夏季,而“人面桃花相映红”则暗示春天。
除了仔细品读诗歌之外。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
(三)掌握概念,善用术语形象、意象、意境、感情、修辞、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在填空题中仍然会有考查。
与简答题或论述题不同,填空题往往是根据诗歌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某一方面的提示,要求填写出符合这一提示的某一个概念或术语,它与简答题的命题思维不同,是一种反向思维。
因此,如果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和掌握,那么做起这类的填空题来,就能如鱼得水而毫不费力。
角度1:对古诗词名句的识记(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1分)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______”句。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干要求默写相关名句。
第二步,根据题示写答案。
由“张志和”“《渔歌子》”和诗句的上句,很容易写出答案。
【答案】桃花流水鳜鱼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的前两句,作者引入了折柳赠别的风俗,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识记。
前二句用比喻道出杨柳枝的色泽,点明送别时间,借用折柳的习俗表明不舍之情;由此可联想起“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
【答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角度2: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200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无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_______,“一家”指的是________。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干要求分析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步,读诗歌,找答案。
根据题目及词的意思,两种是指“雪花”与“梅花”,作者就是通过梅花与雪花的对比,表达对梅花的赞美,词中“风流”是指“风度”或者“气质”,一家是指“大自然”或者“寒冬”。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这句意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但气质不同。
【答案】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北宋]晏珠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季节)________(时分)的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
第一空抓住诗中景物描写“金风”“梧桐坠”即可了解季节特点,第二空抓住诗中“斜阳”“银屏昨夜微寒”即可了解“时分”特点。
【答案】秋天黄昏角度3:对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及文学常识的识记和了解(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2分)(文本见本专题考点5“即学即用”)【注】①虚:废墟。
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__________》。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目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二步,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联想平时积累得出答案。
【答案】春江花月夜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怀古查德卿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
霸业戍空,遗恨无穷。
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曲中的“一个农夫”指的是________,“一个渔翁”指的是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一空要抓住曲中“晦迹南阳”“八阵图名成卧龙”来理解;第二空要扣住曲中“栖身东海”“《六韬》书功在非熊”,结合相关背景材料来分析。
【答案】诸葛亮姜尚(姜子牙)角度4:对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概括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时复杂.有时比较简单;而命题时答题要求也不同,有时要求详细地分析,有时则只要求简单地概括。
有时诗歌中所表现的一种或两种感情,确实可以用一两个词精练地概括出来,这时就可用填空的形式来命题。
(2016·嘉兴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数日[宋]赵师秀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望[宋]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
赵诗流露出一种________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______的情感。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干要求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两首诗的内容上来看,赵诗所抒发的感情,是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起的悲苦之情;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的是喜悦的感情。
据此填入空格处即可。
【答案】懊丧(落寞、悲苦)欣喜(闲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宋]苏轼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旧历六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遭王安石派的谢景温诬告.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为杭州通判。
“日夜向江海”言作者离京都越来越远,使全诗笼罩在一种__________的情绪里。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日夜向江海”即“相去日以远”之意,是说一天天愈来愈远地离开汴都,暗示了一种对朝廷的依恋、对被谗外放的忿懑不堪之情,使整首诗笼罩在一种怅惘的情绪里。
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怅惘角度5:对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判别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命题点.当然绝大多数是要结合诗歌来分析;有时只需要判别出诗歌中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并不需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这时也可以命成填空题的形式。
(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
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目要求指出诗歌的章法结构。
第二步,联系《诗经》的文学常识和教材中学过的《采薇》,很容易答出“重章叠句”。
《诗经》中每段开头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只是更换个别的字,叫作重章叠句。
【答案】重章叠句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月见梅花梅尧臣江南风土暖,九月见梅花。
远客思边草,孤根暗碛沙。
何曾逢寄驿,空自听吹笳。
今日樽前胜,其如秋鬓华。
江梅杜甫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埘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________的抒情方式,均借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________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一空要抓住梅诗和杜诗借写梅之景来抒发情感的特点;第二空可结合两诗中的关键诗句来思考,前首诗中“远客思边草”和后首诗中的“故园不可见”,都透露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答案】借景抒情客居在外的思乡角度6:对诗歌中关键词语(或诗眼)的提取“炼字”是“诗歌鉴赏”题中对语言进行赏析的一种代表性的题目,“炼字”可能涉及词语选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
这是一种带论述性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语言鉴赏题,但如果命题者以反向思维降低难度——只要求考生按照某种表达效果的提示,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这种表达效果的词语,这时就可以以填空的形式来鉴赏诗歌的语言。
(2016·宁波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宋]吴潜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采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①。
濯锦古江头②,飞景还如许!【注】①“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
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
②锦古江头:代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上片能体现海棠花开之快、观赏者惊喜之情的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干要求找出两个关键词,即“诗眼”。
第二步,分析诗歌句子作答。
在词人的笔下,海棠花开迅速,观赏者更是欣喜若狂,上片中“便一饷、胭脂尽吐”将这层意思点得非常准确。
作答时,从这句词中找出“一饷”“尽”即可。
【答案】一饷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题金陵渡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本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体裁和诗眼。
对体裁的判断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唐诗”,再根据诗句的数目和字数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