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六单元单元分析人文主题本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主题,编排了《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精读课文。
这是本套教材继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后,第二次安排与童年生活有关的主题。
与第一次不同的是,本单元编排的课文,不仅有童年的欢乐,更有经历挫折带来的成长。
课文编排《牛和鹅》讲述了一个童趣十足的故事,“我”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被鹅追赶袭击,吓得惊慌失措。
最后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并且在他的帮助下“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及态度。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写了“我”童年时的一次难忘经历,“我”在一次班级演出中扮演老虎,因为不会豁虎跳遭到了同学的嘲笑,这篇课文语言平实质朴,能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扮演老虎给“我”带来的困惑。
《陀螺》一文讲述了童年时“我”玩陀螺的烦恼与欢乐,介绍了“我”用小陀螺战胜大陀螺的经历,并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语文要素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旨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加深、丰富对文章的理解。
本单元围绕这一要素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
《牛和鹅》呈现了学习伙伴作的批注,让学生直观认识批注,提示学生可以批注对内容的体会、疑问,对写法的体会,以及获得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后两篇课文以留白的形式让学生练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总结、梳理了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对理解文章的作用。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材围绕此要素进行了精心编排:《牛和鹅》引导学生通过勾画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语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借助表格,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语句,体会“我”在不同阶段的心情变化及变化的原因;《陀螺》引导学生借助梳理出的相关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要求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某种心情,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表达。
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备课组名称:实验小学四年级备课组成员:武凤、王云、刘婷执笔:刘婷【单元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5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
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2.丛书简介:《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册中的《让爱留下》、《每一个爱的梦都会飞翔》、《爱是给予》、《一顶顶帽子,都是爱》、《一元钱,两份爱》、《真正的施主》、《阳光母爱》。
3.单元双线主题人文性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工具性主题——阅读主题: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并联系读过的和身边发生过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表达主题: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单元学习目标】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5.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6.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
7.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于练笔。
【单元重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并联系读过的和身边发生过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文字乐园》教案
本教案针对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六单元《文字乐园》进行设计。
本单元主要讲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演变过程;
2.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艺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
4.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
1. 汉字的构造和演变;
2. 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艺术。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汉字,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研究汉字的构造
通过展示不同的汉字,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汉字的构造,了解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演变过程。
步骤三: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礼仪和传统节日等,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步骤四:介绍书法艺术
通过展示中国传统书法作品,介绍书法的起源、发展和分类,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步骤五:小结和巩固
通过问答、练和讨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巩固,检查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通过课堂练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1.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 相关的图文资料和图片;
3. 书法作品的展示素材。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安慰》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口语交际:安慰》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口语交际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安慰他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材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他人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如何用恰当的语言去安慰他们,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基础,他们能够运用简单的句子进行日常交流。
但他们在安慰他人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时甚至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恰当的语言去安慰他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在他人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如何用恰当的语言去安慰他们。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安慰他人。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安慰他人。
2.示范法:教师以示范的方式,展示安慰他人的正确方法。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安慰他人的经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安慰他人的图片或卡片,用于展示和练习。
2.准备一个教学情境,如:一个同学丢失了钱包,情绪低落。
3.准备一些关于安慰他人的常用句型和词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卡片,展示一个同学丢失钱包,情绪低落的情境。
引导学生关注这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2.呈现(5分钟)教师以示范的方式,展示如何安慰这个同学。
使用一些常用的安慰词汇和句型,如:“别难过,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的。
”、“失去钱包很可惜,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安慰他人的经验。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安慰情境。
其他组的学生充当观察员,评价安慰是否得当。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关于安慰他人的句子和词汇,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习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习作创作。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习作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习作创作。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习作的定义和示范习作。
2.材料:铅笔、橡皮、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A. 导入(5分钟)1.引入习作的概念,让学生猜测习作是什么。
2.呈现习作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习作的意义和特点。
B. 概念讲解(10分钟)1.讲解习作的定义和写作要求。
2.分析习作的特点和结构。
C. 习作示范(15分钟)1.展示一篇优秀的习作范例,解析其结构和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范例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
D. 习作练习(20分钟)1.让学生选择一个话题,进行习作创作。
2.老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E. 作品展示和点评(10分钟)1.学生互相交换习作,进行互评和点评。
2.教师对几篇优秀的习作进行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习作的要点和写作技巧。
2.激励学生继续练习习作,提升写作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习作练习,准备好明天的课堂展示。
2.阅读一篇优秀的作品,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并做笔记。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习作的概念和提高写作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模板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1:颐和园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1.CAI课件、展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颐和园全景图)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三.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要求“快、静”。
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
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板书:详、略。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主要包括对本单元的生字词、重点句子、语法知识、写作技巧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有写作技巧的训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本单元的生字词、句子、语法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写作技巧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扎实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理解和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法知识。
3.提高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
2.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3.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写作技巧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2.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活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好本单元的生字词、重点句子、语法知识、写作技巧的相关资料。
2.设计好课堂练习和作业。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单元的生字词,让学生进行认读和复习。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和语法知识,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备课人:郝兴教材分析: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
这组教材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卡罗纳》是篇略读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
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
教学是通过让学生阅读这感人的故事,体会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理解、互相关爱,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写作方法。
《给予是快乐的》也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
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语文园地六》有五项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
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本次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看图作文,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写出来的习作会比画面所反映的内容更完整、更具体、更生动。
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要求把经过写具体,最好还要写写自己的感受。
习作时,教师注意指导,讲评时,请学生读一读精彩片段或全文,师生共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
“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日积月累”是一首课外的古诗。
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积累:先读一读,再讲一讲;最后背一背。
“成语故事”讲的是“杏林春满”这个成语的典故,教学时,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再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引导学生课外多读书、勤积累。
知识、能力目标: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1、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
3、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于练笔。
课时安排:20 《古诗两首》 2课时21 《搭石》 2课时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课时23《卡罗拉》 1课时24《给予是快乐的》 2课时语文园地六 4课时单元复习 2课时20、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魅力。
如何挖掘简单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含深情,使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目标: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
2、收集写送别的诗歌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了解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面对自己亲密的知心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
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古诗二首》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
二、初读古诗,感悟韵律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指名读-——范读——齐读)三、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揭题、解题①揭题:注意“孟(meng)”的读音及写法。
②解题: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2、了解背景(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①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②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③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3、理解诗意①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②集体交流结合长江图弄懂“西辞”的含义,明确黄鹤楼、广陵之地理位置,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入境悟请①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②细细品读古诗黄鹤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昔日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诗中恰逢阳春三月。
想象表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情?李白这是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李白何来心情赏春呢?总结: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惟有孟浩然。
5、诵读全诗(配乐《送别》)第二课时一、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托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情厚谊,至今被人们传颂,我们再来看看王唯如何抒发与友人的离别情。
1、解诗题①轻声读诗题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这首诗还叫什么名字?(渭城曲、阳关三叠)②二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2、知诗人关于王维你知道什么?3、解诗意①自学(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自己的解释与感受)②汇报(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③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4、悟诗情①你静静的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②示渭城图(课件)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示安西了。
④阳关以西景象图(课件)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⑤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深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再多的话语却道不尽离别意,只能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⑥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受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再来一杯:(做举杯动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⑦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在送他一程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5、配乐诵诗《送元二使安西》二、延伸巩固入诗境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
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
1、古诗大汇聚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选诗齐研读四人小组,合作研读一古诗,感悟这是怎样的别离?3、总结每一首诗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让我们再来吟诵这两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1、搭石教材分析: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捧读《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过程及方法: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提出目标(一)谈话导入,引出美师: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的眼睛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搭石》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
(二)提出目标.(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