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弹性纤维的生产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585.00 KB
- 文档页数:16
聚氨酯纤维是一种含有85%以上氨基甲酸酯的、具有线性链段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弹性纤维(Spandex),我国商品名称为氨纶。
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氨纶强度高,比重轻,具有优良的高弹性和弹性回复率,其制品柔软而富有弹性,既贴身又无约束及松弛感,有良好的服用性能,还广泛应用于产业、医疗、体育等领域。
氨纶的研究最早始于德国,1959年杜邦首先实现了干法纺氨纶的工业化生产,60年代日本旭化成、东洋纺等公司也先后开发出了氨纶生产技术。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氨纶包覆纱和包芯纱技术的开发,氨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1989年,我国在山东烟台建成第一个氨纶生产装置,90年代一批氨纶企业也先后投产,2001年后中国企业全面进入,产能迅猛增加,截至04年11月,我国氨纶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40%多。
一、氨纶的主要生产方法根据纺丝方法的不同,氨纶生产的工艺路线可分为溶液纺丝法、熔融纺丝法、化学反应纺丝法,其中溶液纺丝又根据凝固介质不同分为干法溶液纺丝和湿法溶液纺丝。
目前,世界范围内干法纺丝占全球氨纶生产的80%以上、湿法纺丝约占10%左右、其它两种约占10%。
而在我国至今没有化学反应法。
化学反应纺丝法因工艺复杂,纺丝速度低,生产成本高,设备投资大且存在二胺环境污染等问题,今后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大。
1、干法溶液纺丝干法纺丝以聚醚二醇与二异氰酸酯以1:2的摩尔比在一定的反应温度及时间条件下形成预聚物,预聚物经溶剂混合溶解后,再加入二胺进行链增长反应,形成嵌段共聚物溶液,再经混合、过滤、脱泡等工序,制成性能均匀一致的纺丝原液。
然后用计量泵定量均匀地压入纺丝头。
在压力的作用下,纺丝液从喷丝板毛细孔中被挤出形成丝条细流,并进入甬道。
甬道中充有热空气,使丝条细流中的溶剂迅速挥发,并被空气带走,丝条浓度不断提高直至凝固,与此同时丝条细流被拉伸变细,最后被卷绕成一定的卷装。
可纺氨纶丝的纤度范围为1.1-246.4tex,纺丝速度200-600 m/min,有的可高达1000 m/min。
聚氨酯纤维聚氨酯纤维聚氨酯纤维是聚氨基甲酸酯纤维的简称,又称聚氨酯弹性纤维,中国称氨纶。
一、纤维的发展聚氨酯(PU)纤维是高弹性纤维,由含质量分数85%以上的线性聚氨基甲酸酯高聚物加工制成。
国际上统称为“斯潘德克斯”(Spandex),我国称为“氨纶”,各公司又都有自己的商品名。
它是一种由PU嵌段共聚物制成的纤维,该共聚物由软段和硬段2种链段构成。
1937年O.Bayer和H.Rinke首先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和1,4-丁二醇(BDO)合成了PU材料,但未能工业化生产。
随着对PU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了PU的多种优异性能,高弹性机理也被深入研究。
1959年美国杜邦公司R.J.Ater报道了以聚四氢呋喃(PTMEG)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制取PU弹性纤维的技术,开始实现工业化生产,并命名为Lycra(莱卡)。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生产氨纶,欧洲、日本及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不少生产装置,至1967年厂商已有30家左右。
20世纪70年代世界氨纶总产量为0.7万t/a,1990年总产量超过5.8万t/a。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市场需求迅速增加,使氨纶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平均年增长率超过l0%。
我国的发展状况我国PU纤维工业起步较晚。
1988年底,烟台氨纶厂引进日本东洋纺织株式会社干法纺丝氨纶生产技术,建成了我国第一套氨纶生产装置,形成了300t/a 的生产规模,后又经过5期改造,扩大了产能。
随后江苏连云港、上海杜邦、广东鹤山、河北保定和浙江华峰等相继引进了国外生产装置,使我国2005年氨纶产能达到21万t/a。
我国氨纶生产工艺技术和装置主要从美、日、韩及德国引进,其他仅有郑州中原氨纶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连续干法氨纶成套生产技术和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与B.F.Goodrich化学公司合作开发的熔融纺丝技术。
中国氨纶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至少有10年,70%国内氨纶厂使用的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的东洋纺织技术,虽有改进,但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仍存在明显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