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的地理环境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9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一、中国的地形和地势:(1)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沿36°N地形剖面图如上图)。
(2)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海拔高度。
(3)三级阶梯概况:地势阶梯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之间盆地和高原某某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4)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比重最大,为33%,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
(5)主要的山脉: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走向 山脉名称东西 天山①~阴山②昆仑山③~秦岭④南岭⑤东北---西南 大兴安岭⑥~太行山⑦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某某盆地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丘陵和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某某丘陵、辽东丘陵(6)主要地形区及特征: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a、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b、造成南北气温差别大的主要原因:纬度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c、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2、温度带:(1)依据: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六个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分布的主要地形区:二、降水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集中于夏季。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某某―某某―某某―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必背知识点(精华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分为24小时;地球以太阳为中心公转,一年为365天。
-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之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球的地理坐标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地点的位置。
- 地图的绘制和使用:地图是地球表面各地理要素的缩影,绘制地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地理特点和布局。
第二章:中国的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
- 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国的自然地理包括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河流等,地貌多样。
- 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的气候多样,有寒冷的北方气候、温暖的南方气候等。
- 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人口迁移。
- 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市场,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产生影响。
- 城市的特点与问题:城市有集聚人口、经济繁荣等特点,但也面临城市化进程过快、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四章:农业与工业- 中国的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等。
- 农业的发展与问题:农业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紧张、农业机械化进程等问题。
- 中国的工业:中国的工业发展较快,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 工业的发展与问题:工业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但也面临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五章:交通与通信- 交通运输方式: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
- 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的发展。
- 通信方式与网络:通信方式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第六章:人类活动与环境- 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垃圾应进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和处理。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地势和地形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⑶三级阶梯概况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2、地形复杂多样⑴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②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④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阔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山地百分之三十三高原百分之二十六盆地百分之十九平原百分之十二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X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X盆地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X丘陵、辽东丘陵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拟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
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开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局部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开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倒塌、滑坡、泥石流【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延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依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肯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照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笔记中国的自然环境2.1 中国的地势地形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正文一、我国的自然环境概述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主题——我国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涵盖广泛的课题。
我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拥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
从东部的沿海平原到西部的高山巍峨,我国的自然环境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了森林、草原、盆地和高原等自然地理景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探讨我国的自然环境,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复杂而宏大的主题。
二、我国的自然环境与地理特点1. 我国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势我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陆地疆域东西宽约5500公里,南北长约5000公里。
我国地理位置特殊,南北逐渐升高,西部和北部地势较高,东部和南部地势较低。
这种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带来了多样性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类型。
2. 我国的气候与自然环境我国自然环境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南北跨度大,因此呈现出了多样的气候类型。
从北方的寒带气候到南方的热带气候,再到西部的高原气候,我国的气候差异显著。
这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为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多样性,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三、我国的自然资源1. 我国的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和水资源。
我国的主要水系包括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这些水系不仅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包括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等。
2. 我国的森林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较高。
我国的森林资源不仅为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和生态功能,也为我国的木材、药材和其他森林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森林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包括森林破坏、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等。
四、我国的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下列措施与图中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最相适应的是()A.①——管控航运,保护生态环境B.②——必禁建水电站,保护水力资源C.③——疏通河道,加强防洪能力D.④——禁止耕作,防止水土流失答案:C①地区是长江的发源地,该区域要禁止过度放牧,保护生态;②地区是横断山区,地势陡峭,但不适合建水电站,要保护植被、禁止耕作,防止水土流失;③地区是长江中游,存在河道弯曲的问题,需要疏通河道,加强防洪能力;④是长江下游,需要管控航运、保护生态环境,故选C。
小提示:2、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但下列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答案:C亚洲气候的特点是: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其中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C项正确。
故选C。
小提示: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跨纬度最广和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3、某班级开展“汶川十年,防震减灾知识宣讲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震发生时听从指挥有序撤离B.地震时应乘坐电梯迅速离开C.地震时应撤离到相对空旷地带D.地震被困后躲在卫生间墙角答案:B本题考查防震减灾的措施。
地震往往引起楼房坍塌、漏电、火灾等,一旦停电,电梯将无法打开。
电梯是“死门”,地震时不能乘坐电梯。
故选B。
小提示:4、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A.加固黄河大堤B.在上游修筑水库C.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D.多挖几条入海河道答案:C黄河是我第二长河,最大的问题是含沙量大,主要是由于中游流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黄土高原,雨水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所以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要做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故C符合题意。
初二上册地理复习资料知识点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
(课本图2、2,图2、3)2、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
它是我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中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就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宜昌市。
长江流经的省份(自西向东):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最终流入东海。
4、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5、中国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6、中国淡水湖泊:鄱阳湖(江西省)。
7、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9、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黄河流经省份共有8个(自西向东):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最终流入渤海。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达木盆地(青海)、准噶尔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3、中国各大山脉走向课本图P26图2.6。
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
(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
(石油、矿产资源等)3、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的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对照课本识记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三级阶梯内的主要地形和海拔
第一阶梯:高原、山地海拔>4000米
第二阶梯:高原和盆地海拔1000—2000米
第三阶梯:平原和丘陵海拔<500米
4、西高东低,面向海洋的地形特点对气候和河流流向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东部广大地区气候湿润。
(2)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使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5、河流从高一级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的变化及利用价值?
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于发电。
6、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的影响?
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二、地形复杂多样
7、我国主要的山脉
8、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1)对照上图记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和山脉之间的相对位置。
(2)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我国第一大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冰川广布,雪峰连绵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平坦开阔(东部呼伦贝尔草原盛产三河马、三河牛)。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发育。
多梯田。
按照三横四纵的山脉走向记忆中国的
主要山脉
山脉)
(3)四大盆地的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国第一大盆地,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降水受大西洋气流影响
四川盆地——海拔最低、“紫色”盆地、工农业发达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聚宝盆”
(4)三大平原的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第一大平原、黑土广布;(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众多,著名的“鱼米之乡”。
三、山区面积广大
9、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
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的山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10、山区开发利用的不利条件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②坡度大,不易耕种,易发生水土流失
③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④缺乏资金和技术
11、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①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②中草药和动物资源丰富
③牧草资源丰富,可以放牧④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12、如何扬长避短,对山区进行合理地开发建设?
①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引进资金技术
②对农业实施多种经营③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④大力发展旅游业⑤利用水能资源发电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差异
1、南北气温的分布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
总体分布规律从南向北依次递减,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因素。
冬季时,南北温差大。
(影响因素为纬度因素和冬季风的影响)
夏季时,除青藏高原以外,全国普遍高温。
(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地势影响也较明显)2、温度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重要依据,对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生长起到重要作用。
(2
3、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二、东西降水差异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
(受夏季风的影响)2、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某一地区的湿润程度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降水量>蒸发量--------气候湿润;降水量<蒸发量--------气候干燥
3
注意:地形区与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叠加。
三、季风气候显著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3、季风区降水的时间变化
夏秋多,冬春少;越往北雨季越短,降水集中度越高。
4、季风区的气象灾害
寒潮(冬季风影响)
干旱、洪涝、台风(夏季风影响)
四、气候复杂多样
1、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特点: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有明显的雨旱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全年少雨且集中在夏季。
2、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①亚洲面积大南北跨纬度广,东西距离长;②地形复杂多样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1、对照课本P44或地图册P20《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识记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位置。
2、分属三大水系的外流河和内流河
太平洋水系: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等。
印度洋水系:怒江、雅鲁藏布江
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塔里木河
3、内流河、内流区以及外流河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区--外流河的集水区域(流域)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区--内流河的集水区域(流域)4、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大致相同)
5、我国河流特点
(1)河流众多(2)水量丰富(3)水能蕴藏量极大
6、我国东部外流区河流汛期和水量大小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变化规律:南方汛期长,水量大;北方汛期短,水量小。
水量最大的河流是长江,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
影响因素: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推移
8、内流河和外流河水文特征比较
9
二、长江的开发
1、长江概况
(1)源头: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注入海洋:东海
(2)流经省区: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3)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湖口
(6)长江支流:北面支流:雅砻江、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
汉江(武汉)
南面支流:乌江、湘江、赣江
2、上中下游的特点以及蕴藏水能资源的河段——水能宝库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急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稳
3、长江哪一河段最能发挥黄金水道的特点,为什么?
中下游。
原因:水量丰富;水流平稳;终年不冻,可四季通航;支流多,流域面积广,通航里程长;经济发达,运输需求大。
4、长江多洪灾的河段、原因以及解决洪灾的措施?
河段:中下游多发洪涝灾害
原因:①长江流域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夏季多暴雨);支流多,各支流同时汇水;中游河道弯曲;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上游滥伐森林,滥垦草地,中游围湖造田
解决措施:上游禁止滥砍滥伐、植树种草;中上游修建水库、退耕还林还草,中游退耕还湖。
下游疏通河道、巩固大堤。
三、黄河的开发
1、黄河概况
(1)源头: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渤海
(2)流经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自治区、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3)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4)上、中、下游分界点:河口、孟津
(5)支流:上游支流:湟水(青海)、洮河(甘肃)
下游支流:汾河(山西)、渭河(陕西)
2、黄河的贡献
上游奉献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并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形成了具有“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和“塞上粮仓”—河套平原;下游沉积了华北平原,并为华北平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和城市、生活用水;旅游资源——壶口瀑布(中游陕西)。
3、黄河的忧患
(1)各河段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上游荒漠化严重——退耕还草还林,合理放牧;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下游形成“地上河”,洪水改道——疏通河道,巩固大堤
害严重的直接原因
根治黄河泛滥的关键:在中游植树种草、综合治理中游的水土流失。
(2)断流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河流经区域降水量小;过度引水灌溉;人口密集,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节约用水;流域内统一调水
(3)产生凌汛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在宁夏、内蒙古、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受纬度位置影响,初春时节上游河段开冻,下游尚未完全开冻,使得上游河水挟冰块而下,水势汹涌,形成凌汛。
凌汛发生的条件:①河流有结冰期②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治理措施:科学监测、及时爆破。
(4控制污染源,严禁污水直接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