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鱼病分类防治效果佳
- 格式:docx
- 大小:15.97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夏季鱼病防治摘要:夏季高温季节是水产养殖业的黄金季节,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水体上下温差变化明显,鱼类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质增加,水质变化较快,特别是持续高温时,养殖鱼类受剧烈环境变化的影响,应激加剧,鱼体抵抗力降低,极易导致鱼病大面积发生和流行,是鱼类发病高峰期,造成经济损失,直接影响了全年的产量和效益。
因此,夏季是水产养殖管理上最艰难的季节,夏季更要做好鱼病防治工作,特别是针对出血病、烂鳃病和肠炎病等较为突出的鱼病。
关键词:高温季节;夏季鱼病;防治中图分类号:s942文献标识码:a1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原因11水质调控问题夏季高温季节鱼类新陈代谢加快,鱼类排泄物剧增,使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仍使用肥水养殖的方法来调控水质,水体的有机质污染加剧,而且夏季持续高温会使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而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造成水质不良,导致鱼病增多。
12鱼病防治问题在高密度精养以及夏季高温的情况下,鱼类养殖管理上存在误区,养殖人员通常采用”先杀虫,后消毒,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方法进行鱼病防治,这种方法不但不实用,而且由于用药方法的错误,许多养殖户频繁使用一些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消毒剂,使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死亡,水质变坏,同时鱼体肝脏功能受损,引发肝胆综合症,导致鱼类疾病暴发。
13养殖密度问题当鱼类养殖密度上升时,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造成池塘水质不稳定,容易暴发各种鱼病。
14饲料问题使用低质饲料,容易造成鱼类营养不良,在高温季节鱼体因抵抗力差而感染各种疾病,鱼类长期摄食劣质饲料后,也容易造成机体组织病变,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会诱发各种疾病或出血性死亡。
2鱼病防治21夏季鱼病防治特点在针对鱼病施药时,施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211鱼塘鱼类发病率低于5%时,可进行药物挂袋,或区域性施药;当发病率大于10%时,要全池泼洒药物,水体估量要准确,用药浓度要低于常现量,且24小时巡塘。
夏季鱼病的防治措施夏季是鱼类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也是鱼病流行的高发期。
常见的鱼病有传染性鱼病、寄生性鱼病及泛池。
一、成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1、传染性鱼病:传染性鱼病包括由病毒引起的出血病和细菌引起的肠炎、赤皮、烂鳃,这三种病也称“老三病”。
预防措施有:①池塘每隔10-15天用1ppm漂白粉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ppm 浓度全池泼洒1-2次;②流水养殖采用药物挂袋效果较好,每隔10-15天挂一个疗程。
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每袋150克,或漂白粉每袋250克放入水中,连挂三天,也可用5-10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③出血病可采用武汉科洋生产的“克暴灵”全池泼洒,以1米水深计算,每瓶10亩,或硫酸铜0.7ppm全池泼洒,连用两天,每天1次;④肠炎、赤皮、烂鳃病常以并发症形式表现出来,可采用北京中大安特生产的安特氯海因,每瓶4亩全池泼洒,或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
2、寄生性鱼病:寄生性鱼病有中华鳋、指环虫、锚头鳋和鱼鲺病,可用武汉科洋生产的“克虫王B”,每瓶5亩全池泼洒,或北京中大安特生产的鱼用敌百虫,每袋4亩。
二、鱼种常见的鱼病1、鱼种传染性鱼病:常发生的有肠炎、赤皮、烂鳃、白头白嘴、烂尾病等。
治疗措施为:①肠炎、赤皮、烂鳃的治疗同成鱼养殖;②白头白嘴,以水深平均1米计算,用生石灰15公斤全池泼洒;③烂尾病也称尾柄病,以水深平均1米计算,用安特氯海因每瓶4亩全池泼洒。
2、寄生性鱼病:寄生性鱼病如中华鳋、指环虫、锚头鳋和鱼鲺的治疗同成鱼养殖。
另外还有原生动物引起的寄生虫病,如车轮虫、斜管虫和小爪虫病等。
车轮虫、斜管虫的治疗可用克虫王B兰瓶,每瓶5亩,或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小爪虫病的治疗可用1-2克/米(水深)亚甲基蓝全池泼洒。
三、泛池:夏季池塘极易出现泛池,是池塘水中溶解氧不足引起的一种死鱼现象,多发生于5-9月份。
一般情况下,天气闷热,阴天气压降低,暴雨过后等,池塘会出现泡沫并伴有腥味,鱼虾常常浮于水面聚集于池边。
鱼病防治常用给药方法
防治鱼病,用药方法得当与否,对于防治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防治鱼病的给药方法有内服给药法、全池泼洒法、机体浸浴法、挂篓挂袋法、注射给药法、局部涂抹法和间接投药法等。
但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全池泼洒法。
此法给药其药效不受养殖动物食欲的影响,只要做到药物溶解均匀和泼洒均匀,所有塘内个体都可接触到药物即可。
二、机体浸浴法。
此法常用于预防鱼类疾病,是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方法是将鱼苗集中在较小容器的水体中,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的药物,强迫养殖动物机体受药,对体表进行消毒处理。
机体浸浴法用药量少,防治效果好,可以大大降低防治成本,但较为麻烦。
三、内服给药法。
该法又称药饵法。
该法是根据养殖鱼类的病情,把相应的药物拌于饲料中,药物随饲料摄入鱼类机体,从而鱼类体内发挥防治作用。
此法对于预防鱼类体内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但使用此法时要注意防止滥用药物和盲目增大用药剂量和增加用药次数以及延长用药时间。
- 1 -。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鱼病的防治。
鱼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可能导致鱼苗大量死亡,还会影响养殖效益和品质。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必须加强鱼病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1.细菌病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原菌如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弧菌等引起。
鱼只会出现体表溃疡、腹水肿胀、白泡病等症状。
细菌病的防治措施如下:(1)主动防治保持水质清洁,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
同时对于水产疾病进行常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2)治疗鱼病针对细菌病情况,可采用国家批准的鱼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用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药,避免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真菌病保持水质清洁、饲料卫生,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和饵料等,降低病原体感染鱼只的机会。
(2)加强消毒对鱼池、养殖设备、网箱、运输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寄生在设备表面和水体中的病原体,减少疾病的传播。
(3)严密监测对于可能感染真菌病的鱼苗和病鱼,要及时分离隔离,并进行特殊饲料喂养,防止病情扩散。
3.寄生虫病(1)保持水质清洁保持鱼塘水质清洁,适度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水温,增加水深,增强鱼类耐虫能力,降低寄生虫的感染概率。
(3)使用药物治疗4.病毒病(1)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箱清洁,营养充足,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生态养殖,避免疾病的传播。
(2)不同种类的鱼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种类的鱼,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和防治措施。
例如对于与其他鱼类共同养殖的大鳞鲤,应加强消毒管理和筛选鱼苗;而对于独立养殖的草鱼,应定期检查、消毒和更换水源等措施。
(3)从源头上预防病毒病的发生源头预防主要是针对病毒来源环节进行疾病管制,防止携带病毒的鱼苗、病毒污染的卵、污染的饲料和源水等造成疫情。
2018 年第 5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38科研◎水产渔业笔者为长期在养殖一线工作的病害测报员。
根据近几年来测报情况,笔者总结出夏季鱼类病害发生的规律。
高温高湿的夏季是鱼类生长最迅速的黄金时期,也是鱼类最易生病的时期。
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变坏,高温、水质、饲料等因素往往引起鱼病发生,必须及早防治,正确诊断,才能保证鱼类旺食速长,高产高效。
现将夏季鱼类常发疾病的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 综合预防1.1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早晚巡塘。
实时关注天气变化,注意观察水质,根据水质变化状况,及时投入益生菌、水质改良剂等措施,保持养殖池水质条件良好。
观察养殖鱼类的活动、摄食等情况,对离群独游、游泳失衡、摄食异常、体色发黑或死鱼等情况要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病害扩散。
1.2 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化成石灰乳后泼洒),用量为15~20mg/L ,或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1.3 天气炎热,一定要将饲料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防止饲料变质。
避免高温季节鱼类过量摄食,投饵量宜控制在摄食八成饱,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时,应减半投喂。
科学投喂,严格执行“四消、四定”原则,投喂新鲜、营养全面的高质量饲料,定期消毒投料台。
1.4 随着养殖鱼类进入生长旺盛期,水体载鱼量增加,要及时加注新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大于30cm ,并随时监测养殖水体pH 、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
每天适时开启增氧机,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避免养殖鱼类因缺氧发生浮头、泛塘。
2 治疗方法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鲫鱼、鲤鱼、鳟鱼等。
主要症状为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腐烂,鳃丝软骨外露。
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
治疗:(1)在发病季节,每周全池遍洒漂白粉1~2次。
用量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亩:每月在食场周围遍洒生石灰1~2次。
养殖技术-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鱼病的预防做好消毒工作(1)鱼体消毒。
水温15℃以上可用15毫克~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20分钟;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
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分钟~5分钟。
(3)工具消毒。
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
消毒液用60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严格检疫制度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科学管理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他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药物预防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鱼病的诊断现场调查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目检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看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高温鱼病易暴发分类防治效果佳作者: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08期1细菌性鱼病。
①草鱼、青鱼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治疗这种三病,可用灭菌灵进行防治。
发病初期每50千克鱼用药一小包即可控制。
②鲢、鳙鱼的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细菌性烂鳃病: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20千克,全池撒施,即可加以有效防治。
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和鱼苗,用呋喃唑酮0.1-0.2毫克/千克均匀泼洒全池,或按每50千克鱼体重用药5-10克投喂,效果较好。
2病毒性鱼病。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草鱼危害最严重,有效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免疫注射疫苗。
3水质性鱼病。
水质性鱼病是由不良水质引起的鱼病,其主要症状是:泛池,原因是水质变坏,在无风、闷热,气温上升,雷鸣无雨等情况下最易发生。
防治措施:及时灌注清水,开动增氧机或泼洒化学增氧剂鱼浮灵或过氧化钙进行急救。
在正确诊断出鱼病之后,确定用药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便取得最佳疗效。
①药物在混合使用时,要谨慎。
如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均不能与生石灰同时施用。
②对症下药,不可胡乱用药。
③药物要先进行充分溶解之后才能施用。
并选用合适的容器贮藏和溶解药物。
④轮换用药,综合预防,避免单一用药。
⑤注意药物质量,药物变质失效,不能施用。
用药时,注意控制药物的安全浓度。
何蔓青夏养仔鸭“八字决”1降。
就是降低饲养密度,防止鸭群因拥挤、堆压、积温闷圈造成的伤害,同时还要增加水盆食槽。
2调。
就是调整饲料配方,不同生育阶段的仔鸭饲料配方各不相同。
夏季的饲料配方应在满足所有所需氨基酸的前提下,使蛋白质水平尽可能处于最低限,以减少饲料消化散热。
3改。
就是改变饲养方式,采取网养模式,减少仔鸭与粪便的接触,减少疫病传播机会,降低发病率,还可以减少鸭群的营养消耗及产热量。
4优。
就是优化喂料时间,尽量在清晨8时以前、夜间10时以后比较凉爽的时间喂料。
5减。
就是减少阳光照射,建造高而宽敞的鸭舍,高温期间可在屋顶淋水或雾化喷水降温。
高温季节鱼病分类防治效果佳
6一9月份既是鱼类生长最迅速的黄金时期,也是鱼类最易生病的时期。
由于此阶段水温较高,气候炎热,有机物分解快,浮游生物繁殖量多,水质极易变坏,从而往往引起鱼病暴发。
高温季节,引起鱼类致病的因素很多,采用分类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细菌性鱼病
l、草鱼、青鱼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治疗这三病,可用灭菌灵进行有效防治。
发病初期每5O千克鱼用药l小包即可控制。
2、鲢、鳙鱼的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细菌性烂鳃病:亩用生石灰l5一2O千克,全池泼洒,即可得到有效防治
ニ、病毒性鱼病。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草鱼危害最严重,有效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免疫注射疫苗。
三、水质性鱼病。
水质性鱼病是因不良水质引起的鱼病,其主要症状是:泛池,ㄡ称反塘,原因是水质变坏,每当无风、闷热,气温上升,雷鸣无雨等情况下最易发生。
治疗方法:及时灌注清水,开动增氧机或者泼洒化学增氧剂鱼浮灵或过氧化钙进行急救。
在正确诊断出鱼病之后,确定用药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エ作,以便取得最佳疗效。
⑴药物在混合使用时,要谨慎。
如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均不能与生石灰同时施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