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美育的意义议论文600字美育的意义美育,即美术教育,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美术修养的一种教育形式。
美育不仅仅是传授绘画技巧和知识,更是通过学习艺术作品,欣赏美的源泉,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过程。
美育虽然不是所有人的必修课,但它能在人们的成长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人类的审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它需要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更加深化和丰富。
美育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也会促使人们主动寻找美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学习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可以使人不断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追求美的能力。
拥有审美情趣的人,对于社会上的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能够更加敏感和感悟,从而增加人生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其次,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而美育正是通过培养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在美育课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模仿艺术作品,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表达。
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艺术创作的水平。
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也能够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应用,帮助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能够更加出色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再次,美育能够培养人的情感表达能力。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美育课程则是培养学生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情感的途径。
比如,在绘画课上,学生们可以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内心世界。
通过美育的学习,学生们会明白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情绪是可以通过艺术来表达的,从而提高了他们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
同时,美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情商,使他们更懂得欣赏他人的作品,并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美育能够培养人的美德和人文素养。
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的媒介,能够传递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美育课程,人们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了解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美育作文:800字议论文(高中)引言在当今社会,美育教育在高中阶段被认为非常重要。
美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综合素养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探讨美育对高中生的影响,以及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观察和感知世界。
通过研究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学生能够培养对美的独特感悟,并且学会欣赏和鉴赏艺术作品。
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世界,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价值判断和辨别能力。
在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艺术家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
这种认知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今后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发挥积极作用,培养了学生对多元化社会的包容和理解力。
美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美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育课程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解放自我,跳脱常规思维,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
通过创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美育教育培养的创造力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上,更能够反映在学生的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学生通过美育的学习,能够习得灵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更加具有创新力。
美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美育课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培养艺术技能,更是通过多样的创作和表演,培养综合素质。
例如,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协作与沟通,通过表演作品展示自己的自信和自我表达能力。
此外,美育教育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
学生需要经历一个个步骤来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这对学生的耐心和细致的要求非常高。
通过持续的锻炼,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自律意识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结论美育教育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美育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作文作为一名美育教学者,我一直深信美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创造力和艺术才能,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发展自信、持久性、自我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通过各种美术作品和活动,学生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并在表演和展示中发展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不断探索和实验,以帮助我的学生达到这些目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在美育教学中得到的经验和见解。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是什么以及它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学生们需要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同时也需要了解艺术的意义和用途。
我把美术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
在理论方面,我让学生了解艺术史、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等知识。
在学生熟悉了这些基础知识后,我会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同时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对美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从而真正理解并体验到艺术的乐趣。
我认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教学方法总是强调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并提供各种自由的和开放式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鼓励。
我鼓励他们从身边的事物、自然和生活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作品。
同样地,我也鼓励他们去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从中学习和吸取经验。
我也总是尝试着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供各种讨论和分析艺术作品的机会,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我希望学生们都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够尊重和欣赏他人的看法。
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世界。
我认为美育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手工制作技能。
在我的课程中,我总是为学生提供各种绘画、雕塑、手工艺、摄影和数字绘画等实践活动机会。
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手法,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技巧。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美育视角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摘要:高中阶段,美术课程能够让学生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并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美育观念和审美情趣。
因此,美育视角下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美术学习更有兴趣,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美育视角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育视角;高中美术;教学策略引言美育即审美鉴赏教育和美感培养教学,它能锻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师要承担起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责任,积极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将美育贯穿到教学课堂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创建美术作品的鉴赏意境,引导学生开展美术想象高中美术教师在美育视角下,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思维想象力,使得学生通过对于美术作品意境的感受与想象,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及美术审美能力。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进一步了解,学生可以进一步的获取有效的美术信息,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来体会作品当中体现的环境美,自然美和人文美等。
为此高中美术教师在美育的基础上开展美术鉴赏,能够有效的开拓学生的美术鉴赏思维,让学生在作品的意境当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呐喊》作品时,学生通过对于作品当中图像与人物的鉴赏来进入作品的意境当中,理解作品通过图像与人物的展示来表达喧嚣的城市环境对城市居民思想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果人类没有节制的使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推动城市化建设,那么是否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来深入的探讨人与生态环境如何和谐相处,从而激发学生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实现在美育视角下的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价值观。
浅谈高中美术美育教育摘要:本文主要从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现状、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美育”以及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发展“美育”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美育”,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育;教学方法;一、高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现状高中阶段的学习相对比较紧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有极大的升学压力,无论是家长、学校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更加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开设,重视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
正因如此,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美育的受培养情况往往受到忽视。
甚至,部分学校没有合理的相关美术课程安排,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课时也不能达到要求。
除此之外,有些学校专业的美术教师只对美术特长的学生进行专业授课,而以放松娱乐的态度对待非特长生,无法真正做到专业美术教学,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学习美术知识,也就更不能做到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了。
对美术鉴赏来说,天赋很重要。
但是在许多美术教学中,却缺乏相关的教学设备,学生没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往往也失去了天赋的表现机会。
还有一些学校严重缺乏相关的艺术设施,有些学校虽然有设备但也极其稀少,更因为担心频繁使用会加快其自然损坏,就将其“保护”起来,导致其失去了真正的价值,更使学生失去了近距离接触美的机会。
二、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开展“美育”(一)要提高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要想学生能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美育和培养,还需要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提高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要关心教师的美术教学状况、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以及在教学活动中所需的物质条件。
注重考查美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质量、美术教师的教案与教研等情况,及时向美术教研小组长了解美术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同时,加强对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考核,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在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借助教师的重视态度和认真教学引起学生的重视。
此外,各学科的教师也应该重视美术课程,不能随意占用美术课程的时间。
美育教育模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美育教育模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优秀成就。
本文旨在探讨美育教育模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二、美育教育模式介绍美育教育模式是指通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技能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有创意与情感的个体。
三、美育教育模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美育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艺术展览和比赛,提供丰富的美术资源和学习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艺术资料和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类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注重实践和创新美育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绘画、雕塑、摄影、设计等,提高自己的艺术技能和表达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借助科技手段开拓艺术的新境界。
3. 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美育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应该学会欣赏和理解各类艺术作品,了解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特点,并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四、美育教育模式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思考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育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中学美术教育应该不仅注重学生的艺术技能培养,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可以在创作中展示独特的创意和表达力。
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浸透教学研讨—教育论文【课题立项】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浸透摘要:青少年时期是构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先生都培养成专业人才,而是在知识技能教学外进步先生的兴味,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先生学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一切,面对将来。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让美育浸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呢?关键词:美育美术教学潜移默化全面育人一、美育的特点和作用美育的特点大致有三点:1.感性抽象的教育即经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抽象来感染人、触动人的情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2.自在方式的教育美育是采用一种自在方式来进行的,它对受教育者不需求作理性的压服动员,更不用强迫命令,而是靠美本身的魅力来吸引人,以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方式把美的对象显示给受教育者,使其在接受审美教育时,完全是出于本身的盲目自愿,是凭着本人的心思需求和兴味爱好,是出于对美的渴求和向往。
人们正是在这类轻松愉快的美感享用当中,遭到美育教育。
3.潜移默化的教育美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它的效果是深入而久远的。
美育对人心灵的熏陶,如春风化雨,点滴滋养,天长地久,铭心刻骨。
凡是经过长工夫美育熏陶的人,会构成一种完美的心思结构和心思定向。
这类心思结构和心思定向一经构成,就具有较大的不变性,它们会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构成严重的影响,乃至对一个人毕生都在起作用。
美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对个体心思发生建构作用,又对社会文明建设发生促进作用。
“以美启真”,是经过审美教育,启迪人的智慧,增长知识,发展思想能力;“以美储善”是经过美育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令人们心灵向善,走向人格完美;“以美怡情”是经过美育教育,净化人们的情感,愉悦人们的精神,美化人们的心灵,令人们认识人生的价值,令人们生活得更充实、更丰富、更有乐趣、更成心义。
因而可知,美育的重要,不仅仅是教育人们去从事音乐、美术等活动的成绩,次要的是在于用美育作为教育手腕,使其在全面育人事业中显示功能。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加强美术教育中的德育之我见[内容提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中学美术教育是艺术课程,提高全体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课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首当其冲的便是加强美术教育中德育。
美术课进行德育有它特有的学科优势,自觉的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的教育,尤其要注意进行科学人生观的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
[关键词]美育德育渗透审美观念在教育的百花园里,美术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
美术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形象的具体性,直观的生动性,感情的愉悦性。
作为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及其创造性实践活动,不同于空洞说教,不同于抽象言辞,它全凭形象--具有感染力的形象,饱含着情感的形象,能打动人心,使人愉悦,产生共鸣的形象,去摇振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道德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发展。
学画画,先得学做人,做学人,有了人品,才会有艺品,这是我在近年来美术教学中的深切体会。
究竟该从那几个方面着手,大家一起来探讨一番吧!一、欣赏艺术,感悟艺术家的人生之路。
欣赏美术作品是一种精神活动,是感知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作为精神食粮,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同于政治课的直接说教。
美术教育是通过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首先以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使之受到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画家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影响,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
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代,他们对美有着炽烈的追求,喜爱赏心悦目的东西,喜欢装扮自己,喜欢欣赏艺术作品,但他们也缺乏正确的认识美、判断美的能力。
这个时期的学生尤其需要对审美感的引导,渴望审美能力的提高,美术教育对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针对中学美术教育,这是学会如何欣赏美的一把金钥匙,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美的一扇窗户,是沟通艺术作品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桥梁,促使审美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美育作文800字议论文高中引言美育,即美术教育,是一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教育形式。
在高中阶段的教育过程中,美育作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任务。
美育作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艺术表达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然而,在美育作文中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讨论美育作文在高中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优势1. 培养审美品味美育作文将学生引入美术世界,让他们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等。
通过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
他们能够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提升艺术表达能力美育作文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评价。
这种表达能力是学生在高中教育中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通过反复练习写作,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他们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作品所传达的深层意义的理解。
3. 促进综合思维能力美育作文要求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艺术作品的感性认知,还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对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的理解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深度而完整的论述。
不足1. 过多强调艺术知识美育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艺术知识的学习。
一些学生可能更擅长艺术创作而不是理论学习。
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太多的理论知识可能会使他们感到压力过大,从而降低他们对美育作文的兴趣和动力。
2. 评价主观性较强美育作文的评价主要依赖于评阅教师的主观判断。
不同的教师可能会对同一篇作文给出不同的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此外,由于艺术是主观的,学生很难衡量自己的作品是否达到了教师的预期,这可能影响到学生对美育作文的积极性。
3. 耗费时间与精力美育作文通常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需要进行调研和分析,撰写较长的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
这在高中阶段已经有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担。
略谈⾼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途径探究论⽂略谈⾼中美术教学中美育的途径探究论⽂ ⼀、在⾼中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两个途径 通过学⽣的美术作品展⽰及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评来实施审美教育。
在学⽣的作业中通过眼、脑、⼿协调⼀致的科学训练,升华审美和知觉,进⽽发现美的规律,提⾼学⽣的审美能⼒。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给予学⽣⼼情发挥和调动艺术个性的机会,⿎励他们⽤⾃⼰特有的敏锐视觉进⾏观察来发现美。
⽤个性化的记忆、思考、分析、想象、感悟在脑海中的意象,尽⼼尽⼒发挥学⽣的艺术感染⼒和想象⼒,使⾃⼰的情感⾃然⽽然地流露在美术创作中,按照美的规律性,塑造美的形象,让学⽣在发现与创作中,不断获得艺术的享受和美的教育。
⼆、在⾼中美术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三个层次 在繁杂⽽丰富的美育内容和多变⽽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教师需列出符合学⽣认识过程的美育序列,即美育过程的三个层次:了解美的知识、掌握美的技能和创造美的形象,使美育实施于⾼中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1.学习美的知识,就是巩固和发展学⽣的'基础美感,并通过视觉、听觉产⽣美感⼼理的认识阶段。
它可以促进学⽣对视觉艺术的认识和初步理解,提⾼他们对美术学科的浓厚兴趣。
学习美的知识,就是教师让学⽣了解什么是美术,为什么要学美术,怎样来学美术等问题。
教师要学⽣熟悉各种美术作品的分类⽅法,各种美术技能技巧的要求,主要特征和基本原理,认识美术与美育的关系以及美术对我们⽂化素质的影响,理解艺术美与⾃然美引起的美感⼼理反应等。
2.掌握美的技能,属于美感反映的实践阶段。
学⽣美术的技能训练过程包括指导学⽣观察分析特定客观事物、组织内容、确定主题、使⽤⼯具和材料、掌握制作⽅法以及进⾏写⽣、临摹、述写等系列教学内容。
学⽣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地运⽤点、线、⾯、⾊来表现具象形体美或抽象形式美。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贯重视视觉、动觉的训练,提⾼表象能⼒,这种视觉和动觉的实践过程能增强学⽣的审美情趣,深化审美感受,培养学⽣借助⾃我视觉和动觉功能,表达各⾃审美感觉和建⽴审美知觉的正常次序,从⽽达到我们在⾼中美术教学中有关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教学任务。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仅历史渊源流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如此。
因此,以往那种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如此丰富、如此新颖的美育内涵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它是一个综合有机体,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它作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
美育不等同于感性教育,但它确实包含着感性教育的内容。
一、“感性”的定义审美教育和人的“感性”有着既直接又内在的关联。
所以,在历史上审美教育的命运和“感性”的命运密切相关,常常是人们对“感性”如何,便会如何对待审美教育。
所以,要了解审美教育是什么,如果不首先对“感性”有所了解,就将是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感”的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格也,触也。
”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其二:“感者,动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动。
这里,“感”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
“性”的含义则很复杂。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性”在中国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
所以,中国古人说,“生之谓性。
”(《孟子·告子》)“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性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正名》)又说:“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
……情亦性也,谓性已善,示其情何?……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
” (董仲舒)(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202页。
)除此之外,汉语中的“性”还有这样的意思:指人的本质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孟子谈这种“性”谈得最多。
在宋儒张载、二程和朱熹那里,则认为所谓的“性”即人生之究竟依据,“极本穷原之性”,它既是整个宇宙的本根,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更是人生的根据。
显然,这里所谓的“性”立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与本能、欲望和感情相对(后三者常常陷溺这种“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至于“感”和“性”合而为“感性”一词,古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它是一个外来词汇,大约在近代以后传入中国,主要指感性认识,即认识的初级阶段,与理性认识相对。
在西方,英语中“感性”( sensuousness)与“肉欲”(sensuality)具有相同的词根(sens);在德文中,“感性”与“肉欲”仍是同一个术语Sinnlichkeit,它既指本能的(特别是性欲的)满足,也指感性知觉和表象(即感觉),它是一种低级的、混乱的和含糊的认识。
综上所述,所谓“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和情感,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一方面,人格就会是片面的,甚至是病态的。
二、美育与“感性”“感性”与审美教育具有如下关系:从词源上看,被译成中文的“美学”(即德文“Aesthetica”一词),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过它下的定义是:“Aesthe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42页。
)他认为人的认识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感性认识,一是理性认识;美学研究感性认识,逻辑学则研究人的理性认识。
德国另一个大美学家康德也曾经将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认为哲学研究知,美学研究情,伦理学研究意。
这些都表明,在西方,“Aesthetica”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以人的“感性”为研究对象。
它就是中文中的“美学”一词的本义。
这意味着,美学也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而正是“感性”。
可见,从词源学上看,审美教育是针对着人的“感性”而进行的教育,审美教育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并且,审美教育也具有“感性”的品格,因此,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感性教育。
在美学史上,“美育”首先是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
那么,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解放人的感性。
所谓“解放人的感性”,主要是指美育能够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
在历史上,感性长期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这在现代社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意识到,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文明(即现代文明)就是一种压抑性的文明。
现代德国思想家马尔库塞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初,“理性也已被看作是压制本能的工具;本能、感性领域被看作始终对立于理性,有害于理性的。
哲学用来理解人类生存的范畴也保存了理性与遏制之间的这种联系:凡属于感性、快乐、冲动领域的东西都意味着是与理性相对抗的,是必须予以征服和压制的东西。
日常语言也保存了这种评价,因为用于这个领域的语词都有带有说教或猥亵的语调。
从柏拉图到现代世界,有关‘黄色作品’的法律,对快乐原则的毁誉一直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
”(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 5页。
)正是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压制,使人们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消失殆尽,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无论是春天的第一片新绿,还是夏夜璀灿的星空,无论是云白山青,还是川流石立,都难以激起人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喜悦,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人们在无动于衷中打发着平凡而琐碎的时光。
人们仿佛得了“不感症” ,正如美国阿尔温·托夫勒所说,在现代社会,我们到处可见这种“千百万人的病态性的冷漠态度。
”(注:托夫勒·阿尔温:《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3页。
)而在法国著名文学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那里,我们更可以看到现代人这种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不感症”的形象而生动的表现。
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就是一个完全失去了生活激情的公司小职员,甚至面对恋爱、死亡这些人生大事,他的表现都是非常的冷漠和麻木不仁。
这种感官的异常迟钝和心理性的“不感症”,不仅使人失去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使人的生活变得异常的贫乏、单调和枯燥,而且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人与物之间日益疏远、隔膜起来,他人成为一堵墙,人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绝望。
而审美教育要做的,正是将人的感性从这种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将人的感性从在压制下已经变得异常麻木、迟钝的病态中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其以感知的敏感和激情。
审美教育的这个作用在本世纪初我国大思想家梁启超那里,被称为“剌”。
他认为,小说对人具有四种支配力量,其中之一即为“剌”,所谓“剌也者,剌激之义也。
”他在比较“剌”与小说的另两种支配力“熏”、“浸”时指出:“熏浸之力利用渐;剌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受者不觉;剌之力,使感受者骤觉。
剌也者,能使人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18页。
)而美育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它上述的感性品格有关。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以人们对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的,也是以人的感性不断敏感和丰富为目的的。
人的感官如果长期不去感知,就将变得迟钝,就将逐渐退化。
美育正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感知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日月合壁,山川焕绮,“春秋代序,阴阳惨舒,”(《文心雕龙·物色篇》)桃花之鲜,杨柳之貌,日出之容,雨雪之状,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文心雕龙·物色篇》),莫不使人悟以物色,应物斯感,并进而“心亦摇焉”,“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物色篇》)在此基础上人们“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文心雕龙·物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这里,不只是人的感官由于外界的剌激而保持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并日益地敏感起来,而且人的感情也被不断地激发,人的想象也不断的丰富起来。
可见,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将在理性的长期压制下已经变得麻木和迟钝的感性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它敏感、丰富和激情。
这是审美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其次,审美教育能够泄导人的感性。
人生而就有耳目之欲,就有感知外物的欲望,这是人和外界、乃至整个宇宙联系的唯一桥梁,也是人情所不能免。
荀子说:“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形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而谷禄莫厚焉。
”(《荀子·王霸》)《吕氏春秋》指出:“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
”(《仲春纪·情欲》)《淮南子·真训》也说:“且人之情,耳目应感知,心志知忧乐,手足之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
”相反,如果不让人去感知,将之“囚之于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
”可见,不满足人的耳目之欲,不满足感性所提出的需求,是摧残人性的。
然而,人的这种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也是盲目的。
如果任其自由的表现,不仅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都是十分危险的。
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有很清楚的认识。
先秦的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荀子·礼论》)荀子这里明确指出,盲目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国家穷乱的根源。
在《吕氏春秋》那里,作者也告诉我们,盲目地追求耳目之欲,“ 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仲夏纪》)汉代的《淮南子》也看到了这个危险,它说:“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
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
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精神训》)这都是“亡国之音”。
明代吕坤更明确地说:“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
令人易多者,莫如‘美’。
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
皆祸媒也。
”(《呻吟语》)总之,过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无异于引火自焚,“酒足以狂愿士,色足以杀壮士,利足以点素士,名足以绊高士。
”(杨梦衮《草玄亭漫语》)我国古代的圣人“决不许人类一切的本能,毫无节制,任情放纵。
他取正当的方法音乐地调节本调本能的冲动与官能的享乐。
”(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散文精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3页。
)这种“正当的方法”即是“克己”、“格物”。
而在西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理性对感性的压抑之所以能够成立并获得巨大的成功,也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潘多拉、女性原则、性欲和快乐都成了灾祸,是分裂和破坏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