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相关资料)(2)
- 格式:docx
- 大小:9.52 KB
- 文档页数:1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1【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
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
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设计理念】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领会“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知人论世解诗题1、思乡导入。
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作者。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资料一、重点课文内容:1.《窃读记》,作者林海音,主要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
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2.《走遍天下书为侣》主要写了作者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带一本书的理由;并介绍了自己反复读书的方法。
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表达了作者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读书方法,对读书的独特见解。
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访谈录,季羡林老先生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二、生字词1.易错音转(zhuǎn)过街角 目的(dì)地踮(diǎn)起脚尖 暂(zàn)时2.易错字饿 柜 惧 撑 忧 伴侣 背诵 锅碗 盗窃 屋檐 酸痛 豫 3.多音字绿 乐4.近义词担忧—— 急切——三、重点词句1.重点词:适宜:适合,相宜。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饥肠辘辘:饿得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
2.重点句:(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把渴望读书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
它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渴望读书,却又无力购买,只好“窃读”。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和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和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正是窃读的滋味。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王安石《泊船瓜洲》整首诗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王安石《泊船瓜洲》整首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王安石《泊船瓜洲》整首诗诗文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王安石《泊船瓜洲》整首诗《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专业 .专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资料一、课前导入:同学们,经过两个礼拜的学习,我们已经把第二单元学完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呢?(学生回想)相信大家的收获应当挺丰富的,那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来盘点在“第二单元”这棵知识树上,我们收获的“果实”吧。
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以问答或小测试的形式进行,要做笔录随堂检查)(一)、基础部分1、易写错的字:慈祥(详)、境(竟)遇、欺(期)凌、衰(哀)老、低(底)头折节、风欺(期)雪压2、易读错的字词: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钟山之隔数重(chóng)山那畔(pàn)行聒( gu ō)碎秉(bǐng)性朦(méng)胧婀(ē)娜(nuó)多姿波光粼(l ín)粼干枯(hé)点缀(zhuì)螃(páng)蟹(xiè)唱和(hè)潺( ch á n潺)流水分(fè n外)抹(mā)净低(dī)头折节3、易混杂的形近字:祥——详衰——哀欺——期低——抵陵——凌——绫洛——络逾——瑜——喻——榆魂——魄腮——鳃谓——猬侨——娇——矫4、应掌握的词语意思:不甚在乎:不太在乎。
玷辱:弄脏。
大略:大多;多数。
折节:折服。
严冬:冬天最冷的时候;深冬。
依恋:,迷恋。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柔和美好。
粼粼:形容水很清亮的样子。
干枯: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烘托、装修,使更漂亮。
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景色更漂亮。
同舟共济:为防范外来的损害,相邻各处共同保卫眺望,遇警相互通告增援。
5、词语盘点 2(读读写写 )幽芳飘泊惟独立时慈祥罕见分别大略精神品行灵魂节气民族时令劫难欺辱境遇毕竟所谓梳理衰老收藏手绢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地头折节(读读记记 )玷辱天性依恋姿态迷人起码街坊成熟完好特别提早潺潺婀娜舞姿粼粼涟漪干枯点缀螃蟹涌现湿润流通舒畅印象凉飕飕享有盛名香飘十里同舟共济6、与日俱增悠悠天宇旷,切切故土情。
《泊船瓜洲》王安石背景引导语:《泊船瓜洲》是王安石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二月,也就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的时候,当时,作者由江宁奉诏进京,坐船沿长江南下,泊船瓜洲,再由瓜洲沿运河北上,赴汴京任职。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1.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区东。
白话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创作背景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罢官期间,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这次的上任,从心情上说,是十分勉强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重又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可以看出,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热衷的,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视为畏途而屡拒屡辞.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情呢?再从诗作本身看.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
《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泊船瓜洲》年代:宋作者: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品赏析【注释】:[1]京口:今江苏镇江。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2]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赏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
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
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
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理解两篇文言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美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理解两篇文言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句式。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美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言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教师请教,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和解读文言文。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4. 情景教学:(1)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言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2)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情感。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篇文言文的主题和结构。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文言文。
2. 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两篇文言文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情景教学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预习资料:《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宋王安石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写了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唐张籍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乡,写信给家人,却感觉信短情长,无法尽诉,表达了浓浓的思想怀亲之情。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中心思想)描写了戍边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非常怀念故园的温暖祥和的情景。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首诗词之间的区别:▲《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借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寓情于事,《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景交融(重点词)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 “风一更”的“更”读gèng。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聒:指声音嘈杂。
那畔:那边。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梅花魂》(主要内容)课文回忆了“我”与外祖父之间的五件小事。
部编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一)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yù。
载: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两句诗中,“依依”是形容柳丝轻柔的样子,既写出柳枝随风飘动,又表现出出征战士展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7、“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
“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二)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诗人用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雨的特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意: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的春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意: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诗意: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意: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表达了唐朝诗人杜甫,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心情。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诗中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喜”。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涕:眼泪。
诗意:从剑门关外传来喜讯,官军收复了蓟北。
刚一听说,泪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泊船瓜洲》创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