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35.11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科患儿的心理护理首先,建立和患儿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
小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人际关系可能感到害怕和不安,作为护士,我们需要通过友善的语言和温暖的微笑来建立起他们的信任感。
告诉他们,我们是来帮助他们的,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放心。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小儿患者对疾病和疼痛的认知能力有限。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自己身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接受治疗,以及治疗的过程会带来疼痛感。
在与他们交流时,要用简单的语言和直观的方式解释他们的疾病和治疗过程,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
另外,我们需要尊重小儿患者的意愿和感受。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害怕或不舒服而拒绝进行治疗或检查,或者表现出情绪激动和抗拒。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耐心地与他们沟通,尽量缓解他们的恐惧和不安。
如果孩子实在拒绝,我们可以尝试其他方法,比如游戏或故事,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完成治疗或检查。
此外,对于住院治疗的小儿患者,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住院治疗可能导致孩子的情绪低落和焦虑,特别是由于长时间分离父母和家庭而引起的孤独感。
我们可以通过陪伴和安慰他们,提供适当的娱乐和活动,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
与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情况,也能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最后,小儿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需要护士的关怀,也需要家长的参与。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支持和陪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与家长合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照顾孩子。
总结起来,小儿科患儿心理护理需要护士的关注和耐心。
建立信任关系,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与家长合作,都是提供有效心理护理的关键。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帮助小儿患者度过疾病和治疗过程,促进他们的康复和发展。
儿科护理中家长心理反应及进行心理干预的探讨在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后对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患儿家长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干预,以此来影响住院患儿的心理,使治疗及护理得以正常的进行,增强护患间的关系,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标签:儿科;家长;心理护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群众不满意,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
在儿科工作实践中,由于护理群体是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差的儿童,护士与患儿之间很难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通过对家长进行沟通及心理护理,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1]。
根据心理应激理论,患儿家长在患儿住院期间将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家长的焦虑、恐惧等与患儿的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
对住院患儿的家长所出现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以及怎样做相应的护理给大家作一下探讨。
1患儿家长主要心理状态表现1.1焦虑1.1.1患儿家长对自己孩子生病的相关医学知识缺乏,入院后对就诊流程及治疗效果等一系列问题感到陌生,不知所措,因此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1.1.2住院时对患儿所出现的病情发展症状表现忧虑,担心患儿治疗无效等。
1.2恐惧与信任缺失1.2.1由于对患儿病情医学知识的缺乏,家长容易对医务人员出现怀疑、不信任情绪,特别对治疗效果较慢或较危重的疾病,表现出信任缺失[2]。
1.2.2对护士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家长所表现出不信任或要求换另外护士操作等的行为,甚至在医务人员操作时,家长出现哭泣、愤怒等表现。
2护理措施2.1焦虑心理的护理2.1.1对入院就诊的患儿家长,护士要热情接待,介绍各种流程、住院环境等。
减轻家长因不熟悉就诊、住院流程等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2.1.2详细向家长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治疗效果、护理措施以及因疾病发展而要出现的新症状,鼓励家长充满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对患儿进行治疗。
2.1.3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应预先向家属告知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让家属有心理准备,同时要详细讲解治疗同护理措施,鼓励家属要有信心,减轻焦虑等情绪[3]。
儿科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患者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方法按年龄段分别评估患儿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结果患儿的治愈率提高,得到患儿和家长的满意。
【关键词】儿科心理特点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248-02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已被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住院患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往往不能配合治疗护理从而影响了治疗。
心理护理是现代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重点就是以患儿为中心,抓住其心理进行全面护理,以满足患儿的生理、心理需求。
患儿心理护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体护理的开展。
一、儿科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士的心理素质: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一味地采用粗暴、强制、打骂、恐吓的方法,压制小儿接受治疗。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促成了治疗行为,但实际上却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而更造成了对小儿的心理伤害。
因此小儿虽较成人少情欲之伤,但情志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汪廷珍《解儿难》指出“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亦不可不察也。
”护士的素质主要表现为语言、行为、神态方面、语言要亲切,良好的语言可以使患儿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的行为、神态对患儿有直接的影响,护士时时刻刻开朗乐观,行为敏捷、大方、果断、举止端庄,都能给患儿以心理上的安慰,并以此去感染患儿。
二、家长的心理对患儿有很大的心理传递作用患儿家长处于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为孩子患病着急,想为孩子早日解除痛苦,另一方面又害怕治疗给孩子造成痛苦,易表现为情绪急燥、对护理人员有过高要求。
对此,我们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说明时要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愈后差的,要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在感情上产生依赖感,更加配合护理治疗工作。
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引言儿科护理是医院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医院中的护理工作更为复杂和敏感。
在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心理护理是指通过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和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种护理方式。
本文将对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旨在推动儿科护理工作的进步,提高儿童患者的护理质量。
一、儿童的心理特点1. 年龄特点儿童的年龄跨度很广,从出生到18岁均为儿童,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对于疾病认知、情绪表达、沟通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儿科护士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工作。
2. 心理发育特点儿童的心理发育是一个渐进过程,他们对于外界的认知、情感、社交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
在疾病的影响下,儿童的心理发育可能会受到阻碍,因此需要护士进行心理护理来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阶段。
二、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1. 心理健康评估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时,护士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发育水平、疾病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并采用不同的评估工具和方法。
通过评估,护士能够了解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2. 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护士需要向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或需要长期留院治疗的儿童,护士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增强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心理支持在儿科护理中,儿童常常会因为疾病而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
护士可以通过心理支持的方式,帮助儿童缓解情绪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恢复。
4. 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在儿科护理中,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对于这些患者,护士需要进行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采取心理疾病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三、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与意义1. 促进儿童康复心理状态对于儿童的康复具有重要影响。
试论儿科心理护理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科护理心理护理的应用体会和总结,提高护理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
方法:配合医生治疗小儿疾病的同时,考虑小儿的心理需求,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结果:良好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身心康复有明显的效果。
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要,也是促进医学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儿科;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69-01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往往表现为情绪烦躁、好哭、不安等。
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治疗小儿疾病又要考虑小儿的心理要求,并要顾及家长的情感需求,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护士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必须懂得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有关知识,具有必要的动手能力。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求,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
本人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一下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
1 儿科患者的心理特征1.1 恐惧不安。
幼儿期的孩子生病住院,离开了熟悉、温馨、备受呵护的家庭环境,被迫与家庭成员分离,对患儿心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再加上疾病、检查、治疗带给患儿躯体的不良刺激,以及生疏的环境、饮食的不适应等多种因素,都会使患儿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
1.2 爱的需要增强。
幼儿在生病时,对爱的需要更加强烈。
他们依赖母亲,希望母亲陪伴,如果得不到满足,会引起患儿食欲不振、沉默少言、精神萎靡,失眠多梦,甚至行为异常。
1.3 依赖性增强,情绪自控能力差。
目前的儿科患者,大多是独生子女,日常在父母和家庭成员的百般呵护下成长,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
生病后住进医院,离开父母,离开家庭,精神上受到打击,加上疾病的折磨,自理能力进一步减低,而依赖性加强。
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及家长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及家长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以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50例,心理护理),比较患儿配合效果及家长心理状态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护理配合评分,观察组在积极配合、依从程度、输液管理评分为93.54±0.33、91.66±0.87、92.43±0.98,优于对照组87.76±0.43、85.76±0.98、88.33±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及家长通过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有利于提升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配合程度,缓解家长的负面情绪,优化心理状态,整体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在今后护理过程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科门诊;输液管理;心理护理静脉输液属于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方法之一,在进行输液时,通常会选择手臂、足部静脉,婴幼儿通常选择头皮浅静脉,在现阶段背景下,随着儿科门诊患儿的增多,在实施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输液治疗的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由于患儿的年龄相对较小,在进行输液治疗的过程中,恐惧感较为严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所降低,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同时还会增加患儿的痛苦感。
部分家属由于患儿的哭闹等问题,容易导致对护理工作活动的不满意,引发护患矛盾。
因此,在实施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及时做好对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结合家长的心理状态,实现良好的引导[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50例,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岁至12岁(平均6.87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岁至11岁(平均6.12岁);纳入标准:在研究时间段内进入儿科门诊输液室进行输液治疗,患儿病情稳定,家长认知能力正常,积极进行配合干预。
浅谈基层医院儿科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摘要:护理工作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服务工作且琐碎繁杂,若想做好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护理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首先要明确基础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注意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
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十年,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更是掌握的十分娴熟,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不仅有高超的技艺,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掌握现代护理的新概念,才能够适应当前新模式的要求,结合基层医院的特点,针对临床患儿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护理笔者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心理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35-01护理工作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服务工作且琐碎繁杂,若想做好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护理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首先要明确基础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注意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
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十年,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更是掌握的十分娴熟,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不仅有高超的技艺,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掌握现代护理的新概念,才能够适应当前新模式的要求,结合基层医院的特点,针对临床患儿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护理笔者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1基层医院条件差直接影响着患儿心理护理因素之一是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短缺;因素之二是由于基层医院诊疗设备陈旧、先进仪器短缺,检查项目不全;病房设施条件差,只能保证患儿床单位及简单的用药治疗,不能够满足患儿的生活需要是因素之三。
因此我们就不能做到无陪护,这就是基层医院的特点及影响心理护理的根本原因。
2护士如何应对陪护及患儿的心理改变患儿从温暖的家来到陌生的医院,看见衣帽整齐的医护人员,心理状态马上会发生急剧的转变,由轻松、愉快变得紧张、恐惧不安甚至惊骇,加之疾病的影响病后不适,啼哭、焦虑不安、无理取闹等心理变化。
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手段。
在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也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本文将从心理护理的定义及原理、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及原理心理护理是指在临床护理中,通过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监测、评估、干预和支持等操作,以达到患者身心健康的缓解和康复。
其原理主要是基于人类的自我认知、情感、行为、社交交往和心理适应等方面,从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1、儿童认知发育及心理发展调整儿童在生长过程中,自我意识、认知、语言能力等都在不断地发展。
因此,在医护人员的工作中,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认知发育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认知及心理发展的调整。
在这一方面,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医护工作者要与儿童建立信任,在医疗过程中细心照顾、满足儿童的需求,尽可能充分利用儿童的认知及常识能力,进行科普宣传,让儿童通过自主的认知来接受自己的疾病和治疗,从而缓解儿童感到的不适和焦虑等情绪问题。
2、减轻儿童手术及疼痛时的心理压力儿童在接受手术及治疗过程中往往会有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心理上产生不适,影响到了治疗效果。
因此,在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在减轻儿童手术及疼痛时的心理压力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手术前,通过耐心的告知、引导和安抚,让患儿对手术及治疗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和信任,听从医嘱和护理,按时按量地接受治疗,这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
另外,在术后恢复期间,也要加强心理疏导,让儿童尽快度过恢复期。
3、支持儿童家庭护理儿科护理不仅包括对患儿的护理,还需要对其家人的支持和协助。
在这一方面,心理护理的应用也很重要。
护士应主动走到家庭中,了解儿童家庭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协助其家庭制定一套科学的护理方案,指导儿童的日常护理、摄食和睡眠等,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家庭护理角色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和支持。
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探讨护理园地杨清玲(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理念及措施。
方法 通过对工作实践的回顾、总结,立足儿科护理特点,从必要性、可行性方面进行探讨。
结果 满足了患者家属的合理需要,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儿科的综合满意度达到了99.4%。
结论 心理护理丰富了儿科整体护理内涵的需要,是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 儿科 心理护理 沟通 满意度 近年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使人们从社会、生理、心理三方面对人的本质的认知不断地深化、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以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人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已经得到护理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1]。
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
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等方面,护士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予以病人关心,支持和帮助,以满足病人的要求,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
提高病人认知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增强病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维护病人的健康。
由于儿科的特点,护理对象为14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各年龄段的差异,患儿所患疾病的不同,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再加上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进行心理护理较困难,难于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
为更好地为患儿全方位服务,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从多个方面体现了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
我们通过对患儿与家长整体的的心理支持,利用家长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对患儿的良好护理效果。
1 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住的168例患儿,其中男性100例,女性68例;年龄14岁以下,平均年龄8.3岁。
2 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况2.1 患儿的心理状况 患儿一方面遭受疾病的折磨,本身就很痛苦。
当面对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多数表现为恐惧、紧张,有的患儿哭闹不止。
2.2 家长的心理状态 家长带着患儿进入医院后,其心理感受是复杂的。
陌生感,急于求成的心理,盲目求医的心理,自责,怜爱的心理,忧虑与烦恼,悲观失望,由于经济因素产生忧虑等心理感受都会出现。
3 心理护理措施3.1 拥有安全感 6个月左右的婴儿,心理反应虽然小,但非常需要母亲的爱抚,护士应经常对他们轻拍,抚摸,搂抱及逗笑,能调节患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产生一种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
3.2 克服恐惧感 6个月至4岁的患儿,心理反应明显,最好允许家长陪护,这样较容易使患儿建立起周围环境的安全和信任感。
对这类患儿,护士更应多关心体贴,避免呵斥,责备患儿,可通过与患儿一起做游戏如将故事,玩玩具,看图画等建立良好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
3.3 观察患儿异常行为 年幼患儿病情变化快,不善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求护士多观察,留意其非言语行为如患儿表情,目光,体态等,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和对患儿心理需求做出估计,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4 沟通技巧 年龄较大的患儿,能较好地用言语进行沟通,能够与病房其他患儿建立伙伴关系。
护士应尽可能地与患儿进行沟通,解释住院和诊治的原因,取得患儿的信任和合作。
对于重危患儿,病房护士表情应与所处场景相一致,因为在不同的场景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应庄重地低语,沉稳和蔼,除询问病情外,还要查体,给予患儿抚摸面颊、小手等爱抚动作[2]。
也可让患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收拾自己的东西,帮助病重患儿拿些东西等,对患儿的积极行为要及时鼓励和表扬,从而使患儿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3.5 心理呵护 致残患儿往往具有严重抑郁、自卑心理,更要加倍呵护,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护士应经常巡视,给他们讲一些小故事,讲身残志坚的故事,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治疗的信心。
3.6 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
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3]。
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进行护理。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建立与家长的良好关系对心理护理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始终贯穿于心理护理全过程。
这包括运用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
3.7 强化人性化健康教育 以人为本护理是当前推崇的护理模式,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护理中的人性化健康教育就是以人为本护理的具体体现[4]。
儿科病人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发展不成熟,对疾病缺乏正确理解,心理活动随着疾病的发展与治疗情况的变化会发生迅速变化,影响诊疗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由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在护理中更需要注重细节,讲求方式。
一是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选择恰当方式。
如将健康教育内容制成漫画,编写讲述小故事等,寓教于乐;二是办好儿童健康教育的宣传栏、橱窗,形式上要图文并茂,版面上生动活泼,最好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漫画为主[5]。
4 讨论儿童不管在生理、心理、认知发育及情绪变化上都和成人差异很大,而且各个不同的年龄层次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人员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对子女往往娇宠、放任,特别是在患病住院期间,独生子女一般都表现有依赖性强、忍耐性差、害怕吃苦(如怕吃药、打针)等,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针对儿科工作特点,护理人员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外,还应帮助患儿做好操作前的心理准备,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关心患儿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及行为指导,激发患儿自控能力,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患儿早愈的目的。
由于我们对儿科护理特殊性的正确认识,我们护理人员在・651・Journal of C linical and Experi m ental M edicine V ol.8,N o.6 Jun.2009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护理护理园地张亭婷(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护理措施。
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40例内镜下行金属支架置入术,严密观察患者的腹痛、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是否改善。
结果 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术经过顺利,解除和缓解了胆道的梗阻和狭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术后无胆瘘、胆道出血和感染、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准确的术中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及对恶性阻塞性黄疸行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严密观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恶性阻塞性黄疸 金属支架 护理 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及患者容易接受等特点。
主要用于治疗胆管局限性恶性狭窄所致的阻塞性黄疸,为晚期肿瘤的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它能有效地解除胆道狭窄,使胆道引流通畅,从而使患者带瘤而无黄疸生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1]。
我院自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38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金属支架置入术,手术顺利,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护理方面的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均为我消化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
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7岁。
病因:原发性肝癌9例,胆管癌14例,胰腺癌11例,肝癌转移4例。
3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巩膜皮肤黄染和皮肤瘙痒,持续性的腹部胀痛,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术前均通过腹部B超、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诊断为阻塞性黄疸。
所有患者肝内胆管或胆总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1.2 治疗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X线引导下行进行胰胆管造影(ER2 CP),诊断明确后,将导丝插入胆道超越梗阻部位上端,选择合适的球囊扩张狭窄部位,放入相应的支架,形成通道,恢复胆汁引流。
2 结果38例胆道金属支架放置一次成功,均可解除胆道梗阻,术后黄疸均能逐渐消退,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增加,术后一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150.3±29.0)mmol/L,无胆瘘、出血及感染性胰腺炎发生。
3 护理3.1 术前护理3.1.1 病人准备 ①心理护理:患者常有紧张、焦虑或恐惧的心理,主要担心治疗不能成功,疼痛不能缓解以及对自身疾病严重性的担心。
因而响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一些有关内镜下引流术的优点,如创伤小、疗效可靠、术后恢复快等,对患者及家属提出各种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减轻其心理负担,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2]。
②药物禁忌:详细询问有关过敏史,作碘过敏试验。
③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淀粉酶等。
④胃肠准备:术前禁食水12h,营养欠佳者给予静脉支持。
⑤注意事项:向患者说明手术过程中的配合事项。
⑥术前注射准备:术前15m in注射地西泮10mg,哌替啶50mg,解痉灵20mg.3.1.2 物品准备 ①药品准备:生理盐水1000m l,哌替啶50 mg,生长抑素3mg,肾上腺素1mg,碘海醇50m l。
②器械准备:术中所需的导管,导丝,电凝系统,吸引器,切开刀及金属支架等。
3.2 术中配合 ①手术卧位:按照手术需要为患者放置准确卧位,配合医生操作程序要求准确执行医嘱,传递手术所需的消毒物品。
②体征监测: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
③缓解疼痛:手术过程中患者如出现剧烈疼痛,给予哌替啶50mg肌注,以缓解患者疼痛。
3.3 术后护理 ①体征监测:术后患者平卧,心电监护24h,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呕血和黑便现象。
②饮食注意:禁食水,监测术后3h和24h淀粉酶,淀粉酶正常后给予逐步开放饮食。
③药物的使用:遵医嘱给予制酸,抑酶,抗感染,支持等对症治疗,监测体温变化。
3.4 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①胆道感染: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情况,若术后连续3d体温高于38.5℃,应报告医生抗感染治疗。
②胰腺炎:观察患者有无腹痛情况,监测血尿淀粉酶,如有淀粉酶异常,指导患者禁食、禁水,并遵医嘱给予抑酶治疗。
③胆道出血:观察引流袋内是否有血性液体流出来,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监测血压,心率,如有血压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应立即与医生联系[3]。
④引流效果的观察:观察患者引流袋内的引流是否通畅,皮肤巩膜黄染是否减退,检测血清胆红素是否下降以及B超检查胆总管扩张是否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