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学案 鲁科版选修4
- 格式:doc
- 大小:624.56 KB
- 文档页数:6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知能量转化形式及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本质。
2.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预习导航】1.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比较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并判断反应类型(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2)2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状态及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有关。
【课堂探究】探究活动一、化学反应的焓变1.H2(g)+Cl2(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该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kJ。
2.焓、焓变的概念(1)焓的定义:符号是(2)焓变的定义:。
符号是单位是:或3.问题思考与讨论(1)焓变(ΔH )与反应热(Q )关系如何?(2)焓变(ΔH )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有怎样的关系?【归纳总结】ΔH 、Q 都可以表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二者表示角度不同,结果一致。
【例1】由下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 ─→B +C 和B +C─→A 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 B .A─→B +C 是放热反应C .A 具有的能量高于B 和C 具有的能量总和D .A─→B +C 是吸热反应,则B +C─→A 必然是放热反应【例2】已知反应X +Y=M +N 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C .X 和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N 的总能量D .因为是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以发生 探究活动二、热化学方程式1.氢气与碘蒸气化合反应的能量(或热量)变化,可用下式表示:H 2(g)+I 2(g)======200 ℃100 kPa 2HI(g) ΔH =-14.9 kJ·mol -1,它与化学方程式H 2+I 2====△2HI 相比较而言,其特点为(1)指明了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在298 K 、100 kPa 时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高中化学鲁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1课《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盖斯定律及焓变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理论知识的科学美。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中焓变的简单计算。
3重点难点
握盖斯定律及焓变的简单计算。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活动】反应焓变的计算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1、已知:H2(g)+Cl2(g)=2HCl(g) △H=-184.6kJ/mol,则反应HCl(g)=1/2H2(g)+1/2Cl2(g)的△H为( )
A.+184.6 kJ/mol
B.-92.3 kJ/mol
C.-369.2 kJ/mo
l D.+92.3 kJ/mol。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三课时反应焓变的计算一、教学内容: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二、教材分析:这节重点介绍盖斯定律,是对上节课讲的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进一步深化。
在本节学完之后对化学反应中实验难测定的反应热的求算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打下了化学热力学的初步基础,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知识支持。
三、设计思路:先介绍有些反应焓变很难直接由实验测得,进而引入盖斯定律,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自己认识和理解盖斯定律。
通过习题练习总结规律,最后应做一定量的巩固训练,本节课即以完成。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
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五、教学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1、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哪些要点?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C2H5OH(l)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O2(g)和H2O(l),放出1366.8kJ热量。
找同学板书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掌握学情.。
(2)18g葡萄糖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O2(g)和H2O(l),放出280.4kJ热量。
新课过渡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有的能够测量,有的不能测量。
比如将一些生成不稳定物质的化学反应,例如由 C → CO,CO或多或少的要转化为CO2,还有一些反应进行的比较慢,要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肯定不能测量。
对于这样的反应热,我们就要进行计算才能得到。
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反应焓变的计算自主学习请学生们先看书P7~P8关于盖斯定律的内容。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课前学案导学】■精准定位——学习目标导航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理解反应热、焓变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3.了解焓变与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关系。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
■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导航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反应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
通常用________表示。
反应吸热时,表示为________;反应放热时,则表示为_______。
2.反应热通常用_____来测量,其计算公式Q= –C(T 1 – T 2)中,C 表示_____,T 1.T 2分别表示反应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中和热。
理解要点: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
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 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和OH —化合生成 H 2O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2.中和热的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各取1.0 mol ·L -1的盐酸100mL,并分别加入100mL1.0mol ·L -1的NaOH 溶液、KOH 溶液,测得的反应热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让酸或碱略过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导学】■合作探究-名师保驾护航探究一:反应热的概念与意义1.概念: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变化观念: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理解反应热的概念,认识和判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科学探究:了解反应热(中和热)测定的原理和方法,会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不断完善和改进测定方法。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1)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已知:1mol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436kJ;1molCl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243kJ;2mol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是862kJ;H2(g)+Cl2(g)===2HCl(g)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为183kJ。
2.反应热的概念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
(1)表示方法:用符号Q表示;Q>0,反应吸热;Q<0,反应放热。
(2)单位:J·mol-1或kJ·mol-1。
(3)图示图1表示放热反应,图2表示吸热反应。
(1)反应热与化学键断裂与形成的关系Q=断裂反应物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E1)-形成反应产物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E2)①若E1>E2,则Q>0,为吸热反应。
②若E1<E2,则Q<0,为放热反应。
(2)反应热与反应物、反应产物能量的关系Q=反应产物的总能量(E2)-反应物的总能量(E1)例1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每生成2分子AB吸收b kJ热量B.断裂1molA—A键和1molB—B键,放出a kJ能量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产物的总能量D.该反应热为(a-b) kJ·mol-1答案D解析依据题图分析,1molA2和1molB2反应生成2molAB,每生成2molAB(g)吸收(a-b) kJ 的热量,A项错误;断裂1molA—A键和1molB—B键,吸收a kJ能量,B项错误;依据题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产物的总能量,C项错误;反应热Q=反应产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所以反应热Q=(a-b) kJ·mol-1,D项正确。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设计理念】《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对象是对化学感兴趣并将升入大学学习理科的学生,本模块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反应原理,在注重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尽可能为学生介绍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与发展.本节课首先通过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介绍《化学反应原理》的学科观念。
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整体设计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着力与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体现趣味、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已经了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具备了本节课科学探究的基础。
通过课下调查发现,学生习惯沿用《化学必修》的学习方法,对文字性的概念仅停留在知道、记住的水平,感到抽象、枯燥无味。
通过和高年级同学交流,大多感到《化学反应原理》较难理解,不知道如何学习本模块内容.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反应热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实验展现出来,初步建立探究反应热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反应热的含义及其研究方法。
2.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体会如何实验方法研究反应热。
3。
能够从物质变化和化学键的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反应热.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深入体会温度对反应热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认识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反应热的含义、中和热的测定;难点:反应热的含义.【教学环境】实验、学案、多媒体【教学方法】回顾梳理-—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点拨引领--总结归纳——拓展提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走进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体会:通过视频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初步介绍学科观念。
实验探究演示实验:1.点燃镁条;2。
冰袋的奥秘:氯化铵氢氧化钡用结实的塑料袋代1.观察,思考能量的转化形式。
第1章化学反响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响的热效应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响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响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响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响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响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响热和反响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响焓变,了解反响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响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响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比照、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响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响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响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响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响焓变的计算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响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响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
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响分为放热反响和吸热反响。
【板书】第1章化学反响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响的热效应【投影】【提问】常见的放热反响和吸热反响有哪些类型?【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响: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响 ②酸碱中和反响③燃烧反响 ④多数化合反响常见的吸热反响:①多数分解反响,如CaCO 3 高温CaO+CO 2↑②2NH 4Cl 〔s 〕+Ba(OH)2·8H 2O 〔s 〕=BaCl 2+2NH 3 ↑+10H 2O③C(s)+H 2O(g) 高温CO+H 2 ④CO 2+C 高温2CO【讲解】注意:化学反响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响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热效应(第1课时)导学案鲁科版选修4-4对反应热效应的定量表示一、知识连接1、反应热的概念:符号:单位:注意:2 .焓变的概念:符号:单位:注意:3.热化学方程式(1)表示意义:(2)书写注意事项:二 典型例题及练习1.(A 级) 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B 级) 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 4ClO 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2NH 4ClO 4∆====N 2↑+4H 2O +Cl 2↑+2O 2↑+Q ,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3.(B 级) 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 水蒸气放热241.8 kJ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1 g 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 kJ ,则反应H 2(g)+21O 2(g)===H 2O(l)的ΔH = kJ ·mol -1。
4.(B 级) 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 4。
0.5 mol CH 4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时,放出445 kJ 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2CH 4(g )+4O 2(g)===2CO 2(g)+4H 2O(l) ΔH =+890 kJ ·mol -1B.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 ·mol -1C.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 ·mol -1D.1/2CH 4(g)+O 2(g)===1/2CO 2(g)+H 2O (l) ΔH =-890 kJ ·mol -15.(C 级) 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 2>ΔH 1的是 ( ) A.2H 2(g)+O 2(g)===2H 2O(g) ΔH 1 2H 2(g)+O 2(g)===2H 2O(l ) ΔH 2B.S(g)+O 2(g)===SO 2(g) ΔH 1S(s)+O 2(g)===SO 2(g) ΔH 2C.C(s)+21O 2(g)===CO(g) ΔH 1 C(s)+O 2(g)===CO 2(g) ΔH 2D.H 2(g)+Cl 2(g)===2HCl(g)+ΔH 121H 2(g)+21Cl 2(g)===HCl(g) ΔH 2 6.(C 级) 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Q ,它所生成的CO 2用过量饱和石灰水完全吸收,可得100 g CaCO 3沉淀,则完全燃烧1 mol 无水乙醇时放出的热量是( )A.0.5 QB.QC.2 QD.5 Q重视基础 形成知识规律1.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观点,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总能量不同,这是由于各种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2)反应中能量守恒;(3)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有一部分能量就会转变成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这就是放热反应;反之则是吸热反应。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一、教材分析:本节首先通过中和热的定量测定,介绍了化学反应伴随着的能量变化,从能量(热量)变化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就是热化学。
又结合高一必修二第二章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初步介绍,也就是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了热化学的基本概念——焓变。
既然化学反应同时含有能量的变化和物质种类的变化,所以要有新的化学用语来表示,引出了热化学方程式。
并通过热化学方程式引出了盖斯定律——化学反应,无论是通过一步完成还是通过几步完成,只要产物种类状态确定,那么反应焓变也是确定的。
二、教学设计及思路:本节教学内容计划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中和热的定量测定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中和热的概念,感知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测量难度。
指出研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的方法,应该有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
第二课时通过复习高二所学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对比、迁移、建构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焓变,明确焓变与反应吸热和放热的关系,了解燃烧热的概念,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三课时,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练习热化学方程式,掌握盖斯定律。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
2.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变化的2:2O学生讨论,思考,交流,讨论。
化钠这一中和反应所释放的热量,如何给中和热下一个定义。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目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一、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反应。
2.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二、反应热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
表示符号:Q。
三、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分子中旧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生成时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
四、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测定1.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_H2O,这时的反应热就是中和热。
表达式:H+(aq)+OH-(aq)===H2O(l)ΔH=-57.3 kJ·mol-12.实验探究:根据实验步骤,测出氢氧化钠与盐酸、氢氧化钾与盐酸、氢氧化钠与硝酸三个反应的反应前后的温度值,领会量热计的使用过程。
(1)实验目的: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利用一定质量的酸和碱发生反应,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差,再根据参加反应的酸溶液和碱溶液的体积求出混合溶液的质量,根据公式计算:Q=-c·m·Δt,其中:c=4.18 J·g -1· ℃-1,m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和,Δt=tt1,t是酸溶液温度与碱溶液温度的平均值。
然后换算成生2-成1 mol H2O放出的能量即可。
(3)实验步骤①制作简易的量热器。
②用量筒准确量取反应溶液,准确测量温度(精确到0.1℃)。
③将溶液混合反应,记录终止温度。
④重复实验步骤②、③三次。
实验起始温度t1/°C终止温度t2/°C温度差(t2-t1)/°C反应热Q/J HCl与NaOHHCl与KOHHNO3与NaOH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热。
为了使计算简便一些,我们近似地认为:①1.0 mol·L-1盐酸和1.0 mol·L-1NaOH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所以可求出盐酸的质量m1、NaOH 溶液的质量m2。
②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1,则100 mL 1.0 mol·L-1盐酸与100 mL 1.0 mol·L-1 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可根据公式Q=-c·(m1+m2)·(t2-t1)求出。
知识点一反应热的概念1.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是( )A.由无水醋酸钠制CH4 B.由乙醇制C2H4C.由电石制C2H2 D.由碳酸钙受热分解制CO2答案 C解析A项、B项、D项都需要持续加热,不是放热反应,只有C项是放热反应。
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C.相同状况下,反应2SO2+O2===2SO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3===2SO2+O2是一个吸热反应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答案 C解析由题意可以推测,如果一个反应过程放出能量,那么使该反应向反方向进行则需要吸收能量,所以C正确;另外氢气和氧气反应、氢气和氯气反应、铝和氧气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反应,与它们相反的反应:水、氯化氢和Al2O3的分解都应该是吸收能量的反应,故A、B、D错误。
知识点二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关系3.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
现给出化学键的键能(见下表):化学键H—H Cl—Cl Cl—H键能/(kJ·mol-1) 436 243 431请计算H2(g)+Cl2(g)===2HCl(g)的反应热( )A.862 kJ·mol-1 B.679 kJ·mol-1C.-183 kJ·mol-1 D.183 kJ·mol-1答案 C解析拆开1 mol H2和1 mol Cl2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是436 kJ·mol-1+243 kJ·mol-1=679 kJ·mol-1;形成2 mol HCl所放出的能量是431 kJ·mol-1×2=862 kJ·mol-1,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是679 kJ·mol-1-862 kJ·mol-1=-183 kJ·mol-1。
4.已知H—H键键能(断裂时吸收或生成时释放的能量)为436 kJ·mol-1,N—H键键能为391 kJ·mol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NH=-92.4 kJ·mol-1。
则N≡N键的键能是( )2(g)+3H2(g)===2NH3(g) ΔA.431 kJ·mol-1 B.945.6 kJ·mol-1C.649 kJ·mol-1 D.896 kJ·mol-1答案 B解析Δ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ΔH=3×E(H—H)+E(N≡N)-6E(N—H)=3×436 kJ·mol-1+E(N≡N)-6×391 kJ·mol-1=-92.4 kJ·mol-1,所以E(N≡N)=-92.4 kJ·mol-1+6×391 kJ·mol-1-3×436 kJ·mol-1=945.6 kJ·mol-1。
知识点三中和热的测定5.5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1)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该实验在______中进行效果更好。
(3)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用50 mL 0.5 mol·L-1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答案(1)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2)偏小保温杯(3)不相等相等因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1 mol H+和1 mol 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4)偏小偏小解析要掌握实验操作要点:①量热计保温效果要好;②酸碱溶液的浓度要小;③酸碱一方要过量;④操作迅速准确,减少热量损失;⑤及时准确记录数据。
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1 mol H+和1 mol 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所放出的热量,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是H++OH-===H2O,计算出来的中和热是相同的。
练基础落实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示为热量的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D.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答案 D2.下列反应中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与稀盐酸反应B.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D.Ba(OH)2·8H2O与NH4Cl反应答案 B3.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吸热反应),P4(白磷,s)===4P(红磷,s)(放热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说明金刚石的内能比石墨低B.说明红磷比白磷稳定C.说明红磷比金刚石稳定D.此种变化为物理变化答案 B4.研究物质变化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认识物质变化时所引起的化学键及能量变化。
据此判断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体系的能量降低B.物质燃烧可看作是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C.氮气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化学键,故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D.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反应答案 C练方法技巧5.将V1mL 1.00 mol·L-1 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00 mol·L-1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答案 B解析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温度为22℃时,V1为5 mL,则V2为45 mL,此时已经开始发生反应,所以22℃一定不是室温,A错;曲线随V1增多而升高,随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正确;当V1=30 mL时温度最高,说明此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NaOH]==1.5 mol·L-1,C错;该实验不能证明有水生成的其他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练综合拓展6.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把试管放入盛有25℃的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往其中滴加5 mL盐酸。
试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