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竹影1(PPT)3-1
- 格式:pptx
- 大小:54.96 KB
- 文档页数:3
竹影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一、教学设想《竹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从“我”和小伙伴在朦胧的月光下猜问题、描人影、绘竹影写起,接着因“爸爸”的出现转而谈竹画、谈中国画,最后以“我”看吴昌硕描的墨竹悟得“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收尾,既展现了纯真的童趣,又完成了一次鲜活的艺术教育。
《竹影》启示我们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童年,对童年生活充满依恋,对童年游戏充满回忆,因而与本文很容易形成情感共鸣并获得启示。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厚,要在一课时内授予学生,难度较大。
应略其枝叶而直取本根。
此文收入《艺术卷》而非文学卷,可见丰子恺先生写此文主要目的是对孩童进行美育。
以“童心”为切入点进行艺术教育,正是丰子恺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
在他看来,儿童具备最单纯透明的心眼,因而有最广大的同情心,能怜惜生灵性命、陶醉于万物天真。
童心世界里自由奔放、高强活泼的生命原动力与艺术的自由创作精神一致,值得格外珍惜呵护并设法加以引导,最终使天然的童心成为自觉的“艺术心”。
丰子恺一生视艺术为心灵的事业,他提倡“心为主,技为从”的艺术创作原则。
本设计正是根据这一特点以及初一学生的思维特性,来确立目标和重点难点的。
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二、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探究发现中国画贵在于神气的精髓,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引导学生领会艺术和美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创造艺术的美。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
教学课题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18课《竹影》教学背景《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从而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着的艺术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着的艺术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
教材分析《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感受。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3、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