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例恙虫病的观察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恙虫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恙虫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概述:恙虫病是由恙虫叮咬后传播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全身不适。
本文将对恙虫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恙虫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
第一章:恙虫病的病因1.1 病原体恙虫病的病原体为恙虫病,属于弓形虫科。
1.2 传播途径恙虫病主要通过恙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第二章:恙虫病的临床表现2.1 潜伏期恙虫叮咬感染恙虫病后,潜伏期通常为7-14天,最长可达30天。
2.2 发热发热为恙虫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超过39℃。
2.3 皮疹恙虫病患者常出现皮疹,早期呈斑丘疹,随后逐渐发展为丘疹、水疱或溃疡。
皮疹可出现在全身各部位。
2.4 其他症状恙虫病患者还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
第三章:恙虫病的诊断方法3.1 临床表现根据恙虫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如发热、皮疹等。
3.2 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恙虫病,常用检查方法包括恙虫病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
第四章:恙虫病的治疗原则4.1 对症治疗对恙虫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发热、皮疹等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热药物、抗过敏药物等。
4.2 抗治疗恙虫病患者可根据病情进行抗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利巴韦林等。
第五章:恙虫病的护理措施5.1 隔离措施对确诊或疑似恙虫病患者进行隔离,减少传播风险。
5.2 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应佩戴好防护设备,如口罩、手套等,以减少感染风险。
5.3 定期观察对恙虫病患者进行定期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恙虫病抗体检测报告样本、恙虫病的临床照片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恙虫病:指由恙虫叮咬后传播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2:弓形虫科:恙虫病的病原体,属于弓形虫科的。
恙虫病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1.体温过高与恙虫病东方体血症有关。
(1)病情观察:注意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咳嗽频繁伴胸痛、气促、神志改变以及出现遣妄、抽搐等表现时,可能并发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应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2)对症护理:(3)休息与活动:发病初期病人因高热、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应卧床休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病人不必隔离,接触者不检疫。
待病情逐渐好转,全身症状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4)饮食护理: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足够热量及蛋白质的流质或软食,少量多餐,以补充机体营养需求。
嘱病人多饮水。
昏迷病人鼻饲饮食。
(5)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氯霉素或四环素族药物。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使用氯霉素时应注意观察血象的变化,若有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或皮肤紫瘢等出血倾向时,应通知医生。
服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多西环素)应观察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差等,还应注意有无过敏反应。
四环素族药物易与牛奶,钙、镁、铁、铝、綿等生成不溶性的络合物,故不宜与上述食物或含上述成分的药物同服。
此外四环素族药物还能影响婴幼儿骨骼生长、牙齿釉质发育不良、致畸,故孕妇及7岁以下儿童禁用。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恙蟠叮咬后导致焦痂形成、皮疹有关。
(1)观察皮肤受损情况:①对疑诊恙虫病的病人应仔细观察皮肤有无皮疹或溃疡,注意焦痂和溃疡的部位、大小、形状,是否继发感染;②观察皮疹的性质、形态、分布及消长情况。
(2)局部处理:如无自觉不适时,皮疹无须特殊处理。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是焦痂、溃疡护理的关键,可用75%乙醇涂擦溃疡周围皮肤,用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涂擦溃疡面,然后用庆大霉素注射液湿敷创面,每天3次,直至痊愈。
【其他护理诊断/问题】潜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心力衰竭、出血、中毒性肝炎。
【健康指导]开展预防恙虫病的卫生宣传工作。
在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工作者,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晾晒衣被。
恙虫病的观察与护理恙虫病是一种由于恙虫咬伤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染疫恙虫的叮咬传播。
本文将介绍恙虫病的观察与护理。
一、观察:1.定期观察患者的皮肤,特别是四肢暴露部位,观察是否发现红色丘疹或蚊虫叮咬样皮疹。
2.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这是恙虫病的典型表现。
3.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伴随恙虫病的并发症,如肝炎、肾功能异常等。
二、护理:1.加强宣传教育:向患者及家人普及有关恙虫病的防治知识,特别是注意恙虫的预防,避免受到恙虫的叮咬。
2.隔离措施: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实施隔离措施,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3.饮食护理:患者应注意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强免疫力,加速康复。
4.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鼓励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提高自愈能力。
5.物理护理:保持患者的环境整洁,改善通风条件,避免蚊虫滋生,减少传播机会。
6.服药护理:按医嘱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如布比卡因、阿米卡星等,以缓解症状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7.症状护理:对于患者出现的发热、肌肉疼痛等症状,给予相应的散热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不适。
8.并发症的护理:如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肾功能异常,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和治疗,包括调整饮食、补充营养、控制病情等。
9.患者的休息护理:嘱咐患者休息充足,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促进身体康复。
通过观察与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恙虫病的症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适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恙虫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恙虫病的认知度,增强预防控制意识,从而有效地减少恙虫病的传播。
恙虫病护理问题及措施
恙虫病是由恙螨传播的蜱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全身不适、皮疹等症状。
以下是恙虫病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1.保持卧床休息:恙虫病患者应尽量保持卧床休息,避免过度
活动,以减轻症状。
2.注意保持体温:恙虫病患者常常伴有高热,要密切监测体温,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或药物降温(在医生指导下)控制体温。
3.补充充足的水分:高热、出汗等会导致水分丢失,恙虫病患
者需要补充充足的水分,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4.提供适宜的饮食:恙虫病患者应采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鼓励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等食物,以增强抵抗力。
5.注意皮肤护理:恙虫病常伴有皮疹、瘙痒等症状,应注意保
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可使用温水洗澡或局部冷敷缓解瘙痒。
6.协助患者服药治疗:恙虫病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等药
物治疗,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按时服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7.预防感染传播:恙虫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同时,对恙螨的传播途径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如对受感染的蜱媒及其栖息地进行灭螨处理等。
8.密切监测病情: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症状严重程度等,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恙虫病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应以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为准,以上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情况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
24 例恙虫病的观察及护理发表时间:2011-11-30T14:20:16.40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肖艳华[导读]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为传播媒介。
肖艳华 (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医院江苏建湖224700)【摘要】目的:总结 24例恙虫病的护理特点。
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热型和热程情况,细致查找本病特征性病变恙虫咬伤伤口的焦痴或溃疡,进行有效的病原治疗。
加强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防范并发症。
结果24 例患者,均好转自动出院。
结论:细致观察,及早确诊,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恙虫病;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074-02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为传播媒介。
临床上以高热、皮疹、焦痴(或溃疡)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地区。
我国见于浙江、福建等多个省份,以海南省尤为多发。
近年来该病有向北扩张的趋势[1]。
2009年我院收住首例患者,由于医务人员对该病缺乏认识,以“发热待查”入院。
故该病易发生误诊和漏诊,导致支气管肺炎、脑炎或脑膜炎、肝肾功能损害、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孕妇可发生流产。
死亡病例多发生于病程的第2一3周[2]。
为提高护理人员对恙虫病的观察及护理水平,现将24例恙虫病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24例患者,男11例,女13例;年龄34~69岁,2009年6例,2010年20例。
发病后入院时间:2009年 10月10日至11月19日,2010年 10月25日至11月12日,患者均有野外作业或活动史,经积极治疗和护理,住院4—13天后25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2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病人因为疾病的起病急骤、高热持续反复、全身症状明显,大部分病人在入院前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过但无效,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大,担心诊断和预后,加之环境陌生,住院时间较长的因素,均使患者产生焦虑、急躁、紧张不安、恐惧或孤独心理[3]因此在护理上采取多与患者沟通,讲述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耐心解释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治疗方法和同类患者的痊愈病例。
恙虫病的观察及护理【摘要】恙虫病是由携带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恙螨幼虫叮咬而传播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患者以持续高热(热程3~15 d、体温38℃~42℃、热型为驰张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为主要表现。
现将本科46例恙虫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恙虫病;观察;护理1 临床资料本科2008年6月至10月收住院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5~78岁,18岁以下8例、18~59岁26例、60~78岁12例。
6月8日发现首例患者,10月14日发现最后1例患者,以7月2日至9月28日为流行高峰,共发病38例。
患者均有居住区周围有恙虫病流行及野外作业史。
经积极治疗和护理,46例患者均治愈。
2 护理体会2.1 心理护理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患者心情愉快,消除患者烦躁、焦虑、恐惧的情绪。
因起病急及对本病认识不足,环境陌生,或因误诊而致病情加重等均使患者产生焦虑、急躁或恐惧心理,我们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耐心解释和精心护理,帮助患者认识本病,了解每项检查、治疗、护理的目的,使其处于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
2.2 发热的观察及护理所有患者均发热,体温38℃~42℃,以39℃~40℃居多。
多于病后2~3 d体温升高,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未经治疗者病情常于第2周加重,体温持续升高且多呈弛张热。
中毒症状严重者应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口腔炎、肺炎等并发症。
给予四环素或氯霉素、白霉素治疗,体温多迅速下降,不降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或物理降温。
观察病情变化,保持输液通畅,必要时吸氧。
①卧床休息,注意神志变化及安全;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体温波动情况;测体温1次/4 h,采用正确、合理的降温措施,应采取用药物和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湿敷、冰袋放置在大血管处如额部、颈部两侧腋窝及腹股沟或用25%~35%乙醇擦浴、冷盐水灌肠,30 min后复测体温;③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防止患者受凉;④在患者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⑤注意观察患者的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⑥鼓励患者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⑦保持口腔清洁,口腔护理2~3次/d,进食前后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恙虫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恙虫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恙虫病是一种由于叮咬传播的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恙螨,主要在夏秋两季活动。
恙虫病的发病率较高,如何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护理和预防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临床观察和护理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临床观察1. 病情表现恙虫病的病程长短不一,表现多样化,常常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虚弱乏力等症状。
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皮疹、口腔溃疡、腹泻、呕吐等表现。
扫地掉下灰的症状也是恙虫病的重要表现,表现为患者在肢体或身体任意部位的皮肤上轻划一下(如用指甲轻轻地刮一下),就会留下白色的痕迹,这种现象也称为“针尖试验”。
2. 诊断恙虫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
在临床诊断方面,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发病史、病程、痛点、皮肤病变等信息;在实验室检验方面,常用的方法有恙虫病病毒血清学检测、ELISA法、PCR扩增等检验方法。
这些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确认恙虫病的病情。
3. 病情监测患者出现恙虫病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病理表现。
如果患者病情恶化或需要特殊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状态提供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注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出血等并发症,保持患者心理的稳定。
二、护理措施1. 全面评估在进行护理时,我们应当全面评估内外在的各种因素,包括患者病情、心理状况、身体状况、饮食需求、营养状况、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在对患者评估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2. 确定必要的隔离措施由于恙虫病是一种传导病,所以恙虫病患者需要进行隔离以避免疾病的传播。
为了避免病毒的传染,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护士应该为患者和家属提供详细的卫生保健信息,并指导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预防措施。
3. 维护基本生活功能患者在恙虫病的发病期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和管理,包括饮食营养、睡眠、洗浴等方面。
由于恙虫病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性护理,以帮助患者维持基本生活功能。
26例恙虫病护理体会
1.恙虫病患者需要休息和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避免脱水。
2. 在恙虫病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需要及时测量体温,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3. 恙虫病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皮肤病变的情况,并及时更换干爽的衣物和床单,以避免感染。
4. 饮食方面,应供应丰富的营养,但要避免油炸、刺激性食品等。
5. 对于恙虫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6. 恙虫病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勤换衣、勤洗澡等。
7. 在恙虫病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进行有效的急救措施。
8. 应给予恙虫病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关心,帮助患者安心治疗。
9. 对于恙虫病患者的家属和饮食人员等,应加强对病情的了解和防范措施的宣传。
10. 在恙虫病的疫情流行期间,应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管和清理工作,以减少病媒蚊的滋生和传播。
- 1 -。
恙虫病护理问题及措施(一)恙虫病护理问题及相关措施什么是恙虫病?恙虫病是由于叮咬伊蚊传播的一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会导致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等症状。
该疾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但近年来也在一些亚热带地区和南部地区有所增加。
恙虫病护理的措施针对恙虫病的护理,以下是一些常见措施:1.休息和保持水分摄入–恙虫病会引起高热和乏力等症状,因此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和提供适当的水分摄入。
2.使用退热药物–恙虫病引起的高热可以通过使用退热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见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
3.控制痒痛感–恙虫病叮咬会导致皮肤瘙痒和疼痛,患者可以使用局部止痒药膏或冷敷物来缓解症状。
4.避免二次感染–患者应保持伤口清洁,避免二次感染的发生。
使用消毒液清洁伤口,并保持干燥和通风。
5.隔离和防止传播–患者应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特别是伊蚊易于繁殖的环境中。
同时,患者应遵循医生和卫生部门的建议,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人。
6.密切关注并就医–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症状变化,并及时就医。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提供更进一步的治疗和建议。
结论恙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但通过合适的护理措施,可以缓解症状并预防二次感染和传播。
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饮水,使用退热药物、止痒药膏缓解症状,保持伤口清洁,避免二次感染,并密切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
遵循医生和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时就医,并采取措施隔离和防止恙虫病传播给他人。
恙虫病预防措施恙虫病的传播途径恙虫病主要通过被叮咬的伊蚊传播,而伊蚊一般在清晨和黄昏时分活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恙虫病预防措施:1.使用虫媒防护措施–在去热带地区旅行或居住时,应使用虫媒防护措施,如使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等来防止被叮咬。
2.减少伊蚊繁殖地–清除家庭和周围环境中的积水,因为这是伊蚊滋生的理想环境。
清理花瓶、水桶等容器中的积水,以减少伊蚊的滋生。
3.改善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理垃圾,尽量避免环境中的渣滓和污水。
伊蚊也会在这些环境中滋生。
恙虫病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我国东南沿海为高发区。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以恙螨幼虫为媒介将本病传播给人。
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等。
日照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疫情高发区,7~10月为发病高峰期。
我院2009年7~11月共收治32例典型病例。
为让更多基层医护人员对恙虫病有进一步的认识,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护理,现将该病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7~11月共收治32例持续高热的恙虫病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8~72岁,平均412±12岁。
全部病例均有野外作业史或活动史,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等为特征;其并发症主要有支气管肺炎、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心力衰竭等。
12例入院时已并发肺部感染,2例出现呼吸衰竭,1例出现多器官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冷寒战、高热伴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
12观察与护理121仔细观察病情,协助医生尽早明确诊断1211认真寻找焦痂或溃疡本组26例有焦痂或溃疡者,门诊首次发现60%,40%的病例均为入院后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及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发现,故仔细寻找焦痂或溃疡对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恙螨幼虫好侵袭人体潮湿、气味较浓的部分,溃疡一般不痛不痒,患者本人也不易觉察或即使是发现了也不重视;或溃疡发生在隐蔽处,患者羞于启齿而掩盖病情,延误诊治,如1例女性患者因为溃疡在会阴处,不好意思告诉医生,入院第4天护士在给患者翻身时发现,溃疡面积25×25及05×05,中心覆以黑色焦痂。
报告医生后,确诊为恙虫病合并多系统功能损害。
经换用对本病有效的药物氯霉素治疗,15后病愈出院。
1212详细观察和注意辨别皮疹根据资料报道,该病皮疹见于病程第4~6天,为暗红色斑丘疹,多为充血性,少数呈出血性,不痒,皮疹持续3~7消退,可遗留少数色素沉着。
24 例恙虫病的观察及护理
【摘要】
目的:总结 24例恙虫病的护理特点。
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热型和热程情况,细致查找本病特征性病变恙虫咬伤伤口的焦痴或溃疡,进行有效的病原治疗。
加强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防范并发症。
结果24 例患者,均好转自动出院。
结论:细致观察,及早确诊,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恙虫病;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0-0074-02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为传播媒介。
临床上以高热、皮疹、焦痴(或溃疡)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地区。
我国见于浙江、福建等多个省份,以海南省尤为多发。
近年来该病有向北扩张的趋势[1]。
2009年我院收住首例患者,由于医务人员对该病缺乏认识,以“发热待查”入院。
故该病易发生误诊和漏诊,导致支气管肺炎、脑炎或脑膜炎、肝肾功能损害、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孕妇可发生流产。
死亡病例多发生于病程的第2一3周[2]。
为提高护理人员对恙虫病的观察及护理水平,现将
24例恙虫病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1例,女13例;年龄34~69岁,2009年6例,2010年20例。
发病后入院时间:2009年 10月10日至11
月19日,2010年 10月25日至11月12日,患者均有野外作业或活动史,经积极治疗和护理,住院4—13天后25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2 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病人因为疾病的起病急骤、高热持续反复、全身症状明显,大部分病人在入院前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过但无效,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大,担心诊断和预后,加之环境陌生,住院时间较长的因素,均使患者产生焦虑、急躁、紧张不安、恐惧或孤独心理[3]因此在护理上采取多与患者沟通,讲述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耐心解释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治疗方法和同类患者的痊愈病例。
让患者树立信心,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2.2 饮食护理:由于发热能使机体各种营养素消耗明显增多,并使大量水份丢失。
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易出现腹胀、食欲减退。
指导进食容易消化、含有丰富维生素和足够热量及蛋白质的流质或者软食,并且少量多餐,以补充基本营养需求,注意补充充足的水份,鼓励患者多饮水。
2.3 发热的观察及护理: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有发热症状,体温38.8℃~40.5 ℃,持续5天至十余天入院,以午后夜间为剧,呈弛张热型,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护理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高热时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发热期间每2-4小时测体温1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呼吸、血压,若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处理;中毒症状严重者应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口腔炎、肺炎等并发症;降温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枕、冰帽、温水擦浴,动作轻柔,以免影响观察皮疹和诱发皮下出血;对高热出汗较多者,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被单干燥清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18。
c-22。
c,湿度50%-60%, 24例患者经2-4d治疗后体温均正常。
2.4 焦痂溃疡的观察及护理:恙螨幼虫叮咬处常出现无痛小红丘疹,继之形成水疱,中央部位发生坏死出血,并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色焦痂,其边缘整齐稍隆起,周围有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无渗液。
焦痂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基底部洁净,呈现肉芽创面,溃疡也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整齐而隆起。
焦痂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部及肛门周围等隐蔽、潮湿且易出汗的部位[4]。
本组焦痂或溃疡多为1处,由于不痛不痒且多位于隐蔽处,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焦痂脱落前,应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或涂以20 g/l甲紫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勿让患者自行剥落。
焦痂脱落后,溃疡周围涂擦75%酒精,用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涂擦溃疡
面,然后用庆大霉素注射液湿敷创面,每日三次,直至痊愈。
[1]
2.5皮疹的观察及护理:皮疹始于发病后4~6天,多散发于胸、腹、背部,为暗红色斑丘疹,多为充血性,少数呈出血性。
面部、四肢较少,手掌和足心未发现。
皮疹多无瘙痒,持续3-7天后消退,消退后无脱皮及色素沉着。
因此,要求护理查体要细致,病情观察要全面,观察时应注意患者神志及血液循环情况,发现皮疹应及时报告医师,以明确临床诊断。
2.6淋巴结肿大的观察及护理:本组1例患者明显局部淋巴结大,位于焦痂附近,直径为1.3 cm左右,活动无黏连,有压痛。
淋巴结肿痛明显者,可局部热敷,并适当限制患者肢体活动,以减轻疼痛,促进吸收。
2.7主要并发症的护理:本组肝功能损害者11例,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谷丙、谷草两大转氨酶均明显升高。
护理上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进食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清淡饮食,禁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并按医嘱增加护肝、降酶、抗感染等药物,注意黄疽、腹胀、少尿、水肿等表现,注意肝功能情况,经处理,该组24例患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或好转。
2.8 药物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本组患者用阿奇霉素治疗时,有肝损害者使用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应注意药物溶度,滴速,观察有无恶心、、腹痛等胃肠道症状,阿奇霉素注意肝功能,左氧氟沙
星注意失眠、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及皮疹、瘙痒等。
3 出院指导
嘱患者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增强体质;做好恙虫病防治知识的宣教,认真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除杂草、灭鼠、消灭恙螨孳生地,喷洒灭虫剂杀灭恙螨。
此外,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个人防护,在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晒衣被,在流行区野外活动时,为防止恙螨叮咬,应束紧袖领及裤脚,可在外露的皮肤上涂抹5%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
4 小结
恙虫病的损害是全身性的,但尤以肝损害为最多见,且后果最为严重[5]。
如对恙虫病的认识不能放松瞥惕,询问病史不详细及体检不全面,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
因此在本病流行季节、流行区域,发热无明确病因,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高度怀疑恙虫病的可能,提高诊治率。
在恙虫病的护理上,应加强心理护理和病情观察,注意肝功能的变化,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和护理,该类疾病是可以痊愈的。
合理、准确、及时的护理是此类疾病治愈的重要保证。
特别是恙虫病有合并症的患者,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卫生宣传、严密的病情观察,是降低并发症危险性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20-523.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疾控疾发[2009]1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恙虫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s].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
[3]薛黎明,黄小美.恙虫病并发中毒性肝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8(a):63.
[4]马亦林.传染病学,第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07-415.
[5]方美玉,林立辉,刘建伟.虫媒传染病[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5:25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