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摘要]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我科106例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6例病人中,肥胖52例,糖尿病14例,贫血12例,咳嗽8例,滞产8例,使用电刀者18例。
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糖尿病、贫血、咳嗽、滞产、高频电刀的使用有关。
[关键词] 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近年来随着妇女肥胖人群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高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明显增加。
脂肪液化是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脂肪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而非细菌感染。
但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加重了病人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分析我院10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0年8月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106例。
妇科手术50例,其中子宫全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2例,子宫全切除术34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2例,单侧输卵管妊娠切除手术2例。
合并肥胖24例,糖尿病6例,中度或重度贫血8例,术后咳嗽4例,无合并症8例。
使用电刀者18例。
剖宫产手术56例,其中二次剖宫产纵切口10例,一次剖宫产纵切口6例,其余均为横切口。
合并肥胖14例,糖尿病8例,中度或重度贫血4例,滞产8例,妊娠水肿4例,术后咳嗽4例。
106例中手术时间较同类手术延长20~40min的82例,与同类手术时间相当的24例。
术中出血>400ml的6例,其余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68.2±39.8)ml。
1.2临床表现术后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及血性渗出液,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部分切口有硬结,渗出物细菌培养阴性。
106例患者中32例术后体温升高,未超过38.4℃。
72例于术后3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26例术后5天,8例术后7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
腹部胰腺损伤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发表时间:2015-12-31T15:48:08.487Z 来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7月第1期供稿作者:包士洪[导读] 乐清市第五人民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这不仅延长了患者伤口的愈合时间。
包士洪(乐清市第五人民医院浙江乐清 325615)【摘要】目的:研究腹部胰腺损伤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分析。
方法:收集我院从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腹部胰腺损伤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腹部胰腺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采取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等级,切口愈合时间、患者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甲级切口的愈合率为61.90%,对照组的甲级切口愈合率为28.57%,观察组比对照组愈合情况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技术在腹部胰腺损伤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能促进切口肉芽组织的生长,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部;胰腺损伤;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诊治分析【中图分类号】R5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199-02Analysis of abdominal operation incision fat liquefaction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injury【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pancreatic injury in abdominal operation incision fat liquefac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5 July to 2009 42 patients treated in November, abdominal injury of pancreas, randomly 4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injury of pancreas a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2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1 cases), the corresponding random number is even number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odd number as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incision catheter persistent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reatment level healing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ncision, incision healing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ults: the group of grade a incision healing rate was 61.90%, the control class incision healing rate was 28.57%,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healed better,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observation group, incision healing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he incision catheter persistent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echnique in abdominal injury of pancreas surgery abdominal incision fat liquefaction has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can promote wound granulation tissue growth, greatly reduc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abdomen; pancreatic injury; surgical incision; fat liquefaction; diagnosis analysis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这不仅延长了患者伤口的愈合时间,而且使患者增加了精神痛苦及患者家属增加了经济负担,及早发现和处理恰当可以缩短治疗疗程并减轻医生与患者的压力[1]。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外科发生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51例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脂肪液化切口均顺利愈合。
结论肥胖、营养不良,使用电刀,暴露时间,缝合技巧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及早进行综合有效的治疗,可以缩短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时间。
【关键词】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88-02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抗生素等应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电刀的不恰当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日益增多。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我院外科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51例患者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1例患者中,男21例,女30例,年龄23~65岁,平均47岁。
所有患者均为肥胖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皮下脂肪厚度3~11 cm,平均6.5 cm。
术中使用高频电刀者38例,未使用者13例;糖尿病12例,低蛋白血症6例,贫血4例。
上臂、大腿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9例,乳腺手术4例,腰腹部输尿管切开取石2例,行上腹部手术19例,其中胆囊切除术11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肠梗阻手术5例,脾切除术2例,下腹部手术17例,其中直肠癌根治术3例,腹股沟疝手术8例,阑尾切除术6例。
1.2 观察内容本组患者于手术后3~8天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出液,局部皮下空虚,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及皮下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送标本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积极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贫血,局部应用电磁热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摘要】目的对腹部手术中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将29例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进行临床对症治疗。
结果29例患者均5~7 d内痊愈,效果良好。
结论早发现、早预防、早对症、早应用的临床防治切口液化方法疗效较好。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愈合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新疆福海县人民医院自1997年1月至2008年2月在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9例,经临床对症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将防治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新疆福海县人民医院共有各种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脂肪液化29例。
其中男11例,女18例。
年龄27~69岁,平均43岁。
患者普遍形体肥胖,皮下脂肪厚度约为5~10㎝,平均厚度7.5㎝。
涉及手术类型有胆囊摘除术、胃癌根治术、阑尾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在手术后,表现为切口炎症反应及渗出液,但无切口自行哆开。
1.2 治疗方法一种方法选用拆除部分缝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坏死组织,挤压伤口排除渗液,用TDP红外线理疗腹部切口,2次/d,一次20~30 min至切口愈合。
二种方法选用不拆除缝线,于皮下深层、前面放置12号无菌吸痰管。
在管壁上每间隔2~3 cm剪出多个直径1~2 cm的侧孔。
穿埋皮下脂肪处,采用持续负压,压力在0.075~0.113 mm Hg,定期每天用100 ml生理盐水冲洗皮下引流管1~2次,保持引流管通畅。
2~5 d切口无分泌渗液即可拔管。
2 结果2种方法的及时早用使患者腹部切口均在5~7 d内痊愈,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达到预期疗效。
3 讨论患者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其原因多为患者形体肥胖,脂肪组织血供不良。
尤其是手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反应导致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另手术中过度过多钳挟脂肪组织或糖尿患者也是诱发脂肪液化的原因[2]。
在临床观察中凡切口脂肪液化大多在手术后3~7 d,表现为切口有渗液,局部炎性反应,医生应立即采取果断的应急措施,尽量保持手术切口干燥无渗液,选用TDP 红外线理疗,有高温、干燥、消炎、杀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功能,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手术适应症主要包括腹部过度脂肪积聚,导致腹部轮廓不美观或腹部皮肤下组织松弛等。
在术前评估中,医生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是否有接受过类似手术。
除了病史,医生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特别是对腹部进行详细触诊以确定腹部脂肪积聚的程度。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手术的整体技术步骤包括局麻、切口放置、脂肪液化、组织抽吸以及切口缝合。
手术应该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
首先,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然后,在腹部适当位置进行切口放置,一般为在腹部中线下缘或腹部两侧正中线上开一个较小的切口。
接下来,医生使用特定的器械,将液化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内进行抽吸。
在抽吸脂肪组织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结构,尤其是深部血管和神经。
最后,医生将切口缝合,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肿胀、淤血和皮肤感染。
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注意术后的休息和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力。
此外,患者还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和预防感染等。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手术的预后主要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术技术、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术后的护理等。
如果手术技术得当,患者合理护理,大部分患者术后可以有效改善腹部外观,获得满意的效果。
然而,需要提醒患者的是,手术只是治疗腹部过度脂肪积聚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持手术效果,患者需要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来保持体重,避免脂肪堆积的再次出现。
总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常见的整形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前评估中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手术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需要合理护理和恢复,以便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分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原因及其防治方法目的探讨分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的病历资料。
对患者脂肪液化原因,找出合理的治疗方法。
结果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于妊娠水肿、滞产、肥胖、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引起的。
一旦发生脂肪液化,经拆去皮肤缝线、扩开切口、充分引流及换药,必要时给予抗生素应用,待切口组织新鲜后,在局麻下行二次缝合,加压,10d拆线,愈合良好。
60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经治疗,全部愈合,住院时间10~15d,患者没有一人发生切口继发感染。
结论提高对孕妇的关注,做好孕妇的孕期保健工作,合理饮食,治疗妊娠期合并症,提高产科技术质量,降低剖宫率,能够有效的预防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发生脂肪液化的孕妇应积极的配合治疗。
标签: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防治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肥胖人群逐渐增加,加之独生子女较为姣气,妊娠合并症的增加,同时伴随着高频电刀的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现象越来越越多,不仅切口愈合时间延长,同时对剖宫产术后的治疗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增加了产妇痛苦,也增重了产妇的经济负担[1,2]。
现如今,对于如何有效预防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发生始终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我院通过对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发病的原因作了主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其防治措施,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年龄38~23岁,平均年龄为(29±3.2)岁,60例患者有的为妊娠水肿的,有妊娠合并症的,有肥胖的。
60例患者中有少数使用电刀,其中55例(91.7%)为纵切口,5例(8.3%)为横切口。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标签: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及防治近年来社会老龄化趋向、肥胖人群的增加、手术操作不当及电刀的广泛应用,致使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笔者对4年来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4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病因和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23岁,平均58岁。
营养不良者(11例)、肥胖者(18例)、术中皮下脂肪层使用电刀者(36例)。
所有病人手术后4~11 d切口出现黄色液体,内混合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明显红肿,有部分切口愈合不良。
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
少量炎性细胞,无脓细胞渗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诊断标准[1]1.2.1 手术切口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大量渗出液内可见漂浮脂肪滴。
1.2.2 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外观无坏死征象。
1.2.3 属于非细菌性炎症,渗出液连续3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同时镜下可见脂肪滴。
另,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5.0 cm即可诊断为肥胖。
1.3 治疗方法1.3.1 局部治疗:将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情况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切口渗液少,且仅限于皮下组织。
此种病人30例,可拆除部分缝合线,切口内置雷夫努尔纱布条或碘伏纱布条,每日一次换药直至切口愈合。
第二种:切口渗液多,且范围深、广者,此种病人18例,可拆除足够长的缝合线,早期仍可用雷夫努尔纱布条或碘伏纱布条置于切口内做充分的引流,初时有定量渗液即换药,以预防细菌感染,视渗出液减少而减少换药次数,至渗出液消失后可于切口内置凡士林纱布条,促进新鲜肉芽组织形成,直至切口愈合,或蝶形胶布牵拉固定,同时常规辅以红外线照射理疗(30 min/次,2次/d)。
1.3.2 全身治疗:①全身支持治疗:肠外营养——补充蛋白血浆氨基酸等。
肠内营养——鼓励进食。
②应用对症抗生素预防合并细菌性感染。
2 结果第一种病人在8~12 d愈合;第二种病人一般经2~3周换药后愈合。
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方法。
方法对我院近期做的妇产科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时所进行的治疗进行对比,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微波法治疗。
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和平均切口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67.5%) ( P<0.05 )。
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妇产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采取微波治疗能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微波脂肪液化是指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脂肪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脂肪液化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但是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并且延长了切口愈合的时间,而近年来,随着妇产科剖宫产率的增高,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明显增加。
我们对本院近期收治的妇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予以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80例,年龄20~52岁;妇科手术32例,其中子宫全切术22例,单侧输卵管妊娠10例,剖宫产48例。
所有资料中,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肥胖56例,妊娠水肿4例,滞产4例,术后咳嗽2例。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后3~7d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手术后患者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以及血性渗出物,切口外观没有明显红肿,部分可见有硬结,渗出物细菌培养为阴性。
1.3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发生在术后3~7d,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96-02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病人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在精神、躯体、工作、家庭、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压力和工作量。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5例病例,探讨其原因及防治体会,以期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一2012年1月,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3056例,切口脂肪液化25例,发生率为0.82%,全部裂开6例,年龄21—69岁,平均33.2岁,其中23例皮下脂肪厚3—10cm,平均4.8cm。
其中妇科手术1018例,切口脂肪液化9例,发生率为0.88%,全部裂开2例;剖宫产2038例,切口脂肪液化16例,发生率为0.79%,全部裂开5例。
1.2 合并症妇科9例均为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年龄41—69岁,术中使用电刀18例,合并肥胖6例,术后咳嗽5例,瘢痕体质1例,糖尿病2例,重度贫血2例,高血压病1例。
16例剖宫产患者,年龄21—33岁,合并肥胖15例,贫血11例,瘢痕体质5例,妊娠水肿8例,糖尿病3例,术后咳嗽5例,滞产4例。
1.3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25例患者手术时间均较同类手术延长,其中16例剖宫产患者手术时间延长25一50min,9例妇科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延长30一60min,2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在100—400ml间,无术中大出血情况。
1.4 临床表现2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术后4—12天切口有淡黄色或淡红色血水样渗出物,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外观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不良,渗出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细菌培养阴性。
2 治疗与转归根据切口渗液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5例切口渗液少,部分愈合不良的患者,予每日换药挤压切口至渗液流出后用热疗仪理疗伤口30min,1次/天,不置引流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蝶形胶布消毒后予局部牵拉固定,加压包扎,平均愈合时间10—14天。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附116例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普外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的病例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总结导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分析病例共116例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8例患者我们采用传统方法治疗,作为对照组;B组58例患者我们采用切口置管持续低负压(≤25Kpa)吸引治疗,作为试验组。
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和平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适当的预防、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当发生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时,采用切口置管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促进脂肪液化手术切口的愈合。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042-02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预防和早期发现以及恰当的处理,能促进切口愈合,减轻病人痛苦和缩短疗程。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16,我们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8例采用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治疗方法,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28例,年龄23~75岁。
阑尾切除术56例,剖腹探查术(腹膜炎)36例,胆囊切除术14例,腹股沟疝修补术6例,其他4例。
均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为5~15cm,平均10cm,病人均于手术后3~5天出现切口愈合不良,表现为较多黄色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平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近5年来收治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0例,对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50例切口全部愈合。
结论:肥胖、营养不良、使用电刀、暴露时间、缝合技巧等是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术前预防、早期诊断、适时对症处理可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缩短脂肪液化切口的愈合时间。
关键词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治疗
近年由于肥胖人群逐渐增多,电刀的不恰当使用等,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给医生增加了工作压力,为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
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医生压力。
近5年来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龄28~72岁,平均50.2岁。
上腹部手术14例(胆囊切除术8例,肠梗阻手术3例,胃大部切除术2例,脾切除术1例)。
中下腹部手术36例,其中阑尾切除术18例,腹股沟疝手术9例,直、结肠癌根治术6例,前列腺摘除3例)均为肥胖患者。
患者于手术后3~8天切口出现黄色或
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和坏死组织,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热、痛等切口感染的炎症反应,部分切口组织有硬结或局部皮下空虚,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细菌培养阴性[1]。
治疗方法:⑴基础治疗:积极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贫血。
保持切口干燥,减少渗液形成,促进渗液的吸收。
⑵根据腹部切口渗液情况区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①切口渗液量较少,液化范围小、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每天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的液体挤净,切口微波照射30分钟,2次/日,然后切口再加压包扎。
②对切口渗液较多,愈合不良,根据情况拆除部分缝线,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置引流,微波照射切口2次/日,每次30分钟,肉芽组织新鲜后用蝶形胶布对合创口,经3~5天换药可愈合。
③切口渗液量多,切口全长均不愈合,皮下组织全部游离,切口凹陷,拆除全部缝线,挤净渗液,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糜蛋白酶纱布湿敷[2],敞开引流,1~2次/日,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再进行ⅱ期缝合或用蝶形胶布对合创口,用腹带加压包扎。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47例ⅰ期愈合,3例ⅱ期愈合,愈合时间8~18天,随访3~6个月无切口裂开或感染发生。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高频电刀的使用;②肥胖、脂肪层厚、自身血运较差;③切口处理不当,如:止血不全,积液,缝合过密过紧,过松留下死腔、
形成血肿等;④此外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低蛋白血症等,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险性。
术中应用化疗物沾染伤口、缝线、线结异物排斥也可能导致脂肪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一般认为具有以下临床表现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3]:①多发生在术后3~7天,患者无自觉症状,切口出现黄色渗液,并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②切口无红肿、硬结,无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③渗出液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切口渗液量较少,尽量将液化的液体挤净,切口微波照射。
对切口渗液较多,根据情况拆除部分缝线,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置引流,微波照射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用蝶形胶布对合创口。
切口渗液量多,切口全长均不愈合,拆除全部缝线,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糜蛋白酶纱布湿敷,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再进行ⅱ期缝合或用蝶形胶布对合创口。
虽然脂肪液化非细菌感染所致,但其极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在局部处理时,注意无菌操作并根据情况适当应用抗菌药物。
早期发现,及时正确局部处理,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的关键。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①合理应用电刀;②减少切口暴露时间,尽量避免消化液浸渍切口,及时更换纱堑保护切口;③缝合切口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拭净游离的脂肪组织和冲洗液;④手术操作时勿粗暴,避免过度牵拉,应仔细止血,勿大块结扎,缝
合时不留死腔;⑤术后用微波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
参考文献
1李建团,王新杰.微波照射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0例[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1):35-36.
2毕连枝,关宏,陈丽.糜蛋白酶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体会[j].山东医药,2003,43(5):67.
3张义才.切口裂开的防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12(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