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10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1.2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3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1.4 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2.2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2.3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流程2.4 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和信息来源第三章:环境影响识别与分析3.1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和步骤3.2 环境影响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3 影响预测与评估的方法3.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分析的应用第四章: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4.1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4.2 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4.3 环境影响评价的量化方法4.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的应用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5.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5.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要求与技巧5.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实例第六章:特殊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6.1 生态影响评价6.2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6.3 健康影响评价6.4 文化遗产影响评价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7.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2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3 政策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的成功与挑战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政策8.1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国际公约与法规8.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体系8.3 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演变与趋势8.4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与公众参与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创新与发展9.1 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方法与技术9.2 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化与数字化9.4 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启示10.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验与启示10.2 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0.3 改进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与建议10.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难点解析:如何理解和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全球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启示。
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目的;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步骤和方法;3.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要点;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目的;2.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步骤和方法;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要点;4.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本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程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实践环节和总结。
导入:1.通过引入实际环境问题案例,引起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兴趣与关注;2.与学生一起探讨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实践环节:1.组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数据采集、实地调研等;2.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培养学生的环境问题识别和解决能力;3.指导学生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要求准确、详实、简明,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科技性。
总结:1.与学生一起总结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的经验和收获;2.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3.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并倡导大家共同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教学评价本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程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包括:1.学生的实践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2.学生的参与度:衡量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3.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五、教学资源本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程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实际环境问题案例资料;2.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写的指导手册和范例;4.课堂演示材料和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本教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讲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班第1讲讲义工程分析概述第一讲:工程分析(考试大纲)(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1)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2)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置和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3)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4)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5)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6)掌握水平衡图分析及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7)掌握污染物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8)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2)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点的基本方法(3)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第一节重点内容一、工程分析概述1.工程分析的分类(熟悉)工程分析包括污染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2.工程分析的作用(了解)(1)工程分析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工程分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技术经济先进性、污染治理措施的可行性、总图布置的合理性、达标排放可能性,确定建设该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2)为各专题预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3)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4)为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3. 工程分析的方法(掌握)(1)类比法类比法是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包括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项目的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②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污染物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等。
③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包括气象条件、地貌状况、生态特点、环境功能、区域污染情况。
类比法常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去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班第40讲讲义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1.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工程概况B.施工规划C.生态环境源分析D主要污染物与源强分析解析: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施工规划,生态环境影响源分析,主要污染物与源强分析,替代方案。
2.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的工作内容包括(ABC)P20A.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B.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C.分析环境敏感点(保护目标)处置措施的可行性D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解析:总图布置方案分析内容包括:①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②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与车间布置的合理性③分析环境敏感点(保护目标)处置措施的可行性3.工程分析常用方法有(ACD )A.物料衡算法B.节点计算法C.类比法D.资料复用法4. 对于建设项目工业区水量包括(ABCD)A间接冷却水量B工艺用水量C锅炉给水量D生活用水量解析:工业用水量=间接冷却水量+工艺用水量+锅炉给水量+生活用水量5.清洁生产分析指标有(ABCD)A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B资源能源利用指标C产品指标D污染物产生指标解析:清洁生产分析指标有: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要求。
6.类比法使用过程中,分析对象和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指的是(ABC )P10A.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B.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C.环境特征的相似性D实测数据的准确性7.对于三级评价内容,大气污染源调查包括(BCD)A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B对于颗粒物污染源,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C点源调查统计D面源调查统计解析:①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②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③对改扩建项目,根据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消减量,计算最终的排放量④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除极少数要求较高的一级评价项目外,一般只对排放量显著增加的非正常排放进行统计⑤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
2012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一一、精讲班的特点讲课之前,我首先介绍精讲班的授课特点。
精讲班是对教材各章的详细讲解,重要考点辅之以典型的例题分析,使学员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我们在每讲后面配有课堂练习(15道左右),帮助学员强化各章所学知识;课程讲完后,会给出一套模拟试题,帮助学员检测精讲班的学习效果;适合于刚开始复习的学员或者通读完一遍教材后的学员。
二、教材变化今年的教材变化比较大,我们通过下表来了解一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材变化对比表三、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有50题,每题1分,共50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选对得分,错选,不选,多选均不得分)。
2.不定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1个符合题意。
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四、考点分析往年考试题分布表第二章、第二节: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我们先讲解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稍后我们再讲解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大纲中知识点的整体结构一、工程分析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五、环境保护措施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七、清洁生产八、环境风险分析九、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第一部分、工程分析主要知识点讲解:由于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表现不同,可以分为以污染影响为主的污染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和以生态破坏为主的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一、生态破坏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一)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生态影响武进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应结合工程特点,提出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重点是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影响和潜在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如下:例题:1.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的影响源包括(AD)。
A.工程行为B.人类活动C.社会活动D.污染源(二)掌握生态影响的源和强度的分析内容与方法方法: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态特点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确定工程分析的重点,分析生态影响的源及其强度。
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了解环评报告编制的基本流程和内容;3. 熟悉环评项目的审查和批复过程;4. 培养学生分析、预测和评估项目环境影响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环评概述1. 环评的定义与意义2. 环评的原则与法规二、环评报告编制1. 环评报告编制的基本流程2. 环评报告的内容与格式3. 环评报告编制的技术要点三、环评项目的审查与批复1. 环评项目的审查流程2. 环评项目的批复要求3. 环评项目的案例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结合实际案例,介绍环评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环评概述1. 讲解环评的定义与意义;2. 阐述环评的原则与法规。
三、环评报告编制1. 讲解环评报告编制的基本流程;2. 分析环评报告的内容与格式;3. 介绍环评报告编制的技术要点。
第二课时一、环评项目的审查与批复1. 讲解环评项目的审查流程;2. 阐述环评项目的批复要求;3. 分析环评项目的案例分析。
二、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某一项目进行环评报告编制;2. 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引导学生反思环评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3. 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环评技术与方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评基本概念、原则、流程和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2. 环评报告范本;3. 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4. 环评项目案例分析资料。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32M18G2.课程类别:环境环境监测与保护模块选修课3.课程性质:选修4.学时/学分:34/25.先修课程:无6.适用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1.课程简介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科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和评价方法、工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等基础理论,大气、地表水、声环境、生态、固体废物等环境因子的评价现状等。
同时介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非污染环境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公众参与等近年来开展的新的评价内容。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常用方法,对水、大气、噪声等方面的环境影响因子和预测模式有所领会,并通过一些案例分析了解在常见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判定原则。
本课程首先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及相关的法律、制度等,而后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环境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2.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知识;掌握环境所遵循的原则、工作等级、基本程序;掌握环评要素与因子选择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大气、地表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现状评价、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知识及评价方法,对常见的环境要素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的基本内容。
素质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环评的案例分析。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权重(参照培养方案)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课程权重基础知识:能够运用生物、化学、数学、计算机及英语等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复杂的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
2.1能运用恰当的生物、化学、数学等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表述海洋环境与资源的问题;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知识;掌握环境所遵循的原则、工作等级、基本程序;掌握环评要素与因子选择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大气、地表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现状评价、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
事故风险源强识别:1、风险识别的围和类型风险识别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1)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2)物质风险识别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2、风险识别容(1)资料收集和准备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
事故资料:国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2)物质危险性识别按附录《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导则》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3)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附录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知识点:此处主要包括监测因子、监测制度及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采样四个知识点。
1.监测因子(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2)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对于评价围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