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10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1.2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3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1.4 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2.2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2.3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流程2.4 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和信息来源第三章:环境影响识别与分析3.1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和步骤3.2 环境影响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3 影响预测与评估的方法3.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分析的应用第四章: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4.1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4.2 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4.3 环境影响评价的量化方法4.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的应用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5.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主要内容5.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要求与技巧5.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实例第六章:特殊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6.1 生态影响评价6.2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6.3 健康影响评价6.4 文化遗产影响评价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7.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2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3 政策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7.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的成功与挑战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政策8.1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国际公约与法规8.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体系8.3 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演变与趋势8.4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与公众参与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创新与发展9.1 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方法与技术9.2 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化与数字化9.4 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启示10.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验与启示10.2 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0.3 改进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与建议10.4 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难点解析:如何理解和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全球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启示。
环境影响评价教案【篇一:《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使用案例集】《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使用的案例1. 实训教学的性质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实训教学既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训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启发思考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好掌握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配套的指导书2.1. 李淑芹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09。
3.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44.1.实践项目一4.1.1. 实践目的及要求通过本项目实训,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要求。
4.1.2. 实践内容污水处理厂项目某市有一条s 河自南向北穿过该城市东部,区间有一支流汇入,出该市后10km 进入b 县城,市区段为景观用水功能,出市区为农灌用水功能,该河现状水质超标,并由于河流上游建供水水库,使该河水量减少,枯水期有断流现象,该市由于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
该市拟在城市东北角建设20*104m3/d 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座,收水范围为东城区全部废水,其中包括40%工业废水,采取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bod:200;cod:400...... (单位:mg/l),污水处理厂设计出厂水质:bod:30;cod:60;nh-n:15;tp:0.3,污水经处理后排放s 河。
污泥在浓缩池经浓缩、脱水后,加石灰干化处理后交城市垃圾填埋场处置。
污水处理场西侧300 米为居住区,北侧200 米为工厂。
根据以上资料,请回答以下问题:1.为保证s 河市区段景观用水要求,提出水环境保护对策。
2.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提出污泥优化处理的措施。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环境系统、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2、掌握环境影响及其评价3、了解环境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4、掌握环评的标准体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难点:标准体系、环评制度的发展历程◆本章教学目录1.1环境1.2环境影响1.3环境影响评价1.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1.5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1.6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第一节环境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的概念1.哲学: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2.社会学: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3.生态学:以生物为主体的外部世界4.环境科学: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5.环保法(试行):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环保法(基本):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6.(补充)环境的分类:(1)、天然(自然)、人工(社会)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总体,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野生动植物等。
社会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如住房、工厂、桥梁、娱乐设施等人工构筑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活、生态环境二、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1)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2)环境的区域性: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及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区域性还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多样性。
2、变动性与稳定性(1)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32M18G2.课程类别:环境环境监测与保护模块选修课3.课程性质:选修4.学时/学分:34/25.先修课程:无6.适用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1.课程简介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科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和评价方法、工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等基础理论,大气、地表水、声环境、生态、固体废物等环境因子的评价现状等。
同时介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非污染环境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公众参与等近年来开展的新的评价内容。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常用方法,对水、大气、噪声等方面的环境影响因子和预测模式有所领会,并通过一些案例分析了解在常见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判定原则。
本课程首先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及相关的法律、制度等,而后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环境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2.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知识;掌握环境所遵循的原则、工作等级、基本程序;掌握环评要素与因子选择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大气、地表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现状评价、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知识及评价方法,对常见的环境要素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的基本内容。
素质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环评的案例分析。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权重(参照培养方案)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课程权重基础知识:能够运用生物、化学、数学、计算机及英语等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复杂的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
2.1能运用恰当的生物、化学、数学等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表述海洋环境与资源的问题;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知识;掌握环境所遵循的原则、工作等级、基本程序;掌握环评要素与因子选择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大气、地表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现状评价、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教案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它是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对环境一词的法律适用对象或适用范围所作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法律的准确实施。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或者说,相对于某一主体的周围客体因空间分布、相互联系而成的系统,就是相对于该主体的环境。
环境的科学定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是指: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是指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自然存在体,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社会因素是指人类活动的创造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住房、工厂、桥梁、娱乐设施等各种人工构筑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
其中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
二.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1)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环境的整体性很明显地体现在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
环境系统的结构,因各环境要素或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能量流动网络以及彼此关联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时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环境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组成要素功能的简单加和,而是由各要素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决定的。
(2)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2.变动性和稳定性(1)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环境系统、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2、掌握环境影响及其评价3、了解环境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4、掌握环评的标准体系◆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难点:标准体系、环评制度的发展历程◆本章教学目录1.1环境1.2环境影响1.3环境影响评价1.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1.5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1.6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第一节环境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的概念1.哲学: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2.社会学: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3.生态学:以生物为主体的外部世界4.环境科学: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5.环保法(试行):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环保法(基本):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6.(补充)环境的分类:(1)、天然(自然)、人工(社会)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总体,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野生动植物等。
社会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如住房、工厂、桥梁、娱乐设施等人工构筑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活、生态环境二、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1)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2)环境的区域性: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及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区域性还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多样性。
2、变动性与稳定性(1)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事故风险源强识别:1、风险识别的围和类型风险识别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1)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2)物质风险识别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2、风险识别容(1)资料收集和准备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
事故资料:国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2)物质危险性识别按附录《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导则》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3)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附录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知识点:此处主要包括监测因子、监测制度及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采样四个知识点。
1.监测因子(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2)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对于评价围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