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与胶体化学—胶体的基本性质(三)1
- 格式:ppt
- 大小:886.00 KB
- 文档页数:43
胶体: 指具有高度分散的分散体系(亦是研究对象),分散相可以是一相和多相,粒子大小通常为10-7~10-9m之间.胶体的研究内容:表面现象、分散体系、高分子溶液。
表面能δ:恒温恒压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环境对体系所做的功,单位J·m-2。
表面张力δ:单位长度液体表面的收缩力,单位N·m-1(或mN·m-1)l aplace方程:球面,则R1=R2=R,ΔP=2σR 柱面,则R1=R,R2=∞,ΔP=σ/R 球形气泡,且R1=R2=RΔP=4σ/R表面过剩:界面相与体相的浓度差。
接触角:固液气三相交点处作气液界面的切线,此切线与固液交界线之间的夹角θ。
Gibbs吸附公式:(双组分体系)固体表面张力:新产生的两个固体表面的表面应力之和的一半。
固体表面能:指产生一平方厘米新表面所消耗的等温可逆功。
Laugmuir理论:假设被吸附分子间无作用力,因而分子脱附不受周围分子的影响。
只有碰撞在空间表面的分子才有可能被吸附(单分子层吸附)。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吸附能相同。
BET理论的基本假设:①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同层分子(横向)间没有相互作用,分子在吸附和脱附时不受周围同层分子的影响。
②物理吸附中,固体表面与吸附质之间有范德华力,被吸附分子间也有范德华力,即吸附是多分子层的。
影响溶液中吸附的因素:吸附剂:溶质、溶剂三者极性的影响;温度:溶液吸附也是放热过程,一般T上升,吸附下降;溶解度:吸附与溶解相反,溶解度越小,越易被吸附;同系物的吸附规律一般随C-H链的增长吸附有规律的增加和减少。
Trube规则;吸附剂的孔隙大小;吸附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同一类吸附剂由于制备条件不同,表面活性相差很大,吸附性能也会有很大差异;混合溶剂的影响,色谱法中使用混合溶剂,洗提效果比单纯溶剂好,若自极性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等温线界于两单等温线之间;若自极性不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吸附量比任何单一溶剂中少,混合溶剂极性一致或不一致情况不同;多种溶质的混合溶液;9、盐的影响,盐的存在通过影响溶质的活度系数、溶解度、溶质的电离平衡而影响吸附。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界面的重要学科,其中胶体学研究的是微米级别上液体分散系统的稳定性、形态、动力学,界面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界面上的化学过程。
本文将探讨胶体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界面化学原理等方面。
一、胶体的定义与性质胶体是指两相(即固体、液体或气体)间的一种形态,其中一种相通过分散成微小粒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相中。
胶体的一般特性如下:1、粒子尺寸:胶体的尺寸范围一般为1-1000纳米。
2、稳定性:胶体的物理性质(如电荷、表面性质等)使其形成稳定的系统,避免粒子凝聚沉降。
3、光学性质:胶体可以表现出折射、透明度等光学性质,如煤油是胶体,因为它可以产生烟雾。
4、电性质:胶体中的粒子带有电荷,可以表现出与电场相关的性质。
5、化学性质:由于其表面性质的存在,胶体可以表现出与环境中其他分子的化学反应,如催化反应等。
二、胶体的分类根据胶体中分散相的物质性质和分散介质的性质,胶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溶胶: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分子(亦称为分子溶液),分散介质为液体,如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2、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指分散相为聚合物,分散介质为液体,如天然胶或橡胶溶液。
3、乳液:乳液是指分散相为液体,分散介质为液体,如牛奶、酸奶等。
4、凝胶:凝胶是指不易流动的胶体,其中分散相一般是聚合物,分散介质为液体,如煤油。
5、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分散介质为气体,如雾、烟雾、霉菌等。
三、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界面的化学过程,主要是两相(如油水分界面)之间物理和化学反应的研究。
界面活性剂是使界面分子在界面上形成一层膜较集的化合物,使界面能量降低而使得体系稳定的物质。
界面化学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界面能:界面能是指分界面两侧之间的能量差,即表面张力。
界面分子本身存在形成一层膜的趋势,因此其能量会比波动的分子间间隔大。
这一差异形成了表面张力,是使体系向能量最小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