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1地球
- 格式:pdf
- 大小:241.68 KB
- 文档页数:8
2023高考地理—地球与地图一、选择题下图为地中海沿岸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50米,图中山峰的海拔为536米,M处为洼地,湖泊与M地的图上距离为1.1cm。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河流干流的总体流向大致为()A.自西北流向东南B.自东南流向西北C.自北向南流D.自东向西流2.P地与陡崖崖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A.50米B.35米C.65米D.195米3.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为褐土B.图示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为300米C.该地区与大兴安岭山火高发季节相同D.M地与湖泊的水平距离约为5.5km【答案】1.C2.D3.A【解析】1.据图示等高线及河流分布可知,该地地势为东西高,中间低,东侧有两条支流汇入,西侧有一条支流汇入,根据支流的流向可确定干流大致为自北向南流,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根据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可知P地海拔在450到500米之间,陡崖崖顶的海拔为600至650米,所以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至200米之间,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图示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区的地带性土壤为褐土,A正确;根据陡崖的计算公式: (n-1)d≤△H <(n+1)d,可计算出图示陡崖的相对高度为100米至200米之间,B 错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为山火的高发季节,大兴安岭春季最干燥,为山火高发季,C错误;根据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5千米,所以M地与湖泊的水平距离约为0.55km,D错误。
故选A。
下图为东南亚加里曼丹岛1月等降水量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加里曼丹岛南北距离大约为()A.500kmB.900kmC.1400kmD.1800km5.该岛屿南侧沼泽的形成,是因为()A.冰雪融水丰富,注水量大B.锋面活动频繁,降水丰富C.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D.地势低平,排水不畅6.加里曼丹岛该月降水最丰富地区()A.偏北风输送大量水汽B.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明显C.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地形抬升作用最为明显【答案】4.C5.D6.A【解析】4.由图中经纬度分布可知,加里曼丹岛南北相距的纬度间隔大致为12度左右,根据纬度间隔1度的经线弧长为111千米,可知,加里曼丹岛南北距离大约为1400千米,C正确,ABD错误。
第4讲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地层和化石的特点。
2.不同地质年代地理环境变化、生物演化和矿产的形成。
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4.不连续界面及地球内部圈层。
5.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一、地球的历史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①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②沉积岩地层特点⎩⎪⎨⎪⎧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③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④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①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②地质年代表(距今时间/百万年)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显生宙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4 600 541 252 66 2.62.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①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b .生物演化c .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①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1讲地球、地图和等高线【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在学习地理中,一般我们认为地球为正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经纬线和经纬度1、经纬线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形状圆(除极点外)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等长(约为2万千米)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起始线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范围0°~90°(南北纬)0°~180°(东西经)度数分布规律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判定: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1、经纬度特殊经纬度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南北极圈(66.5°)、30°和60°、两极(90°)本初子午线0°、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180°经线划分界线0°——30°N(S)为低纬度30°——60° N(S)为中纬度60°——-90°N(S)为高纬度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
三、地图的三要素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如1:500指图上1㎝代表实际500㎝)。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第1讲经纬网与地图考纲导向思维导图考情导引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地理空间定位、方向的判读、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最短航线的确定、比例尺的计算;有时也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表述。
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5________稍扁、□6________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仪、经线与纬线(1)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7________,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
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2)地轴与极点: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为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极点,地轴指向□8________的为北极点,另一点为南极点。
如下图所示:(3)经线与纬线经线(子午线) 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地球仪上,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图示形状□9________,两条正对着的经线(经度和为180°)构成一个经线圈圆或点(极点);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长度相等(约2万千米)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最后成点(Lφ=L赤·cosφ,φ表示纬度)方向 指示□10________方向 指示□11________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为东关系 汇聚于□12________ 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相互□13________ 特殊经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180°经线、20°W 和160°E 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极点球仪上,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点为最北点,南极点为最南点;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按照劣弧进行判断。
(4)图解经纬线 (5)经度与纬度 经度纬度实质 当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所在平面之间的二面角当地与地心的连线(或者是当地地面的垂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图示划分自□14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5180°,向东为东经(E),向西为西经(W)自□16赤道开始向南、向北各划分为90°,向南为南纬(S),向北为北纬(N)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往东□17愈大,西经度的度数愈往西□18愈大,东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北纬度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度的度数愈向南愈大用途①确定位置:根据经纬度进行空间定位,确定地表任意地点地理坐标。
第1讲地球与地球仪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本讲属于地理基础知识部分,在高考中单独命题频率很低,往往与区域图结合,通过区域定位重点考查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对应的高考考题如下:2015·全国卷Ⅰ·T6;2014·全国卷Ⅱ·T4。
1.区域认知:结合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并能运用经纬网进行相关推理、运算。
2.综合思维:通过区域定位,综合分析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影响。
3.地理实践力:学会正确运用经纬网地图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知识点一| 地球仪与经纬网(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读地球大小示意图,完成问题。
(1)地球的形状: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赤道半径长约6 378千米,极半径长约6 357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6_371千米。
②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连接南北两极点之间的经线长约2万千米。
③地球表面积约5.1亿km2,地球上约71%为海洋,约29%为陆地,所以从太空上看地球呈蔚蓝色。
2.地球仪与经纬网(1)读地球模型图,认识地球仪(2)读地球仪上的经线(左图)和纬线(右图)示意图,认识经纬网①经线和纬线的比较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点,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特点形状半圆圆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经度纬度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分布规律东经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的度数越向西越大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半球划分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3.经纬度的判读(1)依据经纬度分布规律判读经纬度从南北方向上看:向北数值增加是北纬,向南数值增加是南纬(如图甲所示);从东西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上看,向东增加是东经,向西增加是西经(如图乙所示)。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夯基固本练专题:地球与地图1.下图所示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读图,据此完成下题。
(1)该运河长度约为()A.小于50千米B.81千米C.170千米D.220千米(2)该运河()A.是两个大洲和两个国家的分界线B.为欧洲西部通往亚洲东部的最短航线C.沟通的海洋分别为大西洋和太平洋D.穿过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2.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据此完成下题。
(1)下图中的甲、乙两区域是两颗卫星在某一时刻分别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A.甲等于乙B.甲大于乙C.甲小于乙D.无法确定(2)下面关于甲、乙两区域卫星图像的解析正确的是()A.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B.甲区域为温暖广阔的浅海,渔业和石油资源丰富C.乙区域分布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破坏较为严重D.甲、乙两区域为热带草原、牧场广阔,牛羊成群3.若一架飞机由图中a点向正西飞行约9990千米后,再向正南飞行2220千米,据此完成下题。
(1)飞机终点所在地理位置为()A.80°N,135°EB.80°N,135°WC.40°N,90°ED.40°N,90°W(2)飞机终点在b点的方向为()A.东北方B.西南方C.东南方D.西北方4.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题。
(1)下列关于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②点的位置是110°E,10°SB.④点的位置是40°N,100°EC.⑥点的位置是135°W,70°ND.⑧点的位置是100°E,50°N(2)下列关于两点之间相对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点在②点的东北方向B.②点在④点的西南方向C.⑤点在⑥点的正南方向D.⑦点在⑧点的东北方向5.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单位:米)。
2024高考一轮考点帮2.1 基础知识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征【考点解读】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特征是理解其地理意义的基础,一般较少直接考察。
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特征都是从轨道(或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进行解读,并尝试构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中心、方向、周期和速度,掌握地球自转线速度在航天航空的应用;2.知道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意义;【教学过程】一、基础检验(一)地球自转的特征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轴指向附近。
观测到的北极星地平高度由决定,极点为90°,赤道刚好在地平线上,南半球不可见。
2.自转方向:(侧视图);(俯视图)。
3.运动周期依据参照点的不同:分(1)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2)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注]:由于地球公转导致位置产生位移,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相对较近(比参照的恒星),不可忽略偏转的角度。
(了解即可)4.运动速度(1)角速度:除外,其余各处均为。
(360°/24h)(2)线速度:由向递减(周长/时间),极点为零。
南北纬处为赤道的一半。
[注]:1.线速度的大小取决于选择体与旋转中心的距离,即旋转半径。
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
因此海拔,线速度越大2.同步卫星与地球速度的比较:角速度;同步卫星线速度比地球自转线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特征1.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公转运动的特征(1)轨道:近似于正圆的 (黄道平面) (2)方向: ;(极地俯视图) 。
(3)周期:年:恒星为参照,真正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年:春分点为参照点。
365天5时48分46秒; (4)速度春分点和秋分点把地球公转的轨道等分为两部分。
夏半年和冬半年。
(教师可以适当扩展时间范围,以北半球为例)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为186天,冬半年的时间长为179天,为何存在差异?(三)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1. 黄赤交角的产生(1)产生:地球自转的 与公转的 存在 一个交角。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讲地球与地球仪__准确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__1.从宇宙中看地球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主要是以蓝白相间的球体,蓝色的是海洋,白色的是云。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大小①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很小,仅相差21km;平均半径为6_371 km;②赤道周长约4万km,表面积为5.1亿km2提示:(1)关系: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的地球的模型。
(2)不同:①地球是椭球体,地球仪是正球体;②地球上没有经纬线,地球仪上有经纬线。
__区别经线和纬线__经线纬线图示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与赤道相平行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形状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闭合的经线圈) 除两极点外,其余都是圆长度都相等,约2万km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相互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间隔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相等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经纬线的判定方法标注法经纬网图中直接标明经纬度或东(西)经、南(北)纬度数,则直接进行判读、分析即可关系法侧视、俯视及各种光照图中,互相平行的是纬线,不平行的(相交于一点——极点)是经线数值法斜方格经纬网中,经线值不能大于180°,纬线值不能大于90°读下列经纬网,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四点所在的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丙所在经线长于乙、丁所在经线B.甲、丁所在纬线短于乙、丙所在纬线C.甲、乙、丙、丁所在经纬线长度均相等D.甲、乙所在纬线距离与丙、丁所在纬线距离相等2.若保持经度不变,将甲、乙、丙、丁移动到同一条纬线上,则四点之间距离最大的是()A.乙、丁之间在丁所在纬线上B.甲、丁之间在甲所在纬线上C.丙、丁之间在0°纬线上D.乙、丙之间在丙所在纬线上解析:1.D 2.C第1题,所有经线长度均相等,A项错误。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甲、丁所在纬线长度长于乙、丙所在纬线,B、C项错误。
第三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的关注。
1.宇宙 (1)物质组成宇宙是由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天体组成的。
(2)运动特征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如下图所示:总星系⎩⎪⎪⎨⎪⎪⎧A 银河系⎩⎪⎨⎪⎧B 太阳系⎩⎪⎨⎪⎧ 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小行星带、彗星等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易误点拨](1)恒星的位置是恒定不变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恒星也在不停地运动着,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恒星的运动速度很快,只是由于距离地球太远,人们在短促的一生中不易觉察恒星位置的变化,因而称其为恒星。
(2)总星系就是宇宙。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总星系是我们所说的“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仅是宇宙的一部分。
2.地球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的普通性: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①太阳系的组成a.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b.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②自身条件[特别提醒]影响地球温度的三大因素(1)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适宜;(2)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可以起到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适中,可以避免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幅度过大。
考法1以地外观测为切入点考查天体和天体系统(2019·湖南名校联考)天文学家在冥王星更外侧的太阳系边缘发现一颗太阳系的新成员,这颗“冰冻星球”的发现暗示在那个寒冷的区域很有可能还隐藏着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天体即宇宙中一切球状的固态物B.材料中的“冰冻星球”为恒星C.天体在宇宙中是静止不动的D.天体有很多类型,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2.“冰冻星球”所在区域比较寒冷,这最可能是由于该区域()A.距太阳比较遥远B.天体的体积过小C.天体绕太阳公转的速度过快D.被冰雪覆盖1.D 2.A[第1题,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根据材料可知,该星球自身不能发光,应该为行星。
【第一讲经纬网和地图】之小船创作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03略鼓的椭球体。
2.经纬网及应用(1)经纬网的特点①图一为地球侧视图;图二为地球□01俯视图,图二为□02北半球。
所有经线相交于□03南北两极,所有纬线相互□04平行。
②经纬网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间隔一般是□05相等的。
图一相邻两条经线间隔为□0630°,图二相邻两条经线间隔为□07③所有经线长度□08相等,约为□092万千米;纬线长度由□10赤道向两极递减。
④经线指示□11南北方向,纬线指示□12东西方向。
(2)重要经纬线及其意义①赤道——□1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南北纬的分界线。
②南北纬□1430°和南北纬60°——□15低、中、高纬分界线。
③□16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17五带分界线。
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820°W和□19160°E,东西经的分界线是□200°和□21180°经线。
大于160°的东经度位于□22西半球,□23小于20°的西经度位于东半球。
(3)经纬网的应用①定距离纬度相差1°,经线长约□24111千米。
如图一中AB两地的实地距离约为□253_330千米,图二中EG两地的实地距离约为□266_660千米。
赤道上,经度相差1°,纬线长约□27111千米。
如图中BC 两地的实地距离约为□286_660千米。
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纬线长度约为111千米×□29 cosφ(φ为该纬线的纬度)。
如60°纬线圈长度约为□302万②定方向A地位于B地的□31正北方,B地位于C地的□32正西方,A 地位于C地的□33西北方。
D地位于F地的□34正东方,E地位于F地的□35正北方,D地位于E地的□36东南方。
③定范围经纬度范围相同,纬度越低,范围越□37大。
考点一经纬网的应用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启航。
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2016·某某卷,1~2多以生命踪迹的探寻为背景考查地球特征及存在生命的原因。
2016·某某卷,102015·某某卷,332014·全国Ⅰ卷,1~2多结合航天、科考等热点材料,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019·某某卷,14~15 2016·某某卷,22 多以结构图为呈现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考查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内、外圈层的关系。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1)物质性:宇宙是由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如下图)。
(1)地球的普通性①八大行星:类地行星(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巨行星(E木星、F土星)、远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②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③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①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液态水的存在。
二、地球对太阳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
②对地理环境: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对人类: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
(1)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太阳活动(2)主要影响①扰动地球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其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不连续面①界面C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界面D古登堡界面: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