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2)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转剖宫产高危因素分析发布时间:2022-04-19T03:03:21.82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期作者:乌兰图雅[导读] 阴道自然分娩是当前十分推崇的分娩方式,产妇恢复快乌兰图雅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妇产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摘要:阴道自然分娩是当前十分推崇的分娩方式,产妇恢复快,对于产妇及婴儿造成的损害也小。
而在实际的分娩过程中往往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产妇不得不终止阴道自然分娩而中转为剖宫产。
对于阴道试产失败的应及时中转剖宫产,以降低分娩风险。
这就需要掌握好中转剖宫产的高危因素。
本文对顺产中转剖宫产的相关高危因素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转剖宫产;阴道试产;高危因素Analysis of high risk factors for cesarean section in transitWulantuya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e Third Hospital Of BaoGang Group,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ABSTRACT: Vaginal natural delivery is a very popular mode of delivery at present. The mother recovers quickly and causes little damage to the mother and the baby. In the actual delivery proces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ome factors, the puerpera had to terminate the natural vaginal delivery and transfer to cesarean section. For failed vaginal trial labor, cesarean section should be transferred in time to reduce the risk of childbirth. This requires a good grasp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conversion to cesarean sec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ansition from vaginal delivery to cesarean section.KEYWORDS: Transition cesarean section; vaginal trial labor; high-risk factors剖宫产可以解决难产、胎儿宫内窘迫、严重母儿合并症并发症等问题,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能降低母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麻醉评估失败原因分析报告麻醉评估失败是指在患者麻醉过程中出现问题或不良反应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麻醉过程的中断、延误或失败。
在分析麻醉评估失败的原因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麻醉方案选择以及手术环境等因素。
以下是对麻醉评估失败的几个可能原因的分析报告:1. 不完善的初步麻醉评估:麻醉评估的第一步是初步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查等。
这些信息对于麻醉方案的选择和调整非常重要。
如果初步评估不完善,可能会导致麻醉方案的不合理或不足,从而影响麻醉的效果。
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麻醉评估时应充分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相关信息,确保初步评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麻醉剂选择错误:麻醉剂的选择对于麻醉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特征需要选择不同的麻醉药物和技术。
如果发生了麻醉剂选择错误,可能会导致麻醉过度或不足,从而出现麻醉评估失败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各种麻醉药物的特点和适应症,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3. 麻醉设备问题:麻醉设备的故障或不适当使用也可能导致麻醉评估失败。
例如,气道管理设备的错误使用可能导致呼吸道堵塞或不通畅,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此外,监测设备的故障或不准确也可能导致麻醉过程中无法及时获取和分析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从而影响麻醉的效果。
因此,医护人员在使用麻醉设备时应熟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要求,并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修。
4. 手术环境因素:手术环境的安全和卫生问题也可能导致麻醉评估失败。
例如,手术室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不符合要求可能影响患者的麻醉效果。
此外,手术室的洁净度不足或有细菌感染可能增加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医护人员应保证手术环境的舒适和安全,确保手术室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为避免麻醉评估失败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加强对麻醉评估的重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同时,定期进行内部培训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教训,并加强对麻醉设备和手术环境的维护和管理。
硬膜外麻醉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硬膜外麻醉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仍是由于局麻药毒性反应,其次包括脊神经根损伤、全脊麻、拔管困难和导管折断、硬膜外血肿和截瘫等。
一、全脊麻防治硬膜外麻醉的穿刺判断不清楚是否在硬膜外腔时,宜退针,进针方向的调整;平面的测定;试探用药的目的。
二、硬膜外血肿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穿刺困难、穿刺出血、术前存在凝血性疾病、使用抗凝药物病人、老年人动脉硬化。
在局麻药作用消失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未恢复,或恢复后又消失,或伴有大小便失禁与腰背部疼痛表现,应怀疑发生硬膜外血肿。
最明确的是CT诊断。
三、神经系统并发症椎管内麻醉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刺激症状、神经根性病变、马尾综合征和截瘫等。
操作因素有关外局麻药因素也是主要原因。
(一)神经根性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感觉减退和该神经支配区域的功能减退,感觉障碍多于运动障碍。
(二)硬膜外麻醉引起马尾综合征的原因穿刺针误入珠网膜下腔直接损伤马尾神经,使之水肿、粘连误伤硬膜外脉络丛形成硬膜外血肿,压迫马尾神经,局麻药的毒性。
(三)硬膜外麻醉引起瘫痪原因为:最多见是硬膜外血肿,其余原因是局麻药损害,硬膜外置管压迫,硬膜外腔注入空气过量,操作粗暴损伤脊髓,脊髓缺血,老年人硬膜外麻醉或肾上腺素过量。
(四)避免神经损伤的方法(1)避免在深度镇静和全麻状态下穿刺置管;(2)如果在注药过程中病人出现疼痛立即停止注药;(3)避免出现异感;(4)避免使用小于0.2mA的电流;(5)使用短斜面针头;(6)低压注射;(7)局麻药的毒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8)使用超声引导;四、气管导管拔管的注意事项考虑拔管时,缺乏紧急开放气道准备,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过早拔管的常见并发症包括通气不足、呼吸暂停或呼吸阻塞。
术后即刻出现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的常见原因是麻醉药和阿片类药物的残余作用。
分娩镇痛后中转剖宫产时DDI对新生儿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娩镇痛后中转剖宫产的具体DDI时间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的125例分娩镇痛后经阴道试产失败而选择中转剖宫产的产妇,依据不同DDI时间分为两组,其中DDI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68例视为A组,DDI时间在30分钟及以上的57例视为B组。
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窒息评分、脐动脉血pH值、体重、羊水性状及脐带绕颈情况。
结果:在新生儿窒息频分、脐动脉血pH值、体重、羊水性状及脐带绕颈方面,A、B两组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
结论:对于分娩镇痛后中转剖宫产产妇而言,DDI在30分钟以内或以上,对新生儿的预后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DDI;中转剖宫产;分娩镇痛;新生儿预后分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期间会受母体、胎儿、环境及相关人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阴道试产失败,从而以中转剖宫产的方式结束分娩,保障母婴生命安全。
DDI(Decision-to-Delivery Interval)即决定剖宫产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临床认为其时间与新生儿的预后结局存在一定相关性。
部分研究认为,DDI超过30分钟后,易增加胎儿在宫内的窒息风险,十分不利新生儿预后[1];也有其他学者认为,DDI并不会对新生儿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在充分分析中转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后,完善相关流程后再行手术,更利于收获良好的新生儿预后结局[2]。
但需要注意的是,现有研究对分娩镇痛后中转剖宫产时DDI对新生儿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较少,因此本次试验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DDI具体时间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择对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在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实施无痛分娩后经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产妇125例展开分析。
依据决定中转行剖宫产术的时间(Decision-to-Delivery Interval,DDI)为分组依据,其中<30分钟的为A组,≥30分钟的为B组。
剖宫产术硬膜外镇痛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产科分娩麻醉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单胎头位足月临产孕妇为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镇痛,对照组不实施镇痛措施,观察两组分娩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产程、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用微量泵泵将0.125%罗哌卡因与2ug/ml芬太尼混合药液持续注入硬膜外腔4ml/h至婴儿娩出继续泵入药液至产后24h,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无分娩镇痛措施。
1.3疗效标准:①差:疼痛无明显减轻,产妇不安静;②中:疼痛有所减轻,产妇不够安静;③良:疼痛基本消失,宫缩时仅有轻微胀感,产妇基本安静;④优:完全无痛,产妇安静。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
3讨论随着麻醉学的进步,创伤小、效果好的分娩镇痛技术应运而生了。
它极大地减少了分娩的痛苦,尤其是初产的痛苦,并使产妇能够在相对舒适平和的情绪之下配合助产士完成分娩,顺产的胎儿经过产道刺激更为健康,顺产的母亲则比剖腹产母亲恢复得更快更好,产后并发症也少。
硬膜外麻醉外镇痛极低剂量的麻醉药物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2]。
当然,硬膜外麻醉也是一种有创操作技术,有它固有的风险[4]。
首先,要排除产妇对麻醉药品过敏。
如果产妇过去有过对麻醉药品过敏的经历,应该向医生及时指出;第二,麻醉药品注射部位是硬脊膜外腔,在注射药物的同时,有千分之一的几率刺破硬脊膜,千分之二的几率术后发生头痛,万分之一的几率将药物直接注入附近的血管,十万分之一的几率刺伤神经本身,另外,还有极小的几率损伤附近血管造成血肿压迫脊神经发生截瘫。
这些风险麻醉医生都将在操作前告知家属和产妇本人;第三,穿刺部位原有感染的产妇不能做分娩镇痛,因为导致局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可能经过穿刺通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也不能做,因为一旦椎管内血管破裂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后果将很严重。
最新: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主要内容产科麻醉主要包括孕产妇的手术麻醉、镇痛和危重症救治等。
产科麻醉风险大,极具挑战性。
特别是近年来产科麻醉发展迅速,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为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组织专家,根据现有文献证据的综合分析、专家意见、临床可行性数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在2017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2020)》,供麻醉医师、麻醉护士、产科医师、助产士及手术护士参考。
本文是快捷版本。
一、剖宫产麻醉(一)麻醉前评估和准备1、病史采集既往病史(包括手术麻醉史)、孕期保健、相关的产科病史及相关用药情况(重点关注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
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气道、心血管系统。
如拟行椎管内麻醉则检查腰背部脊柱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交叉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4、胎心率检查麻醉前、后由专业人员监测胎心率。
5、预防反流误吸措施⑴对于无合并症的择期手术产妇麻醉前禁饮清液体至少2h,禁食固体类食物6〜8h。
⑵对于急诊饱胃或拟行全身麻醉者,麻醉前30min可酌情服0.3M枸橼酸钠30ml、静脉注射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50mg )和/或胃复安(10mg )等。
6、多学科会诊对高危产妇,建议在麻醉前组织多学科讨论。
7、麻醉物品和设备准备并检查产妇和新生儿抢救相关的药品、设施设备。
(二)麻醉方法选择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
主要根据产妇及胎儿的状态和麻醉的支撑条件选择麻醉方法。
只要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优先选择椎管内麻醉。
(三)主要麻醉技术及其操作规范1、硬膜外麻醉禁忌证:(1)孕产妇拒绝。
(2)患有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精神高度紧张等不能配合操作者。
(3)严重脊柱畸形、外伤等可能影响穿刺者。
(4)休克、低血容量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穿刺部位感染或菌血症可能导致硬膜外感染者。
(6)低凝血功能状态者。
(7)血小板数量<50*109/L。
(8)其他。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2.060硬膜外镇痛分娩在初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中的应用陈淑惠,卢美丹,杨美君,罗雪娇,何霖,吴艳丽,李茹婷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房,福建厦门361003[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在初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孕妇94例的临床资料,行硬膜外镇痛者31例为a组,选择与a组产妇同时期且分娩未行镇痛者63例为b组。
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情况和母婴结局情况。
结果 a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分别为430(270,570)min、27(12,38)min 、472(290,606)min ,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2、-2.640、-2.457,P< 0.05)。
两组人工破膜率、产程中催产素使用率、发热率、羊水混浊率、会阴侧切率、阴道助产率、第三产程时间、胎儿宫内窘迫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宫颈裂伤率6.45%低于b组的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7,P<0.05)。
a组住院费用6 865.57(5 366,7 933.06)元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755,P<0.05)。
两组产后2 h出血量、产后出血率、胎盘粘连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转入NICU率、住院天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未发生产后输血情况及子宫破裂情况。
结论硬膜外镇痛分娩应用于初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不增加母婴不良结局风险,降低宫颈裂伤率,安全有效。
[关键词]硬膜外镇痛分娩;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疤痕子宫;应用[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4(c)-0060-05Application of Epidural Analgesic Delivery in Vaginal Delivery of Second Pregnancy after Primary Cesarean SectionCHEN Shuhui, LU Meidan, YANG Meijun, LUO Xuejiao, HE Lin, WU Yanli, LI RutingDepartment of Delivery Room, Wome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03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epidural analgesia in vaginal delivery of second pregnancy after primary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4 first-term singlet pregnant women admitted to the Wome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9 to October 2021 for vaginal delivery after cesarean se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Group a included 31 patients who received epidural analgesia, and group b in⁃cluded 63 patients who did not receive analgesia during childbirth at the same time as Group a. The labor and mater⁃nal outcom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first, second, and total stages of labor in group a were 430 (270, 570) min, 27 (12,38) min, and 472 (290, 606) min,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2.462, -2.640, -2.457,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artificial membrane rupture rate, oxytocin usage rate during labor, fever rate, amniotic fluid turbidity rate, episiotomy rate, vaginal delivery rate, third stage of labor time, and fetal distress rate (P>0.05). The cervical laceration rate in group A was 6.45%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which was 25.4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817, P<0.05). The hospitalization cost of group A was 6 865.57 yuan (5 366, 7 933.06 yuan)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5.755, P<0.05). [作者简介] 陈淑惠(1982-),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妇产科护理学。
硬膜外麻醉失败该如何补救 ?硬膜外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与其他麻醉方法相比,硬膜外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彻底,肌松情况也较好,费用也相对较低,还可降低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更有助于术后病人心血管系统、胃肠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的恢复,还可促进体能的恢复,所以在麻醉方法中有较重要地位,特别是分娩镇痛技术中,得到广泛使用,而且镇痛效果可达95%以上,但该麻醉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难而且管理技术也很复杂,失败率通常比较高。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硬膜外麻醉失败该如何补救。
一、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原因1、麻醉阻滞范围和程度不能与手术相符合:①疾病探查结果与手术前的判断有误,需要改变手术部位或者增大手术切口。
②手术前没有充分了解疾病,麻醉阻滞范围不够,或者阻滞完善部位并不是手术部位。
③肌肉需要达到极度的松弛,该麻醉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更换麻醉方式。
2、导管位置选择不适宜致使阻滞不全:①穿刺时存在负压伪征,导管插入硬膜间隙以外的组织中,比如椎旁组织等。
②导管发生扭曲或打结,药物扩散情况受到限制。
③导管发生绕行,麻醉效果不完全。
④导管进入椎间孔,阻碍了麻药扩散,麻醉效果不完善。
⑤导管插入位置太浅,活动时,致使导管头脱出硬膜外腔。
⑥导管内堵塞,药物注射不进。
3、麻醉师操作技术欠佳:①穿刺点定位不准,进针方向掌握不好,针尾高或低都难以准确穿刺进硬膜外腔。
②疾病判断不准确,定位太高或太低,麻醉平面无法满足手术所需。
③经验不足,穿破了硬脊膜,穿刺失败。
④穿刺次数太多,身体进入很多气体,误以为椎旁组织是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后,麻醉不出平面。
4、其他因素:①病人存在脊柱畸形或者脊柱退行性病变等,致使无法完成穿刺。
②导管太软以及硬膜外腔存在很大阻力,致使导管难以置入。
③病人精神紧张难以良好的配合,或者有些疾病不能配合麻醉。
④太胖的人穿刺难度很大。
⑤病人心肺功能很差或者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尽管穿刺成功,小剂量的麻药也使病人陷入危险,不得不更换其他麻醉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
硬膜外止痛泵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发表时间:2011-08-16T09:16:19.4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曹玲李翔羽刘艳平申花[导读] 硬膜外镇痛效果好,但出现问题较多,应加强必要的管理和对症处理及解决办法。
曹玲李翔羽刘艳平申花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046600)【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67-02【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硬膜外止痛泵临床常见的问题。
方法通过术后规律观察和询问并对患者随访评价,总结一年来使用止痛泵的630例患者出现的问题,结果硬膜外止痛泵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导管脱出,恶心呕吐,硬膜外感染,胶布过敏等问题,结论硬膜外镇痛效果好,但出现问题较多,应加强必要的管理和对症处理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硬膜外止痛泵问题处理随着术后镇痛病例的增多,我院随访并总结了一年来630例患者术后使用止痛泵过程中常见问题,现介绍如下:一、硬膜外导管脱出、打折:本组发生导管脱出36例,主要原因为导管固定欠妥或者胶布被汗液等分泌物浸湿而脱落、患者搬运或者早期活动时未保护好导管等,预防与处理:手术结束应检查导管,并妥善固定,回病房并向家属强调防止导管脱出的重要性,告知家属在患者活动时要加强对导管的保护,以减少导管脱出的发生。
二、导管被血液阻塞,本组发生12例,接止痛泵前用生理盐水2毫升推注,试验硬膜外导管是否通畅,接止痛泵后设置背景输注,是预防和避免导管被血液堵塞的有效措施。
三、恶心呕吐,本组发生58例。
恶心呕吐的原因很多,可能与麻醉平面过高,麻醉药物作用未消失,搬动,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等有关,除配制止痛泵加入甲氧氯普胺或者氟哌叮醇等药物外,术后6小时内注意吸氧,注意随访,发现恶心呕吐及时用药,及时处理。
四、感染,本组有一例患者术后第二天随访时发现硬膜外穿刺点红肿,局部消毒加抗菌素使用,第四天症状消失。
五、胶布过敏,有11例患者术后第一天随访发现背部贴胶布处皮肤发红,有两例有小水泡伴皮肤破损,更换抗过敏胶布后随访好转。
特别关注带你了解剖宫产麻醉的注意事项 王华英 (威远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内江 642450)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剖宫产率一直较高。
而剖宫产的实施,必然离不开麻醉。
剖宫产麻醉不仅具备其他手术麻醉同等的麻醉风险,还有其特殊的风险因素。
由于麻醉对象的特殊性,剖宫产麻醉既要为剖宫操作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又要确保母婴安全,尤其是减少麻醉药物对胎儿呼吸、循环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剖宫产麻醉注意事项展开分析。
1剖宫产麻醉的风险1.1孕妇自身因素造成的麻醉风险孕妇妊娠之后循环血量增长≥50%,心排血量显著增高,且至少在产后一个月才会恢复正常水平。
在妊娠34周之后,孕妇体位的变化会引起血压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因此平卧时容易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同时,由于硬膜外静脉丛血管扩张,导致硬膜外腔容积进一步减少,因此,同等剂量的局麻药在剖宫产病人的硬膜外麻醉时容易出现麻醉范围增加。
临床研究也指出,产妇在达到相同阻滞平面所需麻醉剂用量要低于未妊娠女性。
由于妊娠期代谢以及耗氧量的升高,孕妇通气量也会进一步升高,但是呼吸频率无较大变化;同时,受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膈肌活动受限,孕妇主要是采取腹式呼吸,残气量会进一步下降,闭合气量则无明显改变,因此残气量/闭合气量比值会进一步降低,导致孕妇在呼吸过程中出现小气道闭合的情况。
同时,由于呼吸道毛细血管扩张,通气量减少,导致剖宫产麻醉过程中,产妇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严重的甚至需要进行气管插管通气。
孕妇由于子宫持续增大,消化器官会随着子宫的增大而位移,同时随着雌孕激素水平的升高,使得胃肠蠕动减少,胃肠排空时间延长,加之胎盘分泌的胃泌素会导致孕妇胃酸分泌升高,增加胃酸反流的风险。
因此,剖宫产手术之前需要禁食禁水,并合理使用抑酸药物。
1.2麻醉药物自身存在的风险由于部分麻醉药物可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且静脉给药时孕妇血药浓度与胎儿血药浓度存在差异,会加速药物穿透胎盘,因此,在硬膜外阻滞中可以加入肾上腺素,延缓局麻药物吸收速度。
硬膜外⿇醉操作最佳规程11硬膜外⿇醉操作最佳规程陈博⾔李润林江都市⼈民医院⿇醉科对于符合硬膜外⿇醉适应症的患者,我们⿇醉科医⽣总希望⿇醉效果最好,患者感到最舒适,⽽⿇醉并发症最少。
影响硬膜外⿇醉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穿刺点的选择、局⿇药的容积和剂量、病⼈的体位、药液的种类、药液的重⼒作⽤、注药的速率以及置管的⽅向和⽅式。
在临床上也可观察到⼀些影响如:穿刺路径、穿刺针头斜⾯⽅向以及穿刺次数的多少。
另外,适时适量的静脉辅助⽤药则可让患者感到更舒适。
如何使硬膜外⿇醉操作步骤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我们可试图从以下开始:⼀、开放静脉输液通道,作好急救准备。
⼆、体位硬膜外⿇醉的常⽤体位是侧卧位。
孕妇硬膜外⿇醉⼀律取左侧卧位,因其妊⾠⼦宫在不同程度向右旋。
⿇醉试验剂量在硬膜外⿇醉穿刺成功后仍保持侧卧位时注⼊的,应考虑药液的重⼒影响;若是⾝体⼀侧部位的⼿术,摆⿇醉体位时,⼿术侧可在下⽅,如阑尾切除术的⿇醉体位可取右侧卧位。
⾼位硬膜外⿇醉应取左侧卧位,因为⼤多数⿇醉医⽣持针穿刺时,左侧卧位⽐右侧卧位要相对顺⼿。
还可在⼿术开始前通过调整体位来达到阻滞平⾯。
如若为左(或右)侧⼿术,则将体位调⾄左(或右)斜位;或阻滞平⾯低(或⾼)于⼿术部位,可视情况追加局⿇药后将体位调⾄头低脚⾼(或头⾼脚低)位。
这同样是利⽤了局⿇药的重⼒作⽤。
三、穿刺点的选择以⼿术部位的中⼼为依据,根据脊神经解剖特点和体表分布规律,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穿刺。
四、⽆菌术硬膜外隙严防感染,硬膜外⿇醉严格执⾏⽆菌原则。
例如,医⽣的有菌部位和有菌物品不越过⿇醉台上⽅;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半径⾄少15cm;消毒钳头端应⾼于尾端,防⽌消毒液回流;还要常规铺⽆菌洞⼱等。
五、穿刺路径硬膜外⿇醉按穿刺路径分为正中法、侧⼊法和正中旁法。
正中法对韧带的损伤相对⼤⼀些,故应尽量采⽤后两种⽅法。
穿刺前可估计患者适合何种穿刺路径,尽量减少因更换穿刺路径及穿刺点⽽引起的组织损伤。
六、穿刺针头斜⾯⽅向这⼀因素常常被忽视,但它对⿇醉后腰痛确有⼀定影响。
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因素并加以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5月由妇产科收治的146例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硬膜外剖宫产麻醉效果的成功与否,分为麻醉成功组和麻醉失败组,其中成功组120例;失败组26例。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在镇痛前以及镇痛30min后V AS(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分娩镇痛持续时间、补救镇痛的次数、平均动脉压。
结果:在本次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中,失败率为17.8%;麻醉失败组的产妇在镇痛过程中的镇痛持续时间和镇痛补救次数明显多于成功组;两组产妇在镇痛持续时间、镇痛补救次数以及转行剖宫产时的平均动脉压在比较上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导致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与动脉压的改变、镇痛持续时间和镇痛补救次数有关,可作为临床参考依据。
标签:硬膜外分娩镇痛;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因素
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成功率可高达97%以上,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的成功率仅为70%以下,所以在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时,麻醉有一定的风险性,其麻醉失败率可高达38%。
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定义为,通过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导管直接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若硬膜外麻醉效果不能支持完成剖宫产手术,而是需要借助局部麻醉或全麻,则定义为麻醉失败。
我院针对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取得了较高的研究价值,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5月由妇产科收治的146例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剖腹产时麻醉效果的成功与否,分为麻醉成功组和麻醉失败组,其中成功组120例;失败组26例。
麻醉成功组孕妇平均年龄(25±3.1)岁;平均身高(160±3.6)cm;平均体重(67.8±4.8)kg;平均孕次(1.3±2.1)次。
失败组孕妇年龄平均年龄(23.2±1.9)岁;平均身高(161±2.6)cm;平均体重(68.4±3.7)kg;平均孕次(1.4±2.2)次。
两组孕妇在年龄、身高、体重、孕次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排除了在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出现硬脊膜刺破、硬膜外导管有回血或手术切皮时间距碳酸利多卡因注射到硬膜外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等明显的手术失误现象。
1.2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妇取卧位,硬膜外穿刺时取左侧或右侧进行,在产妇L2~3或L3~4间隙行穿刺,硬膜外导管的置管深度为 3.5~6cm,选取0.1%的罗哌卡因辅助2μg/mL的芬太尼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的药物,经硬膜外导管注射入产妇体内,首
剂负荷量控制在10~12ml;背景量控制在5~8Ml/h;产妇自控镇痛量范围:1~5mL;总使用量不能超过20mL/h,锁定时间为15min。
在此期间内,若产妇仍感觉到无法忍受的疼痛,或对镇痛效果不够满意,可要求对其进行补救镇痛,补救时每次给予8~10mL、0.15%的罗哌卡因。
1.3硬膜外剖宫产麻醉
对产妇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情况等进行严密监测,对比产妇的V AS评分、产妇下肢活动情况及感觉阻滞平面的情况,在通过硬膜外导管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的情况下,经导管注入15mL、1.7%的碳酸利多卡因,应注意其注射时间到手术切皮时间应大于10min。
1.4麻醉定义失败标准
通过硬膜外镇痛的导管直接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药物注射10min后,若产妇肌肉仍无法松弛,阻滞带过于狭窄或仅位于一侧,甚至出现阻滞不完全导致产妇痛感较明显,需借助局部麻醉或全麻才能完成剖宫产手术的,定义为麻醉失败。
1.5术中监测项目
镇痛前以及镇痛30min后V AS(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分娩镇痛持续时间;孕妇要求补救镇痛的次数;术前、硬膜外分娩镇痛转硬膜外剖宫产时以及剖宫产后,产妇的平均动脉压。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
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平均动脉压比较
两组产妇在术前和剖宫产后的平均动脉压在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时,平均动脉压在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产妇平均动脉压比较(n;mmhg)
2.1两组产妇在镇痛前及镇痛30min后V AS平均得分、分娩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补救镇痛次数的比较,详见表2。
表2两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情况比较(n;分;min;次)
3结论
在产妇的生产过程中,麻醉是否成功极大地关系到母婴的生命安危,所以产科的麻醉风险较大,要求参与生产过程的麻醉医师手术技术必须严谨且娴熟。
对行剖宫产前接受了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来说,直接经硬膜外导管对产妇实施麻醉是首选的麻醉方案,但其失败率较高,且因失败导致的意外情况不利于手术中的麻醉管理,严重危及到母婴的生命安全。
因此,明确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剖宫产手术中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并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消除导致麻醉失败的隐患是严密掌控手术进程、妥善麻醉管理、减少术后并发症并确保母婴健康的重要保障,具有重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综上所述,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硬膜外分娩镇痛转剖宫产时动脉压的改变、产妇在分娩镇痛时镇痛持续时间较长以及产妇多次要求补救镇痛,找到了麻醉失败的主要因素,在以后的硬膜外分娩镇痛转剖宫产手术中建立更加有效、安全的麻醉方式是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母婴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值得临床参考并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罗宝蓉,吴优,李玲等.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514-1516.
[2]苏娇玲,李亚文,吴铭广等.产科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144-145.
[3]付英勇,徐学芹,杨微等.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8):1539-1541,1549.
[4]任建奇,陈本然,赵强等.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1):123-124.
[5]倪倩,陶敏芳,周伟伟等.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科结局临床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3):78-80,89.
[6] 陈建丰,阮洪敏,何迎兵等.低浓度罗派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253-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