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934.99 KB
- 文档页数:3
《地球和地图》教学方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 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说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并能够解释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现象,以及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等。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地球运动部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需要借助地球仪、动画等实物或图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地理。
四、教学流程出一位代表上台展示,4组同学进行挑错、补充。
环节二快问快答任务一: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在昼夜半球图上,找出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等通过快问快答,完成对基础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
任务二:自转的地理意义—时间差异比较A、B两点的时间早晚,并说明原因,总结时间差异的原因。
任务三: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读“北京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图”,回答:1.说出①②③与上午、中午、下午的对应关系。
2.总结一天中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环节三:攻克难点任务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对照右图,填出A、B、C、D四点对应的日期、节气和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
2.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
通过不同的光照图、影子变化图、五带划分图,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任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1.填出图中A、B、C、D四点对应的昼夜长短情况。
2.说出图中A、B、C、D四点昼夜长短状况,及各点之间昼夜长短的变化。
任务三:正午影子的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影子的判断任务四:五带的划分1.说出下列序号代表的纬线名称。
2.说出下列字母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授课时间:2015.3.9 授课班级:8.4—8.6 授课人:李文峰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图复习【复习目标】1. 知道地球的形状并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 记住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并理解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3. 理解经纬网的判读。
4. 记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并理解五带的划分。
5. 理解公转的现象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6.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等高线及地形剖面图。
【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一、基础自主探究:》》只有打好基础,方能“会当凌绝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形状: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2. 证明地球是圆行的证据有:----------------------------------------------- 3. 大小:(二)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1. 地球的模型-------- 2. 经线和纬线3.经度和纬度(经纬度的划分)半球的划分A南北半球的界线-----------。
图示:AB东西半球的界线-----------。
图示:BC高中的纬的划分:(纬度范围)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4.经纬网定义:-------------------------------------------作用:---------------------------------------------(三)地球的运动二:要点导悟:》》只有步步登高,才能“一览众山小”(一).经纬网的判读:东西半球的划分:(用关系式表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示意图:规律: -----------------------------(二)、五带的划分及太阳直射规律(理解)(三)、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及太阳直射规律(理解)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_____;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______;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_______;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_______。
【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导学案第一课时类型一经纬网地图的判读及应用通常涉及以下命题角度:1.利用经纬网定位、定向。
2.利用经纬网划分半球、温度带和低中高纬度地区。
【速记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认识过程:_________→日月形状→_______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2.形状:_______的球体。
3.大小:平均半径______千米,最大周长约____千米,表面积约_______平方千米。
二、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1、纬线和经线2、纬度和经度3、重要的纬线、经线【考点】考法一利用经纬网定位与定向(一)定位1.方格状经纬网图确定地理坐标的方法(1)要学会利用经纬度的分布规律进行经纬度的判断:(看增大的方向)按照度数越往北越大是北纬N,越往南越大是南纬S,经度往东越大是东经E,往西越大是西经W(2)同一幅图中,经纬线间的间隔一般是相等的。
2、极地经纬网定位(1)已知地球自转方向:先根据“北逆南顺”判断南、北半球,确定南、北纬;然后根据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方向为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反之为西经,确定东、西经。
(2)已知极点:根据“N”或“S”确定南、北纬;再根据自转方向,箭头方向为东,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确定东、西经。
(二)定向1、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的方法(1)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方向;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方向。
(2)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纬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经线上,需要写出两点的地理坐标,根据经纬度的关系分别判断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最后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①两地同在北半球:纬度度数大者在北面。
②两地同在南半球:纬度度数大者在南面。
③两地一地在北半球,一地在南半球:北半球者在北面,南半球者在南面。
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判断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差值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要求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0N);南回归线(23.50S);北极圈(66.50N);南极圈(66.50S)。
4、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纬线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①都是半圆;②长度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的划分:经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的180度属于东经,用“E”表示;从本初子午线向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用“W”表示。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目标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复习重点: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0N);南回归线(23.50S);北极圈(66.50N);南极圈(66.50S)。
4、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纬线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经纬网、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等内容。
本章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和地图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阅读地图的能力,但对于地球的运动、经纬网等知识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基本地理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经纬网的构成和应用3.地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理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PPT等教学工具。
3.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运动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和应用。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寻指定的地点,并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地图,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地标,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介绍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
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地图,探讨它们的阅读技巧。
集体备课(一)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第 1.1 节地球和地球仪考情剖析:该专题在高考取每年都有波及,多以供给空间区位为主,而后考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一般在高考取波及本专题知识和能力的题目难度较大,所以在本专题复习中能够适合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考点体现: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区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区分;时区的区分及日界限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辨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限,计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3.利用经纬网解决定位、定向、计算距离等有关问题。
应试策略:本专题题目难度较大,所以,关于本专题的复习,一方面要经过复习稳固已有的知识成就,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将问题本质从复杂的背景资猜中提炼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要训练严实的逻辑思想能力。
内容精析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2)大小 : 均匀半径 : 6371 km ,赤道半径: 6378km,极半径: 6357 千米;赤道周长 4 万千米。
注:任何纬线长度、半径的计算问题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o,其对应的弧长为111km, 同理,在全部经线上,1o弧长也是111km,利用这一原理能够算出地表两点的实地距离。
在纬度为 a 的纬线上1o弧长为111cosa.2.地球仪:把地球减小做成模型叫地球仪(1)地轴:转动地球仪,能够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
这根轴代表了地球的旋转轴――地轴,它老是指向北极星邻近。
(2)北极、南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表面订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邻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纬线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特色:①除极点外,全部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②由赤道向南北两极渐渐缩短特别纬线:赤道: 0 o;南、北回归线:23o26′ N; 23o26′ S;南、北极圈: 66o34′ N;66o34′S;低纬、中纬和高纬:低纬(0 o— 30o) 、中纬 (30 o— 60o) 、高纬 (60 o— 90o)作用: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地球和地图》教学方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参数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经线与经度图、纬线与纬度图,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利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
3.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三、教学策略地球和地球仪部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学会判读经纬度,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内容。
其中,地球的形状、大小较易理解和掌握,而经线、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判读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应借助图像、地图、地球仪等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经纬网判读、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流程示方向、形状、长度、数量、相互关系等任务四:纬度的划分说出纬度的划分方法:度数起点、度数范围、表示方法、半球划分任务五:经度的划分说出经度的划分方法:度数起点、度数范围、表示方法、半球划分环节三:攻克难点任务一:认识经纬网的构成——经纬线【小组讨论】利用前面所学的经、纬线知识,找出经纬网中的经线与纬线,总结经纬网定位的原理。
通过不同形式的经纬网,学会经纬网定位任务二:学会在经纬网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1.方格状经纬网2.侧视经纬网3.俯视经纬网读图,写出A、B、C、D、E、F点的经纬度。
环节四:试题精炼发布针对不同知识点的易错题及中考真题练习。
讲评完成练习通过习题巩固所学五、当堂练习1.小明同学绕地球最大周长行走一圈,每天走50千米,你认为他最少需要多少天才能走一圈( )A.80天B.160天C.800天D.1600天2.读图,填空:(1)人们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平均半径在图中用字母表示,约_____千米;赤道在图中用_____表示,约______千米;地球表面积约______平方千米;(2)地球围绕______自转,它与地球表面最北端相交的点叫_______,与地球表面最南端相交的点叫________。
《地图和地球》复习学案一、地球部分主要考点回顾1.地球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为千米;赤道周长为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3.纬线:●特点:①形状都是圆;②长度不相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最长的纬线是,最短的纬线是和。
③纬线指示方向。
●划分方法:为0°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划分为90°。
赤道以北为,用字母表示;以南为,用字母表示。
●南纬、北纬辨别:纬度向南越来越大为;纬度向北越来越大为。
●重要纬线: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是半球。
赤道以南是半球。
回归线(南北纬度),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带和带的分界线。
极圈(南北纬度)带和带得分界限,极昼极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低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
4.经线:●特点:①形状都是;②长度都;③指示方向。
●划分:从起向东、向西各分为180°;0°经线向东为经,用字母表示;0°经线向西为经,用字母表示。
●东经、西经辨别:经度向东越来越大为经,经度向西越来越大为经。
●重要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是划分的界线。
180°经线:既是180°E ,又是180°W。
习惯上称作180°经线;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是;向东到东经为东半球,向西到东经为西半球。
5.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二、地球部分实战演习龙卷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小强同学根据天气预报将龙卷风始发地M及运动方向在经纬网地图(图1)中作了标注。
据此回答l~2题。
1.M地的经纬度位置是()A.29°N.112°E B.29°N.112°WC.29°S.112°E D.29°S.112°W2.龙卷风移动的方向是()A.自北向南B.自西南向东北C.自南向北D.自东北向西南3.甲地(700E,400N)位于乙地(700W,400S)的什么方向? ()A.东北 B.正南 C.西北 D.东南4. 在图示的经纬网中,既属于西经度,又位于南半球和东半球的是()A. A点B. B点 C . C点D、D点5. 某号台风某日移动路线如下表。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学案周次第1周周时共1时年级、科目九年级地理教师王xx教学内容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地球和地图二次备记录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教学内容: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形图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堂教学活动,逐一疏通主要知识点,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各种地图的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适应中考的考试要求。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难点:1地图的基本要素。
2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时] 1时[教学过程](导入新)1讲解本次中考复习的方法、设想,以及复习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提问:讲解知识要点: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中的图17)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复习教案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讲地球和地图杨香兰教学目标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4.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教学重点1.应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判断方向、计算距离2.理解并掌握地图的三要素:不同类型地图的方向的确定,比例尺的计算及缩放,注记、图例的阅读与运用3.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及其应用;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画法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和运用教学方法、学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过程【学习引导】告诉学生:考情展示和考情分析(见《名校联盟》)【先学自研】学生根据教材和以前掌握的知识完成:名校联盟上的“知识梳理”第一讲地球和地图【互动探究】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梳理”中难点。
【点拨精讲】:教师利用名校联盟上的“核心解读”讲以下要点:要点一经纬网的主要应用1.定“方向”2.定“距离”3.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4.利用经纬网定“范围”5.利用经纬网确定对称点(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
如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D(40°S,160°E)。
【讲书中例题】典型1 略【内化训练】针对训练1(1)(2)答案:(1)C(2)B要点二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及应用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2、等高线地图中的相关计算3、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讲书中例题】典型2 略【内化训练】:针对训练2 (1)(2)答案:(1)C(2)D【补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用应用特别提醒(1)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地球和地图》
章节(课题)名称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学时 1 总课时8
三维目标知识
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会判断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掌握半球的划分。
3、理解记忆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4、理解记忆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5、理解记忆地图的三要素。
过程
方法
通过理解记忆及讲解的方法掌握本章的重点内容.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
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四季和
五带划分。
3、地图的三要素。
记忆并且练习.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四季和
五带划分。
2、地图的三要素。
理解记忆并且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札
记
认真分析
D________E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码的纬线度数及符号.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个性化教学为学
有余
力学
生所
做的
调整
做一些相关的习题.
为需
要帮
助的
学生
所做
记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姓名:班级:一、知识结构:1.解释下列数字的含义:亿平方千米6371千米4万千米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下列哪个位置较合适:( )A、120o E、1o NB、23、5o S、20o WC、40o E、o ND、90o S 、180o2.分界线:①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②东西半球的分界线:③中、低纬度的分界线:④中、高纬度的分界线:⑤热带、温带的分界线⑥温带、寒带的分界线:例2:某点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点是:()A、0o、0o B. 180o、0o C. 160o E、0o D. 0o、20o W3.列表比较:例3.某人从北纬20o上某点向正北走1000米,再向正东走1000米,再向正南走1000米,再向正西走1000米,则()A、正好回到原点B、在原地的正东方C、在原地的正西方D、无法确定例4.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A、时差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D、一年有四季③地球公转:例5.从北半球的冬至日至次年的夏至日A、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B、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D、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例6.对图幅相同的①中国②山东省③淄博三幅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②③详细B. ②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①③详细C.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D.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③②①4.山地的不同部位:例7.某人左右两侧是山顶,前后两边是山谷,则他位于:()A.山谷B.鞍部C.山脊D.盆地二、综合训练: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B、C、D三点的经纬度:A BC D(2)、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西半球的是.属于低纬度的是, 属于中纬度的是, 属于高纬度的是. (3) 、A、B、C、D四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位于寒带的是,当太阳直射点C时,A点有现象.。
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教案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
姓名:班级:
一、知识结构:
1.解释下列数字的含义:
亿平方千米 6371千米 4万千米
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下列哪个位置较合适:( )
A、120oE、1oN
B、23、5oS、20oW
C、40oE、
D、90oS 、180o
2.分界线:
①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②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中、低纬度的分界线:④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⑤热带、温带的分界线⑥温带、寒带的分界线:
例2:某点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
点是:()
A、0o、0o B. 180o、0o C. 160oE、0o D. 0o、20oW
3.列表比较:
米,再向正南走1000米,再向正西走1000米,则()
A、正好回到原点
B、在原地的正东方
C、在原地的正西方
D、无法确定
A、时差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一年有四季
A、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B、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D、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④比例尺的比较:
()
A. ①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②③详细
B. ②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①③详细
C.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
D.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③②
①
4.山地的不同部位:
例7.某人左右两侧是山顶,前后两边是山谷,则他位于:()
A.山谷
B.鞍部
C.山脊
D.盆地
二、综合训练: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三点的经纬度:
A B
C D
(2)、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西半球的
是 .属于低纬度的是 , 属于中纬度的是 , 属于高纬度的是 .
(3) 、A、B、C、D四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 位于寒带的
是 ,当太阳直射点C时,A点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