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六章第一节 食物链
- 格式:ppt
- 大小:844.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1节食物链一、设计思想本课教学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以问题为中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设置,组织有效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行为探究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求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则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会,获得“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的学习实效。
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食物链”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内容,在学习了“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基础上学习“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节内容包括2个“分析活动”和1个设计方案。
第一个是“分析农田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通过卡片“接龙”活动,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6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第二个活动是“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的食谱,引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使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
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的设计,呼应了前面的知识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个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学习设计一个对松树林病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案,让学生充分认识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一方面知识储备少、形象思维能力弱,利用图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符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合作意识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利用卡片“接龙”游戏,活跃了他们的思维,符合初一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食物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1节的内容。
前面学习了“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与食物”等知识,后面将要学习“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学习“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呈上启下的作用,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食物链”都有一些了解,但是对于“食物链”科学概念的建立和食物链的特点及书写要求还不十分明确,需要进一步学习。
七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并不完善,合作技能也不熟练,少数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更能活跃思维,提升兴趣。
三、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链的概念,描述食物链的特点。
2.能完成食物链的书写。
3.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认同生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四、教学重点食物链的概念和特点五、教学难点食物链的书写六、教法学法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汉,刘向《说苑正谏》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其中反映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吃与被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而产生的联系是很容易看到的,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生物世界,去看看这种联系——食物链。
(二)任务驱动,探索新知任务1:互动游戏——农田生物谁吃谁农田附近有:青草、蚱蜢、青蛙、鸡、蛇、鹰等生物,它们之间有哪些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同学们四人一个小组,用以下材料将其串联起来。
空白卡片—书写生物名称(使用马克笔书写)回形针—串联生物卡片注意:(1)请先从青草开始(2)直到没有天敌才能结束(学生开始合作制作,教师观察指导……)小组展示:将制作的关系链向大家展示(同学间进行评判)最终形成三条关系链:(---代表回形针)-青草--鸡--鹰--青草--蚱蜢--鸡--鹰--青草--蚱蜢--青蛙--蛇鹰-将这3个分别展示在黑板上(磁铁),选择其中一条,师:“像这样的一条链状结构就是食物链,那你能总结出食物链的概念吗?“生: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师:那这个链状结构就是一种联系,所以什么是食物链呢?生: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联系即食物链师:我们一起得到了食物链的概念,不过还要像生态系统的概念一样,要给加一个范围“在一定区域内“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把食物链的概念叙述一遍生: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第六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1节食物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概述食物链的含义,阐明食物链的特点;举例说出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主要的影响。
2、能力目标:学习绘制食物链的基本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食物链现象;认同食物链知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建立并完善食物链的概念,掌握食物链正确的表达方式。
难点:利用食物链知识进行环境保护三、教学准备学生游戏道具:卡纸、纸带等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创设:Flash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思考:蝉、螳螂、黄雀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引出自然界中“吃与被吃”的关系。
通过列举大量事例来证实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普遍存在。
(二)新课讲授1、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进行卡片接龙游戏:小组分工,将生物名称写在卡片上,卡片接龙强调:被吃的生物放在前面,吃它的动物放在后面并画上箭头,箭头指向吃它的动物。
2、食物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3、讨论①、食物链中的起点生物是什么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②、食物链中的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什么成分③、根据动物所吃的食物不同,可以将它们分成哪几类4、分析食物链的特点1.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_绿色植物_开始,是生态系统中的_生产者___。
2.位于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__植食性动物___,是生态系统中的_消费者___。
3.位于食物链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__肉食性动物__,是生态系统中的__消费者__。
4.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___3—5___环节。
5、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选一顿午餐,分析其中的食物,举例:植物类:米饭—水稻、豆油—大豆;动物类:鸡蛋—鸡、猪肉—猪想一想:在人类食物所涉及的动物中,它们所吃的食物又是什么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食物链6、正面例子:生态农业:稻田养鸭、稻田养鱼反面例子:捕食青蛙,盘中餐会有什么后果引出保护好食物链和保护生态环境(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食物链2、食物链的特点3、人是食物链的一员,要保护食物链。
第1节食物链一、设计思想本课时教学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以问题为中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设置,组织有效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行为探究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求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则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会,获得“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的学习实效。
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1. 教材分析:“食物链”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内容,在学习了“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基础上学习“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节内容包括2个“分析活动”和1个设计方案。
第一个是“分析农田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通过卡片“接龙”活动,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6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第二个活动是“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的食谱,引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使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
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的设计,呼应了前面的知识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个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学习设计一个对松树林病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案,让学生充分认识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一方面知识储备少、形象思维能力弱,利用图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符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合作意识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利用卡片“接龙”游戏,活跃了他们的思维,符合初一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第1节食物链》教学设计教材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引导学生利用活动材料制作模型,并用模型表示抽象的食物链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食物链被破坏带来的影响,珍爱生命,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食物链”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内容,学生在学习了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基础上学习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八年级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2.学会找、写食物链。
教学准备教学之前认真研究教材,结合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查阅资料,做成PPT,并准备相关道具,以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思考生物间存在什么关系?活动一分析农田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1.做一做:卡片接龙(小组合作: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将被吃的生物排在前面,吃他的生物排在后面,一直排到没有生物吃它为止;中间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连接成一条龙的状态,有几条连几条。
2.想一想: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就像什么?3.写一写:用文字写出图中的食物链4.议一议:▲在食物链中,食物链一般有几个环节?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指向谁?表示什么意思?(一般有3-5个环节。
“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被捕食者的能量流向捕食者。
第一节食物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食物链2、能力目标:①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②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①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②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的方案。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设计意图课文导入1、分析成语“螳螂捕食,黄雀在后."中涉及的生物之间的捕食现象。
2、例举:其它的生物之间的捕食现象.用成语故事――“螳螂捕食,黄雀在后。
”导入本课.使学生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吃与被吃关系。
分析农田中的生物1、找出青草、蚱蜢、青蛙、鸡、蛇和鹰6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吃与被吃关系)?2、怎样把这些食物关系表示出来(学画食物链)?3、总共能画几条食物链?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课文:P70页第二、第三节指导学生学画、认识食物链小结:①在一定地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②食物链的画法1、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2、让学生认识食物链,以及学会画食物链.(提示:“→"表示捕食关系)交流、讨论:1、每条食物中的起点生物是什么?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生物?2、各条食物链中的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根据它们所吃的食物不同,可以将它们分成哪几类?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信息库:P71页第一节、P78动物的食性.评价、补充、小结(完整食物链的特点):生产者→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消费者(肉食性动物)→消费者(肉食性动物)……使学生明确食物链的特点。
(提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有生产者。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设计意图分析食谱中的生物交流、讨论:1、人类的食物涉及到一些动物,这些动物所吃的食物又是什么?2、这顿午餐从哪几条食物链获得了物质和能量?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食物链?1、组织学生写出午餐所涉及的生物并填入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