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第六章_信号发送与信息甄别
- 格式:ppt
- 大小:898.00 KB
- 文档页数:72
名词解释和简答二、名词解释题1、信息甄别:委托人实现预订一套策略或设计多种合同,根据代理人的不同选择,可以将代理人区分为不同的类别2、不确定性:指经济主体队状态这一不可控制变量的产生与否不具备完全知识3、道德风险:指经济代理热在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4、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指每个局中人都有关于各方收益的全部知识,但局中人的行动有先后,且后行动者在行动之前可以观察到此前其他局中人的行动5、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就是所有局中人同时决策,并且所有局中人对全体局中人在不同条件下的策略空间或收益函数完理解的博弈问题6、对称信息:指相互对应的经济主义之间作对称分布的有关事件的知识和概率分布7、公共产品:指能够在消费互相独立的利益主体之间棉纺地直接转让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在总体上是针对全体或部分效益主体而存在的8、信息价格:是通过货币形式表现的信息价值9、经济人假设:是指经济决策主体(消费者、生产者等)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他们在经济活动中不会感情用事,而是精于频段核技术,总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效益10、风险:就是不能确定地知道,但能够预测到的状态11、预期效用:是指取决于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和相应的概率下可享受的收入或消费的效用12、支配性策略: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现在如何让,局中人依法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
则该策略被称为支配性策略13、共同知识:是指博弈的所有局中人都知道局中人知道的信息,并且所有局中人都知道局中人知道局中人知道的信息14、同质信息:是具有同等性质并将导致同样经济结构的信息15、纳什均衡:如果两个博弈的局中人的策略组合分布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16、英式拍卖:(价格形式上拍卖),又称增价拍卖,它是指拍卖价的竞价由低向高依次递增直到以最高价击槌成交的一种拍卖方式三、简答题1、简述信号发送一般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有哪些?答:首先,假设高生产力组所需要的教育成本相对较低。
信息经济学复习第⼀章导论1、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影响进⾏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研究的经济学。
2、信息经济学的发展:①思想萌芽:凡勃伦《资本的性质》②信息经济学的产⽣:马夏克《信息经济学评论》3、信息经济学的拓展时期的发展:①1970年,阿克洛夫提出“柠檬”市场理论,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由产⽣形成阶段进⼊到发展阶段;②斯彭斯,信号发送理论;③1976年,斯蒂格利茨,信息甄别理论;④斯蒂格利茨与格罗斯曼提出市场信息效率与市场效率之间存在悖论,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4、信息经济学⼋⼤理论:①1970年,阿克洛夫创⽴柠檬市场理论;②1971年赫什雷弗提出信息市场理论;③1972年马夏克和拉得纳完善团队的经济理论;④1973年斯彭斯提出信号发送理论;⑤1976年斯蒂格利茨提出信息甄别理论格罗斯曼和斯蒂格利茨等提出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⑥1976年,格罗斯曼和斯蒂格利茨等提出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⑦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⑧史蒂格勒搜寻理论和马夏克信息系统选择理论5、三位⾮合作博弈的主要学者及其理论:①美国普林斯顿⼤学的约翰.纳什—静态环境,纳什均衡;②加利福尼亚⼤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翰.海撒尼—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海撒尼转换;③德国波恩⼤学的莱恩哈德.泽尔腾—动态博弈6、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度:①不完全信息与⾮对称信息②统计决策③企业管理与信息管理④信息产业⑤信息经济第⼆章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1、不确定性:指经济主体对状态这⼀不可控制变量的产⽣与否不具备完全知识。
根据已经认识的可能经济环境状态的不同,分为外⽣不确定性和内⽣不确定性。
外⽣不确定性:⽣成于某个经济系统之外的不确定性,也指与⾏为者本⾝⽆关的环境不确定性;内⽣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成于经济系统内部,影响经济系统操作效⽤的不确定性2、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主要区别在于:⼈们是否了解不确定性事件结果的概率分布。
第六章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第一节:信号传递模型模型的假设条件1、劳动力市场有两类人,生产能力可分为高低两个档次。
2、生产能力强意味着做什么事情都轻松。
3、雇主根据生产能力支付工资,向高者支付2,向低者支付1。
4、信息不对称,雇主不能观察劳动者的能力,只能凭借可信的信号来识别劳动者的能力。
逆向选择会存在着所有市场(如劳动力市场上,高能力的人退出市场找不到工作,而雇主支付一个平均工资,却只能找到能力一般的劳动者)不会任由逆向选择发生信息优势制作信号斯朋斯信息劣势信息甄别斯蒂格里茨假设条件:即便假设文凭不会改善生产效率,不提高劳动能力,具有高能力的人仍愿意接受高教育以获得高文凭,以向雇主发送信号,以获得高工资。
现在用一般模型的方式,看其如何发挥作用以区分高能力的人和低能力的人。
1、抽象成两类人,可能是三类。
2、制作信号轻松,指接受教育,得到证书文凭。
相应的,生产能力差的做什么事情都困难。
成本(经济、精神)高。
付出更多的努力、心理上的折磨,3、雇主效用最大化,针对不同生产能力的人支付不同的工资。
不可能向低支付2,支付2给高,吸引高能力者。
数字2和1的假设不影响研究的结果,可能换成其它4、考察劳动者的能力无论是对于雇主还是雇员,都成本巨大,雇主只能通过文凭来考察,长期考察可以,但成本巨大。
不能直观观察到,只能凭借一些可信的信号,一般来说,文凭能够较好地识别不同能力的劳动者。
前提:文凭不增加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劳动者传递信号的成本主要是制作信号的成本,即主要是接受教育,获得文凭的成本(学费,时间是更为巨大的成本,精力,压力),忽略学费,这里主要看努力成本。
成本是教育水平的函数,教育水平高,付出成本多,为研究方便,直接等于e,高低能力者成本有差别。
文凭的信号作用文凭信号的作用是能够将高低能力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效区分开来。
文凭信号如何发挥作用,一定要使不同生产能力的人获得文凭后的净收益出现差别。
不等式方程组为了使高能力者由于获得文凭后的净收益好于不获得文凭,低能力者获得文凭是得不偿失的,可以得到2工资,但可能付出更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