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及操作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452.00 KB
- 文档页数:23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介绍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光是听这个名字就会让许多人觉得陌生,星状神经节阻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神经疾病,对身体的威胁非常的大,患者患病后会因为神经问题而导致生活的不如意,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所以,对于这种疾病我们应该想办法来治疗,下面就来看看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介绍。
(1)前侧入路穿刺法(气管旁接近法)患者取仰卧肩下垫枕。
常规皮肤消毒,术者位于左侧,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
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处用7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一般的患者用食指尖可触及第七颈椎横突,引导进针,约穿刺2~3厘米触到骨质,表明针尖已经到达第七颈椎横突的前外侧,退针少许(0.2~0.4mm),回吸无血即可注入局麻药物,应注意穿刺星状神经节时并无异感,故不需寻找异感。
注入药物的浓度和剂量应视治疗需要而定。
一般可注入0.5~1%利多卡因或0.25~0.375%布比卡因~10ml,如欲同时阻滞颈上、颈中交感神经结和第1~4胸椎旁交感神经,可注入1%利多卡因20毫升,或0.5%利多卡因30毫升,药液沿筋膜间隙扩散,阻滞整个颈部和上胸部交感神经。
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射药物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
(2)高位侧入穿刺法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
术者位于左侧穿刺点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处,相当于环状软骨或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处。
7号穿刺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使针头触及第六颈椎横突,然后将针退出少许,针尾再向头端呈45度倾斜,针尖在第六颈椎横突前侧通过,想着第七颈椎横突的方向前进约1cm,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入局麻药物。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处理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方法,近年来随着星状神经节阻滞患者的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渴望用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来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而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是一种比较有效果的方法,希望患者能够了解一些。
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与临床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属颈交感神经阻滞,常用于临床治疗。
SGB疗法历史悠久,1883年外国医生在行椎动脉结扎治疗癌症时,误伤了颈交感神经,却和得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此后多年,对某些疾病一直采用切断颈交感神经的外科手术方法治疗。
1920年开始推广经皮SGB的方法,因其适应症广泛,效果确切,特别对一些难治性疾病有显著疗效,故一直被临床医师所选用。
目前在日本疼痛治疗中,SGB的应用率占全部神经阻滞的60%--80%;在我国也逐年增多,目前约占全部神经阻滞的50%。
一、应用解剖星状神经节也称颈胸神经节,由颈下神经节与胸1神经节合并而成。
一般认为,星状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横突基底部和第1肋肌颈的高处,颈8神经的前侧,颈长肌的外侧上;第1肋间动、静脉经过星状神经节的外侧;锁骨下动脉的第1段及椎动脉的起始部位于星状神经节的前侧;椎动、静脉紧靠其上端,在颈6水平椎动脉进入横突孔;前斜角肌腱膜几乎完全覆盖星状神经节。
二、阻滞方法前入路阻滞法、前外侧入路阻滞法、侧入路阻滞法、后入路阻滞法、连续阻滞法等。
目前最常用的是前入路阻滞法,其优点是穿刺部位标志清楚、操作容易、患者痛苦少、刺伤椎动脉、胸膜损伤及臂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少,对头面部发挥作用快。
三、适应症目前认为SGB有周围作用和中枢作用。
其周围作用为阻滞其局部的交感节前或节后纤维,使其所支配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显著增加,同时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得到改善。
其中枢作用为通过改善下丘脑的血液循环,调理下丘脑的功能,维护内环境稳定,而使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等保持正常。
局部作用的适应症SGB是将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前、后纤维的全部或部分施行阻滞,从而阻滞了这些交感神经支配的血管运动、腺体分泌(汗腺、唾液腺、气管等)、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传导痛觉的各神经纤维,因此使受该交感神经支配的关、面、颈、肩、上肢、气管、心、肺及上胸部的组织器官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循环障碍、痛觉过敏、异常出汗等改变得到纠正。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搜狗百科
1.穿刺过深误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内,而引起患者中枢神经性抽搐和呼吸、心脏停搏。
2.误注入蛛网膜下隙,产生全脊麻导致呼吸抑制、心跳停止。
3.注射药物过浅或接近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可导致声音嘶哑。
4.穿刺部位过高或局麻药量过大,可以阻滞膈神经,出现腹式呼吸减弱或因膈神经受刺激而出现呃逆。
5.应特别提醒术者,在进行本操作过程中,必须边回吸,边进针。
甚至1滴或2滴局麻药误入到椎动脉,即可以引起患者抽搐。
应用留滞针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避免药液误注入到血管内或椎管内。
穿刺针过于朝向尾侧,容易刺伤胸膜顶或肺尖引发气胸。
6.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和感染。
7.近年有人提出,在颈6和颈7部位穿刺对星状神经节的阻滞效果相似,而前者发生并发症明显少于后者。
因此坚持穿刺针尖深度不触及横突根部骨性感不能注药的原则以策安全。
8.如欲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应在X线透视或CT引导下穿刺,使得神经破坏性阻滞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治疗之前,应充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诊断、预期疗效、原有其他器质性疾病在治疗期间可能加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并解答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
应备有有相关的知情同意书,列明上述事项,在患者或家属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履行签字手续确认后方可治疗。
未经患者或家属书面同意,不应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图文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星状神经节是颈下交感神经节与上胸交感神经节的组合。
星状神经节多呈中间缩窄的卵圆形,长约1.5~2.5cm,宽约0.5~1.2cm,位于第1肋骨颈突和第7颈椎横突根部前方;后方为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下方为胸膜顶;外侧为斜角肌群;内侧为椎体;前面为颈动脉鞘内容物。
颈中神经节多位于颈6椎平面,有时接近星状神经节。
近年有人提出,进行颈中神经节阻滞,同样能获得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果。
操作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头向前视。
用一薄枕垫在双肩下面,使颈部尽量伸展。
体表定位:先沿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内侧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3~4cm左右,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
术者用左手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及颈动脉鞘的内容物压向外侧,中指尖下压时可触及到骨性感觉,并尽量向内抵住气管外缘后稍向外移动中指,暴露出穿刺部位间隙。
常规消毒后,用3cm长、7号短针沿术者中指尖轻轻垂直进针约1.5cm,直到针尖触及到骨质,说明针尖触及到颈6或颈7的横突根部,然后将针尖退出1~2mm,仔细回吸无血或脑脊液,注射1%利多卡因8~10 ml 注射2~3min后病人出现同侧霍纳征,则表明阻滞成功。
尖触及到横突时病人不出现异感,对肥胖和粗短颈的病人,可能深达2.5~3cm 左右。
如果发现进针比这更深,则有可能针尖刺进两个横突之间。
应立即将针退出再调整针尖向头侧或尾侧方向穿刺,直至针尖触及到横突骨性感觉。
如果需要对上肢交感神经进行阻滞,应该在注射局麻药后让患者取大约30度半卧位,目的是使局麻药向下扩散至上胸段交感神经节。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头面、胸背及上肢带状疱疹、幻肢痛和灼性神经痛;更年期妇女自主神经紊乱;偏头痛;改善上臂血液循环,有益于急性血管栓塞、雷诺病、硬皮病的治疗;并可缓解急性或慢性心绞痛;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治疗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症,以及过敏性鼻炎、突发性耳聋等五官科非疼痛性疾病。
并发症及其防治穿刺过深误将局麻药注人椎动脉内,而引起病人中枢神经性抽搐。
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方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方法操作方法(1)前侧入路穿刺法(气管旁接近法)患者取仰卧肩下垫枕。
常规皮肤消毒,术者位于左侧,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
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处用7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一般的患者用食指尖可触及第七颈椎横突,引导进针,约穿刺2~3厘米触到骨质,表明针尖已经到达第七颈椎横突的前外侧,退针少许(0.2~0.4的浓度和剂量应视治疗需要而定。
一般可注入0.5~1%利多卡因或0.25~0.375%布比卡因~10ml,如欲同时阻滞颈上、颈中交感神经结和第1~4胸椎旁交感神经,可注入1%利多卡因20毫升,或0.5%利多卡因30毫升,药液沿筋膜间隙扩散,阻滞整个颈部和上胸部交感神经。
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射药物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
(2)高位侧入穿刺法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
术者位于左侧穿刺点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处,相当于环状软骨或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处。
7号穿刺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使针头触及第六颈椎横突,然后将针退出少许,针尾再向头端呈45度倾斜,针尖在第六颈椎横突前侧通过,想着第七颈椎横突的方向前进约1cm,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入局麻药物。
3 适应症星状神经节的适应症很广泛,可按部位分类如下:(1)全身性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厌食症、过食症、体位性血压异常、失眠症、全身多汗症、眩晕、全身性白癣、皮肤搔痒、溢脂性皮炎、脑卒中后疼痛、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疲劳综合症、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幻肢痛、断肢痛、糖尿病。
(2)头部疾患脱毛症、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群集性头痛、颞动脉炎性头痛)脑血栓、脑血管痉挛、脑梗塞等。
安全操作星状神经节阻滞星状神经节疗法最近几十年在我国三级医院广泛开展,因其操作简单、一百多种适应症和有效性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
可相当一部分医生又恨又爱,恐惧其风险不敢开展。
星状神经节位于第七颈椎两侧,因为它的形状像星星,所以取名星状神经节。
治疗主要是将针穿刺进星状神经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刺激毁损支配头面部、颈部、上肢及上胸部交感神经的方法,可使持续紧张的交感神经暂时放松,从而逐渐恢复自主神经系统的张弛平衡。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虽然操作简单,但可能出现如下并发症:1、麻药进入椎动脉,中枢性神经抽搐,呼吸心脏停博。
2、损伤血管,穿刺部位出现血肿。
3、接近食管气管沟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4、麻药进入蛛网膜下腔,全脊麻,呼吸抑制心动停止。
5、麻醉药物过敏。
6、刺伤胸膜顶或肺尖导致气胸。
7、导致膈神经阻滞出现嗝逆或腹呼吸减弱。
此为最常见的基础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
阻滞成功的标志:阻滞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阻滞一侧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腔发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发热,面部无汗,甚至同侧上肢发热。
如图虽然星状神经节阻滞效果神奇,但是阻滞技术要求较高,一般是有抢救条件的医院由操作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生或疼痛科医生完成,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阻滞成功率,有效保障患者安全,如果不慎将药液进入血管和蛛网膜下腔,轻则休克,重则死亡,即便是成功阻滞也可能因为药液过量等原因造成永久眼睑下垂或瞳孔大小不一。
星状神经节精针调衡术安全性的原因:不使用局麻药物,而使用温度和电针电刺激星状神经节。
针尖端是钝的,轻柔操作,熟悉解剖就不会刺入血管,不会血肿,不必寻找骨性标志物。
不会有药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和椎动脉的巨大风险。
星状神经节精针调衡术是一种物理疗法,相比于超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刺激量要大许多。
星状神经节精针神经调衡术整个过程很短,不到30分钟,调衡术中或之后,患者会感受到侧头面部及上肢温度升高,原先头面部区域的疼痛等不适会减轻,部分患者在调衡术后会出现Horner征,即同侧眼球发红、上眼皮发沉等现象,这些都是交感神经提示部分毁损的表现。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是一种治疗疼痛或改善疾病症状的常见方法。
星状神经节是位于脊柱前侧的一组神经元的聚集点,通过这个神经节,身体的神经系统能够对疼痛信号进行调节和传导。
阻滞这个神经节可以减轻疼痛,改善病情。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的原理是通过给予患者药物,阻断神经传导的信号。
具体而言,这个方法通过将局麻药或其他药物注射到星状神经节的附近,来产生治疗效果。
通常情况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使用影像学技术(如CT或MRI)来引导,确保药物被准确注射到目标位置。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包括疼痛管理、循环障碍和疾病症状的减轻。
在疼痛管理方面,可用于治疗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
该疗法通过减少神经系统的敏感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的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评估患者: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了解疾病病史、症状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这有助于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2. 准备患者:在进行治疗前,患者需要有合适的准备。
这可能包括禁食、停止特定的药物使用等。
3. 麻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给予局麻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4. 引导注射:医生使用影像学技术来引导注射。
这可以确保药物被正确地注射到星状神经节的位置。
5. 监测和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观察,以确保治疗有效和安全。
6. 治疗效果:治疗完成后,患者可能会感受到疼痛减轻或其他症状改善的效果。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通常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过程,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例如,注射局麻药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感染或瘀血。
因此,在选择这种疗法时,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权衡利弊。
总的来说,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用于减轻疼痛和改善一系列疾病症状。
然而,每个患者的状况不同,所以在决定是否选择这种疗法时,患者需要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根据专业建议进行决策。
一、概述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一种通过局部麻醉药物阻滞星状神经节神经纤维的方法,以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星状神经节位于颈部,是交感神经节的一部分,通过阻滞星状神经节,可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相关疾病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方案。
二、适应症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2. 帕金森病相关症状3. 慢性偏头痛4. 慢性颈痛5. 慢性腰痛6. 慢性肩周炎7. 慢性下肢疼痛8. 脊髓损伤后疼痛9. 肌肉骨骼疼痛10. 妇科疼痛三、禁忌症1. 感染:如皮肤感染、局部化脓等2. 出血倾向: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3. 对局麻药物过敏4.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5. 恶性肿瘤6. 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四、操作方法1.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偏向阻滞侧。
2.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3. 在阻滞点皮肤上用龙胆紫或标记笔标记。
4. 采用18号穿刺针,在阻滞点皮肤上刺入,进入颈部皮下组织。
5. 沿着颈动脉鞘向上进针,直至针尖到达星状神经节附近。
6. 回抽无血液,缓慢注入局麻药物。
7. 观察患者反应,若患者出现阻滞效果,可继续注入药物。
8. 注射完毕,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
五、药物选择1. 利多卡因:阻滞效果较好,但易产生毒性反应。
2. 罗哌卡因:阻滞效果较好,毒性反应较轻。
3. 丁卡因:阻滞效果较好,但毒性反应较大。
六、注意事项1. 注射前需了解患者病情,排除禁忌症。
2. 注射时注意患者体位,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
3. 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注射。
4. 注射后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如出现出血、感染等,及时处理。
5. 注射后嘱患者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七、治疗效果与评估1. 治疗效果: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提高。
2. 评估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记录阻滞前后的疼痛评分。
八、治疗方案1. 初次阻滞:注射1次,观察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