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简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创业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零部件生产到现在的全方位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汽车工业的创业史。
第一阶段:零部件生产和技术引进(1950年代-197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的创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国内汽车工业基本处于零的状态,主要依赖进口。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国内企业生产汽车零部件。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技术引进和吸收外国技术,以提高国内汽车工业的水平。
第二阶段:组装厂和合资企业(1980年代-1990年代)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组装厂和合资企业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引进国外汽车品牌,并与国外汽车厂商合作建立合资企业。
这些合资企业主要从事汽车组装和生产,为中国市场提供各种类型的汽车。
合资企业的建立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阶段:自主品牌崛起(2000年代至今)21世纪初,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自主品牌崛起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汽车企业开始自主设计和生产汽车,推出了一系列自主品牌车型。
这些自主品牌车型在外观、性能和安全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渐获得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政府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减税优惠和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和技术研发投入。
中国汽车工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竞争激烈的市场使得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其次,环保和节能要求的提高,也要求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此外,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和新兴技术的涌现也对中国汽车工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结起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创业史可以概括为零部件生产和技术引进阶段、组装厂和合资企业阶段以及自主品牌崛起阶段。
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阶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汽车工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经过半个过世纪的艰苦努力,形成了一个产品种类齐全,生产能力较大的汽车工业体系。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可概括未初创、成长、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49-1965)初创阶段的特征是:首先建成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实现了中国汽车工业零的突破:建立了南京汽车制造厂、上海汽车制造厂、济南汽车制造厂、北京汽车制造厂,形成了五个汽车生产基地。
1.汽车工业的筹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开始了建立我国汽车工业的筹划工作。
1949年10月,在中国重工业部内设置了汽车工业筹备组。
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苏联,商定前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汽车厂。
2.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1953年7月15日,在长春孟家屯举行了隆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奠基典礼。
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开始了我国汽车工业史上一场规模宏大的建设。
1956年7月15日,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从总装配线上驶出,这表明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从此结束。
为中国汽车工业竖起了里程碑,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汽车梦。
一汽第一阶段生产的解放牌汽车的型号是CA10型。
A是第一的意思,C既有长春的意思,也有中国的意思。
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新车民名为“解放牌”。
这是一汽人的骄傲,也是一汽人特有的殊荣。
因为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为一种产品命名。
,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1957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设计轿车。
1958年一汽开始试制小轿车。
1958年5月5日,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轿车终于在一汽人后中完成了,从而揭开了我国民族轿车工业的历史篇章。
我国第一辆国产小轿车当时并不叫“红旗”,而是“东风”,是“红旗”的前身,定牌为“CA71”。
之所以取名“东风”,是因为毛主席当时对国际形势有个著名的论断:东风压倒西风。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
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
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
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
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
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
我国汽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下面从历史背景、主要阶段和代表车型三个方面介绍我国汽车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马车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3世纪左右就有成熟的马车制造技术。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汽车工业在我国长期被外国公司所垄断。
二、主要阶段1. 初创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意识到汽车工业的重要性,并在一些城市进行了一些小规模试验。
一些本土品牌开始推出自主车型,如“东风”和“一汽”等。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策引导和试点推广。
2. 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内汽车企业开始与外资合作,引进技术和资金,并推出了一些中低端车型。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汽车消费和生产。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化运作和规模化生产。
3. 转型升级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市场开始快速增长。
国内汽车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加大研发力度,推出高端车型和技术创新。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汽车产业的监管和管理,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
三、代表车型1. 红旗CA7460: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轿车,也是我国汽车工业的象征之一。
它是在一汽集团生产的,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品质。
2. 吉利帝豪:这是我国自主品牌中的一款代表性车型,以其高性价比和良好口碑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3. 五菱宏光:这是我国微型面包车市场的领军车型之一,以其高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受到广大农村市场的青睐。
总之,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概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
在这个时期,中国机关领导决定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最早的中国汽车品牌诞生于上海,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上海华东汽车厂(现为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开始生产上海牌汽车。
这些车型基本上是苏联的“Gaz-69”越野车的复制品。
当时的产量非常有限,不足以满足中国国内需求。
20世纪60年代,中国机关领导急于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经过与外国汽车制造商的技术合作,中国开始生产更多种类的汽车。
上海和沈阳成为汽车制造的两个主要基地,制造了各种乘用车、货车和公交车。
然而,由于限制和技术限制,中国汽车工业在此期间遇到了许多困难,特别是在设计和技术上的落后。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外国汽车制造商的合作和投资,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1994年,中国机关领导决定推动汽车市场的开放,允许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汽车。
这导致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多样化。
许多国际汽车制造商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建立了合资企业或独资生产设施。
到了21世纪初,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和技术升级。
国内品牌如奇瑞、比亚迪、长城等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中国还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
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拥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的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成功也得益于机关领导的支持和的引导。
汽车工业50年发展与回顾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称一汽)在长春动工兴建,开中国汽车工业之先河。
2003年7月15日恰逢中国汽车工业建设50周年,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顺遂与曲折并存,急起和徘徊同在,汽车工业在不断学习、创新中前进、成长。
一、汽车产品发展我国的汽车产品发展大体可分两个大阶段。
(一)前30年(1953~1982年)这30年是汽车产品以载货汽车且以中型(载质量4~5t)载货汽车为主的年代。
(二)后20年(1983~2002年)以1982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为契机,提出汽车产品结构改革方针,包括:实施老产品换型;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历史;加大客车、农用车、专用车、柴油车的生产比例;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生产,结束单一品种生产的历史。
1 1983~1992年1983~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从20万辆增长到100万辆(106.2万辆),汽车老产品实现全面换型,引进了一大批商用车新产品,增加了微型客货车品种,轿车工业已经起步,明显改变了汽车产品结构,为以后汽车产品结构的更大改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一时期开发引进的产品已步入系列化、多品种的轨道。
3)发展微型商用车1980年,国内开始试制日本产品技术的微型商用车,先从微型载货车入手,后逐步扩大到微型厢式载货车,再到厢式客车,经引进技术及建设,陆续投产的品牌有:①吉林牌:吉林汽车工业总公司采用日本铃木技术,1983年投产。
②五菱牌:柳州微型汽车厂(今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柳微、五菱)采用日本三菱技术,1984年投产。
③松花江牌: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今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哈飞)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4年投产。
④长安牌:长安机器制造厂(今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长安)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5年投产。
⑤昌河牌:昌河飞机制造厂(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昌河)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5年投产。
我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发展较晚。
1929年5月,我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在辽宁省沈阳市民生工厂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迫击炮厂制造。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入侵了东北三省,扼杀了我国汽车工业的萌芽。
日本却借机盗取成果,成立了同和汽车株式会社,到1945年日本投降,已达年产量5000量的生产能力。
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
我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建、成长和全面发展3个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周总理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亲自筹划建立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
1949年10月,中央重工业部成立,重工业部机器工业局开始着手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筹建工作。
1950年,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被列入前苏联援助中国的重点工业项目之一。
1951年3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孟家屯车站对面以西地区兴建”。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
毛主席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被放置在厂区中心广场。
1956年7月,国产第一辆解放牌4t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
1958年3月,南京汽车制配厂试制成功3辆2.5t载货汽车,经第一机械工业部命名为跃进牌NJ130型汽车。
同年9月,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
1960年4月,济南汽车制造厂试制出8t重型汽车2辆,定名为黄河牌JN150型汽车。
1966年以前,我国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
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经历了15年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雏形逐渐形成了。
1966-1980年期间,我国建设了“三线”汽车厂,以制造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
由于备战,国家确定在“三线”的山区建设以生产越野汽车为主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中国汽车工业诞生于1953年,主要是以轿车和军用车为主,但这些车辆都是仿制苏联的车型。
2. 第二阶段:1978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开始引进外资和技术,与国外汽车厂商合作,成立了许多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如吉利、比亚迪、长城等。
3. 第三阶段:从2000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长和国外汽车厂商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也加速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4. 第四阶段:2015年以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中国汽车工业也开始了转型和升级,许多汽车厂商开始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和研发力度。
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大国。
中国汽车发展史一、创建阶段(1949-1958)1949年,中国成立,开始了汽车工业的建设。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奠基,由苏联提供技术和设备援助。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结束了中国无汽车的历史。
1958年,第一辆红旗牌轿车诞生,成为中国的高级轿车。
二、自主发展阶段(1958-1984)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开始自力更生,仿造和试制多款汽车。
1964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湖北十堰筹建,主要生产东风牌卡车。
1978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开始批量投产,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
1984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克莱斯勒合资,生产中国第一辆合资轿车。
三、对外开放阶段(1984-2000)1984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汽车市场逐步开放,引进多个国际品牌和技术。
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成为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合资企业。
1991年,一汽大众成立,生产捷达、桑塔纳等车型。
1997年,广州标致停产,成为中国第一个失败的合资企业。
1999年,奇瑞汽车成立,生产风云轿车,打响了自主品牌的第一枪。
四、高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2000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200万辆,进入汽车大国行列。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
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达到190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
2013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开始向上突围,推出红旗、绅宝、睿骋、帝豪、思锐等高端车型,与合资品牌展开竞争。
2017年,中国汽车产销达到290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
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实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五、总结中国汽车发展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史。
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创建、自主、开放、高速四个阶段,形成了多元化、竞争化、国际化的市场格局。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提高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阶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汽车工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经过半个过世纪的艰苦努力,形成了一个产品种类齐全,生产能力较大的汽车工业体系。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可概括未初创、成长、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49-1965)初创阶段的特征是:首先建成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实现了中国汽车工业零的突破:建立了南京汽车制造厂、上海汽车制造厂、济南汽车制造厂、北京汽车制造厂,形成了五个汽车生产基地。
1.汽车工业的筹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开始了建立我国汽车工业的筹划工作。
1949年10月,在中国重工业部内设置了汽车工业筹备组。
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苏联,商定前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汽车厂。
2.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1953年7月15日,在长春孟家屯举行了隆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奠基典礼。
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开始了我国汽车工业史上一场规模宏大的建设。
1956年7月15日,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从总装配线上驶出,这表明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从此结束。
为中国汽车工业竖起了里程碑,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汽车梦。
一汽第一阶段生产的解放牌汽车的型号是CA10型。
A是第一的意思,C既有长春的意思,也有中国的意思。
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新车民名为“解放牌”。
这是一汽人的骄傲,也是一汽人特有的殊荣。
因为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为一种产品命名。
,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1957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设计轿车。
1958年一汽开始试制小轿车。
1958年5月5日,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轿车终于在一汽人后中完成了,从而揭开了我国民族轿车工业的历史篇章。
我国第一辆国产小轿车当时并不叫“红旗”,而是“东风”,是“红旗”的前身,定牌为“CA71”。
之所以取名“东风”,是因为毛主席当时对国际形势有个著名的论断:东风压倒西风。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概述
1102201227 宋洋工设1102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不断地飞速发展。
汽车从其在中国出现就不断以原子弹裂变般疯狂的速度增长着,不仅自己不断发展,而且改变着世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
内容:第一阶段:1958——1978年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对于当时工业整体水平非常落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经济上的解放。
1956年是中国汽车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
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同时工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
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上海汽车装修厂,后更名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
在大跃进的年代,这几辆稚嫩的国产轿车确实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了一阵子。
由于技术的不成熟,第一批轿车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座乘,热情高涨的汽车工人们很快就又投入到产品的改进中。
在造出东风车后的4个月,一汽就造出了造型精美、具有民族特色、实用性能较好的高级轿车———红旗,这是中国第一部定型轿车,而且这一响亮的轿车品牌曾让一代中国人为之倾倒。
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
同年,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
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
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到一汽视察,试坐了一辆红旗。
年底,他通知一汽将这辆车速送北京,专门用来接待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这是红旗第一次承担接待外国高级贵宾的任务。
1964年,红旗轿车正式被国家制定为礼宾用车。
当时中央领导人的专车主要是苏联吉斯100和115型轿车。
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迫切需要替代吉斯的高级轿车,周总理要求一汽尽快生产出三排座的红旗。
1964年,一汽正式成立轿车厂,1965年9月19日,一辆崭新的红旗770型三排座样车开进北京,该车长5.7米,内饰精美考究,乘坐十分舒适,造型也为全世界所称道,一亮相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
1966年,红旗770轿车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当年四月份,国家领导人纷纷换掉吉斯、吉姆改乘红旗,按车号排列,邓小平坐5号车,薄一波坐8号车,朱德是14号,陶铸是15号,陈毅、贺龙分别坐13号和43号。
1969年,一汽又悄悄研制出红旗772型特种车,朱德、周恩来、林彪都坐上了这种车。
1972年,毛泽东的专车也换成了红旗特种车,从而最后奠定了红旗轿车的至尊地位。
红旗曾采用v8发动机,这在当时的世界轿车中是非常罕见的,体现出中国轿车的特色,红旗的特殊地位、独特的工艺及其精美、典雅的造型使其成为世界名车,当时,坐红旗车成为很多到
中国来的外国贵宾的一大心愿。
红旗车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寄托情感的一大标志。
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旗外,中国惟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就是上海牌轿车。
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并对制造设备做了一系列改进。
首先制成了车身外板成套冲模,结束了车身制造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生产方式,又以此为基础制成各种拼装台,添置点焊机,实现拼装流水线生产,轿车质量得到稳定和提高。
1965年上海轿车通过一机部技术鉴定,批准定型。
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一万七千多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
1972年起还减轻了自重。
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
第二阶段:1978年到20世纪末
1984年以前,技术、资金、人才等很多发展的瓶颈毫无疑问制约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利用外资来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在此时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
有了先行者,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高潮,1985年3月,中德合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大众的成立意味着真正意义的现代汽车工业的开始。
同年,南京汽车引入意大利菲亚特的依维柯汽车,广州和法国标志合资项目也成立,桎梏了几十年的轿车工业的能量开始井喷。
在1986年的六届四次人大会议上,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被写进了“七五计划”。
到1994年,轿车产量已经超过25万辆,上海大众这个单一轿车生产企业逐渐超越了一汽、二汽,成为中国轿车企业的领头羊。
1987年,国家在缜密研究了中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之后,确定了“三大三小”的总体格局,轿车工业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1990年,中国轿车工业的三大基地进一步调整,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
1994年,是中国汽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在这一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虽然其中有很多局限,但是国家开始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中重要的是把汽车和家庭联系起来。
家庭轿车市场孕育多年的潜能被无限放大,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轿车激发了强烈的购买能量,渴望拥有一辆自己的轿车不再是遥远梦想,中国轿车工业的春天开始到来。
新定位,其中重要的是把汽车和家庭联系起来。
家庭轿车市场孕育多年的潜能被无限放大,富裕起来
的中国人对轿车激发了强烈的购买能量,渴望拥有一辆自己的轿车不再是遥远梦想,中国轿车工业的春天开始到来。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至今
国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自身的巨大牺牲。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汽车工业一样依赖于合资模式,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带来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由于缺乏自主的品牌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国内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数掌握在合资企业手中,没有话语权。
“拿市场换技术”的传统合资模式开始受到质疑。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企业正是在这样的暗流中涌动,1997年3月,奇瑞公司在安徽成立,成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新生力量。
9年里,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夹缝中求生存,并逐渐壮大。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5年自主企业销售呈现较大的增长,销售增幅43.4%,而2004年自主企业的销售增幅仅为3.5%。
其中,奇瑞汽车销售18.9万辆,增幅达118.8%。
目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销售的车型还是多集中于经济型车。
在Aoo级轿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5%的份额;在Ao 级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0.4%的份额;而在A级车中,自主品牌的份额只有5%。
随着国内汽车自主企业的成长壮大,作为民族汽车自主企业代表的奇瑞开始脱颖而出。
从零到20万辆轿车下线,奇瑞只用了四年时间,而从2004年20万辆下线到如今奇瑞第50万辆轿车下线还不到两年。
回顾六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几经曲折,合资道路有其历史原因,但是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终极目标。
在两会期间和国家十一五计划中,汽车工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提升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话题。
50年风雨汽车路中国汽车工业终于崛起,迎来了可喜的收获季节,站在了世界腾飞的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宋洋
201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