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程度的决定因素:公司治理抑或经营绩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一、引言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法,主动调整和操控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盈余信息,以达到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目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盈余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管理行为。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以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以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动机机制和测度手段的前沿研究。
二、盈余管理的原因1. 平滑盈余:平滑盈余是指公司管理者借助财务报表核算政策的灵活性,使得公司的盈余在特定时间段内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做法。
平滑盈余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分析师对稳定盈利的需求,以提高公司的信誉和股价;另一方面是避免突发事件对公司业绩的冲击,以稳定组织内部的秩序和稳定员工的心态。
2. 市场预期管理:公司管理者通过在财务报表中提前反映公司未来业绩的增长或下滑,来调控市场对公司的预期。
正面盈余管理可以提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本;而负面盈余管理则可以减少市场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以摆脱高昂的市场期望压力。
3. 税收规避:盈余管理也可以用来规避公司所需要缴纳的税款。
通过调整盈余的时间相对于可抵扣损失的时间来减少公司应缴纳的税额,达到税收规避的目的。
这是一种风险较高的盈余管理手段,因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会严厉打击和惩罚盈余管理行为。
4. 奖酬合约管理:公司的管理者通常会与公司签订奖酬合约,根据公司的盈余表现给予奖励或惩罚。
因此,管理者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的盈余水平,以实现其个人的奖酬目标。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1. 绩效评价:盈余作为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公司管理者绩效评价的依据。
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绩效评价结果,管理者会有激励去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
2. 资本市场压力:上市公司面临来自外部投资者和股东的压力,要求其稳定或提高盈余以满足市场的预期。
为了避免公司股价下跌或资金流出,管理者会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
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评估在当今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会计报表中对盈余进行操纵的行为,其目的是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
盈余管理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绩效评估的准确性。
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调整会计数据的方式来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认知。
盈余管理可以包括过度激进或保守的会计政策选择、收入和费用的时机选择、不合理的资产重估和资产减值等行为。
盈余管理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如增加企业的财务表现,提升股价或躲避财务风险等。
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评估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短期内,盈余管理可以通过美化企业的财务报表来提升企业的表现,吸引投资者和股东;然而,长期来看,过度的盈余管理往往会导致投资者信任的丧失,股价波动,甚至财务危机的出现。
正因如此,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估时,需要审慎评估盈余管理的影响,确保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可靠。
如何评估企业绩效?评估企业绩效首先需要考虑企业的盈余水平,但并不仅限于此。
除了利润水平外,还应考虑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市场地位、员工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
绩效评估需要客观全面地考量企业的各个方面,而非仅仅依赖盈余数据。
只有全面了解企业的综合情况,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绩效水平。
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评估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明智合理地管理盈余,以确保企业长期稳健发展。
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的表现,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对企业而言,盈余管理和绩效评估是关键环节,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企业应该重视这两个方面,加强内部管控,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可靠,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
盈余管理不是为了虚假美化企业形象,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的长远利益。
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评估,决定企业未来的走向!。
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探究企业绩效是指企业在实现组织目标、财务、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的成就。
为了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管理好盈余,以保证长期稳定的盈利。
但是,许多公司却出现了盈余管理的问题,导致企业绩效下降。
本文将探究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和会计手段来影响会计报表中的营业收入、费用等以达到管理目的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在保证公司利润的同时满足股东的利益诉求。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四个方面:收入管理、成本管理、费用管理和资产负债表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会计信息的质量下降: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会导致投资人失去对企业的信任,从而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2. 决策失误:会计数据不真实,管理层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将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和执行能力。
3. 绩效评估失真:如果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那么社会大众对企业的业绩将会非常高。
但是,如果企业将投资人对其业绩的期望扩大过度作为目标,很有可能会让其业绩失真。
三、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企业绩效不仅是企业能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向。
如果企业在盈余管理上疏于规范,那么影响到企业绩效的就是未来发展的机遇。
1. 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和市场表现,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许多企业会利用盈余管理技术来规划和调整营业收入和费用,以达到更好的利润预期和财务状况。
如果企业能够合理使用盈余管理,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如果企业将盈余管理目标扩大过度,往往会以提高业绩为代价,从而影响企业的短期和长期成长。
如果企业对盈余管理过度依赖,就会忽略实质性发展和顶层设计,错失创新机遇,迷失方向并影响企业绩效。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企业管理中,盈余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公司的经营绩效、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利益保护等多个方面。
盈余管理一直以来都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对于公司的财务稳健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综述,探讨盈余管理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现状,为深入理解盈余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方法,来影响盈余水平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从而达到管理者所期望的目标。
盈余管理既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违法的,它可以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做出调整,也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来操纵盈余水平,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盈余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制作和披露,来达到操纵公司的盈余和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盈余造假、积极盈余管理和消极盈余管理。
盈余造假是指公司通过虚构交易或扭曲事实,并且在财务报表上进行虚假披露,以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
积极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调整盈余水平,以实现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消极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为规避潜在的风险和责任,通过掩盖或延迟损失和负债的确认,来操纵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的内涵不仅包括操纵盈余和财务报表,还包括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披露和分配决策。
盈余管理不仅仅产生于会计核算过程,还涉及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它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股东权益和投资者利益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盈余管理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对于揭示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盈余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公司特征、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在公司特征方面,公司规模、所有权结构、盈余稳定性和内部治理结构等都会影响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
不同规模和所有权结构的公司在盈余管理行为上存在差异,同时盈余稳定性对于盈余管理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建议作者:叶永辉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30期摘要:盈余管理是指在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以实现自身利益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会计行为。
进行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盈余管理行为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公正、客观的反映真实的企业经营情况,同时提高了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的受干扰度。
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入手,就企业开展盈余管理的动因和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建议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8.30.050一直以来,盈余管理都是证券市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随着控制权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公司都企图通过抬高股价避税、通过增发和配股来避免被“摘牌”,等等各种方式开展盈余管理活动,甚至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向外界传递与公司经营有关的虚假会计信息。
如何正确的看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需要对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让盈余管理对公司的发展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
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盈余管理在各大上市公司管理中已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盈余管理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管理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筹资是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开展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当前上市公司以筹资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大致都是出于三种原因,其一,力争取得上市资格;其二,快速实现配股或者增股的目标;其三,避免被“特殊处理”或者被“摘牌”。
第二,上市公司中开展盈余管理的实施者,所有工作决策的动机都带着较浓的政治色彩。
在任期间,公司高层管理者将更多的关注度都放到了公司规模、形象、发展战略和发展速度等问题上,没有过多的考虑自身的利益诉求,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开展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中还未包括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利用会计政策和估计刻意调整盈余水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盈余管理的出现是由于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竞争的复杂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盈余管理已成为金融研究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并不少见。
一方面,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税负、提高股东回报率或者达到市场预期,常常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调整财务报表,使其呈现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盈余水平。
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也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分析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对于了解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才能有效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任,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000字】1.2 研究意义了解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投资者希望通过财务报表准确地了解公司的盈利情况,而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失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深入了解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风险暴露和治理结构产生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规范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学者和监管机构需要通过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来提高对市场的监管效果,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学者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支持,监管机构也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加强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和规范。
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投资者、管理者、学者和监管机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字数:311】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针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盈余管理相关文献,深入探讨盈余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公司治理和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盈余管理的合理性,为企业盈余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
2007年第3期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No.3 Sep ., 2007 第6卷 总第23期 Journal of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V ol. 6 General No.23·40·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及治理对策牛永芹12(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系,安徽芜湖 241002;2.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大连 116025)摘 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公众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十分希望加以治理和规范的紧迫问题。
文章解释说明了盈余管理的含义,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动机,并通过以上分析论述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07)03-0040-03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Practiced by China’s ListedCompaniesNIU Yong-qin(Accounting Department,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hu 241002, China)Abstrac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has become a universal issue in China’s capital market. It is also a concern which needs urgent control and regulation in the eyes of the public, especially the investors of lis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defini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expounds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auses of it in our country and advanc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se analyses. Key Words : listed company; earnings management; cause; countermeasures一、引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公众特别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利期望的不断提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性运用来对公司盈余进行管理,以达到投资者的期望或监管部门的要求,已经成了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并且正在成为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企业利润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对会计准则的灵活运用,来调整利润的计量和呈报,以实现特定的经营目标,盈余管理是一种具有合法性但会引发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管理方法。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出影响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公司治理结构被认为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独立的董事会和高度关注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从而减少盈余管理的程度。
企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股东结构也会影响盈余管理的程度。
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通常更加关注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他们倾向于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警惕,从而减少盈余管理的发生。
较为集中的股东结构也能减少盈余管理的程度,因为较为集中的股东更易于形成共识,对盈余管理行为给予制约。
公司的绩效目标和奖励机制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如果企业将经营绩效的评价和员工的薪酬奖励与盈余目标挂钩,那么公司管理层可能会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提高薪酬和奖励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发生还与企业的盈余稳定性相关。
研究发现,盈余波动较大的企业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调整会计核算方法和记账政策来平滑盈余变动,以减少不确定性和提高财务报告的稳定性。
监管和法律环境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在法律制度较为薄弱和监管不严格的国家和地区,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
因为企业在法律和监管的限制较少时,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是影响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公司治理结构、股东结构、公司绩效目标和奖励机制、盈余稳定性以及监管和法律环境等多个因素。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务中,应该进一步探讨并加强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和监管,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会计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涵义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进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便其效用最大化或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美国著名会计学者Schiper 在1989年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
而被普遍认可的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对盈余管理所作出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
上述对盈余管理的三种不同界定或解释。
在下列三个方面是一致的。
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
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
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
第三,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
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县利益最大化。
但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Healy和Wahlen对盈余管理的界定更为具体、更为广泛,不仅指出了盈余管理的主体和目的,而且指出了盈余管理的对象、方式和方法。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1.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现代经济信息296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关键要素探究赵中兵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处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该项管理活动主要是由经理层负责。
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在选择会计政策之后所获取的利益行为。
对于企业组织来讲,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至关重要,运用科学的公司治理手段提升盈余管理效果,则必须科学认知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关键要素。
关键词:公司治理;盈余管理;理论分析;关键要素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7-0296-01盈余管理属于一种企业行为,体现了本组织的经济效果,从管理职能来看,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系统,该系统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系统是通过运行市场体系来实施治理工作,内部系统则是由内部机构进行治理。
本文将简单论述公司治理环境的特点,分析盈余管理的基本定义,并分层浅谈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关键要素。
一、公司治理环境的特点公司治理具有鲜明的制度性,它产生于当代企业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从狭义视角来分析,公司治理的根本目标是解决企业各种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
目前,公司治理环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整体性和综合性公司治理环境所包含的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对管理工作起作用的,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不同的环境因素对公司的影响程度不同,管理者很难准确地区分开来自环境的影响到底是哪种因素所致。
因此,管理者必须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综合影响。
2.复杂性公司治理环境的复杂性涉及到了双重领域,一方面,环境对公司及其治理活动的影响是复杂的,各种因素甚至相互矛盾和冲突,同样的环境对某个公司可能是机会,而对另一家公司可能就是威胁;另一方面,各环境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作用和制约。
3.不确定性公司治理环境的不确定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环境的变化速度。
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的一系列决策和行为,以达到管理者对企业盈余的调节和控制的目的。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因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来看。
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状况、治理机制以及公司管理层的特征和行为等;外部因素则包括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和行业特征等。
企业经营状况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盈余管理常常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
当企业处于良好的经营状况时,管理层更有动力和能力进行盈余管理,以维持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相反,当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时,管理层可能会更倾向于盈余操纵,以尽量回避可能的负面影响。
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也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治理机制可以增强企业盈余管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例如,独立董事的存在可以监督管理层的决策,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审计制度也可以有效防止盈余管理的发生。
第三,公司管理层的特征和行为对盈余管理也起到关键作用。
管理层的经验、能力和个人品质会影响他们对盈余管理决策的态度和行为。
文献研究表明,管理层的所有权结构、激励机制以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盈余管理的发生和程度。
在外部因素方面,市场环境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场需求的波动、竞争态势的变化以及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等都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投资者的预期和对盈余质量的关注也会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
法律法规是保障企业盈余管理规范的重要因素。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能力会制约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和程度。
特别是对于信息披露、财务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监管,能够有效防止和打击盈余管理行为。
行业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行业的特点和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在盈余管理上的行为。
例如,新兴行业和高风险行业可能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以吸引投资和支持企业的发展。
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会计处理上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进行调整,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普遍重视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正如大家所知,公司的盈余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对盈余数进行调整。
通过盈余管理,企业能够在会计报表中创造不同于实际利润的盈余数字,以实现一些特定的目标。
然而,虽然盈余管理在短期内可能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长远来看,其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盈余管理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扭曲。
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公司的财务报表往往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
这可能导致投资者误判公司的价值,进而影响股价的波动。
此外,盈余管理还可能影响公司的借款能力和信誉,给公司带来额外的风险。
其次,盈余管理对管理层的激励和决策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在面临股票期权或奖励机制的时候,管理层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升公司的盈余水平,从而获得更多的激励回报。
然而,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管理层过分关注短期盈利,而忽视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此外,过度的盈余管理也可能使公司的决策受到误导,导致投资和运营方向的错误判断,进而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盈余管理还涉及到企业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操纵报表和欺诈行为,从而给公司带来法律诉讼和罚款等风险。
同时,盈余管理也与公司的道德风险密切相关。
若企业在追求高盈余的同时忽视了道德和伦理原则,可能会失去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任,对公司形象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然而,盈余管理并非完全没有积极的一面。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和财务状况。
通过灵活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调整其财务报表,以反映出其真实的运营状况和发展潜力。
在适度的限度内,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润率和市值,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动力。
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公司开始关注盈余管理。
这是指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包括会计、财务、税务等,通过调节收入和支出、通过强制性储备等措施加强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和盈利水平。
但是,盈余管理的实施对公司绩效有什么影响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一番探讨。
一、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各种手段、手段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内容、结构和规模进行管理,以达到某些目的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合法的财务规范行为,例如税务规划,二是可以合法但常用的财务规范行为,例如盈余创造,三是可能非法的财务规范行为,例如财务造假或因运营不善而搞虚假账。
二、盈余管理的原因1.运营稳定性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公司的运营稳定性,通过调节收入和支出,以应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减少公司经营风险、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维护投资方的利益。
2.激励机制盈余管理还可以为公司激励系统做贡献。
公司管理层的激励通常与公司的盈余有关,通过进行盈余管理,管理层可以通过调节盈余、控制成本、淘汰低效业务等方式来实现目标,从而获得更高的奖励。
3.外部监管盈余管理也会受到外部监管的影响。
例如监管部门会要求公司遵守会计准则、财务报告规范等,以保证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
三、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1.对公司长期业绩的影响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手段在短时间内提高企业营收与利润,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公司带来短期效益,但长远来看,公司盈余管理不当会跨越筹划、造假等不正当方式,导致公司的基本面不稳定。
这样做会降低公共信任度,进而造成了长期业绩的影响,因而公司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可控措施以保证盈余管理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2.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市场投资的热情是由客观情况所主导的,公司股价与盈余之间的正比关系,是由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共同关系所形成的,受到市场交易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公司绩效得到了提升,从而股票价格上涨。
相反,一旦一家公司的盈余管理不当,依赖于短期的操作,如果市场出现问题,股票价格将立即调整,公司的形象也会受到质疑,直接影响了公司绩效的提升。
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方式,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
其目的在于通过调整盈余来影响财报信息的呈现和财务指标的表现,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然而,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众说纷纭。
本文将探讨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总结一些研究的结论。
首先,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行业特性和经营策略。
不同行业对盈余管理的需求有所差异。
例如,金融行业对净资本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财务稳定性。
而科技行业则更注重投资回报率和增长潜力,因此可能更倾向于灵活运用盈余管理策略来优化财务指标。
此外,企业的经营策略也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产生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企业可能会选择推迟收入确认或通过资本化支出来延缓成本支出,以改善财务指标和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其次,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还取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如果盈余管理是出于规范的经济利益考虑,将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绩效。
例如,企业可能会通过连续性盈余管理来平抑经济周期的影响,这有助于提高稳定性并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如果盈余管理是出于短期激励或欺诈行为的考虑,将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过度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企业的长期价值,还会引发投资者的质疑和失信,对企业形象和股价造成重大损害。
第三,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还受到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质量的影响。
如果企业的财务报告具有高度透明度和质量,意味着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得到了保证,这可以弥补一定程度上盈余管理的不确定性,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并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反之,如果财务报告缺乏透明度和质量,就会降低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企业应增加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完善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以实现盈余管理对经营绩效的最佳影响。
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引言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报告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其指企业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相关的会计估计,来调整利润和其他财务指标,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
本文将分析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探讨其原因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盈余管理行为的定义及原因盈余管理是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方法,或者进行会计估计的调整,以达到调整企业盈利水平和财务指标的目的。
企业之所以进行盈余管理,通常是为了提高公司经营绩效、符合投资者预期、增强企业形象、满足财务指标约束等多种原因。
影响公司绩效的盈余管理行为尽管盈余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水平,但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1. 行为诚信与公司声誉盈余管理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例如故意误导投资者、作出虚假陈述等,可能会损害公司的声誉,导致投资者的信任减少,进而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 风险与不确定性盈余管理常常伴随着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调整,这也可能导致企业在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方面存在问题。
如果企业进行过度或不合理的盈余管理,会影响真实财务状况的反映,从而掩盖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3. 长期价值与长期投资过度追求眼前的短期盈余,可能导致企业忽视了长期价值和长期投资的规划。
过度盈余管理可能会让企业难以获得持续的利润增长,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从而影响公司的绩效。
4. 投资者决策与估值风险盈余管理也可能对投资者的决策和估值产生影响。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指标,可能掩盖了真实的企业价值,给投资者带来误导,使其在决策和估值时面临更大的风险。
应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为了避免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制度应包括风险管理、会计政策的选择准则、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等方面,从而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盈余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部管理机制。
尽管长期以来,盈余管理一词一直受到许多人的争议,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良好的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绩效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公司角度分析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并进行分析得出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及作用盈余管理是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措施,指企业通过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财务报表编制等手段,从而达到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的目的。
良好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减少缴纳税费支出、提升品牌信誉度、提高公司的资本回报率等多方面的效益。
它是一个优化资本结构、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因素1、行业性质和环境因素不同的行业对盈余管理的要求或进程都不同,这与行业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根据市场需求、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和市场占有率来进行盈余管理。
而在低毛利率和固定成本较高的行业中,盈余管理则应避免过度压缩成本,而应该对销售价格和成本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2、公司规模和文化因素盈余管理不仅与公司规模、文化背景、价值观有关。
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往往更具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为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一些传统企业注重的是稳定的经营,在盈余管理方面则会更注重风险管理,对于风险的承受度有所限制。
三、盈余管理实践中的形式1、揉捏成本揉捏成本指企业通过采用虚假业务、虚构销售收急等手段,降低财务成本但违反了会计保真原则的一种实践。
以微软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运用虚假业务的方式使利润状况更加优越,而实际上其盈余管理等行为却一直备受争议。
因此,揉捏成本这种方法不仅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也容易遭到监管机构的查处。
2、合理调整价值合理调整价值是指通过改变产品的定价、减少营销费用等手段,调整企业盈利情况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引导消费者做出更优的选择,提高企业的收入水平。
但同时这种方法也会带来消费者对企业信任度的下降等后果,因此需要合理运用。
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分析【摘要】公司盈余管理在当今商业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市场竞争压力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司盈余管理的运作机制。
本文还将讨论公司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性,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
总结文章,强调公司盈余管理对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并呼吁更多关注和研究该领域。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提升盈余管理水平,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司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市场竞争压力、公司治理结构、动因分析、手段分析、公司经营、发展、重要性、研究方向。
1. 引言1.1 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公司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盈余管理可以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投资决策。
良好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市场信任度。
2. 经营绩效评价:盈余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或利用会计漏洞来操纵盈余,从而达到管理层的激励和绩效评价的目的。
了解和控制盈余管理对准确评估企业绩效至关重要。
3. 风险管理:盈余管理不当可能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触发法律风险,对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监督和控制,对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经营绩效评价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对企业的发展和市场信誉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并分析其对公司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性。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深入分析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探讨内部控制制度、市场竞争压力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从而揭示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对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公司在实际运营中可能采取的盈余管理策略和方法;通过对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和手段的综合分析,探讨其对公司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性,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启示。
盈余管理程度的决定因素:公司治理抑或经营绩效
孙亮/刘春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陆建桥,1999;[1](25-
35)Joseph、Lee和Wong,2000[2](103-126)等)。
可以说,盈余管理已经成为许多上市公司迎合或逃避监管的一种常用手段。
无疑,过度的盈余管理将损害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的秩序。
因此,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成为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量研究表明,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具有基于IPO、保牌及配股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林舒、魏明海,2000[3](87-130)等);另一方面,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带来更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报告(刘立国、杜莹,2003[4](28-36)等)。
基于此,似乎可以认为经营绩效的激励和公司治理的制约共同影响着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
但是,之前的研究大多忽视了不同所有权性质下公司行为的异质性。
而大量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并存是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鲜明特征之一。
显然,不同的所有权性质会对公司治理机制、经营目标及决策产生深刻影响,并最终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市场表现和行为导向。
刘风委、汪辉、孙铮(2005)[5](96-106)就发现,不同所有权性质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差异,法人控股的上市公司比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存在更多的盈余管理。
因此,我们感兴趣的是,如果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之间盈余管理程度的系统性差异存在,那它由什么因素所决定?公司治理还是经营绩效,抑或是二者的协同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建立
(一)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自从Berle和Means(1932)[6]提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话题以来,如何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和提高公司运作效率就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
理论上说,公司治理可以通过一整套的制度安排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其完善程度制约着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La Porta,1998[7](1113-1153)等)。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差别。
那么,值得思考的是,两类公司治理结构间的差别是否构成其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换言之,给定相同的治理结构,其盈余管理程度间的显著性差异是否会消失?我们认为不然。
其一,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强制性变迁的背景下,制度的执行程度和执行力度无疑都会大打折扣。
以独立董事的强制引入为例,证监会的本意是要发挥独立董事对大股东的监督作用,从而解决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部分独立董事却反而受制于大股东,独立性无从谈起。
其二,处于公司治理结构链条中的内部成员在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上的利益是趋同的,从而难以产生监督的动力。
毫无疑问,公司所有内部成员在保牌或配股等重大问题上的利益是一荣俱荣或一损俱损的。
因此,指望公司内部成员对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有效的制约是不现实的。
其三,我国较弱的法律风险大大降低了相关责任人的违规成本,不发表不利于公司或大股东的意见成为外部监督者的理性行为。
基于此,我们得到本文的假设1:缺乏相应制度背景支持的公司治理机制并不构成对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决定性影响。
(二)经营绩效与盈余管理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多数上市公司面临着再融资的诉求和保牌的压力。
陆建桥(1999)发现,为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及其前后年度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能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林舒、魏明海(2000)发现,A股发行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2年和前1年处于最高水平,IPO当年显著下降而非继续上升或略微下降,也不呈倒V形。
在早期监管政策的诱导下,我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出现过令人惊诧的10%现象和6%现象。
由此可见,达到预定经营绩效的目标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期的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普遍劣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可以预期,在整体经营绩效不佳的背景下,民营上市公司必然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会计盈余的管理上。
此外,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较,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大多规模较小,难以实现在规模上的竞争优势。
因此,其再融资的需求也就更为迫切。
换言之,面对再融资的诱惑,民营上市公司较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存在更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因。
基于此,我们得到本文的假设2:经营业绩的差别对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存在决定性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实证检验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于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我们将利用单变量回归模型对样本间的均值差异做出检验。
以此为基础,实证检验的第二部分将致力于找到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为此,我们将引入表征所有权性质的哑变量ID,并以其分别与代表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的控制变量一道对表征盈余管理程度的因变量进行回归。
根据多元回归的基本思想,ID代表着所有被控制的因素相同时不同所有权性质的公司间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别。
在我们对公司治理因素进行控制时,如果ID统计检验显著,则表明即便在公司治理相同的情况下,样本组间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仍然存在,换言之,公司治理不是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反之,如果ID统计检验不再显著,则意味着在公司治理相同的情况下样本组之间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将不复存在,亦即公司治理就是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同样的,在我们对经营绩效因素进行控制时,如果ID统计检验显著,经营绩效不是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反之,如果ID统计检验不再显著,则表明经营绩效就是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我们选取了2002年1月1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所有民营公司作为初始样本。
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首先执行了以下筛选程序:(1)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存在行业特殊性;(2)为了使样本更好地体现总体的特征,我们剔除了那些由国有企业经过股权变更而形成的民营公司,仅保留了自上市之日起即为民营控股的样本;(3)剔除了2003—2005年间资料不全的公司。
然后,我们为初始样本的每家公司确定了一家配对的控制样本。
控制样本的确定原则如下:(1)自上市之日起至今均为国有控股;(2)与初始样本公司所处的行业相同;(3)与初始样本的总资产规模最为接近且处于同一数量级;①(4)2003—2005年间不存在缺失数据。
最后,我们获得了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306家公司3年的面板数据(样本数合计为918个)。
根据色诺芬公司提供的公司治理数据库,获得了关于控股股东及其股权性质的相关资料。
我们使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治理结构数据全部取自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CSMAR数据库查询系统。
对于可疑的控股股东数据,我们将来自CCER的信息和来自CSMAR的信息进行了核对。
本文的数据处理全部采用EVIEWS3.1计量分析软件进行。
(三)盈余管理程度的表征变量和计量方法
刘峰、王兵(2006)[8]认为,被广为采用的分行业估计并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额作为因变量估计特征参数的基本Jones模型可能存在着对于任意应计额的计算偏
差。
同时,他们发现,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修正的Jones现金流模型能最有效地揭示盈余管理。
并且,采用综合样本估计特征系数所获得的结论要优于采用分行业样本估计的结果。
鉴于此,本文采用这一模型估计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并用其绝对值来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