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爱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更需要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关心、尊重、理解。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为教师所拨动。学生对教师的爱心感受越深,对教师也就越加信任,对教师的教导越容易理解和接受。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结合个人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一、以自身言行陶冶学生。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会因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收到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情感。

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

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转校来的学生,他因为在原来的学校经常与老师发生矛盾,一上课不想进教室,导致成绩一落千丈。来到我班后,我仔细地找他了解情况,原因竟是该老师看不惯他,于是处处为难他,而这个学生也不愿服输,结果造成裂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讲解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有的礼仪行为,最后,这名学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二,要加强个性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感染学生

一份调查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应具备的个性特征是:

幽默博学、热情坦率、真诚公平、言行一致、待人宽容、开朗乐观、富于同情心、善于体贴学生等。据瑞安斯的研究,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显示出积极的个性品质。热情、富于幽默感、诚实、活泼、宽厚友善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冷淡、孤傲、过于严厉的教师往往不受学生的欢迎。因此,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从胜任教学需要出发,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以良好的人格增强自己的魅力和感染力,取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与学生产生心灵的交融。心通了,情融了,道理才易被接受,教学才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活动。

二、以教材情感去教育学生。

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去教育感染学生。语文九年级下

册《蒹葭》,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往复,魂不守神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当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召中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利用好优秀的教材文本,更能够解决困扰在学生心中的情感纠葛,特别是初中生正处在情窦初开的阶段,十三、四岁的他们,对异性充满好奇,对爱情充满向往,有的学生开始萌发爱的冲动,去渴望和尝试爱的滋味。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和家长都采取堵、禁止接触的方法,但效果往往欠佳。因此,面对“早恋”问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完全有责任去引导和教育学生,让他们“感悟爱的美好,明白爱的责任,呵护爱的高尚,珍藏爱的幸福,给爱涂上最美的底色。”这样,学生们就会对爱情产生热爱、尊重和敬畏之情,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师的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教师

在做示范朗读时,要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形成想像画面,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当然,许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变化的,读时要注意把握。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其情感的变化,显得尤为突出。文中开始部分描述了主人公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这时的小弗朗士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充满了稚气的孩子。他一路上感到天晴日暖,听林边鸟语,看普鲁士军队在操练。教师泛读这部分内容时,语调应该是轻松的,欢快的,无忧无虑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当小弗朗土得知他急急忙忙赶到学校上得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恼,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小弗朗土顿时判若两人。这些情感的变化无一不渗透在教师的读文之中。这篇小说着重是写韩麦尔先生(同时也写了小弗朗士及同镇上的许多人)对祖国和祖国语言深沉

的爱。文章按照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脉络一深情、悲痛、庄重、思索、内疚、赞美、沉思、悲愤而逐一展开的。要在朗读中把这些复杂的,变化的情感准确的读出来,这就要教师在对课文情感挖掘理解的基础上融情于声,只有这样教师的感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他们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要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形成想像画面,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三、以氛围情感呼唤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例如,有教师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教师讲述了一段故事:那是在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间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听歌曲时,教室一片寂然。然后,在音乐声中,教师开始提问:“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是情感的伴侣,只有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达到腾飞的境界,推动情感发展。在情感陶冶过程中,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人,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积极主动地随客体制约的同时,并突破这些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