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渔业资源

长江渔业资源

长江渔业资源
长江渔业资源

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

曹文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m)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比黄河长800余km,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流域面积180×104km2,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5。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108m3,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上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长江自西向东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变化很大,气候差异显著,支流及附属水体众多,形成了多样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长江鱼类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类丰富、资源波动大、特有性高、经济物种多和分布区域差异大等特点,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长江水系现有鱼类400余种(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50种左右,淡水鱼类之多居全国各水系之首。例如,珠江水系纯淡水性鱼类239种,黄河水系仅150种。长江水系有11种河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鲥鱼(Macrura reevesi)等9种为溯河洄游性鱼类,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与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则为降河洄游性。此外,长江水系中还生活着40余种咸淡水鱼类,它们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强,主要生活在沿海及河口区域。

长江鱼类分别隶属16目39科161属,以骨鳔类(Ostariophysans)为主,计310种(亚种),占77.3%;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269种,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41种。鲤形目的4个科在长江中都有代表性种类,亚口鱼科(Catostomidae)有1种、鳅科(Cobitidae)56种、鲤科(Cyprinidae)196种,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16种。鲤科鱼类涵盖鲤科所有12个亚科,占全流域鱼类总数的48.9%,鲤科鱼类种类多是长江及东亚淡水鱼类区系的特点之一,长江流域是东亚鲤科鱼类起源和演化的中心。在长江流域的不同江段内,鱼类区系的组成是不同的。根据其生境特点和鱼类种类组成,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区:青藏川西高原鱼区,金沙江川江水系鱼区,中下游水系鱼区及河口鱼区。长江鱼类的分布规律,由上到下,种类由少到多,分类结构由简单愈趋复杂。大体上青藏川西鱼类为高寒冷水性鱼类,川江区多山地流水性种类,中下游常见平原静水性种类,河口区则多为咸淡水鱼类。长江鱼类丰富的物种和区系复杂是自然环境的多样化和物种进化分异的结果。

长江鱼类区系的另一特点是特有鱼类数量多。据统计,长江有147种特有鱼类,占长江鱼类种类数的42%。其中局限分布于上游的特有鱼类117种,分布于中下游的21种,9种是全江都有分布的。长江水系有6个特有属,它们分别是:鲤科 亚科(Danioninae)

鮈鲫属(Gobiocypris)、鮈亚科(Gobiobotinae)的异鳔鳅鮀属(Xenophysogobio)、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的高原鱼属(Herzensteinina)、鳅科条鳅亚科(Noemachilinae)的球鳔鳅属(Sphaerophysa)、平鳍鳅科平鳍鳅亚科(Homalopterinae)的金沙鳅属(Jinshaia)和后平鳅属(Metahomaloptera)。这些特有属和特有种是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

长江盛产青鱼、草鱼、鲢、鳙、铜鱼、圆口铜鱼、长吻鮠、鲶、黄颡鱼、鲤、鲫、鲥、刀鲚、凤鲚和鳗鲡等多种经济鱼类。在我国主要的35种淡水养殖对象(土著种)中,长江自然分布的有26种,其中许多种类的品质被认为是我国所有水系中最优的。长江的许多珍贵鱼类,如鳜、长吻鮠、南方鲇、胭脂鱼等是近20年来开发的养殖种类,而黄颡鱼、中华倒刺鲃等是近10年开发的养殖种类,因此长江也被形象地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

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淡水鱼类或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有13种,其中8种分布于长江水系,它们是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中华鲟、白鲟,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贝氏哲罗鲑、胭脂鱼、金线鲃、松江鲈鱼。

2鱼类资源所面临主要威胁

2.1过度捕捞

不合理的渔具、渔法以及高强度的捕捞,是导致鱼类资源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据统计,1997年以来在捕捞强度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三峡库区、长江中游、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区的天然捕捞产量均明显下降(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数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大家鱼早期资源持续下降,近年来监利断面的鱼苗径流量已不足1亿!过度捕捞还导致鱼类种类结构小型化和种群结构小型化,表现为渔获物中小型鱼类比例上升、种群年龄结构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如1957年洪湖渔获物中青鱼、鲤、草鱼、鳊、鳜占50%,鲫和乌鳢占25%,其它占25%。1977年,鲫、红鳍原鲌、黄颡鱼分别占30.5%、23%和25%。1982年,鲫占36.8%,黄颡鱼占26.3%,红鳍原鲌占22.5%,乌鳢占8.7%,鲤仅占0.4%,其它鱼类仅占1.5%。

此外,我国捕食幼鱼现象在其它地方也很普遍。如洞庭湖60年代初所捕捞的草鱼、青鱼和鳡,大多在15kg以上,鲢、鳙和鲤也在10kg左右,但近年的渔获物中,2.5kg以上的个体仅占2.2%;99.58%的青鱼、96.25%的草鱼和57.31%的鲤鱼,都是出生后仅生长半年左右的当年幼鱼,幼鱼资源的衰竭是导致鱼类资源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下游捕捞洄游性鱼类的幼鱼的现象相当严重,据统计,大部分被捕捞的幼鲥1斤有380尾之多!大量幼鱼被捕捞后,鲥鱼资源很难得到恢复。

2.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在遗传、种群、生态系统层次上均可导致鱼类资源衰退。在遗传层次上,污染导致敏感性个体死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在种群水平上,污染不仅直接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而且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对种群结构造成影响;在生态系统层次上,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从而间接影响鱼类资源。

工厂、城市超标污水排放,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屡屡导致严重的死鱼污染事件。2004年2月11日,川化集团技改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未经环保部门检验,擅自投入试生产。2月11日至3月2日,其第二化肥厂污水处理装置因故障没有运行,大量高浓度氨氮废水直接外排,导致了沱江中下游地表水水体氨氮指标严重超标。污染事故导致沱江中下游死鱼约50万公斤,沱江沿岸5个水电站因开闸放水而遭受损失,内江、资阳等沿江污染影响地区近百万群众饮水中断达26天。据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事故前水平。”同年,距震惊全国的沱江特大污染事故时隔不到两个月,四川省一造纸企业顶风作案,偷排、超标排放造纸黑液,致使沱江再次受到严重污染,造成死鱼12万斤。

除集中排放的污染物外,长江流域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化肥年施用量41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3。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污染而设置的安全上限为225 kg/hm2,我国平均464 kg/hm2,超出1倍多;湖北省2004年化肥施用量281.92万吨,2003年长江上游地区水平497 kg/hm2,长江下游地区水平661 kg/hm2,而世界平均水平131 kg/hm2。2004年全国共施农药140万吨,农药施用强度2003年全国平均为15 kg/hm2,发达国家为7 kg/hm2。自1978年我国农膜技术开始在我国推行以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急剧增加,2004年我国农膜用量达168万吨,其中地膜93.15万吨,覆盖面积达1306万公顷,均比1993年增加了2倍以上;仅长江上游地区2004年农膜用量就达17.7万吨,约占全国的10%。此外,2003年我国畜禽废弃物产生量为32.8亿吨,是2003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0.04亿吨的3.3倍。

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不合理的水产养殖方式均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一些“草型湖泊”,如武汉东湖等,倒退为“藻型湖泊”,水草资源因过度放养草食性鱼类而迅速衰竭。水生植物如同水下森林,不仅为草食性动物提供饵料,还可以净化水质,同时水生植物是其他生物栖息的基质,提高了湖泊生态系统的环境异质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湖泊中水草消亡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环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质量降低,鱼类资源受到严重影响。

4问题与建议

4.1协调水电开发与鱼类资源保护

长江上游存在着许多为我国所独有、长期适应于长江上游水体生态条件的特有种,特有物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的重点。由于特有鱼类不仅对上游原有的河流生态环境依赖性强,而且很多种类或者由于分布范围过于窄小,或者种群数量较低,或者捕捞等人类活动对资源破坏较大等原因,其生存状况本来就处于易危或濒危状态,当梯级开发进一步导致其生境条件变化或生境丧失时,极可能危及物种的生存。针对水利工程建设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保护措施包括:限制捕捞、修建过鱼设施、实行人工繁殖放流、通过工程措施调节水坝下泄水流以减少对鱼类的不利影响,以及对一些关键栖息地或关键的生态条件采用人工措施进行恢复和创建等等。但是,这些保护措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例如,限制捕捞只能部分补偿工程导致的鱼类资源量下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境丧失问题。过鱼设施虽然有可能解决鱼类的洄游问题,但对于非洄游性鱼类,其意义不大,而且,如果没有适合于鱼类摄食、生长的环境,即使成功过坝也不能保证物种繁衍。上述其它措施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只能

解决局部的问题,难以满足鱼类完成整个生活史的需要,因此只能作为辅助措施。水电梯级开发,从根本上讲是导致了鱼类栖息地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保护鱼类的栖息地,无论这些栖息地是特有鱼类的主要分布地或者是原先对某些鱼类生存的意义不是很重要的天然栖息地,都是十分必要的。在长江水利开发与鱼类物种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科学研究、决策,建立一定面积比例的保护区或保留地,不修水利工程,是有效保护特有鱼类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

4.2保障繁殖条件,加强幼鱼资源保护

白鲟、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是主要生活在长江干流的珍稀鱼类,过去的调查工作已基本确定了它们产卵繁殖的江段,应高度重视其繁殖保护。近年来的监测数据表明,自葛洲坝至古老背长约30km的江段是中华鲟、胭脂鱼等多种鱼类的产卵场。这一江段的地貌和水文情况与长江上游的白鲟产卵场环境相似,因而也有可能成为白鲟的产卵场。这几种珍稀鱼类产出的卵都是黏附在石块上或沉落于石缝中孵化的。在这一江段中遍布的砾石底质正是它们产卵场的必需条件,所以应该保护本江段的砾石底质环境。而且,鱼类的产卵条件是产卵场环境条件及水文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中华鲟产卵不仅需要具备卵石、砾石等硬底质、具有较大起伏的河床等产卵场环境条件,繁殖时各水文条件也都存在一个阈值范围,其中,水温的阈值范围是15.3-20.5℃,流速的阈值可能在1.07-1.65m/s范围内。三峡水库的运行将改变葛洲坝坝下江段的流量、水温和泥沙含量等与中华鲟繁殖密切相关的生态条件,特别是下泻流量的减少与过往船只的增多,对中华鲟繁殖存在影响,应高度重视。

已有研究证明,长江四大家鱼的繁殖需要18℃以上的水温以及一定涨速、涨幅和持续时间的洪水。在葛洲坝至城陵矶这一江段内分布着11个家鱼产卵场,是长江家鱼最重要的自然繁殖区。三峡蓄水175m以后,虽然5月至6月上旬日平均下泄流量比建坝前同期流量大,但如果水库在调度方面忽视了家鱼繁殖所要求的涨水条件,那么这段时期内家鱼的产卵量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能否运用水库调度产生人造洪峰以激发家鱼产卵,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此外,三峡水库蓄水后,原来位于库区的8个家鱼产卵场可能已经上移,2006年在江津断面已监测到相当数量的家鱼早期资源。在近期内,长江上游江段的家鱼的繁殖可能不存在大的问题,但随着金沙江、雅砻江梯级开发的实施,下泻水温将大幅降低,长江上游干流中包括家鱼在内的许多鱼类繁殖所需的最低温度可能得不到满足,应尽早考虑对策措施。

根据有关的监测数据,长江家鱼的自然繁殖量已大幅降低,但这主要不是受三峡和葛洲坝的影响,而是幼鱼资源量下降导致繁殖群体数量减少的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通江湖泊是四大家鱼的育肥场,仔幼鱼主要的索饵场。江湖阻隔使湖泊与长江失去联系,长江中下游水域索饵场、育肥场面积大幅减少,因此,弄清当前环境条件下幼鱼的“负荷量”、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幼鱼资源是长江四大家鱼资源保护急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即使采取人造洪峰或增殖放流等手段增加了繁殖量,家鱼的资源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恢复。令人担忧的是,虽然2002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江段实施了禁渔期制度,但酷渔滥捕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网簖、 网、缯网等主要捕捞各种经济鱼类以及胭脂鱼、中华鲟幼鱼的密眼网具,仍十分普遍,河口地区的张网对中华鲟幼鱼的误捕也较多,希望渔政部门加强管理,坚决执行保护条例和有关法规,取缔有害的渔具和捕鱼方法,切实保护江湖中的幼鱼资源。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除四大家鱼外,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中也有一些产漂流性卵的鱼类,

如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与四大家鱼的情形类似,这些鱼类产出的卵和初孵仔鱼,需要漂流较长才能发育到主动游泳的仔鱼。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江段仅350余公里,在这一江段中繁殖的卵苗将漂流进入三峡水库。由于三峡水库在6-9月水位降至145m运行,库尾相当长的一段水域流速不小于0.2m/s,可以保持卵、苗继续漂流与发育。水库内丰富的浮游动物可以为仔、幼鱼提供较充足的食物。其他产沉性卵或粘性卵鱼类的仔、幼鱼,包括白鲟和胭脂鱼的仔、幼鱼,也可以到水库的回水变动区内觅食。因此,三峡水库是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栖息地之一。然而,最近小南海水利工程建设又被提到议事日程,是不适宜的。重庆市长江小南海水利枢纽坝址,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联结处附近,建成后将淹没缓冲区约70km的江段,占自然保护区干流段的1/5。如果修建小南海水利枢纽,保护区与三峡水库间河流的连续性、水域生态的完整性将遭到破坏,许多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将不能完成生活史,三峡库区的鱼类资源也得不到有效补充,由此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望决策部门慎重考虑。

4.3修建鱼道不是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

现在有一些人,一说到水利水电工程的鱼类资源保护问题,就想到了欧洲和北美,就提出要建过鱼设施。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在水利枢纽修建过鱼设施,主要是针对鲑科鱼类(如大麻哈鱼、鳟鱼),其次是鲱科和鲟科的洄游性鱼类。鲑科鱼类有强烈的回归性,并且有很强的游泳能力,必须返回到原来的出生地繁殖,亲鱼繁殖后死亡,也不存在下坝问题,这是欧美修建的鱼道有一部分获得成功的原因。我国的鱼类区系与欧美有很大的差别,仅在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图门江有几种溯河洄游性的鲑科鱼类,在大江河的下、中游有鲥鱼、刀鲚等洄游性鱼类。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洄游性鱼类,长江葛洲坝枢纽兴建后阻隔了其溯游到金沙江产卵场的洄游通道,在1983年已发现其在坝下新形成的产卵场自然繁殖。此外,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入海小河有鳗鲡、香鱼、松江鲈的幼鱼须溯河到上游去生长。可见,我国的大部分河流,特别是长江上游,不存在洄游性鱼类,保护上游的鱼类资源,不是修建过鱼设施能够实现的。并且,上游的鱼类,特别是当地的特有种类,多数适应于激流环境,大坝修建形成水库的静水环境对它们是不适应的,特别是进行梯级开发时,急流生境丧失殆尽,对这些鱼类的保护问题岂是修建鱼道能够解决的?

我国20世纪60至70年代曾经修建过一些鱼道,多数是建在沿海的防潮闸旁和江、湖间的闸、坝上,大约有40座,如斗龙港闸鱼道等。在较大江河的水电工程中修建的鱼道有两座,一座建在浙江省富春江七里垄电站,另一座建在湖南衡东县洣水(湘江支流)洋塘水轮泵水电站。在60年代末期修建的七里垄鱼道,建成后就从未有鱼、虾、蟹通过,完全是一座废物,后来被“绿化隐蔽”。1979年建成的洋塘鱼道,在当时被评价为最成功的鱼道,名噪一时。但是,在技术人员取得了数据、发表了文章以后,从1984年起,这个鱼道便废弃不用了。查阅鱼道运行观测记录可以发现,当初所过的鱼90%以上是以刮食砾石表面生长的着生藻类为食的银鲴。由于水库底面泥沙沉积,着生藻类资源有限,银鲴并不适于在库区生存,洋塘鱼道当然达不到资源增殖的目的。现在洋塘鱼道内泥沙淤塞,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还堆满了垃圾,成为了一处历史遗迹。

修建过鱼设施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如果不尊重科学事实,硬性要求每个水电工程均修建过鱼设施,既不能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还造成资金上的浪费。例如,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狮泉河水电站鱼道的总投资为1909.56万元。这个鱼道设计的主要过鱼对象是

横口裂腹鱼和锥吻重唇鱼。这两种鱼类主要在克什米尔境内印度河栖息繁殖,并不是洄游性鱼类,偶尔有少数个体在7、8月份上溯到狮泉河里觅食,不建鱼道并不影响这两种鱼类资源。况且目前狮泉河水电站下游20公里处,当地群众已修筑了一个低坝,阻隔了这两种鱼上溯通道,狮泉河水电站鱼道如何可能达到过鱼的目的?又如,有人建议在汉江中游作为中线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计划建设的兴隆水利枢纽修建过鱼设施,设计的主要过鱼对象竟是十几年未见到过一尾鱼的刀鲚(又名长颌鲚)和数量极少的鳗鲡。显然,这种鱼道即便是修建了也不会达到预期目的。曾经有人说过,在江河中修建一座不起作用的鱼道,那将成为一个“愚蠢和无知的纪念碑”。但愿在我国的江河上,不要再出现这样的纪念碑!

现在有少数的学者,比照鸟、兽等繁殖率低的高等脊椎动物,在生境片断化后,引起遗传多样性降低,形成“异质种群”(Meta-population)的情况,推测受大坝阻隔的鱼类,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并以此作为应当修建过鱼设施的“理论依据”。但是,这种推测至今尚未得到正式的研究结论所证实,而采用鱼道方式能否达到大坝上下鱼类基因交流的目的,也存在很大的疑问。

关于大坝的阻隔是否会很快引起鱼类遗传多样性降低的问题,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但也不致于像某些学者所猜想的那么严重。鲤、鲫、草鱼、青鱼、鲢、鳙、鳡、鳊、鲴、赤眼鳟、麦穗鱼、棒花鱼、黄颡鱼等鱼类,分布很广,北自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条江河,皆有其分布,甚至有些种在日本还有分布。它们在各条河流间相隔离的时间是以万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可是直到现在,从每种鱼的形态和生态方面,见不到明显的差异,仍然是一个物种。而一个水电枢纽的寿命充其量只有数百年,对于繁殖率很高的鱼类,在大坝阻隔期间其遗传多样性下降速率不可能像某些学者想像的那么快。

修建过鱼设施,并不能解决大坝上下鱼类基因交流的问题。其理由是:第一、鱼道或升鱼机等过鱼设施,只能供鱼上溯,不能诱鱼下行,只上不下,不能说是“交流”。第二、江河中各种鱼类体形大小悬殊,生活习性不同,克服水流的能力差异很大,不可能修建一个兼容各种鱼类上溯的鱼道。第三、所谓基因交流,是要通过繁殖来实现的,不能繁殖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我国的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如草鱼、青鱼、鲢、鳙、鳡、鳊、赤眼鳟等,是在春末夏初江河发生洪水时,在上涨的水流中产漂流性卵,鱼卵和初孵仔鱼在漂流过程中发育,通常要漂流400-500公里才能主动游泳。这些鱼在水库中是不能进行繁殖的。可能有的成熟亲鱼游到水库尾水以上的流水中产卵,但由于漂流距离短,鱼卵进入水库的静水区后,便下沉死亡。河流的梯级开发,将使这一类鱼的繁殖条件完全丧失,根本无法“交流”。对于在砾石河滩产沉性卵或粘性卵的鱼类,如胭脂鱼、鲂、 等,当水库蓄水后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其位于库区的产卵场不复存在,河流梯级开发后其产卵场亦将全部消失。第四、对于一些适应于激流环境并且多为摄食底栖生物的特有鱼类,因适宜的生境已完全消失而在水库中绝迹,它们是无法通过水库上下交流的。第五、在库区生存的种类,通常种群数量较大,不易出现遗传分化,过鱼无必要性,而对于数量稀少的种类,鱼道不能解决交流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在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建设项目中,拟建、待建和在建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没有牵涉到阻挡洄游性的鱼、虾、蟹洄游通道并对其资源有严重影响的问题。修建鱼道并不是解决鱼类遗传交流的有效措施,更不是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

渔业资源(仅供参考)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复习纲要 1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1)移动性--大多数种类有洄游习性2)公有性--配额问题3)自我更新性--自我增殖、自我更新、自我调节,可再生4)波动性--自然环境变化、人为干扰5)有限性--环境容纳量、负载力6)生物资源数量的金字塔性--能量传递损耗7)未知性--难以准确计算2集群(定义、好处、缺点)2.1集群定义定义一:因某种原因(繁殖、索饵、越冬等),鱼类个体聚集在一起,通常是同种个体、大小、年龄相近,沿同一路径移动。定义二:集群是由于鱼类生理的要求和生活的需要,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营共同生活。2.2集群好处A提高繁殖成功率(四大家鱼B利于寻找食物;C利于抵御捕食者(沙丁鱼)D逃避网具;E利于洄游2.3集群缺点A破坏食物资源(僧多粥少)B 更易被捕食者发现3洄游的原因与机制3.1洄游的原因;冰川活动与地质变迁,如大西洋鲱,短距离,随冰川退缩,向北洄游距离增加1)水温:寒温带鱼类洄游的主要因素-繁殖、饵料2)水流:特别对被动洄游-水流携带;成鱼回归3)水化学因子:盐度(河蟹)、pH、溶解氧、其它气体;大马哈鱼,'家乡味'4)饵料5)敌害,如侧线2-10cm/s的流速;皮肤粘膜细胞对温度的敏感如鲱0.2℃的温差,盐度调节。4)气味迁徙说:鲑科,20世纪50年代morpholine诱导4洋流(类型、暖流与寒流、世界主要洋流、中国近海主要洋流)4.1定义: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4.2类型1)风海流(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流系统,大多属于风海流。2)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温度和盐度不同→密度差异→海水水位差异→海水流动3)补偿流: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1)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2)寒流,亦称凉流,冷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系暖流)、棉兰老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寒流)、合恩角寒流、秘鲁寒流(洪堡德洋流)、埃尔·尼纽暖流、赤道逆流(暖流)、南赤道逆流、索马里暖流、莫桑比克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中间关系等系列生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5.1年龄鉴定材料、方法;生长退算得:L=14.0192cm推算法:确定退算公式:将每一尾鱼的体长和鳞的径资料点,画在坐标纸上,按所画点总趋向做一经验线,确定所用的线性方程。最基本的公式有:L=bR; L=a+bR;L=aR;求出ab值,将实测体长和轮径代入求出a、b列出关系式,绘出相关线图;体长退算:将同龄组的r平均值(或每一个体的r 值)代入L-R相关式,求出相应L值,与实测体长比较6卵巢发育分期、成熟系数;繁殖季节及影响因素;卵的性质;产卵群体结构类型及划分意义;繁殖力估算及变动机制;繁殖方式(类型)6.1卵巢发育分期 卵巢发育周期 组织学特征 肉眼观察特征 1 卵原细胞分裂成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交会期 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鉴别雌雄(仔幼鱼) 2 小生长期(核和细胞质增长为特征)初级卵母细胞为主,单层滤泡上皮 扁带状,淡黄色略透明(幼鱼);或宽带状可能有退化卵粒

浅谈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建议(一)

浅谈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建议(一) 论文关键词:海南休闲渔业对策 论文摘要:休闲渔业是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体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升级消费产品,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渔业新的增长点。海南在发展休闲渔业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引导;同样,处在起步阶段的海南休闲渔业同样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海南必须认清形势,由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学规范地发展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又称娱乐渔业,是一种依托渔业设备与空间、渔业生产场地、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等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和精神的)密切联系,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休闲渔业将渔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与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对渔民的家居和渔船进行改造,让游客真正贴近渔民生活,享受一种自然古朴的渔家风俗,给宾客一种全新的体验。游客通过与渔民合作,体验下海撒网拖鱼、停船垂钓、收网拣鱼、品尝鲜鱼等乐趣。在离城市较远的水库库区,可开展网箱垂钓、驾船、划艇、渔家乐等项目,形成集养殖、观赏、垂钓、餐饮、旅游、住宿、疗养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升级消费产品,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渔业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省份和热带旅游度假胜地,休闲渔业发展空间广阔,必须在全面分析评估相关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上,制订相应对策,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一、国内外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1国外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休闲渔业诞生在拉美加勒比海地区。70-80年代,在一些社会经济和渔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休闲渔业开始盛行、发达。目前,休闲渔业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 美国是世界上休闲渔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产值是常规渔业的3倍以上。据资料显示,美国每年约有3520万16岁以上的钓客,在休闲渔业上花费达378亿美元。1996年,经济学家对美国休闲渔业协会(ASA)作了一次调查,推断美国每年休闲人口的消费产生的影响。调查显示,休闲渔业对全社会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为1084亿美元,为全国各地提供了120万个工作机会,占美国各部门总劳动力供给量的1%以上。休闲渔业创造了总计377亿美元的总消费,增加了24亿美元的州政府税收,约占全年州政府税收的1%。为联邦政府贡献了31亿美元的税收。约占联邦农业税收的1/3。 日本休闲渔业也很发达,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的发展战略,实施了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日本通过在沿海投放人工鱼礁,建造人工渔场,大力发展栽培渔业和“鱼类牧场”,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渔村渔港环境,发展休闲渔业。1993年日本游钓人数已达37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其中利用导游进行游钓的达111万人。从事游钓导游业者2.4万名。其中的90%是与渔业有关的兼业人员。澳大利亚休闲渔业在近十年兴起,据2003年澳大利亚所做的全国休闲渔业和本土渔业的调查,参加垂钓活动的游钓者越来越多,花在钓鱼活动中的费用达18亿澳元。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一系列有关休闲渔业的专项经济研究,为促进和规范休闲渔业发展提供各种资讯和服务。 2我国体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内陆水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不含海洋)的1.8%。其中主要江、河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39%;湖泊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42.2%;全国建成的水库8.5万多座,总面积200.5万平方米。我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东部及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长江宜宾以下干流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根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应当加强对长江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做好有关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并具体负责省际边界重点河段(名录见附录)采砂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沿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长江采砂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条长江采砂规划是长江采砂管理和监督检查的依据。沿江各省、直辖市编制的长江采砂规划实施方案必须符合长江采砂规划的要求。 长江采砂规划的修改,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长江河势变化、河道变迁、砂石补给、环境保护的情况以及管理的需要进行,并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从事以下采砂活动,不受长江采砂规划的限制,但应当按照《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履行有关法律手续:(一)整修长江堤防进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长江河道; (二)整治长江航道; (三)吹填造地。 第四条长江采砂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实际审批的年度采砂

总量不得超过长江采砂规划确定的年度采砂控制总量。每一可采区实际审批的年度采砂量不得超过该可采区的年度采砂控制量。 长江水利委员会可以依据长江采砂规划,综合河势变化、砂石补给和采砂管理需要等情况,对每一可采区的年度采砂控制量进行调整。 第五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应当对长江省际边界重点河段范围内可采区河床变化进行监测。沿江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长江河道可采区河床变化进行监测,并将监测资料报长江水利委员会备案。 对河床变化的监测,应当由具有乙级以上水下测绘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六条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以及河道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为长江宜宾以下干流河道采砂的禁采期。 沿江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长江的水情、工情、汛情、航道变迁和管理等需要,在本办法和长江采砂规划确定的禁采期外延长禁采期限。 沿江各省、直辖市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禁采与解禁时,应当提前通报长江水利委员会。 第七条长江采砂实行可行性论证报告制度。 采砂可行性论证报告按可采区分区进行,由负责管理可采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编制。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夏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特征

海洋科学/2006年/第30卷/第6期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夏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特征 蒋 玫,沈新强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 摘要:根据2001~2003年间,每年8月共3个航次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20个定点测站 (30°05′~31°15′N ;121°30′~122°50′E )鱼卵、仔鱼调查的资料,着重就该水域鱼卵、仔鱼的数量时空分布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有关的水文生物环境影响因子做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数量3a 的年际变化较大,2002年数量为高峰期。平面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和舟山渔场内,杭州湾相对较少。种类以中华小公鱼(S tolep horus chinensis )的卵和仔鱼的分布最多,其变动直接影响总量的变化。盐度相对水温对鱼卵、仔鱼所产生的效应更为明显,降盐以及径流量的加大对鱼卵、仔鱼总量的增加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变动对鱼卵、仔鱼产生一定的作用。调查区内经济性鱼类资源量的日益减少,低值鱼类比例的增加成为资源结构的变动趋势。 关键词:长江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温度;盐度;径流量中图分类号:Q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096(2006)0620092206 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水域历来是传统的 捕捞渔场,由于钱塘江和长江流入海区,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为多种经济鱼类的产卵提供条件,也是多种仔、稚、幼鱼在此索饵育肥的场所。以往关于该区域的鱼卵、仔鱼的研究仅限于形态分类以及生理方面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陆续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少量调查研究[1~3],多年的动态研究却未见报道。近10a 来,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渔业资源受到显著影响。例如该区域的经济鱼种凤鲚(Coilia m ys 2tus )、鳓鱼(I lisha elongate )等资源量大幅度减少[4,5]。特别是人类的滥捕,渔获群体的结构明显低龄化,即补充资源严重匮乏。而鱼卵、仔鱼是鱼类资源进行补充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鱼类产卵习性和生态的调查研究对把握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利用2001~2003年每年8月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水域的鱼卵、仔鱼定点调查资料,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文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为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海洋生物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在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水域共布设20个 固定测站,见图1。调查从2001~2003年,每年8月 共3个航次,进行鱼卵、仔鱼标本采样。调查范围为30°05′~31°15′N ;121°30′~122°50′E ,站位按水文条件和地理环境划分3个海区:长江口渔场(1~6站)、舟山 图1 站位分布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survey stations 收稿日期:2005203202;修回日期:2005208210 基金项目: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基金项目(2001DIA1001424)作者简介:蒋玫(19732),女,江苏镇江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洋生态及环境保护评价,电话:021*********,E 2 mail :jmlj @https://www.doczj.com/doc/687755116.html, 2 9

海南渔业资源模板

第二篇渔业资源 第一章海洋与渔业资源 第一节资源 南海位于中国最南端,是中国最大的陆缘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省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是海南岛陆地面积的60倍。南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200多种。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年),伏波将军马援平交趾,来海南抚定珠崖,“调定城郭,置井邑”,置珠崖郡,明帝永平十年(67年),汉族人陆续来海南沿海地区,进行通商贸易,海南地区的珠玑、玳瑁、犀角、广幅布和热带果品已声闻中原。这说明海南岛渔民早在那个时期已在南海从事渔业生产,之后,南海一直是海南岛海洋渔业的生产海域。文昌县、琼海县等地渔民凭着智慧和勇敢,远闯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从事海洋捕捞生产活动。 海南岛四面环海,海岸线蜿蜒曲折,港湾众多,滩涂广阔,而且有154条河流一年四季带着大量的泥沙和有机物流入港湾,所以海岸海水肥沃,浮游生物和海底生物繁多,海岸带底质以泥、砂为主,成为鱼、虾、贝、藻栖息、繁殖生长的优良场所。 海南根据1980~1986年广东省海岸线调查,对港湾的气候条件、台风灾害、盐度、海水温度、径流量、滩涂类型、滩涂面积、海域类型、海域环境、资源生物、优势资源生物种类、资源生物苗种场状况、资源生物生态类型、适用开发类型、开发技术难易程度,开发水平、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18个因素,进行了养殖、增殖评价。评价将广东海湾的养殖、增殖开发优势程度分五类区,海南只

具有三、四、五类区。三类区为铺前湾(琼山县、文昌县)、清澜港(文昌县)、后水湾(临高县),四类区为黎安港(陵水县)、新村港(陵水县),五类区为港北渔港(万宁县)。 一、滩涂 海滩涂面积、类型、分布。根据1980~1986年广东省海岸带滩涂综合调查,海南岛滩涂面积(不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为72.99万亩,宜海水养殖滩涂面积44.70万亩,占总滩涂面积的61.2%,其中海滩涂分布较大的市县有儋县和文昌县。儋县22.38万亩、文昌县13.54万亩。 海南沿海各市县海滩涂面积表 表2—1单位:万亩 按成因和所取的地貌划分,海南滩涂可分为三角海岸滩涂、泻湖溺谷湾海岸

江苏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

江苏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 【法规类别】交通运输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25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4.08.13 【实施日期】2004.10.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修改依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推广节能建筑管理规定》等11件规章的决定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25号) 《江苏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已于2004年8月4日经省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长梁保华 二00四年八月十三日 江苏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维护长江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国务院《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长江江苏水域从事开采砂石(以下简称“长江采砂”)及其管理活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长江江苏水域包括本省境内长江干流河道、通江河道已建涵闸的闸下港堤之间水域、通江河道未建涵闸的从入长江的河口向上500-2000米的水域。 第三条长江采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禁采区、禁采期非法开采江砂。沿江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法采砂活动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长江的防洪和通航安全。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长江采砂实行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并做好有关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沿江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和本办法的规定,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长江采砂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长江南京航道局负责长江航道管理工作,江苏海事局负责长江干流水域环境及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长江通江河道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负责长江水上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击长江采砂活动中的犯罪行为。 第五条长江采砂实行国家统一规划制度。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长江采砂规划和经审定的江砂开采可行性论证报告,拟订本省长江水域采砂规划实施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告,并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航务管理局备案。 沿江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长江采砂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长江采砂规划实施计划,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

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

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 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 渔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得组成部分,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得社会生产部门,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得渔业生产国,渔业关于我国农村进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得作用,它对我国得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得妨碍.合理进展得渔业还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得高速进展期和近年来得调整整顿,近年,我国渔业产能逐步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得时期. 渔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得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得渔业生产国,中国大陆不仅是世界最大得渔业及水产养殖大国,而且也是世界水产得要紧进出口和加工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得70%. 台湾作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得一部分,其地貌复杂,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600多公里,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得重要交通枢纽.充沛得雨量给岛上得河流发育制造了良好得条件,独流入海得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得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加上西部沿海为和缓平坦得大陆架,有大陆海流、黑潮等交汇,地处寒暖流交界,水产资源丰富,为渔业得进展奠定了良好得基础. 海南岛是中国南海上得一颗明亮得明珠,是仅次于台湾得全国第2大岛.w海南省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得省,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源远流长.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得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河口区域宽阔,水体饵料食物繁杂.全岛独流入海得河流共154条,其中水面超过100平方公里得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得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得47%.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歪贯岛北部,至琼山市入海,全长311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 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0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不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公里.海南岛上真正得湖泊非常少,人工水库居多,闻名得有松涛水库、牛路岭水库、大广坝水库和南丽湖等.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和渔业资源缺乏,渔业产能减退,渔业作为海南农业和台湾农业得重要组成部分,显得格外重要.综上所述,开展两岛渔业交流是台湾岛和海南岛渔业进展得共同需要,市场需求得预期为拓展海南岛和台湾岛渔业得市场空间制造了优越得条件,随着市场空间得提升,海南岛与台湾岛在远洋捕捞、投资养殖业、休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等方面得合作与进展有着宽阔得进展空间. 一、海南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分析 海南岛渔业得天独厚,源远流长.远古渡海迁徙而来得族群,每当踏上屿礁滩涂,或沿河口沙滩跋涉,但见潮涨潮落,鱼虾蟹贝垂手可拾.随时捕捞能够充饥饱食,既感叹大自然得赏赐,也由此拉开了海南渔业生产得序幕. 海南岛独流入海得河流有154条,河口区域宽阔,水体饵料食物繁杂,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本岛淡水鱼类得起源具有明显得热带平原性质,其淡水鱼类区系与珠江、元江及红河水系十分接近.海南岛得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得鱼)有15科57属72种.淡水河河口鱼类有16目58科143属200种,其中淡水鱼类有6目19科79属106种;河口鱼类有14目43科91种;洄游鱼类现知有2目2科3种.海南得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我国进展热带海洋渔业得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得沿海滩涂面积257万公顷.海洋水产在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要紧得海洋经济鱼类40多种,渔业资源极为丰富.许多宝贵得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

长江渔业资源

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 曹文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m)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比黄河长800余km,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流域面积180×104km2,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5。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108m3,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上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长江自西向东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变化很大,气候差异显著,支流及附属水体众多,形成了多样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长江鱼类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类丰富、资源波动大、特有性高、经济物种多和分布区域差异大等特点,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长江水系现有鱼类400余种(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50种左右,淡水鱼类之多居全国各水系之首。例如,珠江水系纯淡水性鱼类239种,黄河水系仅150种。长江水系有11种河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鲥鱼(Macrura reevesi)等9种为溯河洄游性鱼类,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与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则为降河洄游性。此外,长江水系中还生活着40余种咸淡水鱼类,它们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强,主要生活在沿海及河口区域。 长江鱼类分别隶属16目39科161属,以骨鳔类(Ostariophysans)为主,计310种(亚种),占77.3%;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269种,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41种。鲤形目的4个科在长江中都有代表性种类,亚口鱼科(Catostomidae)有1种、鳅科(Cobitidae)56种、鲤科(Cyprinidae)196种,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16种。鲤科鱼类涵盖鲤科所有12个亚科,占全流域鱼类总数的48.9%,鲤科鱼类种类多是长江及东亚淡水鱼类区系的特点之一,长江流域是东亚鲤科鱼类起源和演化的中心。在长江流域的不同江段内,鱼类区系的组成是不同的。根据其生境特点和鱼类种类组成,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区:青藏川西高原鱼区,金沙江川江水系鱼区,中下游水系鱼区及河口鱼区。长江鱼类的分布规律,由上到下,种类由少到多,分类结构由简单愈趋复杂。大体上青藏川西鱼类为高寒冷水性鱼类,川江区多山地流水性种类,中下游常见平原静水性种类,河口区则多为咸淡水鱼类。长江鱼类丰富的物种和区系复杂是自然环境的多样化和物种进化分异的结果。 长江鱼类区系的另一特点是特有鱼类数量多。据统计,长江有147种特有鱼类,占长江鱼类种类数的42%。其中局限分布于上游的特有鱼类117种,分布于中下游的21种,9种是全江都有分布的。长江水系有6个特有属,它们分别是:鲤科 亚科(Danioninae)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 上海段实施方案》禁采区公告 根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要求,我局联合交通 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编制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 上海段实施方案》。2007年7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沪府[2007]53号文)原则同意了该实施方案。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上海段实施方案》中对 因整修长江堤防进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长江河道、整治长江 航道以及吹填造地而从事采砂活动的,划定了禁采区。现将 划定的禁采区公告如下: 一、以维护长江口河势稳定、保障航道安全和航运安全 的禁采区域。主要是白茆沙禁采区、扁担沙南侧禁采区、新 浏河沙和瑞丰沙禁采区,具体坐标如下: 1.白茆沙禁采区范围坐标 经纬度坐标北京坐标 坐标点 X坐标Y坐标X坐标Y坐标A121.116o 31.752o 321438.5 3515962.7 B121.128o 31.710o 322563.8 3511290.4 C121.212o 31.668o 330418.0 3506533.1 D121.233o 31.687o 332426.1 3508539.4 E121.195o 31.742o 328936.6 3514767.0

2.扁担沙禁采区范围坐标 经纬度坐标北京坐标 坐标点 X坐标Y坐标X坐标Y坐标 F 121.290o 31.636o 337721.1 3502812.8 G 121.357o 31.560o 343979.0 3494270.5 H 121.396o 31.571o 347711.8 3495463.2 I 121.306o 31.650o 339316.3 3504298.5 3.新浏河沙和瑞丰沙禁采区范围 经纬度坐标北京坐标 坐标点 X坐标Y坐标X坐标Y坐标J 121.409o 31.515o 348894.0 3489241.9 T 121.477o 31.508o 355283.7 3488344.5 S 121.577o 31.438o 364686.0 3480431.7 R 121.736o 31.343o 379705.8 3469719.4 P 121.721o 31.324o 378295.0 3467672.1 O 121.684o 31.344o 374808.0 3469926.1 N 121.689o 31.349o 375212.9 3470519.0 M 121.604o 31.393o 367220.4 3475423.6 L 121.571o 31.405o 364137.5 3476823.6 K 121.435o 31.478o 351318.1 3485110.1 二、涉水工程禁采区 1.无丁坝保护的海塘堤防前沿500m范围内划为禁采区, 有丁坝保护的一线海塘自堤脚至丁坝前沿500m范围内划为 禁采区; 2.陈行水库和拟建青草沙水库外侧堤前沿按上条海塘标 准划定禁采区范围; 3.入江水闸前1000m范围内为禁采区; 4.长江口污水排放口附近1000m范围内为禁采区; 5.港口码头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为禁采区; 6.过江电缆、光缆、燃气管、原水管等市政管线,以及

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

第五章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 一、背景 1、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简史 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渔获量产生了突发性增长。 到20世纪60年代末,大西洋鳕渔获量开始出现下降。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大陆架水域的渔获量开始下降,一直到现在,渔获产量的增加是靠公海和远洋渔场的开发。 目前世界上70%的鱼类资源处于完全开发或过度开发阶段,在最重要的200种海洋鱼类中,有35%的种类资源量急剧减少(见邓景耀的文章)。 2、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简史 第一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属渔获量上升期 特点:(1)捕捞能力低,海上生产全凭经验,使用的渔船90%是木帆船,而机帆渔船很少。 (2)产量不断上升。 (3)作业方式多种、合理。有拖网、围网、流网、钓、张网等。 (4)多数重要经济鱼类资源量维持在很高的生产水平。 第二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渔业资源稳定期 特点:(1)机帆船取得迅速发展 (2)渔获产量相对稳定 (3)作业方式从多种作业方式→以拖网为主的作业转变,渔业结构走向不合理。 (4)某些重要经济鱼类产量出现下降。 第三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酷渔滥捕导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期。 特点:(1)捕捞能力不断增长,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 A、渤海主要经济鱼类已基本消失 B、黄海小黄鱼、带鱼形不成鱼汛 C、东海大、小黄鱼、乌贼等产量大幅度下降,只有带鱼在低水平上维持产量 (3)捕捞能力超过资源再生能力,集中捕捞太甚。 (4)经济鱼类产量比例下降,而杂鱼、幼鱼比例上升 第四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开发外海、远洋渔业时期 特点:(1)木质机动渔船基本上已淘汰,大型机帆船和渔轮取得迅速发展。 (2)近海渔业资源出现种群更替,如东海的大、小黄鱼等资源衰退,作为 饵料生物的虾类产量大量增加,到90年代初期以后,鳀鱼、头足类 的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3)作业方式和结构不断调整,对网渐近淘汰,拖网占主导地位,拖虾网、帆张网、蟹笼等层出不穷。 (4)捕捞产量持续上升。 (5)近海产量所占比重下降,外海产量所占比重上升。 二、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可行性和必行性 为什么是必行的? 为什么是可行的? 三、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目的意义 1、繁衍生物、延续物种 2、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 3、获取最大经济效益(MEY) 4、获取最佳生态效益 5、扩大社会就业面 四、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内容和措施

2019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产值及渔业细分产业产值分析「图」

2019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产值及渔业细分产业产值分析「图」 一、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 从渔业经济总产值看,根据《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为566亿元,2019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为584.5亿元。 2013-2019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统计 资料来源: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海南省渔业产值 从渔业产值看,2018年海南省渔业产值为409.7亿元,2019年海南省渔业产值为417.4亿元,同比增长1.88%。 2013-2019年海南省渔业产值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细分产业来看,2019年海南省海水养殖产值为1163452万元,占比27.87%;淡水养殖产值为531170万元,占比12.72%;海洋捕捞产值为2176278万元,占比52.13%;淡水捕捞产值为23777万元,占比0.57%;水产苗种产值为279752万元,占比6.7%。 2019年海南省渔业产值结构

资料来源: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内容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海南省渔业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三、海南省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 《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海南省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为133.5亿元,2019年海南省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为125.9亿元,较2018年减少7.6亿元。 2013-2019年海南省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统计 资料来源: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海南省工业和建筑业主要以水产品加工为主,2019年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产值为1168939万元,占比92.86%;渔用机具制造产值为23402万元,占比1.86%;渔用饲料产值为59447万元,占比4.72%;渔用药物产值为2034万元,占比0.16%;建筑业产值为2226万元,占比0.18%;其他产值2709万元,占比0.22%。 2019年海南省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结构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重庆段渔业资源现状调查

Open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水产研究, 2018, 5(2), 85-9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87755116.html,/journal/ojfr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87755116.html,/10.12677/ojfr.2018.52011 Status Study on Fishery Resources in Rare and Endemic Fish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Chongqing of Yangtze River Tao He1, Yaodong Wei2, Qun Lu1, Ying Liao2, Jianhu Liu1 1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2Administration of Fishery and Fishing Harbor Supervision, Chongqing Received: Jun. 12th, 2018; accepted: Jun. 22nd, 2018; published: Jun. 28th, 2018 Abstract In 2014 and 2015, we took a survey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rare and endemic fish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Chongqing of Yangtze River. There were 120 species of fish affiliated to 5 orders, and the Cypriniformes exhibited the highest species diversity with 100 species. The fish faunas of the reserve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River Plain fish, with the lack of Central Asian Plateau fish. The main catch was 25 species, mainly including Coreius heterokon, Pelteobaggrus vachelli, Coreius guichenoti, Rhinogobio ventralis, Botia superciliaris. There were 5 reproducing types of fish in the Reserve, and the species, spawned the adhesive eggs, were the most popular. There were 24 spawning grounds (adhesive and floating egg) and 3 feeding grounds (Degan, Shengzhong, Baisha) in Reserve. Through this investigation, we can find that the fishery resources have decreased mainly because of over-catch and reproduction grounds destroyed. Keywords Rare and Endemic Fish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ongqing of Yangtze River, Fishery Resources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重庆段渔业资源现状调查 何滔1,魏耀东2,卢群1,廖莹2,刘建虎1 1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 2重庆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6月12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28日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考试知识题库(选择题+答案)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考试知识题库 (选择题+答案) (40题,单选28题,多选12题) 1.长江采砂规划批准实施前,长江水利委员会可以会同沿江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海事机构确定(),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A.禁采区 B.禁采期 C.采砂数量 D.采砂工具 答案:A.B. 关键词:规划 法律法规依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第4条 2.《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自()年1月1日起施行。 A.2001 B.2002 C.2003 D.2004 答案:B.2002 关键词:河道管理 法律法规依据: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3.《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是为了加强长江河道()管理,维护长江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制定。 A.采石 B.采土 C.采砂 D.采矿 答案:C:采砂 关键词:河道管理 法律法规依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第1条 4.《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是为了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制定。 A.维护长江河势稳定 B.障防洪安全 C.保障通航安全 D.增加水利收费 答案:A.B.C. 关键词:河道管理 法律法规依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第1条

5.在长江()以下干流河道内从事开采砂石(以下简称长江采砂)及其管理活动的,应当遵守《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A.扬州 B.江阴 C.常州 D.宜宾 答案:D.宜宾 关键词:河道管理 法律法规依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第2条 6.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会应当加强对长江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并做好有关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A.长江建设委员会 B.长江水利委员会 C.长江工程委员会 D.水利建设单位答案:B.长江水利委员会 关键词:监督管理 法律法规依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第3条 7.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应当加强对长江采砂的(),并做好有关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A.分级管理 B.机制维护 C.统一管理 D.监督检查 答案:C.D. 关键词:监督管理 法律法规依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第3条 8.长江采砂管理,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负责制。 A.首长 B.主管 C.领导 D.部门 答案:A.首长 关键词:监督管理 法律法规依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第3条 9.沿江()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规定,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长江采砂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长江口区渔业资源_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

收稿日期:2006-03-1;修回日期:2006-04-16 作者简介:倪 勇(1941-),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鱼类学及渔业资源研究。 通讯作者:陈亚瞿(1938-),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研究。 项目资助: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资助。 长江口区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及渔业的定位和调整 倪 勇 陈亚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 200090) 长江口区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区,其特点是水质肥沃,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肥沃的水域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许多生物种群包括主要经济鱼、虾、蟹类经河口水域洄游、繁殖、生长,使这里成为我国最大的河口渔场。这里曾盛产鲥鱼、前颌间银鱼、刀鲚、凤鲚、白虾、中华绒螯蟹及蟹苗、鳗鲡和鳗苗等。近三十年来,长江口区渔业资源全面衰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渔场面积不断缩小,导致产量日渐减少,渔业生产难以为继。本文就上述几方面作一概述,并对长江口渔业的定位和调整进行客观分析。 1长江口区主要经济水产动物的资源 现状———全面衰退 1.1刀鲚(Coilia nasus Te mm inek et Schlegel ),俗 称刀鱼、鲚鱼 刀鲚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据1973~1982年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年产量为1500~3500t 。上海市刀鲚的产量,1959~1971年的13年中平均年产仅为12.2t (1~40.9t ),原因是当时渔船吨位小,有的为风帆船,动力小,马力低,捕捞量较低,刀鱼资源未遭到破坏;1972~1987年期间,随着渔船吨位逐渐增大,机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网具的日益改进,产量显著增加,这16年的平均年产量为189. 2t;其后8年(1988~1995年)年产量有所下降, 平均为65t;再后的7年(1996~2002年)年产量又有所回升,年均为178.9t,处于较高强度的捕捞状态,其中2001年产量最高,为300t;2003~2005年产量又显著下降,仅分别为25t 、35t 和40t 。 1.2凤鲚(Coilia m ystus L innaeus ),俗称籽鲚、子鱼、烤子鱼 凤鲚是目前长江口区最重要的渔业对象。自1960年以来的40多年中,上海市凤鲚的年产量平均为1174.2t/年。上世纪60、70、80和90年代的平均年产量分别为807.2t 、1202t 、1173.9t 和1556.8t 。2000~2005年的年产量有所下降,2005年最低,仅400t,而且小个体鱼的比例增大,有资源衰退的趋势,对此应予以关注。 1.3前颌间银鱼(He m 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俗称面丈鱼、银鱼 前颌间银鱼曾是长江口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为长江五大渔业对象之一。据统计,沪苏两地1959~1987年最高年产量为944.6t (1960年),最低只有24.3t (1987年)。根据渔获量,可以将其资源变动状况分为3个时期:(1)旺盛期:1959~1963年,平均年产量为769.6t;(2)稳定期:1964~1973年,平均年产量为474.2t;(3)衰退期:1974~1987年,平均年产量为115.9t 。1987年后产量急剧下降,以至到90年代初已不能形成

海南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论海南热带海洋资源现状, 保护与合理开发 海南开发海洋资源的原因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正在把目光由开发岛上资源转向海洋。这个面向中国南海的热带岛屿已经把海洋产业确定为拉动特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陆地面积只有三点四万平方公里的海南,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但是算上海洋面积它却是中国最大的省。中国四百七十三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大约二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归海南管辖。这些海域蕴藏著丰富的天然气和渔业资源。 海南具备丰富的海洋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深海生物资源,是海外投资者十分关注的投资领域。海洋产业的开发将会对提高海南的国际知名度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海天然气在海南的就地加工和利用已经成为海南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是最早参与南海石油开采的外国公司之一。雪佛龙海外石油有限公司亚洲部总经理罗伟思今年年初曾表示,希望扩大与中国天然气合作项目,因为这种清洁能源在中国有著很大的市场潜力。海南现在每年通过输气管道向香港提供二十九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近海天然气也是支持海南自身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海南计划在二○一○年左右,建成四大海洋产业基地,即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基地、海洋石油气资源开发加工基地、热带海岛旅游基地和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基地,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海南海洋资源开发的优势 水产资源 鱼类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资源。中国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主要有马鲅鱼、石斑鱼、红鱼、鲣鱼、带鱼、宝刀鱼、海鳗、沙丁鱼、大黄鱼、燕鳐鱼、乌鲳鱼、银鲳鱼、金枪鱼、鲨鱼等。特别是马鲅鱼、石斑鱼、金枪鱼、乌鲳鱼和银鲳鱼等,产量很高,是远海捕捞的主要品种。西南中沙群岛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十分优良,而且盛产中国其他海区罕见的大洋性鱼类。如:金枪鱼、鲨鱼等。 海龟海龟是海洋中少有的几种爬行动物之一。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国西南中沙群岛是海龟的“故乡”。每当4—8月,大量的海龟随着暖流从领近海域进入南海,在西南中沙群岛的岛屿礁滩交配,爬上沙滩产卵。龟卵靠沙滩的温度自然孵化出小海龟。成年海龟体长一米左右,重约100—200公斤。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和蛋都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龟板可制成龟板胶,是较高级的营养补品。龟掌、龟血、龟油及龟脏都可入药,对肾亏、肺药、胃出血、肝硬化等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疗效。长期以来,海龟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要特产之一,年产量可达2000多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把海龟列为重点保护的海洋动物,禁止捕捉。使海龟得到很好的保护,繁殖和回游的数量急剧增多。有许多海龟还滞留在岛屿礁盘的越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