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与地宫里的宝藏
- 格式:pps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54
1987年5月5日凌晨1点,在古老的东方历法上恰好是佛诞生的时刻,那个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在古籍中记载、在信徒心里膜拜的佛指舍利,在法门寺地宫被发现——1981年秋季的一场暴风雨,侵袭了陕西的关中平原,一座佛塔在暴雨中轰然倒塌了半边,塔内所藏佛经佛像纷纷跌落地面,埋藏千年的秘密开始被人们发现了……法门寺,在西安西面110公里的扶风县内。
塔在佛教中是瘗埋舍利的标志,法门寺塔就是一座佛教舍利塔。
史籍中记载着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后人一直无法断定这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幻的传说。
1981年,法门寺塔在暴雨的冲刷下倒塌了,塔的倒塌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揭示秘密的机会。
1987年春天,人们开始对法门寺塔进行考古发掘。
韩金科,当时任扶风县文化局局长,是考古发掘的负责人之一,他最先发现了佛塔下的秘密。
他回忆了当时的情景:“1987年2月27日,我们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
到4月2日,洛阳铲打到石板上了。
清理了埋土以后露出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西北角有三块碎石,人们把碎石刨开,一个地洞显露了出来。
10点多钟太阳直射下去,底下云雾缭绕,看起来很神秘也很壮观,那里面是金碧辉煌的金银器。
”尽管当时还不清楚地洞下面究竟有什么,但人们知道,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即将诞生。
考古人员迅速掩埋好洞口,然后按科学的程序,在塔基的正南面找到了进入地宫的通道。
在挖掘出19级青石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
考古人员巧妙地打开了石门上一把锈蚀的铁锁,这把锁已默默锁住佛塔之下1113年的光阴。
第一道石门后面是长长的甬道,甬道的地面铺了一层厚厚的钱币,总数大约有两万枚,其中13枚用玳瑁制成的纪念币,是中国钱币考古的首次发现。
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石门,石门前立着两块刻满汉字的石碑。
一块碑上的文字,记载着从阿育王分送舍利于法门寺供奉,到中国历朝特别是唐朝皇帝供养佛指舍利的盛况;另一块碑上详细记录着为供奉佛指舍利捐献物品的名称、数量以及奉献者的姓名。
如果不是这个人的壮举,法门寺地宫将被红卫兵挖开,后果不敢想象…▼良卿法师:为护地宫毅然自焚法门寺宝塔法门寺是佛教圣地,寺院内的真身宝塔直刺云天,塔角的风铃日夜传出清脆缥缈的声响。
塔的四周,云聚着一座座仿古建筑。
法门寺地宫,由于珍藏着释迦牟尼舍利指,吸引着全世界的善男信女前来朝拜。
这里终日香烟缭绕,紫气升腾,诵经念佛之声不绝于耳,地宫真像一座童话宝库,里面曾发掘出八重宝函、秘色瓷、单轮十二环金锡杖、银熏炉等令人炫目称绝的珍宝。
上千件宝物在地宫中酣睡了一千多年,安然无恙,这不能不感谢佛祖的保佑及一群群可歌可泣的护宝使者。
法门寺历史上有三位法师自焚殉教:唐代惠恭、金代法爽、现代良卿。
最为悲壮明晰的一页,当是“文化大革命”中良卿法师在红卫兵即将挖开地宫之门时,用煤油泼到干柴上,身披绛红色袈裟在烈火中自焚。
面对这血与火哔剥燃烧的瞬间,面对“烈火金刚”,红卫兵在惊恐中纷纷散去,法门寺地宫的宝物终于躲过了一劫。
良卿法师我见过良卿法师的照片,穿着棉衣,双眉紧锁,满脸愁云……他原是河南偃师县人,七岁时因连年灾荒奉母命出家于宜阳铁佛寺,在灵山寺受俱足戒,当过白马寺监院。
几经辗转,1953年来到法门寺,成了第一任住持。
由于扶眉战役主战场在罗局镇一带,法门寺在隆隆炮声中未伤一根毫毛。
土地改革时,法门寺拥有良田五六十亩。
但渐渐地,法师的日子不好过了,合作化后,寺院土地划归合作社,僧人成了俗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民公社社员,靠挣工分艰难度日。
当时的大趋势是要将良卿等僧人改造成唯物主义者,法师所经受的双重熬煎不言而喻。
良卿法师苦撑着门面,法门寺风雨飘摇,香火渐稀。
虽然法门寺成了省政府宣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也光临寺院,但保护圈内噤若寒蝉,人人自危。
“大跃进”将触角伸向了佛门圣地,《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等一批名碑被患政治狂热病的人抬去箍梁铺路。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13件秘色瓷,每一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1987年前,世人知有秘色瓷,却不知其色形,只可借晚唐诗人陆龟蒙之《秘色越器》中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这二句聊以自慰。
1987年4月,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13件越窑青瓷出土。
这种只供皇帝赏玩的御供瓷器,自此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一同被发现的《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中记载道:“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之后这数年间,越来越多的越窑青瓷被今人认定为“秘色瓷”,但确确实实有身份证明的“秘色瓷”,仅法门寺出土的13件而已。
经过有关专家的科学考察,发现秘色瓷的胎泥、釉料与烧制工艺皆与越窑青瓷有明显区别,所以切不可草率地将色泽相近的越窑青瓷称为“秘色瓷”。
【秘色·奇景】五代诗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原以为古人夸张润饰太过,亲眼得见才知所言非虚。
明明碗中空无一物,却似盛有盈盈春水。
并非所有秘色瓷皆有这一奇景,只有秘色瓷才能“无中生水”。
碗底由外侧向内侧凹,形成微小弧面,在光线照射下,碗底折射出莹莹白光,似水似云。
【金银·秘色】若不是“物帐碑”有载,小编实在不敢想象秘色瓷还有如此华丽的一面。
这件五瓣葵口的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碗内壁施青黄釉,外壁髹深蓝色漆,贴五朵鎏金平脱雀鸟团花纹饰,碗口、底足包银棱。
高 8.2 cm;深 7.1 cm;口径 23.7 cm;重 596 g。
此碗以唐代流行的“金银平脱”之法装饰,先镂刻出雀鸟图案花纹的银箔纹样,再将鎏金后的纹样贴于瓷碗外壁,用髹漆盖住纹样,最后不断研磨推光,直到纹样显露出来,并与碗外壁漆的厚度齐平时才算大功告成。
虽究几步程序,极其考验工匠功力,非是一般的专注与细致能达成。
【唐·仕女图】说来竟是一桩美丽的意外,当时宫人为保护瓷器,为其裹上绘有唐代仕女的画纸,未料辗转经年,纸片化为飞灰,仕女图却留存在了秘色瓷碗的外壁,使瓷碗平添了婉约柔丽的美感。
法门寺博物院珍宝馆介绍
摘要:
一、法门寺博物院珍宝馆简介
二、珍宝馆的镇馆之宝
1.佛指舍利
2.八重宝函
3.鎏金铜浮屠
三、珍宝馆的其他珍贵文物
1.银椁
2.金棺
3.秘色瓷
四、法门寺博物院珍宝馆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正文:
法门寺博物院珍宝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展示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博物馆。
馆内珍藏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佛指舍利、八重宝函和鎏金铜浮屠,这三件文物被誉为珍宝馆的镇馆之宝。
首先,佛指舍利是佛教信仰中极其珍贵的圣物。
据传,这是释迦牟尼佛的一截指骨,具有无上的宗教价值。
在法门寺博物院珍宝馆中,佛指舍利被供奉在一个金质的塔中,供人们瞻仰。
其次,八重宝函是用于存放佛指舍利的宝函,由八个精美的盒子组成,每个盒子都有不同的装饰和寓意。
这些宝函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
代精湛的工艺技术。
再者,鎏金铜浮屠是一件精美的佛教艺术作品。
它由铜制成,表面鎏金,造型庄重典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珍宝馆还收藏了许多其他珍贵的文物,如银椁、金棺和秘色瓷等。
这些文物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繁荣和文化底蕴。
法门寺博物院珍宝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场所。
宝鸡法门寺景点介绍
法门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刹。
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在此译出被誉为“东方佛经”的《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以古代印度为中心,介绍整个东方地区和其他各国风土民情的地理志,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
法门寺地宫发现的珍贵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器、银器、玉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共1600余件,其中包括唐三彩马俑、绿松石和玛瑙制成的佛像等珍品。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颗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
佛牙舍利现供奉在陕西省法门寺内的大佛塔内。
法门寺地宫是《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第一个法门寺。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大师将印度各地与佛教相关的圣迹、遗迹和传说中的故事,以及由佛经教义引发的佛教典籍和文物等都做了详尽介绍。
—— 1 —1 —。
龙源期刊网 八重宝函作者:余生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6年第02期1987年5月5日,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地宫内发现了4套瘗(yì)藏佛骨的容器,分别安置于前、中、后室以及后室的秘龛中。
在前室中发现的是汉白玉阿育王塔、铜浮屠和鎏金伽陵频迦纹银棺;中室里是一套汉白玉双檐灵帐、顶铁函和鎏金双凤纹银棺;后室秘龛里是一套铁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水晶椁和门座玉棺。
而这批文物中最珍贵的,当属出土于后室中的一套由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是大唐天子为放置佛骨舍利而特意制作的金银盒函,而所谓的“佛骨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后,弟子将其尸体焚化而得的遗物。
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4套容器,分别供奉着4枚佛骨,其中3枚为影骨,1枚为灵骨。
放置在八重宝函中的,便是3枚影骨之一。
影骨并非真正的舍利骨,而是为保护舍利骨而特意制作的,与舍利骨具有相同价值。
当时,唐懿宗为使佛教更符合中国的传统习俗,特意铸造了这4套容器,并按照中国儒家的最高礼仪埋葬于黄土之下。
据记载,为迎奉佛骨,队仪庄严、浩大,沿途顶礼膜拜者由长安(西安)延至凤翔(宝鸡),成为一时盛况。
“八重宝函”由内至外,共有八重,第一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第二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第三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第四重为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第五重为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第六重为素面盝顶银宝函;第七重为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第八重为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
其中第一重即藏立舍利之所,也是最小的宝函,外形为一座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高7.1厘米,月台长宽均为4.8厘米,垫板长宽各5.4厘米,重184克,塔内立有一根银柱,高度仅11毫米,用以套置佛骨舍利;而第八层宝函为顶级檀香木所造,出土时已严重腐朽,但仍可见余下的盒壁四周雕刻着“释迦尼佛说法图”、“极乐世界”、“礼佛图”等极为壮观的画面,但因损毁程度过重,无法修复,遂如今宝函只见七重。
|人文历史Human history考古秘档之大绝世宝藏7宝藏,是个充满神秘的词,对一般人来说,它意味着财富,承载着万千的希冀和追求。
而对于考古人员来说,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是古人高超技艺的见证,闪烁着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
我们的古人曾制作出无数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风华瑰宝,在时间隧道中,这些宝藏被深埋地下,无缘得见。
今天的考古,让它们中的一些重见天日,我们也因此一睹宝藏风采。
盘点7大绝世宝藏,探寻绚烂多彩的华夏文明。
第7大:明梁庄王墓2001年,在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的一片荒野上,一个神秘的考古现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经过近1年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家严密推测,这个距离地面3 m以下的地方是一个明朝的皇家墓葬——梁庄王墓,据说里面埋藏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在这个地宫里,考古人员找到了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金容器。
其中包括金壶、金盆、金盂、金漏勺、金锭、金钱以及大量金片。
考古人员累计发现了125件各种金器。
现场的人们从来没有在一个墓葬里看见过这么多的金器。
除了众多的金器之外,在梁庄王墓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数量惊人的珠宝玉石,甚至有一些还是稀世罕见。
红宝石、蓝宝石、金宝石和祖母绿,现代的5大宝石,除了钻石以外其他4个全部齐了。
在出土的众多珍宝中,还有6件造型特别的物品,令人惊叹。
它们造型奇特,都是喇叭形金座上面镶嵌宝石或者镶嵌镂空玉龙组成。
这是其中一个金镶宝石物件,在这个约7 cm高的物体上一共镶嵌了7颗宝石。
纯金的底座上镶嵌了红宝石、蓝宝石和绿松石。
在底座的上端,一颗硕大的金宝石被镶嵌在整个物品的顶部。
据专家判断,这6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应该是元朝的皇家冒顶装饰。
最后经过统计,在梁庄王墓里,共出土包括金、银、玉等各类珍宝达到5 340件,其中的金容器、金帽顶、金法器以及白玉鹘捕鹅等珍宝在此之前从未见过。
而这些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奇珍异宝,也为研究明代历史,以及当时的手工技艺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课题。
珍奇指数:★★技术难度:★★考古价值:★★综合评定:第七名第6大:西汉金缕玉衣1995年,江苏徐州狮子山,考古人员正在对一座已经被盗的汉代楚王墓葬进行紧张的挖掘清理。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初四日,唐僖宗归安佛骨于法门寺,以数千件皇室奇珍异宝安放地宫以作供养。
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半壁坍塌,1987年4月3日发现唐代地宫,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
在地宫后室的坛场中心供奉着一套以金银质为主的宫廷御用系列茶具。
这套以唐代僖宗皇帝小名——“五哥”标记的系列茶具,引起全世界茶文化界的瞩目。
地宫出土的咸通十五年(874)《物帐碑》碑文中言道:懿宗供奉:“火筋一对”,僖宗供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
龟一枚,重二十两。
盐台一付,重十二两。
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
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付,七事共重八十两。
”“七事”何指?对照实物当为茶碾子、茶碢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等。
从茶罗子、茶碾子、碢轴的錾文看这些器物制作时间是咸通九年(868)至咸通二十年(879)。
鎏金飞鸿纹银则、长柄勺、茶罗子等器物上刻划有“五哥”字样,僖宗是懿宗第五子,宫中昵称“五哥”,《物帐碑》也将其作为“新恩赐物”列在“僖宗供物”名下。
由此可见,这些茶具是僖宗皇帝御用真品无疑。
现将法门寺地宫珍宝中所列茶器,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器,结合大唐宫廷茶道茶煮茶史实,分类简述如下。
1、鎏金壶门座茶碾子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槽深3.4厘米,辖板长20.7厘米,宽3.0厘米,全重1168克。
通体呈长方形,由碾槽、辖板和槽座组成。
槽呈半月形尖底,与槽座焊接。
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两侧各有一只飞雁及流云纹。
槽座嵌于槽身,座壁有镂空壶门,门之间饰天马流云纹。
茶碾子打开后,上置纯银锅轴,轴长21.6厘米,轴径8.9厘米。
轴刃有平行沟槽,轴杆圆形,中间粗两端细,其上錾刻“五哥”两字,表明此器为唐僖宗供奉。
轴孔四周錾团花,外饰流云纹,錾文上有“碣轴重一十三两(唐代重量单位)”,轴可来回转动。
茶碾子是碾茶器,在煮茶时,供碾碎饼茶之用。
2、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通高9.5厘米,罗身长13.4厘米,宽8.4厘米。
法门寺地宫—璀璨夺目的金银器具【图文】当地宫的一道道石门被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唐皇供奉的金银器带着历史的厚重,闪耀着奇异的光茫展现在人们面前。
地宫共出土唐咸通年间金银器具121件(组)。
其中,唐懿、僖二宗父子供养的金银器就达100余件。
这便印证了文献“穷天下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记载。
同时也反映了唐皇室在这些器物上赋予极为丰富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内涵,意在求得佛祖保佑唐王朝:“圣寿万春,圣枝万叶。
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政治目的。
唐代宫廷系列茶具之典型器物---鎏金银碾槽及银碾轴多,等极高,新器型多,且成组配套,产地明确,制作年代详实,为研究唐代金银工艺的历史沿革、地理分布、艺术风格、作坊制度,以及揭示唐代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美术史、社会生活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文字依据。
特别是对于唐代佛教和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这批金银器包括:一、生活用具:出自“浙西”民间工匠之手的浴洗佛像的浴佛盒,来自宫廷作坊文思院的一整套系列金银茶具,唐皇帝后御用的食盒、香囊、碗、盘、碟等物,它们代表了唐代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唐皇室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更是唐代考古不可多得的珍品。
1、盒类①鎏金双凤衔绶带御前赐银方盒:盒体呈扁方形,盖身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
盖面中心为口衔绶带相对翱翔的双凤团花,角隅錾十字绶带花结纹样,盒底内外有同心圆旋削的痕迹。
圈足与盒身焊接而成。
底外壁竖錾“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臣李福进”,盖面墨书“随真身御前赐”6个字。
②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盒体呈菱弧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
盖面内以联珠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相斗的布局,内菱形中部錾两只腾跃的狮子,四周衬以莲与缠枝蔓草,内外菱形的角隅饰背分式西番莲纹样,腹壁上下均錾二方连续的莲叶蔓草,圈足饰一周简莲瓣。
盒底外壁竖錾4行33字:“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合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臣李进”。
2、碟类①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钣金成型,纹饰涂金。
中国古墓⼗⼤⽆价之宝排⾏榜!古墓中不仅仅会有珍贵的⽂物外,许多线索和信息都会让考古学家发现⼀些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或是疑点,今天就为⼤家盘点了中国古墓⼗⼤⽆价之宝,古墓就是⼀本埋在地下的史书,价值⽐单件的⽂物更⼤。
中国古墓⼗⼤⽆价之宝1、秦始皇陵--兵马俑2、周⼝店--北京⼈头盖⾻3、殷墟--商朝、司母戊⿍4、定陵--地下宫殿5、曾侯⼄墓--曾侯⼄变重6、敦煌莫⾼窟--敦煌壁画7、马王堆汉墓--千年古⼫8、法门寺塔基地宫--佛指舍利9、满城汉墓--⾦缕⽟⾐、长信宫灯与博⼭炉10、河姆渡遗址--七千年前的⽂明⼀、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居中国古墓⼗⼤⽆价之宝第⼀位,是⽬前中国发现的规模最⼤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51⽶,底边周长1700余⽶。
⽽且在其四周分布着⼤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中最著名的就是“世界第⼋⼤奇迹”兵马俑坑,⽽且这仅是陪葬坑。
⽬前秦始皇陵的发掘⼯作已经停滞,由于其规模太过庞⼤,⽬前发掘还⽆⼒保护。
⽽且根据历史记载秦始皇陵下有巨⼤的地宫,⾥⾯暗藏机关,⽽且传说地宫中以⽔银为江河,考古⼈员也经过检测也发现了地下汞的含量严重超标。
⼆、周⼝店1929年12⽉2⽇,在北京周⼝店发现了距今69万年前的完整猿⼈头盖⾻,随后⼜发现了5个⽐较完整的头盖⾻和200多块⾻化⽯,以及⼤量⽯器、动物化⽯和灰烬。
经过考证,这些头盖⾻属于直⽴⼈种。
在北宋时期北京周⼝店⼀带就有出产“龙⾻”的流传,其实就是北京猿⼈的头盖⾻。
可惜的是当时正值抗⽇战争时期,⽇本即将占领北平,未来保护珍贵的头⾻,科学家决定将其移交给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该部队在回美国的途中,爆发了珍珠港事件,许多美国军⼈被俘,北京⼈头盖⾻从此下落不明。
三、殷墟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20世纪初,这⾥因为发现甲⾻⽂⽽受到关注,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
发现了⼤量建筑遗址、甲⾻⽂、青铜器,其中就有中国⼗⼤镇国之宝之⾸的司母戊⿍。
法门寺历史资料简介法门寺(Famen Temple),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门寺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法门寺历史资料简介之历史沿革初建法门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西距宝鸡市90千米,东距西安市110千米。
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层,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
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宝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法门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战火纷繁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屡遭破坏,特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采纳崔浩的建议,禁佛教,毁佛经、佛像和塔寺,致使该寺舍利塔在劫难逃,成为废墟。
但当时仍有信徒不断前来烧香敬佛,这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圣冢”。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
并于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称“成实道场”,舍利塔随谓"成实道场合利塔"。
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改"成实道场"为"法门寺",塔也名为"法门寺舍利塔"。
是年,法门寺不幸遭遇火焚,一片冲天火光后,仅剩塔基残垣。
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2年),岐州刺史张德亮在塔基上修筑望云殿,以殿代塔,殿楼4层。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迎佛骨于东都洛阳,供养3年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送归法门寺地宫,并诏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法门寺塔。
中国最大的地宫你知道中国最大的地宫在哪里吗?下面店铺给你介绍中国最大的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
宝鸡法门寺地宫,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仅31.48平方米,在清幽灯光照射下,尤显神秘。
法门寺文化景区巨资建设的合十舍利塔,地宫为保全安奉佛指舍利之所在,放大百倍后的地宫,可容纳2000多人在其中活动。
室内大厅建筑面积2.4万多平方米,可容纳2万多人举行活动。
发现经历1987年4月3日,法门寺佛塔施工现场,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洞口。
传说洞里是一个地宫密室,而且有许多青蛇盘踞其中。
手电光划过洞内密室,里面文物清晰可见。
那些令人困扰又让人兴致勃勃的谜,在持续发掘中,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人们重新见面。
法门寺地宫里,传说有佛祖释加牟尼的真身舍利。
出土文物真身舍利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
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
“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
感应舍利作为现存唯一的佛指舍利,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考古出土的五重宝函包裹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自1987年出土以来声誉全球,但与其同出秘龛的两枚水晶球却一直寂寂无闻。
专家最新研究表明,这两枚水晶球是佛指真身舍利的感应舍利,体现着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灵骨、影骨和感应舍利“三位一体”的佛舍利体系的新特点。
[2]金银器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
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香具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法门寺地宫文物时,发现有熏香品9件。
专刊 SPECIAL ISSUE 新中国卜人考古发现--,0 q/密金飞鸿毬路纹很笼子.法门寺地宫出土,通高17.8厘米,审654克,由茏盖、笼体、提梁组成,笼体腹壁签三周飞鸿,共24只,两两相对, 宠底有“桂管臣李杆逬”六字整文•.对于法门寺出土的两件银笼子,大家一致认为属茶具,但对其具体用法意见不一,主要分歧在于究竟長茶 笼还屋茶焙,即尾用来存放茶饼的还是用来放證火上,去除茶饼湿气的焙篓穷天下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 地宫里多得是前所未见之宝文丨李崇寒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谈及不同文明和谐共处时,说道:“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 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
我 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 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让中华文明同世 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122 I国家人文历史彳法门寺地宫I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987年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的重现令法门寺名声大噪,作为大唐皇家寺院,其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随之出土的上千件奇珍异宝更是创下多项之最,解答了一些长久以来学术界只知其名不知何物的考古问题。
将文字记载实物化,使人肉眼得见,领略其中的人文精神,是法门寺考古发掘的最大魅力。
可现存诸多中外交流产物中,习近平为何偏偏选择法门寺琉璃器——看似和当代玻璃碗盘相似的寻常物件来诠释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用“法门寺伊斯兰琉璃器规格之高、数量之众、造型之精美、年代之久远全球罕见”来解释恐怕再合适不过。
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有类似的琉璃器,但都没有法门寺出土的品类全、品相好、出土地明确和纪年清晰。
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馆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以法门寺为依托,以展示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
珍宝馆内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佛教造像、法器、碑刻、书画等。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顶真身舍利,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枚佛顶真身舍利,也是佛教界的至宝。
此外,还有大量的金银器、玉器、瓷器等文物,它们都见证了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珍宝馆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它是了解我国古代佛教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的重要场所。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古代的繁荣与昌盛。
同时,珍宝馆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教育的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我国的历史文化。
法门寺博物馆占地面积48779平方米,馆舍以唐风建筑群为主体,建筑面积13768平方米,展陈面积4000多平方米。
共有馆藏文物9439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62件,一般文物9214件。
主要建筑珍宝阁,以唐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铜浮屠为建筑设计原型,选择了重台、飞梯、四角攒尖的唐风楼阁形式。
为了使这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物得到更为全面充分的展示,法门寺博物馆面向公众推出了以《宁静的辉煌》为主题的法门寺文化文物陈列展,分别是法门寺历史文化、法门寺佛教文化、法门寺大唐珍宝、大唐茶事四大陈列,全面展示了法门寺文化文物的深厚内涵和大唐王朝雍容大度、雄浑豪迈的时代特征,向当今世界展现了千年之前大唐文明的风采神韵,此陈列荣获第五届全国文物陈列十大精品奖。
法门寺与地宫宝藏EDITOR: TOM HUANG 2010 . 7 . 7FAMEN TEMPLE &ITS UNDERGROUND PALACE手动展示一部追溯歷史文化的佛教「史記」一幅再現佛教聖地的歷史畫卷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西北,距西安110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始建于东汉。
相传印度的阿育王为使佛教发扬光大,将佛祖舍利分送各地,凡得到舍利的地方都要建造佛寺供奉。
法门寺就是规模最大的一处。
1987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和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以及大批唐代珍贵文物。
目前,一座新的建筑群已经建成,成为中国佛教的又一文化中心。
Famen Temple is an ancient temple located in Fufeng County, Shanxi Province 110 km far from Xi’an City, the capital of Tang Dynasty (A.D. 1st Century).It is said that Buddhist relics had been sent to many places by the King of India. Every-where received relic had to build a temple to preserve it. Famen Temple is a big one of them.老的法门寺和重修的真身宝塔Original Famen Temple and its rebuilt Pagoda日月輪迴New gate 天地增輝New building group of Famen TempleNew gate八方來朝,萬佛歸宗Monks entering the Temple for pilgrimage25 億巨資打造的二十一世紀世界佛教文化中心A new Buddhist Cultural Centre of new century國家精品文化旅遊景區1230 米佛光大道上的菩薩群像Statues of Bodhisattvas along long roadBuddhist Ceremony佛門盛典金碧輝煌氣象萬千New Pagoda明快的現代建築風格與傳統的佛教文化理念融為一體A good integration of modernarchitectural style andtraditional Buddhist culturalconception合十舍利塔地上11層,地下一層,塔內自上而下供奉法、報、化三身佛像。
上下渾然一體,呈現出一個“空間為三身、三世諸佛,菩薩的宇宙法界……”佛教聖地法門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化身佛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佛與弟子阿難尊者及迦葉尊者報身佛盧舍那佛In August 24th, 1981 after a long storm the Pagoda was split. Almost half of it was collapsed.In 1987 in the duration of rebuilt-construction, a palace under the pagoda was found and alot of valuable cultural relics was excavated out including Buddhist relic ---bone of finger.Now a group of new buildings has built up around old temple.Famen Temple has been not only a new Buddhist cultural centre but also a famous tourist spot.1981.8.24 法門寺真身寶塔西半塔坍塌,僅餘一半,巍然斜立,一時成為奇觀。
從地涌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趙朴初1987 年 4 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地宮之門被打開,裡邊金碧輝煌,千年古物熠熠放光,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寶,這一考古發現立刻在國內外引起巨大轟動,專家們指出: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陝西繼秦兵馬俑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
千年地宫揭秘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第一次開示佛骨。
佛指舍利的重現,掀起了一股崇佛熱潮。
隨後,高宗將這枚舍利迎請到皇宮裡供奉,武則天舍物布絹一千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數有九重,雕縷簾廳”。
直到龍朔二年(662年)才送回法門寺塔中,這次迎佛骨是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奉獻最多的一次。
873 年,唐懿宗第七次迎佛骨。
迎接儀式極為隆重,執幡儀仗約萬,瞻禮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誦之聲沸天盈地。
懿宗親自出迎,向佛骨頂禮膜拜,將佛骨“迎入內道場,即設金花帳、溫清床,龍麟之席,鳳毛之褥,兢兢業業玉髓之香,薦瓊膏之乳”,以作供養,“宰相以下競施金帛,不可勝數”。
In 631,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Buddhist relic was saluted by the Emperor from Famen Temple and made offerings in the capital.Later the activities like this had been taken place for six times during the whole Tang Dynasty.In 874, the Emperor Tangxizong ordered to close down the underground palace. Since that and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ecious storehouse was buried for a thousand years.地宫纵剖面图Vertical section of underground palace第一道门First door 第二道门Second door第三道门Third door第四道门Forth door入口Entrance后室Latter room地宮第三道石門發掘現場原貌Excavation locale in front of thethird door地宮第三道石門全景唐中宗下發入塔石匣蓋銘地宮後室發掘現場原貌Excavation locale of latter room in underground palaceBuddhist relic is bestowed in eight layers of box.The most exterior box made of sandal has been decayed. Other seven boxes are made of gold.唐皇朝造八重寶函,最外重檀香寶函已朽腐表証佛法之“五部九重”,以供養佛指舍利。
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重973 克Patterns on the gold boxes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重2699 克供奉釋迦牟尼佛祖之真身指骨舍利的白玉棺供奉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四十五尊造像寶函八重寶函第三重-金筐寶鈿珍珠裝珷玞石寶函釋迦牟尼佛之影身指骨舍利藏於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佛指舍利,内部有北斗七星纹Buddhist relic is bestowed in a gold pagoda.Inside relic there are patterns of Big Dipper.A top one of Canes in the world with twelve rings as the symbol of supernatural power世界錫杖之王、代表佛教最高級別法力的鎏金迎真身銀金花四鼓十二環錫杖•唐代200 多年間,先後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
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
根據碑文記載,地宮中2499 件金銀珠寶均為八位唐朝皇帝供奉佛指舍利的供奉品,價值連城。
其中有121 件璀璨奪目的金銀器,17 件玲瓏玉潤的琉璃器,16件已失傳的“秘色瓷”器,還有700 多件錦、綾、羅、紗、絹、綺等各類紡織品。
這批文物種類之繁、數量之多、質量之優、制作之精、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
鎏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鎏金茶羅子鎏金茶碾子(唐僖宗所供奉)鎏金鴻雁紋五環銀香爐八瓣花紋藍琉璃盤石榴紋黃琉璃盤盤口細頸黃色琉璃瓶來自西方古羅馬的瑰寶吉祥玉如意From ancient Rome鎏金銀質圓香囊筐寶鈿珍珠裝金杯金銀絲籠子鏨刻發願文的鎏金銀匾荷葉盤盤上鏨文:奉為睿文英明武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薩,永為供奉伏願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崴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慶日記銀鳳爐鎏金三鈷杵紋銀閼伽瓶鎏金珍珠裝捧真身菩薩像鎏金銀鹽台伽陵頻迦紋純金缽盂鎦金銀龜茶盒唐代佛廊供養的銀芙蕖(荷花)八棱秘色瓷淨水瓶來自西亞伊斯蘭國家的琉璃盤From Sri Lanka失傳千年的唐代皇家專用瓷器—越窯秘色瓷大紅羅地宮廷簇金繡半臂鎏金銅浮屠鎏金銅熏爐鎏金銀質臥龜蓮花五足熏爐在唐代織金錦工藝精湛令人吃驚。
織錦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僅為0.1毫米,比頭髮還細。
以絲線為芯,以金線一圈圈纏繞,一米長的金絲要繞3000 多圈,武則天供奉的繡裙就是這種織品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