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取血标本时如何防止溶血
- 格式:ppt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1
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采血标本时,应选用专用一次性采血针头及含负压的一次性密闭塑料试管,真空采血可缩短采血时间,避免血流不畅。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的知识,欢迎阅读。
溶血的原因
1、抽血困难:
①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休克、恶液质等原因造成末梢循环差,血管不充盈。
采集血标本时,操作者多将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穿刺后往往流血不畅而挤压穿刺点周围。
这些机械因素可造成溶血。
②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导致血流不畅,抽血时间过长,血标本中混有泡沫,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2、操作不当:
①采血标本时,未使用采血针头,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
由于塑料注射器发涩不好徐徐抽动,而用力抽吸,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往往使标本中混入泡沫而造成溶血。
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标本后操作者未按操作规程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而由于向真空采血管注入时用力过大、速度过快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③血标本注入试管后由于受到过度晃荡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④采血标本时,直接在输液处针头抽取,由于血液中混有药液而造成溶血。
⑤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与针栓衔接不紧,抽血时,产生气泡。
预防标本溶血的注意事项以下是 9 条预防标本溶血的注意事项:1. 采血的时候可别像个马虎鬼呀!就比如说,像给气球打气一样,别太用力啦,不然那血红细胞可就容易破啦,就像气球打爆了一样!例子:上次小李采血就太用力了,结果标本溶血了,多糟糕呀!2. 选择采血器具得慎重呀!不能随随便便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选质量好的,就像挑衣服得挑舒服的一样!例子:小王那次图便宜用了质量差的采血针,结果标本溶血啦,多后悔呀!3. 抗凝管的使用可大有讲究呢!一定要按要求来,不能乱搞一通呀,不然就像打乱仗一样,肯定不行滴!例子:记得有回小张没搞清楚就乱用抗凝管,结果标本溶血,哎呀呀!4. 血液注入容器可要温柔点哟!不能猛冲进去呀,像对待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不然真会出岔子咧!例子:那次小刘可粗鲁了,血猛地一灌,标本溶血咯!5. 摇晃抗凝管也别太疯狂啦!轻轻的就好啦,就像哄宝宝睡觉一样,过头就不妙咯!例子:有个同事用力摇晃抗凝管,坏啦,溶血啦!6. 运输标本得小心呀小心!别磕着碰着啦,这可不比送快递,得万分小心呀,像捧着宝贝似的!例子:有次运输不小心,标本溶血,那真叫一个郁闷呐!7. 存放标本的环境也很重要哇!温度啥的要合适呀,不能太任性啦,就像人住的地方一样得舒适呀!例子:之前有人把标本放在不合适的地方,哎呀,溶血啦!8. 处理标本的时候可得专心呀!别三心二意的,像对待重要考试一样认真对待,不然悲剧就来啦!例子:那次小赵一边聊天一边处理,这下可好,标本溶血了吧!9. 每个人都要把这些注意事项牢记心中哇!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这是关乎准确性的大事呀!都给我重视起来呀!例子:想想如果因为标本溶血导致结果不准确,那得多糟糕呀,所以一定一定要注意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预防标本溶血真的太重要啦,大家千万不能马虎对待,每个环节都得严格把控呀!。
预防血标本溶血的注意事项
嘿呀!说起预防血标本溶血的注意事项,这可真是太重要啦!
首先呢,1. 采血的器具得选对呀!哎呀呀,要是使用了质量不过关或者不合适的注射器、针头啥的,那可就容易出问题啦!比如说针头太细、注射器有裂缝,这都会增加溶血的风险呢!
2. 采血的部位也有讲究哇!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扎针呀。
一般来说,像肘正中静脉这样比较粗大、容易固定的部位是比较好的选择哟。
要是在有炎症、水肿或者瘢痕的地方采血,那可就糟糕啦!
3. 采血的手法也很关键呢!进针的时候要稳准,不能来回穿刺,哇,不然就会损伤组织和血管,导致溶血哟!
4. 止血带的使用要恰当呀!哎呀呀,不能绑太紧太久,不然会造成局部淤血,增加溶血的可能性呢!一般绑个1 分钟左右就得松开啦。
5. 血液注入试管的时候也要小心哟!不能用力过猛,速度太快,不然血液冲击试管壁,也容易溶血呢!
6. 采完血之后,要及时摇匀抗凝管里的血液,但也不能太剧烈啦,嘿,不然也可能溶血哦!
7. 还有哇,采集的血液量也要符合要求呢。
太多或者太少都不好,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甚至导致溶血呀!
8. 采集和运输血液的过程中,要避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哎呀呀,这也会对血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溶血哟!
总之呢,预防血标本溶血的注意事项可真不少哇!每一个环节都
要小心谨慎,这样才能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为准确的检测结果打下坚实的基础呀!大家可一定要记住这些要点呢!。
静脉采血时,怎样才能避免溶血临床检验结果是否可靠,除了检验仪器和设备,以及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外,主要取决于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包括病人的准备、标本收集、运送、分析前处理、分析过程、结果计算、报告书写等全过程。
这中间,除了过失误差外,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是生理学变异及分析变异(即误差)。
而正确的收集标本就是为了排除引起生理学变异的种种因素。
A、影响机体生理指标的主要因素。
1、运动:强烈的肌肉运动明显影响体内代谢。
其暂时的变化是血中非酯化脂肪酸迅速下降,继而上升,丙酮酸与乳酸接着升高。
此时受检人员由于呼吸急促,而使二氧化碳压PCO2下降血PH值上升。
持继较长时间的变化是由于肌细胞酶的释放引起血清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AST)、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相继升高。
运动对生理指标的影响与机体平时有无体育训练及有无疾病有关。
故一般在做血液检查时,应该采取晨血,住院病人可在起床前采血。
而在院外,匆忙起床赶到医院门诊采血的病人应至少休息15分钟后再抽血。
2、紧张与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和呼吸。
造成非酯化脂肪酸和乳酸升高。
因此,取血标本时,应在患者相对安静和情绪稳定时采取。
3、饮食的影响:早晨空腹采血可以相对避免饮食对某些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化学成分可因饮食量及性质而异。
大量进食后取血检测,可使葡萄糖、钾、碱性磷酸酶及甘油三酯升高。
但酶的测量如转氨酶(ALT)、淀粉酶(AMY)及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ea)、钠(NA+)等项目的测定则不一定要求空腹抽血。
在采取空腹抽血时,如果延长空腹时间,则可使血糖与蛋白质测定结果偏低,而胆红素及脂肪酸等升高。
在做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前三天内,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少于300g/日,否则测得的糖耐量曲线可以升高。
食谱对某些生化指标有一定影响。
如高蛋白的饮食可使血中尿素氮、氨、尿酸偏高,患者喝大量含咖啡的饮料,可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引起血中脂肪酸上升。
2014.01临床经验103随着临床检验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更倾向于各种辅助检查,检验作为指导临床的关键步骤,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而要获得最能反映病情的真实结果首要一点就是需要有合格的检验标本。
但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合格标本,比如最常见的标本溶血——它是指红细胞在体外破裂,大量细胞内的组分释放进入血清或血浆,导致测试样本出现特有的红色增加,使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标本产生溶血的原因,溶血对多种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溶血产生有一定的研究与体会,现总结如下:1 标本溶血的原因(1)标本采集中的操作不当:1)抽血时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2)穿刺点的消毒液未干就进行静脉穿刺;3)采血时进针不准,使针尖在静脉中反复刺探,造成血肿或血样溶血;4)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注入速度过快;5)血量相对于试管内的添加剂量明显不足;6)血液与添加剂混匀时用力过猛。
7)静脉不清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2)标本运送不规范:1)运送血液标本时动作过大,振荡剧烈;2)运送时温度控制不当,过高或过低;3)运送血液标本路程远导致长时间振荡。
(3)标本分离操作不当:1)离心时提速过快;2)血标本离心前采用他物剥离血块;有文献报道因分离操作不当导致标本溶血占41.2%。
[1、2](4)标本保存不恰当:1)标本采集完成后未经离心马上存入4--8℃冰箱;2)标本存放于冰箱冰冻室内;3)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2 标本溶血的影响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3]。
据金建娟等报道[4],该院一年内的急诊生化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81例,其中溶血标本21例,占25.9%,主要是浅谈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周玲珠 沈海明浙江省桐乡市康复医院检验科 浙江省桐乡市 314500【摘 要】标本溶血是指血液在采集、运送、保管和分离过程中,因红细胞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组分释放到血清或血浆中,导致血清中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临床的诊断,甚至出现误诊等严重后果,因此标本溶血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真空静脉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真空静脉采血器又称自动定量静脉采血器,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的采血产品,种类多样,适用于血液标本的采集及检验。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真空静脉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
知识,欢迎阅读。
1 临床资料
门诊采集的血标本950 份,溶血标本19 份,溶血率为2%。
溶血
原因:采血技术欠佳6 例占32%,穿刺抽血困难9 例,占47%,容器不
合格3 例占16%,采血管使用不当4 例占21%,饮食2 例占11%。
采取预防措施后门诊采集的血标本1 050 份,溶血标本2 份,溶
血率为0.2%。
溶血原因为患者血管塌陷,不充盈所致。
2 真空静脉采血器的原理
真空静脉采血法采血是全封闭的,真空采血管预制了准确的真空量,采血时自动将血液吸入试管,具有自动定量、安全可靠,高效方便的优点。
其真空度准确设定的实际采血量误差值为±5%,误差
主要来源于血液黏度变化及试管内径的微细差别[1]。
3 溶血原因
3.1 采血技术欠佳采血过程中静脉穿刺处消毒液(如碘伏或酒精) 未干即开始采血,可发生溶血;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确,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采血过程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或过紧,从而干扰血流速度和流向,破坏体液和血细胞间的平衡,造成局部血液浓缩或激活凝血系统,造成标本溶血;如止血带系在伤口、结痂、伤痕处均可造成标本溶血。
3.2 穿刺抽血困难患者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弹性差,静脉充盈不良,静脉塌陷,管腔变小,使血液流入负压管内缓慢,采血时间。
1、对于需要采血的患者在前一晚进行常规健康指导,嘱病人在晚上10点后尽量不吃,、少饮水,清晨空腹采血。
2、注意保持病室温度不宜过低,在冬天时采血之前可给患者在即将采血的部位热敷,外周静脉采血困难可考虑经股静脉穿刺采血。
3、对于血液粘稠患者采血时应选用合适的针头,21号20号都可以,穿刺失败及时更换针头,,采血时间一定要短,不要超过3分钟,采血后立即注入抗凝管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及早送到检验科,避免时间过长出现凝血。
4、为血管有损害和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采血时,扎止血带尽量不超过1分钟,不要过分用力拍打穿刺部位,穿刺成功后及时松开止血带。
5、血液抽取后及时注入试管内,注意在注入的时候应该紧贴试管壁缓慢注入,防止混进泡沫,若使用真空采血装置,应遵守真空静脉采血先采血清管后采抗凝管的采血顺序,采血完毕后,缓慢轻摇试管8次以上,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匀。
临床生化检验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医学检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有效的检验结果,帮助医生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科学依据。
溶血是医学生化检验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给临床诊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现就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送检生化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抽血送检的3405例生化血样标本,发生溶血63例,溶血率为1.85%。
发生溶血主要有穿刺困难、操作不当、采血器具不合格、保存和运送不当、分离血清操作不当、溶血性疾病等六大因素。
2 标本溶血原因分析2.1 穿刺困难导致溶血由于穿刺困难导致溶血的18例,占28.6%。
肥胖、新生儿或低血容量患者因静脉血管不明显或静脉充盈不佳,导致操作者抽血时操作时间过长、施压过久、进针定位不准或多次在静脉中穿刺,容易干扰血液流动速度和血流方向,破坏体液与血细胞间的平衡,引起采集部位血肿和血标本溶血。
2.2 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的16例,占25.4%。
主要是新的没经验的护士或实习护士在采集标本时,穿刺部位的消毒液未干就急于采血,而消毒液有很强的溶血特性,直接引起标本溶血。
2.3 采血器具不合格导致溶血由于采血器具不合格导致溶血的4例,占6.3%。
主要原因是采血器具质量不合格,存在污染物(水性、酸性或碱性物质)、负压过大使得血流速度过快,另外,采血针头口径过小也会容易发生溶血。
2.4 保存和运送不当导致溶血由于保存和运送不当导致溶血的6例,占9.5%。
采集标本后,由于送检不及时,把标本存放在环境温度不合适的的地方(过冷或过热),或者在送检时发生剧烈振荡,容易引发标本溶血。
2.5 分离血清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由于分离血清时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的共11例,占17.5%。
主要原因是检验人员接到标本后,急于离心,用竹签过于用力搅拌标本,或者在离心时速度过快,导致红细胞过度挤压、破碎而发生溶血。
预防标本溶血注意事项
以下是 7 条关于预防标本溶血注意事项:
1. 嘿,采血的时候可别太粗暴啦!就像对待宝贝一样轻柔点,不然很容易溶血的呀。
比如说,你想想看,要是你像对待仇人一样对待那根血管,拼命地扎,那标本能不溶血吗?所以呀,一定要轻手轻脚的哦!
2. 呀,送标本可别着急忙慌的呀!就跟护送重要宝贝似的稳稳当当才行。
你看,如果把标本晃来晃去,那不是相当于在折腾它吗,它能不溶血么?记住啦哈!
3. 哇塞,抗凝剂可别加错啦!就好比做菜放盐,得恰到好处呀。
要是加错了或者加少了,那不就糟糕啦?比如说把给肝素标本加的抗凝剂加到了别的标本里,那不是大错误嘛,千万要小心呀!
4. 哎呀呀,储存标本的条件可得注意好呀!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这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得精心呢。
你说要是把标本放在大太阳下晒或者放在冰天雪地里冻,它能不溶血么?好好对待它们哟!
5. 嘿哟,标本的采集时间也有讲究的呀!不能想啥时候采就啥时候采。
这就好像约会一样,得选对时间呀。
不然,不合适的时间采出来的标本,很容易溶血呢,可别乱来呀!
6. 哇,使用器材一定要正规呀!不能随便拿个东西就凑合。
这就跟战士上战场得有好武器一样。
如果用了质量差的器材,那不是给标本溶血制造机会嘛,千万别这样干呀!
7. 哎,大家都得重视起来呀!标本溶血可不是小事情呀。
想想病人等着准确的结果呢,我们可不能因为一点疏忽就让标本溶血了呀。
所以呀,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这真的很重要!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预防标本溶血,人人有责,每个细节都要做到最好!。
标本避免溶血的措施引言在进行临床实验室检验时,准确的标本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其中,溶血是常见的标本处理错误,会对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为了避免标本溶血,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标本避免溶血的措施,以帮助实验室人员进行正确的标本处理。
1. 标本采集技巧在标本采集过程中,正确的技巧可以有效地降低标本溶血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标本采集技巧:•选择适当的采血针头:选择合适直径的采血针头,避免使用过大或过小的针头,以防止血细胞破裂。
•快速且轻柔的采血:采血应迅速、轻柔,减少对血细胞的机械刺激。
•避免过度拧转管采血:在采血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拧转采血管,以防血细胞被过度破坏。
2. 适当的标本处理在标本采集完毕后,适当的标本处理是避免溶血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本处理措施:•避免剧烈摇晃:在标本采集后,避免剧烈晃动或颠簸标本。
标本应以平稳的方式转运到实验室。
•避免过度离心:离心操作时,应遵循正确的离心参数。
过高的离心速度和时间可能导致溶血。
•避免过滤:避免使用过滤器处理标本,因为过滤器会引起机械溶血。
•避免冷冻-解冻循环:避免反复冷冻和解冻标本,因为这可能会导致细胞溶血。
3. 适宜的标本容器和抗凝剂选择适宜的标本容器和抗凝剂的选择也是避免溶血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建议:•选择适宜的试管:应选择有效抵抗机械刺激的试管。
聚乙烯或硅胶包覆的试管可缓解机械溶血。
•避免过度填充:过度填充试管可能导致血细胞被挤压而破裂。
在采血时应注意控制试管内血液的容量。
•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抗凝剂。
例如,某些项目可能需要使用EDTA抗凝剂来避免凝血,而其他项目可能需要使用肝素。
4. 储存和运输的注意事项•适当的温度:标本的储存和运输应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
大多数标本需要在2-8摄氏度下储存。
冷冻或冷藏标本应在正确的温度下储存。
•避免震动和振荡:储存和运输标本时,应尽量避免震动和振荡,以防止血细胞被过度破坏。
静脉采血时预防标本溶血的注意事项
**1. 避免过度挤压**
在静脉采血时,过度挤压穿刺部位可能导致红细胞破裂,从而引发溶血。
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轻轻按摩采血部位,并确保采血针头固定稳定。
**2. 正确使用采血器具**
确保采血器具的清洁与干燥,避免使用已破损或不干净的针头、试管等。
同时,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正确使用采血器具。
**3. 避免剧烈摇动**
在血液样本采集后,应避免剧烈摇动或震荡,以免红细胞破裂导致溶血。
应将血液样本轻轻放置或缓慢旋转。
**4. 尽快送检**
血液样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以减少因长时间放置而发生溶血的可能性。
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样本妥善保存于适当的温度和环境中。
**5. 遵循正确的采血流程**
严格按照正确的采血流程进行操作,确保采血步骤的准确无误,以降低溶血的风险。
**6. 注意采血部位**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选择肘部静脉。
避免在炎症、创伤或疤痕部位进行采血,这些区域可能增加溶血的风险。
**7. 防止样本受热**
采得血液样本后应避免受热,防止温度过高导致红细胞破裂。
在进行
实验室处理或存放时,确保温度适宜且稳定。
**8. 仔细核对样本**
在处理和送检血液样本前,仔细核对样本的标识、来源和采集时间等信息,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问题发生。
防止血标本溶血的措施血液标本是临床检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由于多种原因,血标本可能会发生溶血现象,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影响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因此,在采集、处理和运输血标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措施,以防止血标本溶血。
一、采集过程中的措施1.选择适当的采血针头采血针头的直径、长度和角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血标本的质量。
一般来说,采用细针头、短针头和较小的角度可以减少血管损伤和血细胞破坏,降低血标本溶血的风险。
2.正确选择采血部位不同部位的血管结构和血流速度不同,因此采血部位的选择也会影响血标本的质量。
一般来说,选择较大的静脉,如肘窝部和手背部,可以减少血管损伤和血细胞破坏,降低血标本溶血的风险。
3.避免过度采血采血过多会导致血细胞破坏和血标本稀释,增加血标本溶血的风险。
因此,在采血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采血量,以避免过度采血。
二、处理过程中的措施1.避免过度颠倒和振荡在采集血标本后,需要进行轻轻颠倒和振荡,以混合血液和抗凝剂。
但过度颠倒和振荡会破坏血细胞,导致血标本溶血。
因此,在颠倒和振荡过程中需要注意轻柔、均匀,避免过度。
2.避免长时间放置和高温长时间放置和高温环境会导致血标本中的细胞和蛋白质分解,增加血标本溶血的风险。
因此,在采集后需要尽快处理血标本,避免长时间放置和高温环境。
3.避免过度离心离心是将血液分离成血清和血细胞的过程,但过度离心会破坏血细胞,导致血标本溶血。
因此,在离心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离心速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离心。
三、运输过程中的措施1.选择适当的运输容器运输容器的大小、材质和密封性等因素都会影响血标本的质量。
一般来说,选择适当大小、材质优良、密封性良好的运输容器可以保护血标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降低血标本溶血的风险。
2.避免震动和碰撞在运输过程中,血标本容易受到震动和碰撞,导致血细胞破坏和血标本溶血。
因此,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轻装轻卸、平稳运输,避免震动和碰撞。
3.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或过低会破坏血细胞和蛋白质,导致血标本溶血。
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近年来,机采血小板的采集成了血站成分制备中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为了及时满足临床病人的需要又不致血小板因为效期短而报废,对于血小板的供应,我站基本上是采取临床病人预约后采集,机采科接到预约单,及时通知献血员,进行采前抽样初筛,但所抽取的样本时有溶血现象的发生,给检验科的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通过近两年的观察分析和反复实践,总结了血标本溶血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为检验科提供了合格的血标本。
现将2009.1.1-2010.12.31的溶血标本情况统计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采集标本使用的器具与设备一次性使用自动定量静脉采血管5ml、2ml,一次性使用静脉血样采集针,0.5%合力碘,TDZ4-WS台式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长沙湘智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
1.2方法皮肤消毒后,将双向采血针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刺穿采血管,采血完毕,将血样做完初筛项目后送检验科。
2 结果(表1)表1 血标本溶血原因情况分析表1示,09年血标本溶血原因因器具不合格引起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因为血管情况不是太好,比如有血管太细,血液循环不好,选择血管不当,静脉穿刺技术不好,止血带扎得时间过紧过长,过度拍打血管,采血管内的负压过高或过低造成的等等。
再就是未及时混匀抗凝剂试管,消毒剂未待干就进行穿刺等操作原因引起的血标本溶血。
还有些不明原因的血标本溶血需要我们提出并进一步分析讨论,并采取有效方法给检验科留取合格的血标本。
2011年经过我们近一年的规范和防范,出现4例不明原因的标本溶血,溶血标本所占比例由09年的4.62%下降至010年的0.19%,防范效果好。
3 讨论通过我们近两年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发现,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器具质量不合格外,更多的是我们操作过程中,在选择血管方面不够仔细,操作不规范如未及时混匀抗凝管,消毒剂未干就进行穿刺等等。
3.1血标本溶血原因3.1.1穿刺困难和采血操作不当①献血者血管太细,静脉充盈不良,血管弹性差致穿刺困难,使采血时间延长,部分血液凝固,使红细胞机械性破坏,造成溶血[1]。
防止血标本溶血的方法
抽血检查是医疗中常见的重要手段,但要是血标本溶血了,那可就麻烦啦!那怎么防止血标本溶血呢?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你知道吗,就像保护一件珍贵的宝贝一样,我们得小心翼翼地对待血标本。
选择合适的采血器具就像是给宝贝找个舒适的家,质量不好的器具可不行哦,那不是自找麻烦嘛!
采血的时候,动作要轻柔得像微风拂过花朵,可别粗鲁得像狂风暴雨呀!如果用力过猛,不就像摇晃汽水一样,血液不就“生气”地溶血啦!护士们的技术可得精湛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还有啊,止血带也不能绑太久,你想想,要是把你的胳膊勒得紧紧的时间太长,那血液不也难受得要“造反”嘛!这就好比让你一直憋着气,你能好受吗?所以要把握好时间,该松就松,别舍不得。
采集后的处理也很关键呢!就像对待刚刚做好的美食,要轻拿轻放。
运输过程中不能晃来晃去,不然血液也会“晕船”溶血的呀!
想想看,如果因为这些细节没做好而导致血标本溶血,那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那多可惜呀!这不就像盖房子,好不容易盖起来了,结果因为一点小疏忽就塌了,多让人懊恼啊!
我们都希望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吧,那就得从每一个环节把好关。
护士们要细心再细心,认真再认真,把每一份血标本都当成宝贝一样呵护。
总之,防止血标本溶血可不是一件小事,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可靠的检查结果,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呀!这难道不是至关重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