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2_宁波_江北区核心CBH区域发展战略概念分析 (草案)
- 格式:ppt
- 大小:6.05 MB
- 文档页数:21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2.09•【字号】甬政办发[2010]29号•【施行日期】2010.0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甬政办发[2010]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宁波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一0年二月九日宁波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是党的十七大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暴发背景下编制的重要规划。
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形势新要求,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创改革开放新优势,努力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根据国家、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宁波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宁波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出发,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有机结合起来;与市委、市政府已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与已有的规划做好有效衔接,以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宽裕的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规划统筹谋划一批具有长远战略影响、事关宁波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基地、重点开发区域,力求使“十二五”规划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富有时代特征、体现宁波特色,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再创宁波发展新优势。
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概况一、区位概况江北区位于宁波市区西北部,西与余姚市接壤,东北与镇海区相连,北接慈溪市,南与鄞州区隔江相望。
现辖白沙、孔浦、文教、中马4个街道委员会,慈城、洪塘、庄桥、甬江4镇。
二、自然概况江北区地处平原,北部靠山,整体地形北高南低,地势较为平坦,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江北区属亚热带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年无霜期超过30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江北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其表部为人工填土或耕植层,湖沼积层厚2-3米,局部有泥炭层分布,允许地基承载为5-7吨/平方米;海积区粘土层1.5米,饱和软塑,允许地基承载为2-3吨/平方米,湖海相亚粘土层厚2米左右,允许地基承载力5-6吨/平方米;海湖亚粘土层厚10米左右,允许地基承载力7-9吨/平方米;冲糊相亚粘土层厚4米左右,允许地基承载力30-40吨/平方米,是较好的持力层。
埋深约50-80米的冲—洪积砂或圆砾夹粘性土层,坡—洪积土夹碎石及其下部基岩,为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最理想持力层。
三、社会经济概况江北区东临甬江,南濒姚江,西北背依山林屏嶂,拥有适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山水资源和自然环境,城市发展的空间余地较大;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现状都市型农业的优势,全区总面积208.7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地区面积7.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5%,郊区面积201.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6.5%。
2001年末,江北区总人口2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7万人,占总人口的39.5%,非农业人口13.60万人,占总人口的60.5%。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江北区发展比较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优化。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92亿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5年增加了1.87倍;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90元/人,比1995年的6780元/人增加了1.49倍。
宁波市江北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宁波市江北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章打造都市经济强区,构建生态文化大区 3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3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2 第二章深化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 17一、功能定位 17二、总体空间布局 20三、重点规划建设区块 21 第三章构建宁波市航运物流中心 32一、发展现代航运物流产业 33二、建设物流产业集聚园区 34三、提升物流业与物流企业 35四、构筑物流运输平台和信息平台 36五、完善物流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37 第四章打造宁波市休闲商务中心 38一、发展楼宇经济与总部经济 39二、培育生产性中介服务业 40三、集聚提升优势商贸流通业 42四、提升城市商务休闲功能 43 第五章建设生态居住示范区 45一、推进房地产开发 45二、完善社区服务业 47三、推动便民服务 48四、提升公共服务业 49 第六章提升科教文化旅游区 51一、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51二、培育文化体育服务产业 55三、推动科技服务业 57四、提升教育服务业 58 第七章、完善政策措施,保障规划实施 60一、统一思想认识,完善组织领导 60二、完善政策保障,优化发展环境 61三、挖掘现有资源,加快区块推出 63四、重视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层次 63五、深化相关配套,强化项目带动 64六、集聚人力资源,建设人才高地 64第一章打造都市经济强区,构建生态文化大区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现实基础“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水平标志的服务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以来,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高于同期GDP平均增幅0.55个百分点,而且增速逐年加快。
江北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9亿元,占GDP的50.2%,比高出近16个百分点,比重不断加大。
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其对财政、就业等的贡献不断增大。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宁波市优势总部基地(首批)的通知
正文:
----------------------------------------------------------------------------------------------------------------------------------------------------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宁波市优势总部基地(首批)的通知
(甬政办发〔2011〕21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加快形成总部经济的规模效应,引导区域合作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10〕91号)精神,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依据《宁波市优势总部基地评选办法(试行)》,对各地初审推荐的宁波市优势总部基地进行综合考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认定的8家宁波市优势总部基地(首批)名单公布如下:
1.宁波南部商务区
2.北岸财富航运物流总部基地
3.和丰创意广场
4.天一商业商务中心
5.高新区总部基地
6.慈溪市文化商务区总部基地
7.创新128产业园
8.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结束——。
宁波市江北姚江新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姚江新区成为了宁波市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作为宁波市的子区,姚江新区不仅是宁波市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宁波市的城市发展的方向之一、在这背后,宁波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旨在提升姚江新区的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首先,宁波市政府对姚江新区进行了区域发展的概念规划。
根据规划,姚江新区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生活业态。
这不仅能够提升姚江新区的经济实力,也能够满足居民对于更好的生活品质的需求。
在规划中,姚江新区将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企业和创新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同时,姚江新区还将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宁波市政府还对姚江新区进行了城市设计,旨在提升新区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
首先,姚江新区将进行交通规划与设计,提升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和流畅性。
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进驻姚江新区,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姚江新区还将进行建筑规划和设计,注重建筑的风格与功能的统一性和美观性。
规划中强调要加强公共空间和绿地的建设,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姚江新区还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优化城市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
除了以上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宁波市政府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目标和指标。
首先,希望在规划期限内,姚江新区实现经济总量、居民收入和城市人口的稳定增长。
其次,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升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还要加强对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吸引力。
最后,希望姚江新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
总之,宁波市江北姚江新区的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旨在提升新区的经济实力、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
通过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生活业态,引进先进企业和创新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江北西区规划和三江口相距约6公里的江北西区未来将成为综合性城市新区和中心城的西北门户。
江北西区总面积36.9平方公里,西起绕城高速公路,东、北至萧甬铁路,南临余姚江,包括洪塘街道和部分庄桥街道土地。
区域规划功能有行政办公、商业商务、居住、工业、休闲文化和体育等,到2020年人口将由现在的2.4万人增加至6万到9万人,远期达到20万人。
规划对区域做了这样的布局:江北西区行政办公中心位于余姚江北岸、江北大道西侧。
商业文化中心位于洪裘公路南端,与梁祝公园隔江相望。
原北外环路和余姚江分别是片区的空间发展轴和自然人文景观复合轴。
片区除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和洪塘东两个工业组团及一个体育组团外,还有裘市和邵家渡、洪塘、谢家3个居住组团。
其中,邵家渡远期拟建设高档生态住宅区。
江北西区的市级商业金融用地位于原北外环路以北、前洋立交以东。
文化娱乐用地在洪裘公路以东、原北外环路以南、云飞路以北。
医疗卫生用地在云飞路南侧、机场路东侧和裘市村南侧、甬金高速连接线西侧。
沿余姚江开放滨水生态廊、沿3条南北向主要河道的带状绿地和沿次干河道、快速路、主干道的绿地组成了片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绿地面积680多公顷。
规划还将扩建至诚学校和现有中、小学,新建江北职业技术学校和6所中学、8所小学。
根据规划,江北西区今后5年主要考虑江北区政府迁建、商业设施和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建设、洪塘经济适用房建设、已出让和拟出让地块房产开发及部分旧村改造等。
鄞州新城区受宁波市“南居北工”战略影响,该规划区将成为宁波市最重要的居住新区之一,定位为宁波市中心城区三江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鄞州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力求使之辐射和服务于整个中心城市。
新城区位于宁波市南侧,距离中心不到2公里,近、中期范围包括下应、石碶、钟公庙3个街道管辖区,面积33平方公里;远期西到机场路,南到绕城高速公路,东到甬金铁路,北到杭州高速公路面积80平方公里。
规划2010年常住人口达到20万,基本形成现代化中心城区雏形,成为一个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的国内一流中等城市,充分发挥其宁波城市副中心的优势。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宁波市江北区及其甬江街道等4个街道(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3.01•【字号】浙政函〔2018〕28号•【施行日期】2018.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土地资源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宁波市江北区及其甬江街道等4个街道(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浙政函〔2018〕28号宁波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要求审批宁波市江北区及其甬江等4个街道(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4调整完善版)的请示》(甬政〔2018〕3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调整完善后的宁波市江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甬江街道、庄桥街道、洪塘街道、慈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上均为2006—2020年、2014调整完善版,以下简称各《总体规划》)。
二、宁波市江北区必须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
到2020年,宁波市江北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734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747公顷,标准农田面积不少于2153公顷。
三、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原则同意到2020年宁波市江北区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0140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360公顷以内。
其中,报省政府审批的规划范围为135.86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范围为13.43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04公顷以内,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933公顷以内。
四、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宁波市江北区土地利用要以调整、改造、挖潜为主,建设用地扩展应优先利用闲置地、空闲地及未利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探索以增量撬动存量新机制。
到2020年,宁波市江北区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40平方米以内,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控制在12平方米以内。
宁波市江北核心区(JB01)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文件01、总则1.1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深化《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进一步协调、整合江北核心区现有的各类规划,进而指导下阶段的规划和管理,使本区的建设更为切合“中提升”发展战略的有关要求,达到完善城市核心区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中心集聚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的目的。
1.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2)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4)《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10;(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6)《宁波市江北核心区及甬江东岸详细规划》;(7)各类专项(专业)规划;(8)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的其它法律法规;(9)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宁波市江北核心区位于城市中心,东、南、西以甬江、余姚江为界,北至通途路,规划面积约为2.7平方公里。
1.4规划期限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保持一致,规划基准年为2006年。
1.5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图纸、图则四部分。
经批准后的文本、图则,应作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和指导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
1.6法律效力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技术管理文件中相关规划内容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
02、功能定位、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2.1功能定位通过对现状、区位、历史、城市CBD功能组成和原有规划的分析,规划将本区定位为宁波城市核心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展现东方商埠历史韵味和创新特色的标志地段。
具体功能策略:以总部办公辐射带动,以历史文化凸现特色,以商业娱乐彰显活力,以宜居环境集聚人气,以生态绿化提升品质。
宁波“十二五”规划纲要:打造国际强港智慧城市明确收入差距控制目标2011年02月23日 08:09:4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浙江在线02月23日讯纲要草案:要清醒地看到,宁波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统筹任务繁重,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改革攻坚更为艰巨。
未来5年,“宁波号”将驶向何方?近600万市民搭乘的这辆快速、平稳动车,将疾驰出怎样的辉煌路径?昨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亮相。
科学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牢固。
围绕这个总目标,长达2万多字的万字《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多达8项的具体目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打造国际强港,构筑现代都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快速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亮点1基尼系数写入规划,让市民的生活更有品质文本: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有效遏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到2015年全市基尼系数为0.3左右。
解读: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资处处长刘卫成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综合考察居民内部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0.2~0.3属于收入差距比较平均,0.4是警戒点),它被写入“十二五”规划,体现对低收入群体的更多关注。
收入分配影响贫富差距。
目前在工资收入分配方面的总原则是“限高提低”,也就是限制垄断行业、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最低工资。
我们将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宁波已建工会的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也就是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工资谈判。
亮点2打造国际强港海洋经济迎来历史机遇文本:加快“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战略性转变,努力建设浙江省国家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
宁波江北规划2010第一篇:宁波江北规划2010一、江北区生态建设规划确定创建“一心一轴三区”生态产业体系江北区将以地处杭州湾大通道出口的优势为依托,实施高效、集约化的城市产业战略,力争到2020年形成“一心一轴三区”为格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根据规划,“一心”即以城区中马、白沙、文教、孔浦四大街道为主体,包括甬江街道等部分地区构成的江北产业中心。
该区域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生产配套的服务业,完善城区房地产、餐饮零售、旅游、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服务业。
“一轴”即由庄桥街道、洪塘街道、慈城镇中心三点形成的轴线。
以庄桥街道为中心的平原地区,重点发展冶金、机电、橡塑加工等行业;以洪塘街道为主体建成都市型农业生产基地;以慈城镇古城区为中心发展旅游和配套服务业。
“三区”即都市型农业产业发展区,指洪塘都市型农业产业中心,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经济林果种植业、蔬菜花卉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及旅游业;生态型工业集中区,指宁波城市工业功能区和江北区投资创业中心,重点发展江北区生态工业;生态型旅游发展区,指慈城镇古城区与保国寺及周围山林,主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服务业、经济林果种植业和特色蔬菜种植业。
二、板块规划“十五”期间,江北区综合经济连续保持快速增长,城乡一体化进程高速推进,都市工业蓬勃发展,已形成冶金、通用设备、机电为主的产业格局。
随着杭州湾大桥即将飞架南北,江北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宁波接轨上海的重要窗口。
“十一五”期间,江北区将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实施“优二进三”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都市工业集聚区、港桥经济服务区、生态居住示范区、文化旅游休闲区”,实现“打造都市经济强区,构建生态文化大区”的宏伟目标。
在功能定位、区划和产业布局的总体格局中,七个区域将是“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块,即:滨水核心区块,新三江口区块,江北新区区块,都市工业集聚区块,大桥接点门户区块,生态文化旅游区块,北高教园区(江北区块)。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4月目录前言 (1)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 (2)(一)发展基础 (2)(二)重大意义 (4)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5)(二)战略定位 (6)(三)基本原则 (7)(四)发展目标 (8)三、优化海洋经济功能布局 (9)(一)打造一个核心区 (10)(二)加快推进“两带”建设 (10)(三)重点建设十大产业集聚区 (11)(四)科学开发利用十岛 (14)四、发展“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15)(一)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15)(二)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 (17)(三)强化金融和信息支撑 (18)五、择优发展临港大工业 (20)(一)明确临港工业发展原则 (20)(二)合理发展临港工业重点行业 (20)(三)推进临港工业集约化发展 (23)(四)提高临港工业生态化发展水平 (23)六、建设新兴海洋产业基地 (24)(一)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24)(二)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 (26)(三)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27)七、完善海洋基础设施网络 (28)(一)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 (28)(二)健全水资源保障网络 (29)(三)健全高效能源保障网 (30)(四)构建智慧海洋信息网 (31)(五)完善海洋防灾减灾网 (31)八、推进海岛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 (32)(一)推进海岛资源科学开发 (32)(二)加强海岛资源的有效保护 (33)九、构建海洋科教文化创新体系 (34)(一)加强涉海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 (34)(二)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平台 (35)(三)引导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36)(四)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36)十、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37)(一)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 (37)(二)加强海洋污染综合防治 (37)(三)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和修复 (38)(四)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 (38)十一、建设象山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 (39)(一)推进南田(高塘)新区建设 (39)(二)推进石浦对台经贸综合试验区建设 (41)(三)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示范区建设 (42)(四)推进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建设 (43)(五)推进岛屿开发开放 (44)十二、建立海洋经济综合开发长效机制 (45)(一)建立健全海洋开发投入体制 (45)(二)建立健全海洋开发政策扶持机制 (45)(三)建立健全海洋开发开放机制 (46)(四)建立健全用海用地管理体制 (47)十三、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47)(一)完善组织领导 (47)(二)强化综合管理 (48)(三)创新体制机制 (49)(四)完善推进机制 (49)附表 (51)附图 (56)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前言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开启蓝色新引擎——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解读发布时间:2011-10-23信息来源: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谁抢占了海洋经济的先机,谁就得到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宁波因海而得名,因海而发展,因海而繁荣,作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域,宁波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发展上具有特殊的优势。
“十二五”期间,宁波将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统筹“两个一万平方公里”,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性转变。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科技贡献率在80%左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40%左右。
借助这个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宁波将开启一个全新的蓝色新纪元。
空间布局:“一核两带十区十岛”“十二五”期间,宁波将坚持海陆联动、协调发展,遵循海洋经济自然属性和发展规律,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形成重要海域基本功能区,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十区十岛”空间功能布局框架。
A:一核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区及其依托的海域和城市为核心区,具体包括穿山半岛、梅山保税港区以及中心城区。
发展重点:建设“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加强金融和信息系统支撑,择优发展临港大工业,力争发展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
B:两带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主的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以象山港、大目洋和三门湾及其附近区域为主的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是宁波新型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
发展重点: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要统筹规划建设沿海中心城市、卫星城市、中心镇和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科学开发深水岸线资源。
响应时代召唤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黄志明【摘要】中共宁波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发挥港口龙头作用,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
这对于宁波构筑新的发展平台、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期刊名称】《宁波通讯》【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召唤;经济增长极;《报告》;代表大会;龙头作用;竞争优势【作者】黄志明【作者单位】宁波市社科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中共宁波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发挥港口龙头作用,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
这对于宁波构筑新的发展平台、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我的理解来看,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海洋经济是宁波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重点。
当前,宁波正面临着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来引领新一轮的发展。
海洋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在海洋资源利用,还是海洋空间开拓方面,都蕴含了巨大的潜力。
通过大力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将成为带动宁波发展新的增长极。
根据规划目标,2015年宁波市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2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在25%左右。
另一层是在宁波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港口龙头作用。
近年来,中央从北到南布局了10多个沿海开发区域。
去年,国务院又先后批复了山东、浙江、广东等地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
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已进入全面布局、加速发展阶段。
相对于沿海其他城市,宁波拥有港口、市场、产业、区位和政策等自己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港口,在港口生产规模、集装箱运输、港口运作管理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
据统计,2011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已达4.3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451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跃升至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世界港口第六位;月均航班达1300班,与1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