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体制
- 格式:ppt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12
温总理在今年《求是》第14期上,发表重要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给IT信产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为什么在《求是》上发表?“求”追求、探究;“是”,真也。
《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
但是许多人士乃至业内公众、业内专家,都说总理说的是真话,但也是被大家说了无数次的话,至今也没搞清楚广电发展的最大障碍到底是什么?在笔者看来,表面上说的是体制,实质是技术不能适应体制,只有透过现象去看清本质,才是真“求是”。
一、体制是个不变量业内外人士、公众、专家、学者、教授、领导,都众口一词直指,广电的“体制问题”是我国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
我们反问一句凡持此类观点的人,你们认为要什么样的体制才不至于成为我国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大都是目瞪口呆,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
国家的体制是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规划和制定的,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是不可变更的,决不可能朝令夕改。
1、什么是体制?所谓体制,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的总称。
广电系的体制说的直白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也就是行业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而电信系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以工信部为核心集中、垂直的管理体制。
电信的属性:电信是纯企业,是大型国企,是以经营性盈利为目的的唯一性。
所以是一张全囯性的大网,与当地政府毫无关系的严格的分级管理。
各省仅保留纯行政的电管局部门。
广电的属性:广电是党和国家的喉舌,隶属中宣部主管。
所以,一是具有国家垄断性;二是国家负于的宣传职能具有的公益性;三是具有服务获取合理盈利的经营性;这三种属性就决定了广电的地位。
各地都有广电局是政府执能部门,国家广电总局也是双重管理2、不可变的是体制国家在意识形态和信息安全的政治需要是决不会改变,这是国家上层建筑问题,广播电视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宣传工具。
国家需要一个宣传喉舌的舞台,而无论文化产业的舞台、其他产业的舞台或者电信产业的舞台怎么动摇、改革、改变,这个最高意识安全领域的舞台绝不会动摇。
广播电视体制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广播电视体制那些事儿。
你说广播电视体制像不像一个大舞台呀?不同的体制就是不同的舞台规则和风格。
比如说,公共广播电视体制,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共建共享的舞台,它主要靠大家纳税来支撑,目的呢,就是为了给所有人提供丰富多样的节目,不偏向谁,也不亏待谁。
它就像是社区里的大广场,谁都可以来,谁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块儿。
再看看商业广播电视体制,哎呀呀,这可就像是一个热闹的集市!里面充满了各种吆喝声和竞争。
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那可是想尽办法弄出精彩的节目,就为了多赚点广告费呢!就像集市上的商家,拼命展示自己的商品有多好。
还有国有广播电视体制,这就好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一切行动听指挥,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它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往往带有很强的导向性,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呀!那咱老百姓在这些不同体制的广播电视下能得到啥呢?这就好比不同口味的美食,公共体制给咱提供营养均衡的大餐,商业体制给咱送上各种刺激味蕾的小吃,国有体制则给咱端上有意义的正餐。
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选择呀!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些不同的体制,那咱们的广播电视世界该多单调啊!就像每天都只能吃一种菜,那多无趣呀!每种体制都有它的特点和优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竞争,才让我们的广播电视变得丰富多彩。
咱再深入想想,这些体制可不只是影响我们看什么节目这么简单哦!它们还会影响到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呢!公共体制可能更注重教育和文化传承,商业体制可能更能推动娱乐产业的发展,国有体制可能对国家政策的宣传起到关键作用。
这多重要啊!所以说呀,广播电视体制可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咱得好好了解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广播电视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呀!反正我是觉得这挺有意思的,你们说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作者:张娟娟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1期摘要:体制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制度框架,一个合理的制度能够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反之,则会限制该行业的发展壮大。
广播电视体制也是如此。
过去,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有效地帮助了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健康发展。
可是,近些年,虽然社会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的电视体制却从未进行变革,这就导致现有的电视广播体制限制了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广播电视体制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关键词: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关键问题一、我国现阶段广播电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电视台中没有既拥有先进理论知识,又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过去电视台中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偏重专业技术的熟练掌握,然而,这种传统观念使得电视台中的工作人员技能单一。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广播电视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先进的专业的技能,还要具备市场意识、营销观念、经营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等。
显然,过去的电视台选拔的人员无法满足现代的电视台发展需求。
所以,电视台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电视数字化改革的需要,不断地扩展电台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在社会上招聘一些懂得科技管理、项目开发、版权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原有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电视台发展的需要。
2.不合理的电视台资源配置,使得资源浪费情况层出不穷电视台资源浪费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节目雷同性的资源浪费。
这主要是各大电视台为了追求利益,共同抢夺一个电视节目而造成的。
除此之外,各大电视台之间互不理睬,各自占据着一方市场。
通常的情况是,一个电视台无法用自身有限的经费及人力创作出一个吸引观众的节目,也无法购买质量高等却又昂贵的节目。
因此,有些电视台虽然有着大量的节目录像带,但是大多数都是质量低下的带子。
3.电视台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这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电视台内有很多机构职能重叠并且机构内部缺乏先进的管理观念。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
事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自由地出入市场,不能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企业管理意味着经济上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促进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体制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体制都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
我国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因此,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
这也同时决定了宣传和引导舆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
经济上由政府全额拨款,以政治宣传为中心任务,发展规模、办台宗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
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广播电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属性,忽视了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
具体体现: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
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
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应转变其管理广播电视的职能和角色。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王敬松一、/党的喉舌0:广播电视的根本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或者说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些都是经常见之于各种媒体和文件的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政府,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简化地说,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是丝毫不错的。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报刊多有出现,除了原来一般是/地市级0以上、并由本级党委主办的/党报0、/党刊0仍是党的喉舌外,其他的如/子报0、/子刊0,尤其是一般被俗称的/小报0、/小刊0并不完全是党委直接主办的,故不能一概地说报、刊都是党的喉舌。
当然,并非说这些报刊可以拒绝执行甚至反对党提出的宣传政策和方针,只是它们的主办者并非都是一级党委。
在一定意义上讲,被列入党报、党刊行列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并非是随意的事。
广播电视就不同了。
任何一家广播电台、电视台,无论是何层级,都是由政府广播电视部门直接办的,都纳入一级党委的管理之中,从中央到地方的每一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无一例外地被称为党的喉舌。
这种性质反映在多种文件中,如1981年1月,中共中央在有关决定中严肃指出,广播电视/必须无条件地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不允许发表与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
0基于以上性质,我国的广播电视就不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随便发表意见的/中性0平台。
它只能播出体现党的政策、方针、决定、指示、意见等和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节目。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中出现的/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台0等类似于/文责自负0的声明完全不适合我国的广播电视,自然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同时也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自然,广播电视也不是播音员或主持人个人随意表现的舞台,而是党的宣传阵地,是党的舆论工具,要求在这个高度上对待播音主持工作。
/转播0是一个业内反映持久、涉及面很广的问题。
转播是中国广播电视的一个特色,也可以说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个特色。
新中国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作者:黄金良来源:《声屏世界》2009年第11期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涵盖的内容很多。
为了便于叙述和研究,本文将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60年的演变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着重围绕职能配置、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行政监督和效能监察、施政理念即管什么、谁来管、怎样管、管得如何、为谁管等内容,选择最能反映各个阶段特点的重大事件、典型事件加以记述或归纳。
按照上述思路,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60年的演变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七个阶段。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7年,为初创期;从1957年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为健全期;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的10年,为受挫期;从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到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成立前的6年,为恢复期;从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成立,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前的10年,为变革期;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到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的10年,为转型期;从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召开至今,为创新期。
初创期(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党开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为了适应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自1952年开始,我国进行了首次政府机构改革。
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创,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解放区人民广播事业的基础上,适应新中国广播事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完成的。
解放区人民广播事业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其要点除关于广播电台管理和新闻宣传管理的具体规定外,主要有:(一)为适应广播事业日趋扩大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新华总社的口头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领导和管理全国广播事业。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及其改革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及其改革[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的广播电视是我们党、政府和人民的代言,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党和人民的喉舌,它代表了我们党和人民的心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是处在我们党的领导之下,而我们的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那么简而言之,广播电视是我们党的喉舌。
讨论的是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改革。
[关键词]: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一、“党管媒体”:广播电视管理的根本原则作为我党的喉舌,广播电视应该始终处于我党的领导和管理之中。
我党成功取得政权需要的有“枪杆子”和“笔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都要牢牢掌握在我党的手中,“枪杆子”好理解,而“笔杆子”指的是报纸、杂志和广播等其他的舆论宣传的媒介和载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国家的广播电台有政府办、教会办、外国人或团体办及私人所为等方式,根据建国前的一个调查,全国私人电台有近九十座。
这之后中共中央出台的《对新解放城市的原广播电台及其人员的政策的决定》中就很明确的规定:“新中国之广播事业,应归国家经营,禁止私人经营”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发展飞跃的电视媒体也是要在国家的经营之下。
党要始终坚定的掌控、领导管理我国的广播电视等舆论宣传媒介,党也明确的提到了“党管媒体”这个原则,而既然是我党的喉舌,那么“党管媒体”也是必然的选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这中央“三台”是党中央的喉舌,而中央之外的地方各级行政区域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负责宣传地方党委的意见决定等,当然地方广播电视要先执行和宣传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
中共中央宣传部以及各级党委宣传部是广播电视部门的上级领导机关,同时党下达的各项政策方针和决定也是由我党的各宣传部门来宣传贯彻。
我党各级宣传部门的职责范围:一是对于广播电视部门的相关宣传政策方针的制定;二是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宣传工作,比如对重大的活动节日等的宣传工作安排做出相应指示和决定;三是管理干部,作为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领导机关,各级党委宣传部直接管理其下属广电部门的有一定级别的干部。
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探索——以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制播体制为例摘要:各个国家提供给广播电视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在广播电视的发展中就会选择不同的体制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逐渐扩大,现有条件下,我国原先的广播电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传播新形势,本文从世界各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出发,对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体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在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形式的总称,体制为广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框架,由于各个国家提供给广播电视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在广播电视的发展中就会选择不同的体制模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广播电视业开始面临巨大竞争和挑战,现有的体制已不能适应国际传播新环境,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建立高水平的广播电视产业市场体系,我国广播电视体制开始了一系列改革。
一、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
广电集团成立之初,集团与广电局实行“两块牌子、两种性质、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广电局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行驶政府对广播电视的管理职能,而广电集团则为“国有独资、事业性质”的实体,是两者兼备一套班子。
具体表现在:(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2004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区别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面向市场,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经营性产业体制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