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病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291.99 KB
- 文档页数:23
妊娠病治疗原则: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若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如果病情确实需要,亦可适当选用,但须严格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病因病机:恶阻的发生,主要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
临床常见的原因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并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
1.脾胃虚弱证:主要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证:主要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主方: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1.血虚证:主要证候: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或心悸少寐;治法:养血安胎止痛主方:当归芍药散。
2.气滞证:主要证候:妊娠后小腹胸胁胀痛,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嗳气吐酸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主方:逍遥散。
3.虚寒证:主要证候:妊娠后小腹冷痛,绵绵不体,喜温喜按;面色白,形寒肢冷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主方:胶艾汤。
4.血瘀证:主要证候:妊娠后小腹常感隐痛不适,或刺痛,痛处不移;治法: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主方: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
B超提示宫内未见妊娠囊,于一侧附件区可见混合性包块,甚至于包块中可见胎心搏动,破损时子宫直肠隐窝有液性暗区。
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血。
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称为“胎漏”。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将为“胎动不安”。
1.肾虚证: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腹痛,下坠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妊娠病概述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
治疗原则: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
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
若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事项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体现中药学功底)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衰其大半而止(比如桂枝茯苓丸,本来是妊娠禁忌的,但针对妊娠病中的血瘀证,经常用到它。
但必须配合寿胎丸-----经验不足者以不用为上)。
下列各项,不属妊娠病范畴的是(2006)A.恶阻病B.胞转C.儿枕痛D.胞阻E.子冒『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考点妊娠病的范畴A.恶阻病----妊娠恶阻。
B.胞转---妊娠小便不通,也叫转胞。
C.儿枕痛---产后腹痛之血瘀证。
D.胞阻--妊娠腹痛。
E.子冒---也叫子痫,妊娠痫证。
妊娠恶阻大纲要求:妊娠恶阻的定义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妊娠恶阻的调摄定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病机: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病因:脾胃虚弱、肝胃不和。
辨证论治脾胃虚弱证主要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肝胃不和证(16年)主要证候: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腻;烦渴,口干口苦,头胀而晕,胸满胁痛,嗳气叹息;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
(呕吐酸水或苦水,是肝胃不和的典型表现)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妊娠恶阻孕妇常,香砂六君脾虚方。
肝胃不和也常见,对症橘皮竹茹汤。
用方趣记:(闻)香橘,可止呕(恶阻以呕恶为主症)香——香砂六君子汤,橘——橘皮竹茹汤。
妊娠恶阻的调摄(了解)本病发生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应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解除顾虑,避免精神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