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10
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特别是植物性原料。
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大豆类制品虽是目前饲料最丰富的蛋白质来源,但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可致使乳猪过敏性腹泻导致死亡等。
本期为大家讲解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
1.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是我们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的统称。
目前的实际生产中常见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单宁酸、霉菌毒素等。
它能破坏或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并对乳猪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豆粕在饲料中的作用主要作为蛋白饲料,为猪提供所需的蛋白质,但他们都含有限制他们在日粮中应用的抗营养因子。
豆粕虽然营养价值丰富,但含有较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非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植酸、低聚糖等)和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抗原蛋白、脲酶等),不同的营养因子具有不同的抗营养作用。
建议:乳猪料添加的豆粕用量不要超过15%。
2.抗营养因子对乳猪有哪些危害?猪的饲喂从教槽料转为乳猪料后,如果饲料适口性差,,猪食欲下降,则会处于饥饿状态,出现采食量降低,生长停滞、腹泻增加的情况,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是提高动物采食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但是影响饲料适口性的因素多种多样:饲料风味,抗营养因子,饲料变质,饲料成分,饲料加工不合理等。
饲料适口性差,猪食欲明显下降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的危害性:抗营养因子几个典型代表是单宁酸、蛋白酶抑制因子以及植物凝集素。
这些抗营养因子会产生不良口感, 使乳猪喜食性降低,另一方面能与乳猪体内的消化酶、营养物质结合, 分泌刺激性物质, 使蛋白质消化受阻。
过多的抗营养因子,使饲料的营养价值降低,乳猪消化困难,采食量下降,直接影响乳猪的生长甚至性命。
建议:处理好教槽料与高档乳猪料的衔接问题,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消除过多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抗营养因子的概念不断的变化更新。
Gontzea和Sutzescll(1968)将抗营养因子定义为:植物代谢产生的并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
Huisman等(1990)指出,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研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对提高动物饲料的利用率和饲料报酬、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重大意义。
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学方法等。
本文就抗营养因子的分类、分布、作用及消除方法作一论述。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分布及作用对抗营养因子的分类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Line(1980)、Chubb(1982)和Cheeke、Shull(1985)根据抗营养因子的不同抗营养作用对其进行分类。
抑制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物质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其饼粕、高粱和某些块根块茎类中,可分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酶抑制因子。
蛋白酶抑制因子可:(1)导致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下降,因其能和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结合而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降低这些酶的活性;(2)可引起动物体内蛋白质内源性消耗。
Gallaher和Schneerman(1986)指出,肠道胰蛋白酶由于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结合而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导致其在肠道内的量减少从而引起胰腺机能亢进而分泌更多的胰蛋白酶补充到肠道中去。
胰蛋白酶中含硫氨基酸特别丰富,所以过多分泌胰蛋白酶造成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性丢失,引起含硫氨基酸缺乏而导致体内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导致生长受阻或停滞。
植物凝集素植物凝集素亦称植物凝血素,多为糖蛋白(Etzelter,1986),主要存在于豆类籽粒及其饼粕和一些块根块茎类饲料中。
大多数植物凝集素在肠道中不能被蛋白酶水解,而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糖脂、糖肽、低聚糖和氨基葡聚糖)结合,因此它可以和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多糖)结合,破坏小肠壁刷状缘部膜结构,干扰刷状缘黏膜的分泌多种酶的功能,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动物生长受阻,甚至停滞。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摘要: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油脂来源,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畜禽饲料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大豆及其制品在畜禽饲料中的利用水平。
因此,人们对大豆抗营养因子的钝化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大豆抗营养因子,并对使大豆抗营养因子失活的方法和发酵豆粕的营养特性进行了综述,为发酵豆粕在畜禽饲料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发酵豆粕,大豆抗营养因子,钝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英国疯牛病危机之后,引发了人们对畜禽饲料中动物来源蛋白质安全性的担忧,世界各国纷纷禁止动物源蛋白质在饲料中使用,由此相应地增加了对高质量植物蛋白的需求量。
这意味着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大豆和大豆蛋白制品必将在今后的畜禽饲料配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然而,大豆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养分的有效性,限制了其在动物饲料中的使用。
因此,通过育种、加工和营养等手段来降低大豆及其制品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一直是营养学家们工作的重点。
豆粕是大豆经浸提或预压浸提制油工艺的副产物,为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占畜禽蛋白质饲料原料用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大豆榨油过程中的热处理可以有效地灭活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大豆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但生产中对热处理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加热不足不能完全灭活抗营养因子,而加热过度,有可能因发生美拉德反应而降低养分的可利用率,使得豆粕的营养特性发生很大的变化(Helena等,2003),与传统的豆粕相比,发酵豆粕在营养成分含量、氨基酸有效性和抗营养因子去除率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
发酵豆粕是采用独特的菌种和发酵工艺,利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分泌的蛋白酶使大豆蛋白被分解成小分子蛋白和小肽分子,游离氨基酸和UGF(未知生长因子)等物质,同时能消减抗营养因子的一些作用,使其易被幼龄动物消化吸收。
因此,发酵豆粕作为功能性饲料蛋白质而受到广泛关注。
大量的研究将发酵大豆蛋白和豆粕对于早期断奶仔猪的饲养效果进行比较(Cho等,2007),表明发酵过程中的酶解作用使发酵豆粕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小肽(Hong等,2004)以及降低了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Reddy和Pierson,1994)。
豆粕发酵后抗营养因子发生哪些变化豆粕和鱼粉是重要的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饲料来源。
我国作为养殖大国,酵素饲料稀缺胺基酸问题日益严峻。
2021年大豆进口量比2021年提高14.4%。
近年来,随着发酵技术的不断深入,发现豆粕经发酵后不仅可以发酵提高其蛋白质发展水平,而且还能改善其适口性,提高其他营养价值和消化利用率等。
因此,本文就豆粕发酵后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以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作以综述。
豆粕发酵后抗营养因子发生焦炭哪些差异1.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抗营养因子(ANF)是植物种子新陈代谢代谢产生的一些物质,能破坏或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并对动物健康和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抗营养作用见表1。
由表1可知,焦炭虽然营养价值丰富,但含有较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非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植酸、低聚糖等)和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抗原蛋白、脲酶等),有着不同的营养因子具有不同的强效营养作用。
2.发酵处理豆粕后抗营养因子的处理事件变化豆粕中抗因子营养成分因子的消除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和微生物发酵方法。
前3种方法都存在一定很强的缺点如成本高、破坏营养物质、周期长、难以推广等。
微生物发酵豆粕是指利用一种或多种对豆粕进行发酵处理,经过相应的干燥、粉碎等制成产品。
发酵豆粕核酸后抗营养因子的变化六义2。
由表2可知,发酵能降低部分或者全都抗营养物质的含量,同时还能够降低蛋白质含量,改善适口性等。
不同菌种发酵产生的效果不同,应筛选熔点合适的单一菌种发酵降低某一种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然后通过多菌种联合压榨,并且还要充分考虑多菌种发酵时菌种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以降低豆粕中全部抗营养因子的含量。
3.发酵豆粕在工业生产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拿来发酵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发酵豆粕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安全性,而且具有提高畜牧生产性能、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3.1家畜Wang等用乳酸菌焦炭发酵豆粕饲喂仔猪,结果表明,发酵豆粕提高了巴氏的生长性能,并提升肠黏膜的绒毛高度不断提高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肠道中乳酸菌数,提高了大肠杆菌数,是仔猪优质蛋白质来源。
论文题目饼粕类饲料原料的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危害与消除方法2013年6月9日-赵必圣摘要: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抗营养因子,为了更清晰的了解抗营养因子的种类与危害以及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
本文特地针对饼粕类饲料原料中出现的所有已知的抗营养因子种类、危害与消除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饼粕;危害;种类;消除1 抗营养因子的概念及其作用饲料是动物生产的物质基础,现今配合饲料中90%以上的组成成分为植物性饲料,包括大豆、豆粕、谷物、玉米、油脂、肉骨粉等。
1O余种的饲料原料植物性饲料中都含有一种或多种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ANF)。
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不但影响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而且给动物的健康生长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抗营养因子普遍存在于植物性饲料中,其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通过科学的技术去除抗营养因子的影响,从而有利于饲料营养价值的充分发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饼粕类饲料原料中含抗营养因子的主要是大豆粕、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
根据不同的抗营养作用可以把抗营养因子分为6大类:(1)抗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2)抗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因子,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气因子等。
(3)抗矿物元素利用的营养因子,如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
(4)维生素拮抗物或引起动物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的抗营养因子,如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
(5)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如抗原蛋白质等。
(6)综合性抗营养因子,对多种营养成分利用产生影响,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单宁等。
3 大豆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摘要: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油脂来源,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畜禽饲料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大豆及其制品在畜禽饲料中的利用水平。
因此,人们对大豆抗营养因子的钝化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大豆抗营养因子,并对使大豆抗营养因子失活的方法和发酵豆粕的营养特性进行了综述,为发酵豆粕在畜禽饲料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发酵豆粕,大豆抗营养因子,钝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英国疯牛病危机之后,引发了人们对畜禽饲料中动物来源蛋白质安全性的担忧,世界各国纷纷禁止动物源蛋白质在饲料中使用,由此相应地增加了对高质量植物蛋白的需求量。
这意味着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大豆和大豆蛋白制品必将在今后的畜禽饲料配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然而,大豆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养分的有效性,限制了其在动物饲料中的使用。
因此,通过育种、加工和营养等手段来降低大豆及其制品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一直是营养学家们工作的重点。
豆粕是大豆经浸提或预压浸提制油工艺的副产物,为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占畜禽蛋白质饲料原料用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大豆榨油过程中的热处理可以有效地灭活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大豆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但生产中对热处理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加热不足不能完全灭活抗营养因子,而加热过度,有可能因发生美拉德反应而降低养分的可利用率,使得豆粕的营养特性发生很大的变化(Helena等,2003),与传统的豆粕相比,发酵豆粕在营养成分含量、氨基酸有效性和抗营养因子去除率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
发酵豆粕是采用独特的菌种和发酵工艺,利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分泌的蛋白酶使大豆蛋白被分解成小分子蛋白和小肽分子,游离氨基酸和UGF(未知生长因子)等物质,同时能消减抗营养因子的一些作用,使其易被幼龄动物消化吸收。
因此,发酵豆粕作为功能性饲料蛋白质而受到广泛关注。
大量的研究将发酵大豆蛋白和豆粕对于早期断奶仔猪的饲养效果进行比较(Cho等,2007),表明发酵过程中的酶解作用使发酵豆粕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小肽(Hong等,2004)以及降低了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Reddy和Pierson,1994)。
但就目前来看,豆粕通过发酵工艺,微生物分泌蛋白酶降解蛋白的作用是否完全,抗营养因子被去除的程度,养分价值被提高的真实水平都有待探讨,所以进行动物饲养试验,并结合有效、全面的指标检测是必需的,关键是要采用简便、敏感度高的方法。
1 大豆的抗营养因子目前,人们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以及使人和动物产生不良生理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ANFs)。
人们很早就发现直接摄入豆科籽实会导致人和动物产生胰腺肿大、过敏反应、生长缓慢、日粮养分利用率下降以及一些不良生理反应的现象,这些生理反应是由大豆中含有的多种抗营养因子共同介导。
从二十世纪初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大豆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并随着物理学、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技术的发展逐步深入,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多年来,人们对大豆中各种抗营养因子使动物产生的生理反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效应会因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含量以及动物的种类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见于表1.1。
表1.1 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对动物的生理效应抗营养因子名称生理效应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降低胰(糜)蛋白酶活性,生长迟缓,胰腺增生、肿大大豆凝集素肠壁损伤,免疫反应,增加内源氮排出量,增加内源蛋白分泌抗原蛋白免疫反应,影响肠壁完整性单宁通过形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复合物,影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皂甙溶血,影响肠道渗透性植酸磷与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形成复合物,抑制微量元素的吸收大豆寡糖涨气、腹泻,影响养分消化异黄酮抑制生长,子宫增大抗维生素因子干扰动物对维生素的利用,引起维生素缺乏症引自:Liener,1994;李德发,2003。
根据对饲料营养价值和动物生物学反应,将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分为以下六类:(1)降低蛋白质消化率和利用率的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糜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等);(2)降低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因子(酚类化合物如单宁和寡糖等);(3)影响矿物质利用率的因子(植酸);(4)影响维生素活性或增加动物维生素需求量的因子,包括抗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B12等因子;(5)刺激免疫体系的因子(抗原蛋白)以及其它一些抗营养因子(致甲状腺肿因子、皂甙、异黄酮和生氰糖甙等);(6)饲料中具有毒素作用的因子(凝集素)(李德发,2003)。
1.1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指能和蛋白酶的必需基团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使蛋白酶的活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一类物质。
通常所说的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指蛋白质类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rypsin inhibitors,TI),按其结构组成可分为库尼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unitz trypsin inhibitor,KTI)和包曼-伯克蛋白酶抑制因子(Bowman-Birk proteinase inhibitor,BBI)两类,生大豆中含有1.4%的KTI和0.6%的BBI(李德发,2003)。
其中KTI 主要对胰蛋白酶有特异性的抑制。
因此,KTI含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豆所具有的抗营养作用的强弱。
另外,非蛋白质类蛋白酶抑制因子不具有特异性,易失活,所以生理功能常被忽略。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是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之一。
采食含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日粮后,畜禽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但其影响程度受日粮中蛋白酶抑制因子浓度高低的影响。
以雏鸡为例,当基础日粮中KTI的添加水平为2.37 g/kg时,其日增重比对照组下降26.2%;当KTI添加水平达8.64 g/kg时,生长速度下降56.2%(Han等,1991)。
此外,对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的耐受量与动物的种类、生理阶段(贺英等,1998;李素芬等,2000)、采用的饲喂方式以及饲喂时间等(李素芬等,2000)有关。
1.1.1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测定研究因为科学家们对动物对蛋白酶抑制因子耐受量的深入研究以及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方法的发展,所以我们十分迫切地希望有一种方便、精确的测定方法。
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王冬燕,2003)。
目前,实际生产中多以脲酶活性来判断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钝化程度,实验室采用的酶化学检测方法步骤繁琐、灵敏度低,而且测定加热过度产品时,结果变异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很少采用。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也是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测定方法。
这种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省时,但过程较复杂繁琐,需要专用的仪器设备。
王冬艳(2003)以ELISA检测方法为基础,组装了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TI)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范围为0.01~10 μg/mL。
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解决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部分操作繁琐的问题,使得一般条件的实验室和生产单位能够简便快捷地测定出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为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TI)的研究以及饲料工业的质量检测提供前沿技术。
1.2 大豆凝集素Liener和Pallansch(1952)采用等电点盐析、移动界面电泳、超速离心沉淀技术结合红细胞凝集反应检测生物活性方法,从大豆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种能凝集红细胞的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大豆凝集素。
其特点是能与糖结合,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能凝固红血球,因为植物凝集素与动物细胞上的特异糖基有很高的亲和力,不同动物细胞表面有不同类型的糖基,所以不同来源植物凝集素与不同种动物的细胞膜有特异性结合反应(徐晓峰和朱才,1996)。
大豆凝集素与兔红细胞有特异性凝血反应,并使细胞凝集从悬浮液中析出,可根据凝血反应强度,用凝血效价表示含量。
大豆凝集素的抗营养作用有:对动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并随动物种类、生理阶段和饲喂量等而变化;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其中对氮代谢的影响比较明显,尿氮损失随着日粮凝集素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加;对小肠结构和功能有影响(李振田,2003)。
1.2.1 大豆凝集素的检测方法人们运用凝集素具有和红细胞凝集的特性,采用体外试管内红细胞凝集反应对凝集素进行观察和量化。
同一种饲料样品对不同种类动物的红细胞凝集活性不同。
不过因为红细胞来源对测定结果有重要影响,于是有学者提出一种不需要红细胞的方案,就是用与相应凝集素具有结合特异性的糖复合物共价连接与聚苯乙烯胶粒替代红细胞,其余步骤不变,这种方法较为简便。
对于大豆凝集素来说,把N-乙酰基-半乳糖胺和乳糖共价连接于胶粒上,是最灵敏的凝集反应系统(潘洪彬等,2005)。
1.3 大豆寡糖大豆寡糖是大豆中含2~10个单糖基的低聚糖的总称,主要包括蔗糖、棉籽糖、水苏糖以及少量的毛蕊花糖。
在自然界中,寡糖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但以大豆中的含量最高。
大豆寡糖属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一般占大豆固形物总量的7%~10%,其中蔗糖、棉籽糖和水苏糖各占5%、1%和4%,棉籽糖和水苏糖被视为难消化糖(李德发,2003)。
人和动物摄入适量的大豆寡糖是有益的,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
但这个剂量范围很小,一般认为大豆制品中的寡糖对单胃动物不利,引起胀气和腹泻。
Zhang等(2003)报道,在玉米-奶粉型日粮中添加1%和2%水苏糖可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的增重速度,饲料转化有下降的趋势。
1.3.1 大豆寡糖的测定尽管有关寡糖的分析方法有报道,但传统的方法普遍存在分离效果差的问题。
因此,张丽英等(2004)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了一个测定大豆及其产品中大豆寡糖(蔗糖、棉籽糖、水苏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本方法对测定大豆寡糖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和可靠及回收率高等特点,是研究大豆寡糖与动物营养素间关系的有效方法。
周红等(2001)通过交联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柱分离发酵液中寡糖,再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发酵液中的寡糖含量。
分析测定结果可为发酵液的优化配制提供依据。
1.4 大豆抗原蛋白大豆中的抗原蛋白主要包括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三种伴大豆球蛋白(α-conglycinin、β-conglycinin和γ-conglycinin)。
其中glycinin和β-conglycinin是大豆中免疫原性最强的两种抗原蛋白。
四种大豆球蛋白均能引起断奶仔猪过敏反应,起主要作用的是glycinin和β-conglycinin。
据报道,给7日龄仔猪灌服大豆蛋白提取液,每天6 g,连续5 d,21日龄断奶后,喂以含有相应大豆蛋白的断奶日粮,在血清中测出了较高效价的抗glycinin和β-conglycinin的抗体(Li 等,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