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含量表
- 格式:pdf
- 大小:95.28 KB
- 文档页数:4
各种主要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表作者:来源:点击数:4258更新时间:2009-11-20 16:24:29 复制链接导读: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饲料原料玉米0.25 0.18 0.18 0.29豆粕(48) 3.1 0.75 0.74 2.00豆粕(44) 2.8 0.65 0.67 1.70棉籽粕 1.71 0.52 0.64 1.32次粉0.700.18 0.25 0.50禽副产品 2.60 1.04 1.00 2.03肉骨粉 2.20 0.53 0.26 1.70、蛋雏鸡的饲料配方1、玉米62%,麦麸3.2%,豆粕31%,磷酸氢钙1.3%,石粉1.2%,食盐0.3%,添加剂1%。
2、玉米61.7%,麦麸4.5%,豆粕24%,鱼粉2%,菜粕4%,磷酸氢钙1.3%,石粉1.2%,食盐0.3%,添加剂1%。
3、玉米62.7%,麦麸4%,豆粕25%,鱼粉1.5%,菜粕3%,磷酸氢钙1.3%,石粉1.2%,食盐0.3%,添加剂1%。
二、蛋鸡育成鸡的饲料配方1、玉米61.4%,麦麸14%,豆粕21%,磷酸氢钙1.2%,石粉1.1%,食盐0.3%,添加剂1%。
2、玉米60.4%,麦麸14%,豆粕17%,鱼粉1%,菜粕4%,磷酸氢钙1.2%,石粉1.1%,食盐0.3%,添加剂1%。
3、玉米61.9%,麦麸12%,豆粕15.5%,鱼粉1%,菜粕4%,棉粕2%,磷酸氢钙1.2%,石粉1.1%,食盐0.3%,添加剂1%。
三、产蛋鸡的饲料配方1、玉米58.4%,麦麸3%,豆粕28%,磷酸氢钙1.3%,石粉8%,食盐0.3%,添加剂1%。
2、玉米57.9%,麦麸4%,豆粕21.5%,鱼粉2%,菜粕4%,磷酸氢钙1.3%,石粉8%,食盐0.3%,添加剂1%。
3、玉米57.4%,麦麸3%,豆粕20%,鱼粉2%,菜粕4%,棉粕3%,磷酸氢钙1.3%,石粉8%,食盐0.3%,添加剂1%。
注:以上的添加剂含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生长促进剂。
各类饲料原料质量标准玉米选择:子粒饱满整齐,水分<14%,粗蛋白8%以上,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50ppb(0.05mg/kg)。
猪消化能(DE)3.44Mcal/kg;适口性好;但含赖氨酸(0.24%)和色氨酸(0.07%)低;粉碎后不耐储藏。
普通豆粕:水分不超过12.5%,杂质不超过1.0%,粗蛋白不低于42.0%,尿酶活性在0.05~0.25之内。
消化能较高,DE值为3.15Mcal/kg;赖氨酸含量较高,2.45%;但存在着一些抗营养因子,主要是抗胰蛋白酶因子,若加工时加热迟滞,则严重影响饲用价值。
加热过度引起营养价值损失。
去皮豆粕:粗蛋白含量不大于45.0%,其他同普通大点豆粕。
膨化大豆:粗蛋白36%,尿酶活性在0.05~0.25之内。
消化能3.95Mcal/kg;有香味,提高利用率、消化率等。
麸皮:灰分不超过20.0%,钙不得超过5.5%,磷不得小于2.0%。
优质鱼粉: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氨基酸平衡,赖氨酸(4.9%)、蛋氨酸(1.8%)含量高;富含B族维生素,尤其富含B12;含有促生长因子;钙、磷含量高且平衡(Ca5~8%,P3~4%);生物利用率高。
但脂肪含量高(10%左右),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耐贮藏;高温、高湿条件容易发生霉变与虫害,导致品质恶化,甚至腐败;鱼腥味重,多喂鱼粉鱼粉导致肉猪体质变软并使到猪肉带鱼腥味,一般控制在8%以下。
鱼粉理应贮藏在低温、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
鱼粉含4%左右的食盐,计算配方时要留心。
进口鱼粉:粗蛋白不得低于63.0%,比国产鱼粉低质量稳定,其他同国产鱼粉。
豆油:不得有沉淀、分层,颜色淡黄,酸价不得超过4.0mgKOH/g。
猪DE值9.00Mcal/kg左右,能改善营养结构,提高繁殖成绩。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1. 植物性饲料及相关抗营养因子1.1 豆类。
豆科籽实(荚果种子,如大豆,花生,鹰嘴豆,蚕豆等)是极好的蛋白质来源,但它们均含有抗营养物质,从而限制了其在动物日粮中的使用。
这些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血凝素(植物凝聚素),尿酶,脂肪氧化酶,氰化糖苷和抗维生素因子。
所有生的或加工不良的豆类,都含有不同水平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这些抑制因子能和小肠内的胰蛋白酶结合,而形成一种无活性的复合物,结果正常抑制胰蛋白酶持续分泌的负反馈机制被阻断,以致胰腺合成过量的胰蛋白酶。
已证实,饲喂未加热处理的大豆产品的动物,其胰腺肥大,并表现生长抑制和饲料转化率下降。
蛋白酶抑制物具有蛋白质的性质,因而易于通过热处理而使之失活。
植物血凝素在豆科植物和固氮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中,起着一种极重要的作用。
植物血凝素在所有豆科植物中普遍存在,但起毒性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
较之大豆的血凝素,菜豆的植物血凝素具有较大的毒性。
植物血凝素是以一种非常特异的方式与各种糖和葡萄洛合物(glyconjugates)发生可逆性结合的种种蛋白质结合,亦可与小肠粘膜上皮的微绒毛表面各种糖蛋白结合,引起微绒毛的损失和发育异常,从而严重损失肠壁吸收养分的功能。
在植物血凝素损害肠结构的试验中证实,其葡萄糖、氨基酸和维生素B12发生吸收不良和铁转运障碍。
由于植物血凝素对肠上皮的损伤,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以及未消化和未吸收的物质进入结肠,并在该处发酵降解,引起进一步的损伤。
植物血凝素的有害影响,并不限于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还可与肠粘膜细胞刷状缘和肠道细菌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在细菌和肠粘膜之间,起着一种“胶合”作用。
在饲喂含生大豆或从豆类提取的植物血凝素日粮的小鼠或雏鸡中,曾发现大肠杆菌过度生长的情况。
植物血凝素所致的上皮的病变,使细菌或其产生的内毒素得以进入血液,出现相应的不良后果。
幼禽对植物血凝素特别敏感,尤其是需要摄入较高日粮蛋白质以获得必须氨基酸的雏火鸡更是如此。
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特别是植物性原料。
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大豆类制品虽是目前饲料最丰富的蛋白质来源,但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可致使乳猪过敏性腹泻导致死亡等。
本期为大家讲解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
1.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是我们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的统称。
目前的实际生产中常见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单宁酸、霉菌毒素等。
它能破坏或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并对乳猪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豆粕在饲料中的作用主要作为蛋白饲料,为猪提供所需的蛋白质,但他们都含有限制他们在日粮中应用的抗营养因子。
豆粕虽然营养价值丰富,但含有较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非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植酸、低聚糖等)和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抗原蛋白、脲酶等),不同的营养因子具有不同的抗营养作用。
建议:乳猪料添加的豆粕用量不要超过15%。
2.抗营养因子对乳猪有哪些危害?猪的饲喂从教槽料转为乳猪料后,如果饲料适口性差,,猪食欲下降,则会处于饥饿状态,出现采食量降低,生长停滞、腹泻增加的情况,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是提高动物采食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但是影响饲料适口性的因素多种多样:饲料风味,抗营养因子,饲料变质,饲料成分,饲料加工不合理等。
饲料适口性差,猪食欲明显下降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的危害性:抗营养因子几个典型代表是单宁酸、蛋白酶抑制因子以及植物凝集素。
这些抗营养因子会产生不良口感, 使乳猪喜食性降低,另一方面能与乳猪体内的消化酶、营养物质结合, 分泌刺激性物质, 使蛋白质消化受阻。
过多的抗营养因子,使饲料的营养价值降低,乳猪消化困难,采食量下降,直接影响乳猪的生长甚至性命。
建议:处理好教槽料与高档乳猪料的衔接问题,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消除过多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简述在一些常用饲料原料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某些有毒成分。
这些物质,有的阻碍畜禽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的则是干扰畜禽的正常代谢。
饲料毒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毒力,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在饲料原料中的含量。
当饲料原料中的含毒物质低于中毒临界水平时方可安全饲用。
相反,当饲料原料中的含毒物质高于中毒临界水平时,则会危害畜禽健康,甚至还可能造成中毒和死亡。
因此,了解饲料原料中的有毒成分的性质和特性,对于确保畜禽安全十分重要。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许多饲料原料中,都存在着一类叫做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物质。
这类物质在生化结构上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如果它们在胃内不被破坏,则进入小肠后与胰蛋白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胰蛋白酶失去活性。
这种复合物在小肠内不会被分解,进入大肠后可被微生物降解,或者随粪便排出体外。
因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不仅阻碍蛋白质的消化,还会使部分饲料蛋白质损失。
经过高温处理(加热到100℃),可使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结构遭到破坏,所以在热榨豆饼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降到 3.4 g/克,基本上消除这种有毒物质,可以放心饲喂。
致甲状腺肿物质在高产油菜品种的菜子中,芥子苷的含量高达10%~13%。
该物质在饲料或动物体内芥子苷酶的作用下,可产生唑烷硫酮、硫氰酸酯和异氨酸酯等物质。
这类物质通过消化道被畜禽吸收后,可阻碍甲状腺利用血液中的碘离子,使甲状腺素(三碘酪氨酸和四碘酪氨酸)合成受阻,引起甲状腺肿大和整个机体代谢紊乱。
因此菜子饼虽然营养丰富,但其饲用价值却受到限制。
目前已广泛应用畜禽菜子饼(粕)解毒添加剂。
经过解毒处理的菜子饼(粕)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可提高到20%,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着。
此外,卷心菜和花椰菜等青饲料中,也含有致甲状腺肿物质,但不过量饲喂或短期饲喂不会引起畜禽甲状腺肿现象。
棉子酚棉子饼中含有游离棉酚、棉酚紫和棉绿素等有毒物质,其中以游离棉酚为主,在棉子饼中的含量范围是0.07%~0.24%。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抗营养因子的一般常识,通过降低添加水平、配合技术、加工处理或添加酶制剂等方法可减少和避免抗营养因子引起的负作用。
1植物中的抗营养因子植物体内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致甲状腺肿素、生物碱、草酸盐和植酸。
采食后将削弱营养物质的吸收,抑制动物的生长。
有些抗营养因子则由真菌和细菌代谢产生或植物在抗损伤和感染过程中产生。
对原料进行适当加工可中和抗营养因子的毒性或脱毒。
1.1豆蛋白豆类如大豆、花生、雏豆、蚕豆等是很好的蛋白源,但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因而限制了在饲料中的用量。
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疑集素、脲酶、脂肪氧合酶、生氰葡萄糖苷和抗维生素因子。
所有豆类均含一定量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动物小肠中胰蛋白酶结合,使胰蛋白酶失活,胰腺分泌大量胰蛋白酶,使胰腺代偿性增生。
饲喂生大豆的动物表现为胰腺肥大,伴随生长受阻,饲料效率下降。
由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特殊结构加热极易变性。
许多人认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并非是豆类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植物凝集素在豆类植物与固氮菌的共生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其毒性也有差异。
四季豆植物凝集素的毒性强于大豆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如糖脂、糖肽、低聚糖或氨基葡聚糖)结合。
植物凝集素与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使微绒毛发育异常,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有研究报道,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结构,使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铁转运受阻。
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表面,使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未被消化便进入结肠,并在结肠中发酵。
此外,植物凝集素能与小肠刷状缘和细菌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使小肠内壁与细菌粘连。
研究表明,在饲喂生大豆和纯化植物凝集素的小鼠和鸡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殖。
植物凝集素使小肠表皮受损后,细菌和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损伤有机体。
.23.抗营养因子[收稿日期]2000-09-26[作者简介]冯定远(1961-),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合作研究,此文是在加期间整理的文章。
冯定远(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广州510642)饲料中某些阻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质,称之为饲料的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 )。
抗营养因子可归为对动物生长或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非纤维性自然物质成分。
饲料抗营养因子研究的意义有:(1)对深化传统的营养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抗营养机理的探讨,进一步阐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和转化利用。
(2)有助于提高饲料加工处理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
(3)可以开辟新的饲料资源,开发和利用更多的非常规饲料原料。
(4)研究抗营养因子的机理,对开展动物营养调控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已发现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有数百种之多,根据它们对动物采食后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和动物的生物学反应,可以把抗营养因子分为如下六大类(Huisman 等,1992)。
(1)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有不良影响。
如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2)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有不良影响。
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气因子等。
(3)对矿物元素利用有不良影响。
如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
(4)维生素拮抗物或引起动物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的抗营养因子。
如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
(5)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
如抗原蛋白质等。
(6)综合性抗营养因子,对多种营养成分利用产生影响。
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单宁等。
1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
在动物营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蛋白酶抑制因子是KTI 和BBI 两类,大豆中含有1.4%的KTI 和0.6%的BBI ,KTI 主要抑制胰蛋白酶,而BBI 则同时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